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510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docx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儿童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06023

建议课时数:

72课时

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

后继课程:

幼儿活动设计与指导、儿童教育学、儿童卫生学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专业课程。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程的目的任务确定为:

使本专业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比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典型特征,能够初步运用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决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非常重视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

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掌握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形式来了解儿童,深刻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为此,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了系列实训项目,编制了实训指导书,对于每个实训项目的具体实施做出详尽的安排。

通过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二)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安排了系列实训项目。

因为本课程的总课时数有限,这些项目的实施主要利用教育见习以及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完成。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重点实施部分项目,其余项目共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1、观察幼儿注意力发展情况

2、幼儿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的实验

3、幼儿意义记忆与词汇记忆发展的实验

4、幼儿因果关系和可逆推理思维发展的实验

5、3-4岁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

6、幼儿想象力发展水平的分析

7、幼儿受暗示性和模仿性的实验

8、幼儿控制情绪和动作能力的实验

9、三岁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分析

10、幼儿同伴关系的测量与分析

11、幼儿在游戏中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

(一)职业能力目标

在调研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专业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

爱心;正确的教育观念;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唱、跳、弹、画等专业能力;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能力;知识整合与建构能力;保育与保健能力;与同事、家长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调研发现,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其对从业者的要求也非常特殊。

对于幼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可能不在于知识的传递,而更多的是在于对幼儿的爱和呵护,更强调学生的师德素养。

(2)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

 

《儿童心理学》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教学项目

学习任务

职业能力

婴儿心理的发展

婴儿的生理发展

爱心

正确的教育观念

婴儿的认知发展

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能力

保育与保健能力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能力

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的生理发展

爱心

正确的教育观念

幼儿的认知发展

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能力

保育与保健能力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按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采用基础理论与项目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教学案例和实训基地,与学生合作设计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见理论、从实践中学理论、在实践中用理论。

在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重实践教学的分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实现课堂学习内容与幼儿教育实践之间的近距离对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在实训中学习并积累实践性知识,逐步成长为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任务安排

第一章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4课时

第二章

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4课时

2、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4课时

第三章

1、婴儿身体、脑与脑功能的发展:

4课时

2、婴儿感知觉、运动技能的发展:

4课时

第四章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课时

2、婴儿的思维、记忆、认知社会化、言语发展:

4课时

第五章

1、婴儿的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4课时

2、婴儿期的亲子关系:

4课时

3、婴儿期的同伴关系:

4课时

第六章幼儿的生理发展:

4课时

第七章

1、幼儿思维、记忆的发展:

4课时

2、幼儿的智力、创造力发展:

4课时

3、幼儿的言语发展:

4课时

第八章

1、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4课时

2、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亲社会行为:

4课时

3、幼儿期的亲子关系:

4课时

4、幼儿期的同伴关系:

4课时

四、课程内容、要求和设计

典型

学习

任务

项目

(学习情境)

子学习情境(活动设计)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第一节概念与学前儿童观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二、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

(一)婴儿的概念

(二)幼儿的概念

1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

三、三个基本关系的问题

(一)天性和教养之争

(二)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三)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1

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宽泛的研究方法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

(二)跨文化研究方法

(三)以时间划分的研究方法

(四)根据方式划分的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

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先天素质

2

二、社会性因素

(一)心理发展关键期

(二)早期生活经验

2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

一、人文生态环境的结构

(一)直接环境系统

(二)间接环境系统

(三)宏观环境系统

2

二、人文生态环境的特点

(一)期待性与现实性

(二)相互性与应答性

2

第三章

婴儿的生理发展

第一节身体的生长发育

一、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身体生长发育

二、乳儿和学步儿的身体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原则

1

第二节脑与脑功能的发展

乳儿和学步儿的脑发育

婴儿的大脑发育特点

1

第三节感知觉的发展

一、胎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新生儿感知觉的发展

三、乳儿和学步儿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味觉

嗅觉

听觉

视觉

痛觉

2

第三章

婴儿的生理发展

第四节运动机能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反射运动

(一)生存反射

(二)原始反射

1

二、乳儿和学步儿的运动机能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

4

二、前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思维

第二节婴儿的思维和记忆发展

婴儿的思维和记忆

(一)分类能力

2

(二)推理能力

(三)记忆能力

第三节婴儿的认知社会化发展

一、对他人容貌的感知

面孔感知

2

二、对母亲的感知

对母亲发出信号的感知

三、对人的行为动作的感知

(一)模仿

(二)共鸣动作

第四节婴儿的语言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条件作用论、先天论、相互作用论

4

二、婴儿前言语的发展

言语知觉能力、交际能力

三、婴儿言语的形成

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第五章

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第一节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4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二、行为主义学派

