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4787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8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docx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5备考与素养文

文言实词识记

120个实词巧记

1.爱

(1)动词

①疼爱,爱护。

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②喜欢,爱好。

如: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③爱惜,珍惜。

如: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阿房宫赋》

④同情,怜惜。

如: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⑤羡慕,欣赏。

如: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赠孟浩然》

⑥爱戴。

如: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李将军列传》

(2)形容词

①可爱。

如: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

②吝啬,吝惜(此义项虽很少用,但是古今意思差别较大)。

如: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推导助记】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等义。

【成语助记】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2.安

(1)形容词

①安稳。

如: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安逸。

如:

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论》

(2)动词

①抚慰,安抚。

如: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并序》

②安适。

如: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并序》

③养生,安身。

如: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3)疑问代词

哪里。

如:

沛公安在?

《鸿门宴》

(4)疑问副词

哪里,怎么。

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推导助记】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

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3.被

读音一:

bèi

(1)名词

被子。

如: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

(2)动词

遭受,遇到,蒙受。

如: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

(3)介词

表被动。

如:

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并序》

读音二: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推导助记】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

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披”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成语助记】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4.倍

(1)动词

①通“背”,背叛,违背。

如: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②增加。

如:

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

《国语·楚语上》

(2)副词

越发、更加。

如: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量词

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如: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过秦论》

【推导助记】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成语助记】 事半功倍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基础,根源。

如: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屈原列传》

③版本,稿本。

如:

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2)形容词

本来的,原来的。

如: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3)动词

推究,推原。

如:

抑本其成败之迹。

《伶官传序》

【推导助记】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为“本来、原来”之义。

【成语助记】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6.鄙

(1)名词

边邑。

如:

越国以鄙远。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2)形容词

①庸俗,浅陋。

如: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②轻贱。

如: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推导助记】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成语助记】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7.兵

①兵器。

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②士兵,军队。

如: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六国论》

③策略。

如: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孙子兵法·谋攻篇》

④战争。

如: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导助记】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成语助记】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8.病

(1)形容词

枯萎。

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动词

①生病。

如: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记》

②担心,忧虑。

如: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推导助记】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

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成语助记】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9.察

(1)动词

①观察,细看。

如: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魏公子列传》

②考察,调查。

如: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

③了解,弄清楚。

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④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

如: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

(2)形容词

①精明,明智。

如: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②皎洁,洁净。

如: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渔父》

【推导助记】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成语助记】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10.朝

读音一:

cháo

(1)动词

朝见,朝拜。

如: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名词

①朝廷。

如:

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一代君主统治的时间。

如: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读音二:

zhāo

名词,早晨。

如: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推导助记】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

古代大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为“使朝见”。

【成语助记】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11.曾

读音一:

cénɡ

副词,曾经,已经,才。

如: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忆江南》

读音二:

zēnɡ

动词,通“增”,增加。

如: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推导助记】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

虚化为“曾经”(念céng)。

【成语助记】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12.乘

读音一:

chénɡ

趁着,凭借。

如: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读音二:

shènɡ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如: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推导助记】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

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成语助记】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13.诚

(1)名词

诚心诚意。

如: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2)副词

表肯定,确实,的确。

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3)连词

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如: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

【推导助记】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成语助记】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14.除

(1)名词

台阶,殿阶。

如: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苏武传》

(2)动词

①任命,授职。

如:

除臣洗马。

《陈情表》

②清除,去掉。

如: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③修治,修整。

如: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五人墓碑记》

【推导助记】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

“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成语助记】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除暴安良

15.辞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如:

听其狱讼,察其辞。

《周礼·秋官·乡士》

②借口,托辞。

如: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传·僖公十年》

③古代的一种文体。

如:

《归去来兮辞 并序》。

④言辞,文辞。

如: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报任安书》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如: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并序》

②推辞,不接受。

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③计较。

如:

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推导助记】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

一是“口供”,二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

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成语助记】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16.从

读音一:

cónɡ

(1)动词

①跟随。

如: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

②顺从,听从。

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参与,从事。

如: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并序》

④依傍,紧挨着。

如:

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

(2)介词

由,自。

如: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读音二:

zònɡ

名词

①堂房亲属。

如: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如: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

【推导助记】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成语助记】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17.殆

(1)形容词

①危险。

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秋水》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副词

①表推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如: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如: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推导助记】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

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成语助记】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18.当

(1)动词

①两者相抵,抵押。

如: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传》

②抵御,抵挡。

如:

彼恶敢当我哉!

