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282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docx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中国地理第1章中国地理概况第3讲中国的气候学案

第3讲 中国的气候

考纲展示

目标要求

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

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4.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对比及其影响。

5.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掌握我国气温及降水的分布特点,结合气温或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

2.运用资料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分析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3.理解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分布规律,评价我国气象灾害发生的背景与影响。

基础整理一 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图形

读图思考

(1)秦岭—淮河一线是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

提示:

亚热带与暖温带。

(2)我国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都是热带吗?

提示:

不是。

只有西双版纳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的南部属于热带,其余都是亚热带。

1.气温分布特点

(1)冬季:

南北温差大,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夏季: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

温度带

分布

A

热带

西双版纳、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南部

B

亚热带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C

暖温带

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D

中温带

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准噶尔盆地、东北平原

E

寒温带

大兴安岭北段

F

高原气候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北部

基础整理二 降水分布

图形

读图思考

(1)东北的东部、北部降水量不足800毫米,为什么是湿润地区?

提示:

干湿状况受降水量与蒸发量共同影响,东北的东部、北部虽然降水不多,但纬度高、蒸发弱。

(2)西北地区有一片半干旱地区,主要位于什么地形区?

该处形成半干旱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天山。

大西洋来的西风与北冰洋来的气流在此抬升,降水较多。

1.降水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

(2)时间分布

①季节分配不均:

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②年际变化大:

主要受夏季风势力强弱和进退早晚的影响。

2.干湿地区的分布

(1)划分依据:

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

(2)分界线:

如图a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具体划分

年降水量(mm)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A湿润区

>800

降水量>

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南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

B半湿润区

>400

降水量>

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东南部

C半干旱区

<400

降水量<

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

D干旱区

<200

降水量<

蒸发量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基础整理三 我国的气候特征

1.特征之一——季风气候显著

(1)主要表现

①气温: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

②降水

(2)成因: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炎热多雨。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a大兴安岭—b阴山—c贺兰山—d巴颜喀拉山—e冈底斯山。

2.特征之二——雨热同期

(1)主要表现:

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2)成因:

夏季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得到的太阳光照多,气温高;同时夏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3.特征之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1)表现: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2)成因: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3)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区

A热带季风气候

云南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省南部

B亚热带季风气候

秦岭—淮河以南

C温带季风气候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北地区

E高原山地气候

青藏高原地区

基础整理四 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1.寒潮:

发生在每年的秋末、冬季和初春的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西藏、云贵地区受其影响较小。

2.台风:

发生在每年的夏秋季节的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

3.旱涝灾害:

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

考点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1月(冬季)

7月(夏季)

等温线分

布特点

等温线密集

等温线稀疏

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

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原因

①北方太阳高度角小于南方,且北方白昼比南方短,日照时间短,获得热量少;②北方邻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加剧了北方的寒冷;冬季风南下过程,受重重山岭阻挡,势力减弱,扩大了南北温差

①虽然北方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日照时间长。

因而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与南方相差不大;②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2.冬夏极值气温及原因

(1)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漠河。

其形成的原因:

①纬度高,获太阳辐射少;②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

(2)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吐鲁番盆地。

其形成的原因:

①盆地地形,地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②该地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最低气温处:

青藏高原。

原因:

海拔高,气温低。

●考向1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

1.下图是沿110°E经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曲线图。

读图,回答

(1)~

(2)题。

沿110°E经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曲线图

(1)图中数码①②③④四个地域所跨纬度相同,其中,日平均气温≥10℃积温量随纬度变化最小的一组是(  )

A.②③    B.①②

C.①③D.①④

(2)图中⑤所示地区所处的温度带是(  )

A.热带B.亚热带

C.暖温带D.中温带

【解题流程】

【答案】 

(1)A 

(2)B

●考向2 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

2.(2017·绵阳三台西平中学月考)下图为我国东部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1月、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①和③B.③和②

C.④和②D.④和①

(2)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太阳辐射差异 ②大气环流影响 ③距海远近不同 ④地形差异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②

(1)A

(2)A[第

(1)题,1月我国南北温差大,北方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曲线①正确;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纬度高,白昼长,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曲线③正确。

