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625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

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贵任,使自己成为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

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都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

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所以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关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控诉大会

杨绛

三反运动【注】期间,我在清华任教,曾参与几个“酝酿会”。

那就是背着被控诉的教师,集体搜索可资控诉的材料,例如某教师怎么宣扬资产阶的生活方式,某教师怎么传布资产阶级的思想等等。

我当时教一门“危险课”,大三的英国小说。

外文系的“危险课”原有三门:

诗歌、戏剧、小说。

后来这三门课改为选修,诗歌和戏剧班上的学生退选,这两门课就取消了。

我教的是大三的英国小说,因为仍有学生选修,我只好开课。

我有个朋友思想很进步,曾对我说,你那老一套的可不行了,得我来教教你。

我没有虚心受教,只留心回避思想意识,着重艺术上的分析比较,当时选定精读的小说是狄更斯的《大卫考伯菲》,狄更斯公认为进步小说家。

可是狄更斯的进步不免令人失望,比如小说里少不了谈情说爱的部分,我干脆把谈恋爱的部分全部都跳过拉倒。

跳,有时有绊脚石。

一次,精读的部分里带上一句牵涉到恋爱的话,主人公的房东太太对他说:

“你觉也不睡,饭也不吃,我知道你的问题。

”学生问:

“什么问题?

”我得解答:

房东太太点出他在恋爱,我说:

写恋爱用这种方式是陈腐的滥调,十八世纪斐尔丁的小说里,主人公虽然恋爱,照常吃饭,照常睡觉。

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却还未能跳出中世纪骑士道的“恋爱准则”。

我就这样踢开了绊脚石。

酝酿控诉大会的时候,我正为改造思想做检讨,我的问题,学生认为比较简单。

我不属“向上爬”的典型,也不属“混饭吃”的典型,我只是满足于当贤妻良母,没有新中国人民的主人翁感。

我的检讨,一次就通过了。

开控诉大会就在通过我检查的当天晚饭后。

我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随我的亲威同去听控诉。

我那位亲威不知哪里听说我的检讨获得好评,特来和我握手道贺,然后和我同去开会,坐在我旁边。

主席谈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毒害等等,然后开始控诉。

有个我从没见过的女孩子上台控诉,她不是我班上的学生,可是她咬牙切齿,顿足控诉的却是我。

她提着我的名字说:

“XXX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XXX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XXX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

“XXX先生甚至于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我的亲威张大了眼睛,几千双眼睛都射着我。

我只好效法三十年代的旧式断娘,闹房时戴着蓝眼镜,装作不闻不见,木然默坐。

控诉完毕,群众拥挤着慢慢散去,一面闹哄哄地议论。

我站起身,发现我的亲成已不知去向,谁这么巧妙地断章取义,提纲上线的,确实为控诉大会立了大功,我得承认,这番控诉非常动听,只是我给骂得简直不堪了。

我走出大礼堂,恰似刚从地狱出来的魔鬼,浑身散发着硫磺臭,还带着熊熊火焰;人人都避得远远的,忽然我们的系主任吴达元先生走近前来,悄悄问:

“你真的说了那种话吗?

我说:

“你想吧,我会吗?

他立即说:

“我想你不会。

我很感激他,可是我也谨慎地离他远些,因为我知道自己多么“臭”。

我独自一人回到家里。

假如我是一个娇嫩的女人,我还有什么脸见人呢?

我只好关门上吊啊!

季布壮士,受辱而不羞,因为“欲有所用其未足也”。

我并没有这等大志,我只是火气旺盛,像个鼓的皮球,没法按下个凹处来承受这份悔辱,心上也感不到丝毫惭愧。

我看了一会儿书就睡觉,明早起来,打扮得喜盈盈的,拿着个菜篮子到校内莱市上人最多的地方去招摇,看不敢理我的人怎样逃避我。

有人见了我及早躲开,有人佯佯不睬,但也有人照常和我招呼,而且有两三人还和我说话,有一人和我说笑了好一会儿。

避我只在情理之中,我没有怨尤;不避我的,我对他们至今感激。

不久,《人民日报》上报道了我校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控诉大会,还点了我的名为例。

幸亏我不是名人,点了名也未必有多少人知道,我的安慰是从此可以不再教课。

可是下一学期我这门选修课没有取消,反增添了十多个学生,我刚经过轰轰烈烈的思想改造,诚心诚意地做了检讨,决不能再消极退缩,我也认识到大运动里的个人是何等渺小,我总不能借这点委屈就掼纱帽呀!

我只好自我譬解: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想去吧。

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

虽然是一番屈辱,却是好一番锤炼,当时,我火气退去,就活像一头被车轮碾伤的小动物,血肉模糊的创口不是一下子就能愈合的。

可是,往后我受批评甚至受斗争,总深信这场控诉大大增强了我的韧劲。

一九八八年九月

【注】三反运动:

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为了避免自己成为被控诉的对象,作者当时讲课着重艺术上的分析比较,回避思想意识,甚至希望学生不选自己的课来逃避迫害。

B.作者认为自己既不属于“向上爬”的典型,也不属于“混饭吃”的典型,再加上检讨已获通过,所以控诉大会的控诉对象不会涉及自己。

C.控诉大会上,上台控诉的女孩子不是作者班上的学生,说明她完全胡编乱造,歪曲事实,反映了当时诬陷迫害成风的社会现实。

D.“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

”正因为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能够在受到冤屈的情况下找到自我安慰,从而安心工作。

E.本文既写了杨绛的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个性,又写了她淡泊豁达、与世无争的个性,在展现人性美好的同时也暗含对丑恶与时代的批判。

