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5470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docx

四川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3年四川省记叙文阅读13篇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 在人家的院墙上, 爬着。

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

花, 每每在阳台上站定, 目光稍一落下, 便可以饱览它了。

这个时节, 花开了。

起先只是不

眼的一两朵, 躲在绿叶间, 素素妆, 淡淡笑。

眼尖的我发现了, 欢喜地叫起来, 呀!

 蔷薇

开花了。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 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 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

有些人走得匆忙, 有些人走得从容, 有些人只是

路过, 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 有一些人, 便成了老相识。

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

老人着靛青的衣, 瘦小, 皮肤黑, 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他的糖担子, 也绝对像幅旧画:

 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 担头上挂副旧铜锣。

老人手持一棒槌, 边走边敲, 当当, 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 寻见了, 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

呀!

 一声惊呼, 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 正是灶糖。

奶黄的, 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久远了啊, 它是

贫穷年代的甜。

那时候, 挑糖担的货郎, 走村串户, 诱惑着孩子们, 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 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 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 是些破铜烂

铁、废纸旧鞋的, 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

伸出舌头, 小心舔, 那掌上的甜, 是一丝一缕把

心填满的。

⑥现在, 每日午后, 老人的糖担儿, 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

不少人围过去买, 男的女的, 老的少的, 有的人买的是记忆, 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 午饭后, 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 一半为的是看蔷薇, 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 当当当———好, 来了!

 等待终于落了地。

有时, 我也会飞奔下楼, 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 买上五块钱的灶糖, 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

“老头!

 ”我这样叫他, 他不生气, 呵呵笑。

“你不要跑那么快, 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 立定在他的糖担前, 有些气喘吁吁地说。

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

 “别处, 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

这样的营生, 他从十四岁做起, 一做就是五十多年。

他是天生的

残疾———断指, 两只手加起来, 只有四根半手指头。

却因灶糖成了亲, 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 女儿不做灶糖, 女儿做裁缝, 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 就快没了。

”老人说, 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 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 老人呵呵笑起来, 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

奶黄的月亮, 缺了口。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 当当, 当当当。

敲得人的心, 蔷薇花朵般地,

开了。

􊊞  一日, 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老人的糖担儿, 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 我要求道:

“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 笑看我, 说:

 “长这么大, 除了拍身份证, 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 站着, 他的身后, 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我拍好照, 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

他看一眼, 笑了。

又举起手上的棒槌, 当当, 当当当, 这样敲着, 慢慢走远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 目送着他。

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

“不摇香已乱, 无风花自飞。

”诗里的蔷薇花, 我自轻盈我自香, 随性自然, 不奢望, 不强求。

人生最好的状态, 也当如此吧。

11. 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                      。

(1 分)

12. 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2 分)

“记忆”指                。

“稀奇”指                。

13. 结合上下文, 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2 分)

①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 躲在绿叶间, 素素妆, 淡淡笑。

②哦, 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14. 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

(2 分)

15. “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3 分)

16. 作者认为,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 不奢望, 不强求”, 而有人认为“努力, 拼搏, 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 请谈谈你的看法。

(3 分)

 

【参考答案】

11.(1 分) 插叙

12.(2 分)

记忆:

 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0.5 分) 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0.5 分)

稀奇:

 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0.5 分) 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0.5 分)

13.(2 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0.5 分)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0.5 分)

②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1 分)

14.(2 分)

随性自然, 不奢望, 不强求。

( 此为唯一答案, 若学生将“我自轻盈我自香”也答出,

该题不得分)

15.(3 分)

①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 ③象征老人的品格; 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

态; ⑤烘托老人的形象。

评分标准:

 答对1 点给1 分, 最多给3 分。

16.(3 分)

学生所答可能有三种情况:

 ①赞成第一种看法; ②赞成第二种看法; ③认为两种看法都

有道理。

可按以下标准来评分:

 ①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给1 分; ②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

