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214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通用.docx

四川省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篇通用

2020年四川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篇

1.(2020四川巴中)阅读下面这篇文段,完成22—27题。

(20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渔人甚异之()`

(2)悉如外人()

(3)阡陌交通()(4)便要还家()

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选文)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为武陵人捕鱼为业(选文)

不足为外人道也(选文)

D.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

24.翻译句子。

(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所选文段出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东晋人。

B.文章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

C.桃源中人与渔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D.太守遣人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说明太守也想到桃源中去过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26.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4分)

 

27.请就文中所描绘的桃源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巴中答案】

22.(共4分,每空1分)

(1)对……感到诧异

(2)都,全(3)交错相通(4)通“邀”,邀请

23.D(2分)

24.

(1)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2分)(重点词“乃”、“无论”,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

(2分,重点词“俨然”、“属”,如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5.D(3分)

26.成语是:

世外桃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

(4分,每一文2分)

27.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它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3分,能言之有理即可)

2.(2020四川成都)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

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值得

D.处处志之志:

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4分)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

“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

“冯公有亲乎?

”对曰:

“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②于薛乎?

”冯谖署曰:

“能!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辞曰: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

“责毕收乎?

来何疾也!

”曰:

“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

”冯谖曰:

“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

曰: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曰:

“诺!

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

①孟尝君:

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

他以好养士而著名。

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②责:

通“债”,债券。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使人属孟尝君属:

通“嘱”,告诉

B.以何市而反市:

C.孟尝君怪其疾也怪:

责怪

D.狗马实外厩实:

充满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3分)

译文: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3分)

译文:

5.冯谖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

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4分)

答:

【成都答案】

(一)(共13分,4~6题每小题3分,7题4分)

4、D(志:

做标记)

5、B(都解释为“于是”“就”;A项前句“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前句“为”解释为“向”,后句“为”解释为“为了”;D项前句“其”解释为“他”,后句“其”不译,加强反问语气)

6、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7、(4分)

(1)(2分)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异”“穷”的意思各计0.5分)

(2)(2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妻子”“绝境”的意思各计0.5分)

(二)(12分)

3、(2分)C(怪:

对……感到奇怪)

4、(6分)

(1)(3分)孟尝君派人供给冯谖母亲吃用(的东西),不使她感到缺失。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给”“乏”的意思各计1分)

5、(4分)

(1)感谢孟尝君的知遇之恩;

(2)替孟尝君树立形象,获得民心。

(每一点计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3.(2020四川达州)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18-22题。

(14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请广于君(广:

扩充)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

道谢)

C.大王加惠(加惠:

给予恩惠)

D.秦王怫然怒(怫然:

盛怒的样子)

19.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原文】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2)【原文】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1.阅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

简要分析。

(3分)

答:

 

22.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

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3分)

答:

 

【达州答案】(14分)

18.(2分)B(B项谢:

道歉)

19.(2分)C(例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和B句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20.(4分)

(1)(2分)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只要译准两个“使”,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2分)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只要译准“以……为长者”、“错意”,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1.(3分)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可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22.(3分)

第一问(1分):

诸葛亮

第二问(2分):

(此题是开放题。

可自选角度,如可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等方面去谈。

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4.(2020四川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记与欧公语

欧阳文忠公尝言:

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

“乘船遇风,惊而得之。

”医取多年舵牙为舵公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茯神之流,饮之而愈。

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

“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

”文忠因言:

“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予因谓公曰:

“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

推此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餕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

”公遂大笑。

元祐六年闰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选自《东坡志林》)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初似儿戏,然或有验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殆未易致诘也                   思而不学则殆

C.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医以意用药多此比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D.医问其得疾之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欧阳修谥号文忠;东坡,即苏轼。

他们都是北宋文学家。

B.医生为了治好患者的病,用到了舵公的牙、手和所出的汗。

C.作者说用相关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可以分别“治昏惰、疗贪、已佞、治怯、疗恶疾”等,是仿照欧阳文忠公讲的故事类比推理得出的。

D.作者乘船进入颍州地界,便想起20年前与欧阳文忠公的一番笑谈,且把它记了下来,说明当时这番谈话妙趣横生,所以作者才印象深刻,经久不忘,言犹在耳。

9.文言翻译。

(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译文:

【乐山答案】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6.A   7.B   8.B

9.翻译(3分)

译文:

位高禄厚的人(1分)目光短浅(1分),不能作长远打算。

(1分)

(意思相近即给分)

5.(2020四川泸州)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6—9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足肤皲裂而不知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3分)

翻译:

(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分)

翻译:

9.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3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足肤皲裂而不知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①③④⑥

答:

()

【泸州答案】文言文阅读(16分)

6.走—跑卒—最终、终于俟—等待援—提出(1词1分,共4分)

7.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3分)

8.(共6分)

(1)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3分。

“德隆望尊”1分,“辞色”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3分。

“被”1分,“腰”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C(3分)

6.(2020四川眉山)

(一)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回答7~9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

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

子墨子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

“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

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

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

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入侵。

8.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子墨之闻,起于鲁

9.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把下面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回答23、24题(5分)

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

“不可。

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⑤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

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

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

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

⑤德,恩德。

⑥取,攻占。

23.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假道于虞而伐虢②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2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分)

 

【眉山答案】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7-9小题,每小题2分)

7.B8.A9.B

10.①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②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4分,采分点为“甚”、“以”,译为“过分”、“因为”,各1分;其它文从字顺2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

23.①晋献公从虞国借道来攻打虢国。

②晋国攻下虢国之后,军队在返回途中灭掉了虞国。

(采分点为“假”“伐”“反”,译为“借”“攻打”“返回”,各1分;其它文从字顺得1分)

24.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与下列示例意思接近亦可。

(1分)

示例一唇亡齿寒。

即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关、利害相关的。

示例二贪图小利,牺牲对方,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自取灭亡。

示例

三假途灭虢。

指以借道为名行灭国之实的计谋。

7.(2020四川内江)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7—9题(8分)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

”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语不言。

”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  

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  

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

(4分)  

⑴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

  

⑵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

  

⑶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⑷虽杀臣,不能绝也虽:

  

8、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9、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7—9题。

(10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和曰:

“古人贵朝闻夕阳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处遂改励,终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