《孟子·梁惠王下》

③占据,把守。

如: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④判决,判罪。

如:

吏当广所失亡多。

《李将军列传》

⑤主持,执掌。

如:

北邀当国者相见。

《指南录后序》

⑥承担。

如: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窦娥冤》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对。

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

如: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过秦论》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

如: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孔雀东南飞 并序》

②表未来的时间,将,将要。

如: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4)连词

通“倘”,如果,假使。

如: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推导助记】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

“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

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成语助记】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19.道

(1)名词

①道路。

如:

怀其璧,从径道亡。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途径,方法。

如: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过秦论》

③风尚。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④思想,学说。

如: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⑤道理,规律。

如:

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⑥道义,正道。

如: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⑦志向。

如: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2)动词

①取道。

如: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②说,讲。

如:

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推导助记】 “道”本义是“大路”。

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

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成语助记】 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20.得

(1)名词

心得,体会。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2)动词

①取得,获得。

如: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具备。

如: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③能够。

如: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④通“德”,感恩。

如: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3)形容词

①对,正确。

如:

此言得之。

《六国论》

②得意,满足。

如: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兰亭集序》

(4)副词

必须、应该。

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推导助记】 “得”本义为“得到”。

“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

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成语助记】 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21.度

读音一:

(1)名词

①制度,法度。

如:

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秦论》

②气度,常态。

如: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如:

故体有长短,检以度。

《后汉书·律历志上》

(2)量词

次,回。

如:

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

(3)动词

①谱写,创制(歌曲)。

如: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②过。

如: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③通“渡”,渡过,越过。

如:

一夜飞度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读音二:

duó

动词

①推测,估计。

如: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②衡量,比较。

如: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推导助记】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

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成语助记】 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金针度人

22.非

(1)形容词

不对的,错误的。

如: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并序》

(2)动词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如: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②无,没有。

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荀子·劝学》

(3)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推导助记】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

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成语助记】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23.复

(1)动词

①恢复。

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

②回答。

如:

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③返回。

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

《齐桓公伐楚》

(2)形容词

①夹层的,双层的。

如: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孔雀东南飞 并序》

②繁复,重复。

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3)副词

再,又。

如: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推导助记】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

故又引申为“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

)。

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成语助记】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24.负

(1)动词

①以背载物。

如: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②担负,担当。

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凭借,仗恃。

如: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辜负,对不起。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背弃,违背。

如: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蒙受,遭受。

如:

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窦娥冤》

(2)名词

失败。

如: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六国论》

【推导助记】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

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

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语助记】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25.盖

读音一:

ɡài

(1)名词

①车盖。

如:

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

②器物的盖子。

如: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张衡传》

(2)动词

①遮盖,掩盖。

如: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并序》

②超出,胜过。

如: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3)副词

①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如: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②表推测判断,大概。

如: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

(4)连词

因为,由于。

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

读音二: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如:

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推导助记】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

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

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

【成语助记】 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26.故

(1)名词

①缘故,原因。

如:

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②事故,变故。

如: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报刘一丈书》

③旧交,老朋友。

如:

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2)形容词

①旧有的,原来的。

如: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②衰老。

如: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并序》

(3)副词

①故意,特意。

如: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

②过去,从前。

如:

轩东故尝为厨。

《项脊轩志》

③仍然,依旧,还是。

如: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孔雀东南飞 并序》

(4)连词,所以。

如:

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推导助记】 “故”有两个基本义:

一为“缘故”;二为“旧的”。

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

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

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成语助记】 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27.固

(1)名词

险要的地势。

如: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秦论》

(2)动词

①巩固,安定。

如: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坚守,安守。

如: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形容词

①固执,顽固。

如: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②坚决,坚持。

如:

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副词

①本来,原来。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②的确,确实。

如:

固不如也。

《鸿门宴》

③表让步,固然。

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推导助记】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

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

“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成语助记】 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28.顾

(1)动词

①回头,回头看。

如: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看望,拜访。

如: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③顾虑,考虑。

如:

大行不顾细谨。

《鸿门宴》

(2)副词

①表轻微转折,只,只是。

如: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刺秦王》

②反而,却。

如: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

《汉书·贾谊传》

【推导助记】 “顾”基本义为“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

【成语助记】 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 顾影自怜 顾左右而言他

29.归

①女子出嫁。

如:

后五年,吾妻来归。

《项脊轩志》

②返回。

如:

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归还。

如: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归到一处,归为一类。

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推导助记】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

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

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成语助记】 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返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30.国

①诸侯国。

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②国都,京城。

如: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③国事,国家。

如: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推导助记】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

“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成语助记】 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 共商国是

31.过

(1)动词

①走过,经过。

如: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②到,来到。

如:

一日,大母过余曰。

《项脊轩志》

③犯有过错。

如: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④责备。

如: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门宴》

(2)名词

过失,过错。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推导助记】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

“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 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白驹过隙 雁过拔毛

32.何

读音一:

(1)代词

①什么。

如: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②哪里,什么地方。

如: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2)副词

①多么。

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②怎么。

如: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读音二:

动词,背,扛。

如: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诗经·无羊》

【推导助记】 “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