解, 给1 分; ③表述准确, 语言流畅, 给1 分。

(2013四川雅安)

旷野灯红

凹凸

大婶家住在百花山腰间的一个皱褶上。

有一股泉水从一丛野百合的根部爱情般涌到一方清洁的石凹里,石凹便满满地洋溢着。

尽情将泉水舀到水桶里去,石凹依旧是满满的,呈一种寂寞的奇观。

那年我到县城中考,考得很顺利,有一种余兴怎样也挥之不去,便乘了去百花山的晚车,到姨母家作一次突兀的造访。

百花山脚的一块打谷场,算是它的终点。

下车时,天就已傍黑了,就急急地奔向场边的一爿小店,买了两盒酥子糕。

拎着点心出来。

已无结伴的行人,就沿着小店主人指引的那个约略的方向,摸索着朝山上爬。

爬了两支烟的工夫,天已黑透。

周遭传来一声又一声怪异的声响,锐厉地灌入耳际,心头就有一阵又一阵的惊悸。

突然闻到一股烧烤猎物的香味儿,且有一种焦煳的熏腥,我以为前边一定有人,便加快了脚步。

爬了好长的一段坡,焦蝴味儿似乎更浓了,便觉得前边的那个人肯定离得更近了。

兴致便被撩拨得更旺了一些,步子就迈得更急了一些。

不知不觉间已翻了两道岭,味道依旧浓烈,却怎么也见不到那个人。

怪矣!

此时我已气喘吁吁,便颓然地躺在斜坡上。

心跳平缓下来的时候,我暗暗地吃了一惊:

身下那厚厚的落叶和干草,散发出来的气味儿,正是那种浓浓的好闻的烧烤味儿——落叶和干草吸足了白昼里那暖暖的阳光,入夜,便把激情忘情地释放出来,把个陌生客甜蜜地欺哄了。

于是,我迷路了。

发觉自己迷路了,我第一个反应便是惊惶。

惊惶之后,那夜里的声响,便更怪异更刺耳,且纷繁杂沓。

于是,脚跟便踩不踏实,便赳趄不止,跌倒趴下便是自然的事。

“路总有走到头的时候。

”心里说。

但路愈走愈陡了,树木也愈来愈稀疏。

泪,无声地落下来。

但在泪眼的一片模糊中,我却发现右前方有一线隐约的微光,泪竞倏地止住了。

揉一揉眼再看,那一线微光依然时隐时现。

抽紧的那颗心便松开一道缝。

朝着那个方向摸索而去,心中再无一丝犹豫。

爬了一段坡以后,那线光促成了清晰的一团——可以确认,那是一局不眠的窗。

心便霍地释然了,这时,光明是驱赶鲍望惟一的一条鞭子。

到了跟前,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屋。

敲一敲门,门竟悄然自开。

灯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安详地躺在床上。

她的眼皮动了两下,分明已知道夜客到来,但却不说话。

“婆婆,我迷路了。

”我告诉她。

“哦。

”她只欠了欠身,“坐吧,我眼不好,看不见你。

我愣了一下,依旧站着。

“孩子.你要去哪儿呢?

”她有气无力地问。

我报了我要去的那个村子。

她长长地哦了一声,坐起身来,“到底是个孩子啊,应该爬西边那座山,却爬到东边来了。

白天,在日头下,也要爬个半晌呢。

在灯光下。

虽然知道自己走了好长好长的冤枉路,我却不曾有一丝惋惜,竞咯咯笑起来。

我此时的感觉很奇异,似从娘怀里走散的孩子,又回到娘怀里一样,失散的痛苦已全然忘却了。

交谈之后,知晓这瞎眼婆婆是个五保户,山下的人白天上来转一遭,看她柴米不缺、安然无恙.便又不停留地下去了。

漫漫长夜,是独属于瞎眼婆婆的。

“您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整夜点灯呢,”

“为什么?

灯亮着,野兽不敢来,夜盗不敢来,灯是瞎子的眼哩。

“瞎子的眼?