5.杨绛先生被控诉之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作者说“往后我受批评甚至受斗争,总深幸这场控诉大大增强了我的韧劲”如何理解这里的“韧劲”?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丁西林:

君子不器

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又是出色的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8部独幕剧、9部多幕剧,其独幕剧的创作堪称典范。

他出现在中国现代喜剧的肇始期,初试戏剧之笔,就表现出了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显出“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

1914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任理预科主任。

后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极力延聘优秀人才,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他大力提倡实验工作,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

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編写讲义,并从事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十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的物理研究所所长,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

他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至抗战前,已建立一批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他任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中研院长蔡元培先生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英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名著,归国后业余从事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

作于1923年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主旨在于批判守旧思想、宣扬婚烟自由和个性解放。

但和当时流行的注重作品的社会意义的“问题剧”不同的是,没有常见的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客的敌我,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表现主题,让人物在一连串的反话与谎话中表现自己,使剧情变得轻松活泼。

丁西林对人物的态度也较温和,他用一种既嘲弄但又不乏爱护的态度描写每一个人,表现出一种温和轻松的幽默品格。

作为常年从事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

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

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

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他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作为一位戏剧作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被自然化解,产生独特的喜剧效果。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

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

丁西林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

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

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

他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東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

他的语言,幽默俏皮,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建国后,丁西林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在繁忙工作的间隙,对于戏剧的创作与发展仍做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出多部话剧、舞剧、新编戏曲等。

他的独幕喜剧久演不衰,北京人艺多次把他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搬上舞台。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心脏病猝发,不幸去世。

他在独幕剧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现代话剧史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相关链接:

①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著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②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

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

(郑以然《行走在物理与戏剧之间》)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丁西林在北大担任物理系主任期间,广纳人才、整订术语,树立起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风,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图书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B.上海物理研究所创办时步履维艰,十年后就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与丁西林艰苫奋斗,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C.丁西林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是因为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求学期间积淀了丰厚的文学底蕴。

D.丁西林的戏剧在题材上并无特色,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显出个性,善于用夸张丰富剧情,使情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让观众欣赏后发出会心的微笑。

8.为什么说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丁西林在戏剧创作上有所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千里,京兆人。

身长七尺,骨相魁岸,有勇力,本碛西募人,累以戎勋,官至安西副都护。

天宝十一载,授御史中丞。

十二载,兼北庭都护充安西北庭节度使。

家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后有诏,移献忠部落,隶幽州,献忠素与禄山有隙,惧不奉诏,乃叛归碛北,数为边患。

玄宗愤之,命千里将兵讨之。

十二载十一月,千里兵至碛西,以书喻葛禄,令其相应。

献忠势穷,归葛禄部。

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千壮之。

十三载三月,千里献俘于勤政楼,斩之于朱雀街,以功授右金吾卫大将军同正,仍留佐羽林军。

禄山之乱,诏千里于河东召募,充河东节度副使、云中太守。

十五载正月,迁上党郡长史、特进,摄御史中丞,以兵守上党,贼来攻城,屡为千里所败,以功累加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至德二年九月,贼将蔡希德围成,数以轻骑挑战。

千里恃其骁果,开悬门,率百骑,欲生擒希德,劲骑搏之,垂将擒而希德救兵至,千里敛骑而退,桥坏坠坑,反为希德所执。

仰首告诸骑曰:

“非吾战之过,此天也!

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

”军人闻之泣下,昼夜严兵城守,贼竞不能拔。

千里至东都,安庆绪舍之,伪署特进,囚之客省。

及庆绪败走,为严庄所害。

其年十二月,上御丹凤楼大赦,节文曰:

“忠臣事君,有死无貳;烈士徇义,虽殁如存。

其李憕、卢奕、袁履谦、张巡、许远、张介然、蒋清、庞坚等,即与追赠,访其子孙,厚其官爵,家口深加优恤。

”自是赦恩,无不该于节义,而程千里终以生执贼庭,不沾褒赠。

(选自《旧唐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B.突跃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C.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D.突厥首领阿布思先率众/内附隶朔方军/玄宗赐姓名曰李献忠/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用献忠为副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宝,唐玄宗年号。

古代的纪年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王公年次纪年、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等。

B.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

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的常用词语,一般指降职,与其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D.大赦:

封建帝王以施恩为名,赦免犯人。

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献忠因为跟安禄山不睦而背叛唐朝朝廷逃回到碛北,并多次侵扰边疆。

唐玄宗对李献忠感到很愤恨,下令程千里率兵讨伐他。

B.京兆人程千里,身长七尺,相貌魁梧伟岸,勇猛有力。

他本来是被招募到碛西的军人,凭借多次的战功,做官做到了安西副都护。

C.唐朝朝廷要求忠臣侍奉君主,嘉许杀身报国而贬斥叛变成为贰臣,程千里因被叛贼活捉而投靠了贼廷,所以没有得到褒扬和追赠。

D.贼将蔡希德在至德二年九月包围城池,多次带领骑兵前来挑战。

程千里自恃骁勇果敢,打开悬门,率领一百个骑兵,想要活捉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葛禄缚献忠并其妻子及帐下数千人,送之千里,飞表献捷,天子壮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吾战之过,此天也!

为我报诸将士,乍可失帅,不可失城。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后游

(唐)杜甫

寺忆①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②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

①寺:

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

②暄;温暖。

14.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从句式对仗的特点来看有额联和颈联两联。

B.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C.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D.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E.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起来诘居而拗口。

1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默写(5分)

16.

(1)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