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155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模板共20篇文档格式.docx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

学生自由学唱歌谱

(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

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

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

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

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

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情和积极性。

此教学程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模式。

唱歌综合课《小毛驴》

授课课教师

李海娜

授课班级

二年一班

课时

第一课时

学目

1、学唱歌曲《小毛驴》能背唱歌曲,并用手号来加深旋律中音乐走向,上行和同音反复的特点。

2、能听辨出长笛与低音大提琴的音色,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并加以想象、创作模仿。

3、用音乐故事“森林音乐会”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然、轻快乐中完成授课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重点

学生能找到歌曲中的音乐走向上行和同音反复的特点。

难点

能掌握歌曲中的八分音符的节奏。

教具

电钢琴、cd、头饰、乐谱、打击乐器、课件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教学目的

歌曲律动

做律动《野兔饿了》师生用英语问好。

边唱边做

复习歌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导入:

教师用“森林音乐会”做主题来串联全部课堂。

教师:

“用一幅画来导入音乐故事的开始。

学生聆听、谈话、思维想像。

用拟人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乐趣。

2、用各种动物的声音来发声练习。

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去模仿它们的叫声并用一段练习曲来练习发声。

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轻巧的模仿声,保持笑脸来发声。

指导学生正确用o、mi、u等元音来发声,并在自然中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3、节奏歌词练习

老师继续出示小动物出场,并范唱歌曲,听后教师用打击乐器来念歌词。

学习打击乐器节奏型训练,为歌词配伴奏

学生熟悉歌词,风趣诙谐的特点要感受出来,并能掌握打击乐器的节奏。

4、歌曲旋律

教师再放一遍歌曲,用手号唱歌谱。

学生学习手号唱谱两遍来,熟悉旋律。

对歌曲的旋律熟悉

5、完整演唱

学生合伴奏演唱,老师用钢琴伴奏。

学生唱熟歌曲并背词。

学会歌曲。

综合体验

分组分角色来表演唱分,打击乐器伴奏,扮演小毛驴演唱,几组来练习。

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才能。

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走进愉快中的音乐,并学会歌曲。

音色听辨

欣赏《狮子进行曲》、《小鸟》、《大象》三段乐曲。

学生来分辩长笛、低音大提琴的音色,并模仿动作。

让学生去想像模仿,培养创作想象力。

快乐音乐会

教师来总结,用《玩具进行曲》来结束上课,并整齐的听音乐走出教室。

学生都活动起来,一直都是在快乐的音乐中学习到结束。

让学生自由,尽情的活动,达到新课程的目的,走进音乐世界,愉快教学法。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李婷婷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改变了,课堂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而唱歌教学中,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教研课上,我们看到的唱歌教学往往是这样的:

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自然地引入了歌曲教学,却往往唱了两三遍,在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又开始丰富歌曲。

如加入伴奏、乐器、声部等等。

学生连歌曲都没有掌握,又怎么能开展好后面的活动呢?

怎样才能开展好唱歌课的教学呢?

(一)朗读歌词,激发学生情感。

歌曲是通过旋律与文学语言双重手段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别是学生通过歌词来理解内容,再通过优美的旋律来记忆要表达的音乐形象。

所以分析理解歌词对于学生来说,是加强分析理解歌词的最佳手段。

怎样让学生分析歌词呢?

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当学生接触一首新歌时,首先通过朗读歌词,然后划分段落,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找到歌词所表达的中心,并要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由教师总结歌曲的内在思想感情。

如进行第九册中《长城谣》这首歌的教学时,通过朗读歌词,学生讨论,把全曲划分为两段,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歌曲?

同学们回答:

反映的是抗战时期的歌曲。

教师进一步引导,说这是当时为电影《关山万里》所作的主题歌,以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为题,控诉日寇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过去,而且调动了他们的思维联想,感情的进入,又激发了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和欲望。

(二)理解歌词,升华学生情感。

通过朗读歌词,学生对歌词表现及内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

在此基础上只有深入逐段逐句的分析研究,才能达到更深地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图、情绪、情感,从而在歌唱中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丰富并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

如歌曲《长城谣》学生已经把这首歌划分为两段落,在逐段逐句的分析歌词的同时,由教师加入曲式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第一段落从“万里长城万里长”至“骨肉离散父母丧”,第二段落“没齿难忘仇和恨”至“新的长城万里长”,每一段落歌曲又分为四句,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总结出来。