”我惊叫道。

那一夜,我住在了她那里。

我有时想,在那漫长而孤寂的长夜,瞎眼婆婆与灯独对的长夜,真的是为自己再长一只眼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旷野中,一盏点亮的灯,对人是多么的重要啊——它是生命存在的证明。

(选自《读者》,有删减)

17.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

造访姨母家时,兴趣盎然——夜行山路,▲上山迷路,▲——看到窗户灯光,▲——灯下与婆婆交谈,不曾有一丝惋惜。

18.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1)周遭传来一声又一声怪异的声响,锐厉地灌人耳际,心头就有一阵又一阵的惊悸。

(2分)

(2)心便霍地释然了,这时,光明是驱赶绝望惟一的一条鞭子。

(2分)

19.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我有时想,在那漫长而孤寂的长夜,瞎眼婆婆与灯独对的长夜,真的是为自己再长一只眼吗?

”的理解。

(3分)

20.选文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夜行山路的情况。

(2分)

21.结合选文.请说说选文末段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7.惊悸  惊惶  释然(3分) 

    18.

(1)用声音衬托环境的寂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我”在黑夜中的孤独恐惧之感。

(2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看到灯光后的惊喜和释然。

(2分)       19.示例:

老婆婆在旷野中点燃一盏灯光,不仅仅是给自己驱散野兽,拒绝夜盗,更是给像“我”这样的迷路人指引方向,提供温暖的庇护,是迷路人的另一只眼。

(3分)     20.写“我”夜行山路的孤独和恐惧,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2分) 

    21.①卒章显志,赞美老婆婆点亮的灯对于“我”迷失方向后找到心灵慰藉的重要意义;②照应题目;③使读者对人物的认识更为完整真实。

(3分) 

    

(2013四川遂宁)

春酒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

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

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

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原因是:

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

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

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

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

”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

“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

我总是说:

“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母亲听了很高兴。

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

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

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

“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

”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她常常说:

“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

他挑剔地说:

“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作者:

琦君)

17.阅读全文后,你所理解的本文主旨是。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18.作者在本文中详写了儿时在故乡的哪些生活片断?

请概括作答。

(2分)

19.品味句子“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说说该细节描写有何妙处?

(3分)

20.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文章概括作答。

(2分)

21.如何理解“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3分)

22.俗话说:

“一方水养一方人。

”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古今不少诗人把一些节日写到诗中。

请把下列诗中描写的节日写在后面相应的横线上。

(3分)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参考答案】

17.思乡(1分)

18.喝春酒吃会酒(答出一点给1分,共2分)

19.这看似简单的几笔描写,尤其是几个动词的使用,(1分)生动传神地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小姑娘天真可爱,(1分)以及乡邻之间那种亲密随和,融洽温馨的人际关系。

(1分)

20.俭朴勤劳、善良大度慈爱能干的典型的母亲形象。

(写出其中一点给1分,共2分)

21.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使作者由春酒想起了家乡,怀念家乡的的风俗美、人性美,(1分)增加了思乡的浓浓情愫。

(1分)

2

2.

(1)春节

(2)中秋节(3)重阳节(每个小题1分,共3分)

(2013四川达州)

这辈子最爱的人

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我有一个小我3岁的弟弟。

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5毛钱。

父亲当天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让我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

我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

父亲见我们都不承认,说,那两个一起挨打。

说完就扬起手里的竹竿,忽然弟弟抓住父亲的手大声说:

“爸,是我偷的,不是姐干的,你打我吧!

”父亲手里的竹竿无情的落在弟弟的背上、肩上,父亲气得喘不过气来,打完了坐在炕上骂道:

“你现在就偷家里的,将来长大了还了得?