(2)题,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是①太阳辐射因素;北方更靠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是②大气环流因素;南北方都有临海的内陆地区,也都有平原和山地,所以③④两项不符合题意。

]

考点二|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

1.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原因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夏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具体如下表所示: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内容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部湿润,越向西北部越干燥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不同,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由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

降水

的南

北差异

北方:

降水少,雨季短;南方:

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的进退规律所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2.我国雨带推移规律及其影响

(1)形成:

副高北移,西北侧形成的暖空气随之北移,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2)移动规律。

①正常移动规律:

月份

雨带位置

4、5月

雨带位于华南,北方春旱

6、7月

雨带在江淮之间徘徊不前,形成梅雨天气

7、8月

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地区进入雨季,江南地区出现伏旱天气

9月

开始快速南撤

10月

撤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②反常情况:

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强—锋面雨带北移快—北涝南旱;副高势力弱则相反。

(3)产生影响。

①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降水量地区差异大;

②锋面雨带经过地区降水量大,导致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并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伏旱等天气;

③雨带的反常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许多地区旱、涝灾害频发。

●考向1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3.下表为我国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气候资料表。

读表中数据,完成

(1)~

(2)题。

城市

夏秋季降

水量(mm)

冬春季降

水量(mm)

7月平均

气温(℃)

1月平均

气温(℃)

153.2

124.4

25.7

-15.2

351.5

66.0

21.9

-13.5

165.6

37.1

23.6

-9.0

435.0

9.8

14.9

-2.3

南宁

868.8

431.8

28.3

12.8

(1)代表银川的序号是(  )

A.①B.②    C.③    D.④

(2)城市①冬春季降水较多的原因是受(  )

A.副高控制B.蒙古高压控制

C.热带气旋影响D.西风气流影响

(1)C

(2)D[第

(1)题,四地中,④地夏季气温最低,为拉萨;①地气温年较差最大,为乌鲁木齐;与②地相比,③地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更少,故③地位置更偏西北,应为银川。

②地为呼和浩特。

(2)题,①地为乌鲁木齐,处在天山以北,西风从大西洋和北冰洋带来水汽,加上山地的抬升作用,形成降水。

]

●考向2 雨带推移与我国降水的关系

4.读我国雨带移动示意图,完成

(1)~

(2)题。

(1)通常年份,当雨带位于①、②、③时,分别是(  )

A.4、5月,6月,7、8月前后

B.5、6月,7月,8、9月前后

C.3、4月,5、6月,7、8月前后

D.10月、8、9月,7、8月前后

(2)201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

原因是(  )

A.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少而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多

B.冬季风较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

C.副热带高压过强,台风活动多集中在黄淮一带

D.副热带高压偏强,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时间长

【解题流程】

(1)题,

(2)题,

【答案】 

(1)A 

(2)D

考点三|我国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1.我国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灾害天气

地区

时间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

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

出现“空梅”——干旱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春旱

华北

3~5月

夏季风未到

降水少,气温回升快

夏涝

华北

6~8月

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秋末、冬季和初春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降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风沙天气

东北、华北、西北

冬季和春季,以春季最为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的广大地区 

春、夏、秋

①自然原因: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②人为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如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围湖造田等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

①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②经济财产受损

3.我国的冬、夏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亚洲内陆

太平洋、印度洋

风向

西北、东北风

东南、西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影响

范围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外,基本都受影响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

对气

候的

影响

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活动异常时,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

影响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活动异常时,易产生水旱灾害

●考向1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分析

5.读我国某地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2)相对湿度最大的一天是(  )

A.2月15日B.6月22日

C.11月15日D.12月22日

【解题流程】

【答案】 

(1)B 

(2)C

●考向2 影响气候因素分析

6.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要素分布状况,甲、乙两地水平直线距离约为220千米。

读图,完成

(1)~(3)题。

(1)甲、乙两地气候的最大差别表现为(  )

A.气候类型B.气温年较差

C.年降水量D.盛行风向

(2)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理纬度B.海拔

C.大气环流D.山地坡向

(3)图中所示山地为(  )

A.天山山脉B.昆仑山脉

C.横断山脉D.大兴安岭

【解题流程】

【答案】 

(1)C 

(2)D (3)A

●考向3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

7.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图甲:

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乙: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