华生和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

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社会认知学派

塞尔曼的角色采择理论

四、生态学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模型

习性学和进化论心理学

第二节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婴儿的气质

(一)气质的结构和测量

(二)气质的稳定性

4

二、婴儿的情绪

(一)情绪的功能和发生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三)婴儿的情绪体验

(四)婴儿的情绪研究新发展

(五)婴幼儿情感发展的“里程碑”

三、婴儿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三)自我控制的出现

第三节婴儿期的亲子关系

一、依恋的产生和发展

(一)依恋的产生

(二)依恋的发展阶段

6

二、对依恋的研究

(一)对母子依恋的研究

(二)对父子依恋的研究

三、形成安全依恋的条件

(一)养育者方面的因素

(二)婴儿方面的因素

四、依恋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婴儿期的同伴关系

一、群体社会化理论

6

二、同伴交往的作用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二)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

(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的发生和发展

(一)同伴相互作用的类型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六章幼儿的生理发展

第一节身体和大脑的发展

一、身体的生长发育

(一)外形上日趋成熟

(二)骨骼和肌肉的发展

(三)身体发育不平衡

1

二、大脑的发展

(一)脑组织的发展

(二)脑机能的发展

(三)脑的测量方法

第二节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

一、粗大动作技能的发展

(一)幼儿跑、跳能力的发展

(二)借助器械进行运动能力的发展

2

二、精细动作的发展

(一)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二)手动能力的发展

(三)全脑教育的实施

(四)动作技能发展的年龄差异及性别差异

第七章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幼儿的思维发展

一、象征机能的形成

(一)象征性游戏的萌芽

(二)空间符号思维的出现

2

二、知识的建构

三、思维特征的组成

第二节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的自传体记忆

(一)幼儿对新异事件的自传体记忆

(二)成人对幼儿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三)幼儿自传体记忆的作用

2

二、幼儿的目击证词

(一)儿童目击证词及其问题概述

(二)影响儿童目击记忆的因素

第三节幼儿的智力发展

一、智力观和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定义

(二)心理因素论

(三)因素结构理论

(四)多元智能结构论

(五)智力三元理论

4

二、现行的智力测验

三、IQ的计算与分布

四、影响幼儿智商分数的因素

(一)遗传方面的影响

(二)环境方面的影响

(三)文化方面的影响

第四节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一、创造力的定义与特征

4

二、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一)智力与创造力的关联模式

(二)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

(三)脑的分析

三、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研究

(二)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特征

(三)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幼儿的言语发展

一、言语基本能力的获得

(一)语音的发展

(二)词汇的发展

(三)语法的发展

(四)语用学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4

二、前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阶段

(二)成人对儿童阅读的影响

 

三、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

(一)两种语言的学习差异

(二)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

(三)双语儿童的认知优劣

(四)第二语言的教学

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第一节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情绪发展

(一)幼儿的情绪功能

(二)幼儿的情绪表达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

(四)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

2

二、自我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二)自尊的出现

(三)自我控制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别特征形成与性别角色的理论

(二)性别概念的发展

(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

(四)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和性别分离

第二节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社会行为

(一)观点采择

(二)对他人情感的理解

(三)对他人行为的理解

(四)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2

(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二)儿童的攻击行为

第三节幼儿期的亲子关系

一、父母教养方式

2

二、父母意识

三、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一)幼儿的“自我主张”和“自我约束”的发展

(二)父母的干预

第四节幼儿期的同伴关系

一、幼儿期的同伴交往与游戏

(一)游戏的类型

(二)游戏中的同伴关系

2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同伴交往类型的测量方法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三、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托幼机构因素

(三)儿童自身因素

(四)其他

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该课程传统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课程教学方法单一,仍然用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的讲解,忽视实践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也就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实践创新能力。

因此,建议

1、本课程以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见实习相结合、真实情境训练与模拟情境训练相结合、校内专任教师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幼儿教育人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形成。

2、探索新的评价方式。

成绩比重的合理分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发展。

3、加强学法研究。

从学生“教师角色”的意识入手,着眼于“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能力的形成,帮助学生确立“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的转换,从教师的“教”到学生自己“学”的观念的转变。

(二)教学评价

1、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

期末考试将注重知识的考试转化为注重知识应用能力、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加大实践教学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比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2、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平时作业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的互动参与、教学及实习(实训)环节参与情况、课后书面作业完成情况等。

(三)实训条件和基地建设

校内有实训教室、钢琴、舞蹈房等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教学条件,有多个挂牌的实验幼儿园作为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

不断拓展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不断完善校内实习课程建设,以期充分满足课程教学需要以及教学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