我打死你这个不争气的。

”当天晚上,我和母亲搂着满身是伤痕的弟弟,弟弟一滴眼泪都没掉。

半夜里,我突然号啕大哭,弟弟用小手捂住我的嘴说,姐,你别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

我一直在恨自己当初没有勇气承认,事过多年,弟弟为了我挡竹竿的样子我仍然记忆犹新。

那一年,弟弟8岁,我11岁。

弟弟中学毕业那年,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同时我也接到了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那天晚上,父亲蹲在院子里一袋一袋地抽着旱烟,嘴里还叨咕着,两娃都这么争气,真争气。

母亲偷偷抹着眼泪说争气有啥用啊,拿啥供啊!

弟弟走到父亲面前说,爸,我不想念了,反正也念够了。

父亲一巴掌打在弟弟的脸上,说,你咋就这么没出息?

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们姐俩供出来。

说完转身出去挨家借钱。

我抚摸着弟弟红肿的脸说,你得念下去,男娃不念书就一辈子走不出这穷山沟了。

弟弟看着我,点点头。

当时我已经决定放弃上学的机会了。

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弟弟就偷偷带着几件破衣服和几个干馒头走了,在我枕边留下一个纸条:

姐,你就别愁了,考上大学不容易,我出去打工供你读书。

我握着那张字条,趴在炕上,失声痛哭。

那一年,弟弟17岁,我20岁。

我用父亲满村子借的钱和弟弟在工地里搬水泥挣的钱终于读到了大三。

一天我正在寝室里看书,同学跑进来喊我,梅子,有个老乡在找你。

怎么会有老乡找我呢?

我走出去,远远地看见弟弟,穿着满身是水泥和沙子的工作服等我。

我说,你咋和我同学说你是我老乡啊?

他笑着说,你看我穿的这样,说是你弟,你同学还不笑话你?

我鼻子一酸,眼泪就落了下来。

我给弟弟拍打身上的尘土,哽咽着说你本来就是我弟,这辈子不管你穿成啥样,我都不怕别人笑话。

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我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

我再也没有忍住,在大街上就抱着弟弟哭起来。

那一年,弟弟20岁,我23岁。

我第一次领男朋友回家,看到家里掉了多少年的玻璃安上了,屋子里也收拾得一尘不染。

男朋友走了以后我向母亲撒娇,我说妈,咋把家里收拾得这么干净啊?

母亲老了,笑起来脸上像一朵菊花,说这是你弟提早回来收拾的,你看到他手上的口子没?

是安玻璃时划的。

  

我走进弟弟的小屋里,看到弟弟日渐消瘦的脸,心里很难过。

他还是笑着说,你第一次带朋友回家,还是城里的大学生,不能让人家笑话咱家。

  

我给他的伤口上药,问他,疼不?

  

他说,不疼。

我在工地上,石头把脚砸得肿得穿不了鞋,还干活儿呢……说到一半就把嘴闭上不说了。

  

我把脸转过去,哭了出来。

那一年,弟弟23岁,我26岁。

我结婚以后,住在城里,几次和丈夫要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他们都不肯,说离开那村子就不知道干啥了。

弟弟也不同意,说姐,你就全心照顾姐夫的爸妈吧,咱爸妈有我呢。

丈夫升为厂里的厂长,我和他商量把弟弟调上来管理维修部,没想到弟弟不肯,执意做了一个修理工。

一次弟弟登梯子修理电线,让电击了住进医院。

我和丈夫去看他。

我抚摸着他打着石膏的腿埋怨他,早让你当干部你不干,现在摔成这样,要是不当工人能让你去干那活儿吗?

他一脸严肃的说,你咋不为我姐夫着想呢?

他刚上任,我又没文化,直接就当官,给他造成啥影响啊!

丈夫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也哭着说,弟啊,你没文化都是姐给你耽误了。

他拉过我的手说,都过去了,还提它干啥!