第一段前两句是颂扬长城故乡的美丽富饶,后两句表达失去家乡内心的极度悲愤。

通过分析,学生会感觉到家乡的美丽、祖国的壮阔,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爱家之情。

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用什么样的情绪、力度、速度演唱歌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以学生生活为起点,激活课程资源;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体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以学生为本,找准教学起点,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我们知道歌唱教学最好的依托就是不断地感受,不断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连,激发学生的学唱热情,积累内心体验。

所以,在歌曲学唱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带领学生从打铁音效的聆听到厨房劳动音效的模拟,自然地进入了歌曲的学习中。

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已有经验资源的主线牵引下,变得轻松、自然,学生易于接受且乐于接受。

接着,怎样结合基本节奏训练,进一步挖掘厨房劳动过程中的音效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综合能力引发了我的思考。

由于上节欣赏课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劳动音效在音乐中的作用,因此,本课中老师充分利用厨房音效资源,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劳动项目入手(已有生活经验),创编适合的节奏并用打击乐模拟(已有知识经验),最后与歌唱形成一个整体,达到唱、奏、演的完美结合。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在以学生生活为起点有效激活课程资源后,实现了节奏训练趣味化、活动内容主题化、音乐能力综合化,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挖掘作品内涵,正确表达歌曲情感。

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

歌词的思想性;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音乐的高潮在何处;

哪些地方有难度需要特别注意等;

要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正确地表达歌曲情感。

比如,五年级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首先老师描绘了歌曲的意境:

微风拂动着柳枝,欢乐的孩子们摇着小船,湖面上荡起涟漪。

老师用愉悦的表情、自然朴实的动作,把学生带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让学生真的感觉到了童年的幸福,生活的甜蜜。

教师随时结合歌曲的旋律与意境点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领悟歌曲的意境,从而对这首歌产生极好的感觉,萌生出想学会它、学好它的念头。

如此这般,学习歌曲的过程,就成了享受艺术美的过程,学起来轻松,理解起来深刻。

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的思想意境和歌曲的意境融为一体,一切就会很自然。

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把学生领进了音乐的殿堂。

不难看出,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意境是表达歌曲情感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五)以教学活动为途径,优化课程资源;

教学活动作为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主题、内容、空间,遵循针对性、趣味性的原则,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教学活动。

1、安排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

备课中我们曾就“快乐的炊事员”这一教学环节顺序的安排做过一些探讨。

做法一:

将节奏小品“快乐的炊事员”的教学环节放在歌曲学唱之前。

理由是发挥情景导入和感受旋律的作用。

思考:

节奏创编是一种音乐能力训练,歌曲旋律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容易形成干扰,使他们忽略了对音乐的关注,造成学习心理上的压力,新歌旋律感受的作用不大。

做法二:

将节奏小品“快乐的炊事员”的教学环节放在歌曲学唱之后。

理由

(一):

增加了歌曲学习的趣味性,是歌唱活动的一种延续,对教学内容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

由于学生已学会歌曲,当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时,学生能更好地关注音乐,将音乐与节奏联系起来,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乐感,音乐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比较我们得出: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生活经验出发,挖掘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各种教学资源,使其更好地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

2、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活动越是感兴趣,热情就越高,活动感知就越有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对教学活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根据学生的好新奇、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

在本课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会一点简单的家务劳动,学过一些简单的节奏创编,对各种音效的模拟有浓厚的兴趣,于是设计了“快乐的炊事员”这一主题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用肢体动作模仿再现劳动,用自制乐器模拟(塑料瓶装米粒模拟淘米、垫板敲凳子模拟切菜、小碗小勺学炒菜、报纸塑料袋模拟洗抹布),再现情景,在这种以体验感受为主的音乐综合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快乐而有效。

3、采用开放有效的组织形式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在本课“快乐的炊事员”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劳动项目,然后以小组合作互学、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反馈。

练习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完成创编、创演的目标,增加了信息交流量,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当然,教学组织形式是为课堂教学实效服务的,必须以课堂实效为准绳。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歌唱与情感教育,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是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

同时教师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充满情感的优美、和谐的音乐情境和气氛,让他们随着教师的引导,在感情与艺术结合的天地中驰骋。

总之,音乐教育是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审美教育课程。

在小学的歌唱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投入到教学中,充分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教无定法,切不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冲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才能使每个孩子从歌唱中得到快乐,从歌声中得到发展,真正地快乐歌唱!