那一年,弟弟26岁,我29岁。

弟弟30岁那年,才和一个本分的农村姑娘结了婚。

在婚礼上,主持人问他,你最敬爱的人是谁,他想都没想就回答,我姐。

弟弟讲起了一个我都记不得的故事: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在邻村,每天我和姐都得走上一个小时才到家。

有一天,我的手套丢了一只,我姐就把她的给我一只,她自己就戴一只手套走了那么远的路。

回家后,我姐的那只手冻得都拿不起筷子了。

从那时候,我就发誓我这辈子一定要对我姐好。

我说,我这一辈子最感谢的人是我弟。

台下一片掌声,宾客们都把目光转向我。

在我最应该高兴的时刻,我却止不住泪流满面。

(选自《时文选粹》有改动)

12.选文通过叙述弟弟▲、供姐念书、▲、迎接姐夫、照顾父母、受伤住院等几个感人至深的事例,表现出弟弟▲的品质。

(3分)

13.文中写弟弟在他婚

礼上讲述的“那个我都记不得”的故事有着怎样的作用?

(3分)

14.文章反复述说我和弟弟的年龄,其目的是什么?

(3分)

15.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分)

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我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

 

【参考答案】

12.替姐受罚送姐发夹为姐姐(亲人)甘于付出(奉献、牺牲)(3分,每空1分,言之有理即可。

13.巧妙交代了弟弟爱姐姐的原因。

(3分)

14.在于告诉读者弟弟比“我”小,但非常懂事。

说明在“我”的成长中弟弟一直在关爱“我”,为“我”付出,为“我”分忧。

同时巧妙交代了全文的时间线索,使行文紧凑,一气呵成。

(3分,三个要点各1分。

15.这是非常感人的细节描写。

作者从情态和动作两方面,刻画出了弟弟对蝴蝶发夹的特别珍视,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弟弟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2分,从描写手法、事件意义两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013四川资阳)

跨栏高手

〔马来西亚〕张依苹

①小时候随母亲上街,母子俩总会比同时出门的邻居早到菜市场。

我们从不顺着大路走,更不爱用斑马线和天桥。

母亲最是会打算。

②“喏,从这边到那边,至少得走一分钟。

阿弟呀!

你手脚灵巧,从栏杆爬过去得了!

”她自己也应声跨了过去。

母亲每天总忙得漏吃一二顿饭,也就比一般中年妇女轻盈,加上“训练有素”,手一撑,跳过及腰的围栏,根本易如等闲。

③孩子们渐渐长大,父亲的生意开始赚得多,家里生活水准大大提高,也就买起汽车来。

母亲不再走路上街,当然也没再表演“跨栏”。

④我念小学,一直到初中,年幼时过马路的习惯还保留着。

就在中四那年,同学广生被车撞得脚骨碎裂,听说是从街上的围栏跳下来时给货车碰到。

结果,锯了一只脚,每天倚着拐杖。

自此,我对“跨栏”敬而远之。

⑤近年,自己加入有车阶级行列,不知不觉对街上的“爬栏”“跨栏”高手起了恶感。

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忽地窜出一个人影,来个紧急刹车,不禁憋了一肚子气:

不停下来么,难不成搞出第二个广生来!

⑥街上永远不乏此道中人。

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略笨重的中年人,初出茅庐的儿童,老当益壮的老年人,围栏周遭一直都是热闹的。

⑦母亲已届不惑之数,身子日形瘦小,简直皮肉见骨,精神更是一年比一年差,医生说,必须做些轻便的运动。

⑧那天,带母亲上街散步,她见到围栏对面一间药铺,嘴里念着:

“阿弟,我去前面买些参。

”说罢手已扶住栏杆。

我忙阻止:

“阿妈,走那边吧!

”到底人老了,没能翻过去,我倒松了一口气。

⑨不经意地,眼光飘到远处的围栏。

一个残废者正靠着围栏休息,然后缓缓把拐杖放到围栏的另一面,吃力地压着围栏的横柱,把身体一弹,过去了。

只见他重新拿起拐杖,支在腋下,一跛一跛地横过马路。

⑩我转回头,母亲正小心地钻过围栏的空隙。

啊!

清瘦了的

母亲竟能穿过半尺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