唱歌课《布谷鸟》教案

单一型(一年级校本教材课)

《布谷鸟》是一首简短明快的合唱歌曲,一段体,旋律由主和旋135三个音符构成,采用高低对唱的形式来表现布谷鸟欢快的叫声,最后以合唱的形式结束。

歌词由一句话构成,在学生模拟鸟叫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演唱情趣和和声观念。

、趣味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音符135,并将135运用到歌曲旋律之中,以此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

2、学唱歌曲《布谷鸟》,让学生掌握对唱的基本演唱形式,然后再进行布谷鸟的合唱训练,为中高段合唱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情趣地演唱歌曲《布谷鸟》。

教学难点

合唱乐句。

课前准备

、黑板板书、挂图;

2、动物头饰;

3、录音机、钢琴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老师弹奏《数鸭子》

学生演唱歌曲

营造课堂活跃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小老鼠卡片,要求学生朗读儿歌。

提问:

小老鼠住在哪里?

它的唱名是什么?

(加一线)

2、出示猫的卡片,要求学生唱猫的儿歌。

小花猫住几楼?

(mi,一线)

3、学习音符sol

出示大公鸡的卡片,引导学生找出大公鸡的家(二线),并认唱音符。

4、学习儿歌,巩固音符135。

、学生朗读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猫来了喵喵喵

叽哩咕哩滚下来

学生回答,并上台演排。

2、学生演唱

喵喵我是小花猫

晚上捉老鼠

白天睡大觉

喵喵伸个大懒腰

3、学生学习音符sol。

、以动物故事的形式学习音符,便于加深学生形象思维的印象,也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2、学习三个音符135,也是歌曲《布谷鸟》的三个音符,为歌曲学习打下基础。

、出示画面,展现红色的布谷鸟,并出现布谷鸟叫声的音符。

(5和3)

2、出示画面,展现兰色的布谷鸟,并出现布保鸟叫声的音符。

(3和1)

、学生看图视唱歌谱,并模唱:

布谷。

2、学生看图视唱歌谱,并模唱:

、以形象图画和独立视唱歌谱的形式学习歌曲,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引导学生进行红、兰布谷鸟对唱。

红鸟:

5和3

兰鸟:

3和1

4、引导学生进行红、兰布谷鸟合唱。

5、学习歌曲(出示歌谱)。

)视唱歌谱

引导学生进行3拍子的强弱规律训练,并注意四分休止符的停顿(以马路亮红灯的形式提示学生休止)。

2)演唱歌词

引导学生用清脆悦耳的声音模唱布谷鸟的叫声,巧妙地进行顿音训练。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对唱训练。

4、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训练。

5、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歌曲。

)能独立视唱歌谱的音高(音符节奏学生可以暂时不掌握)。

2)认识四分休止符,能自觉地休止一拍。

3)学生从感性上能用3拍子的强弱规律和顿音技巧来演唱歌曲。

2、以演唱的不同形式巧妙地进行歌曲学习,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分男女声对唱,然后合唱。

2、引导学生分组对唱,然后合唱。

3、师声对唱,然后合唱。

4、创设意境,选两名学生对唱再齐唱,最后合唱。

、学生分男女声对唱,然后合唱。

2、学生分组对唱,然后合唱。

4、创设意境,两名学生对唱再齐唱,最后合唱。

变换演唱手段巩固歌曲,能满足学生的新奇感,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

小结

、赞扬学生能够有情感地演唱歌曲。

2、指出学生不足之处:

学生还不能自然地唱出歌曲3拍子的强弱规律。

音乐唱歌课教学基本模式

一、基本流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活动

感知旋律,了解背景。

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二、流程解读

第一步: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或不同季节变化,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族风情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第三步:

(1)范唱歌曲:

讲述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后,播放录音机或老师范唱(多媒体画面展示更好),给学生全方面的视听撞击,使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教读歌词:

低年级学生认字少,学习歌词时,会有许多生字不认识,需要教师按节奏读歌词为学生学习歌曲清除障碍。

(3)学唱简谱:

从音阶训练入手后,初步学习简谱。

识谱教学较难掌握,老师先把节奏放慢,简谱不要唱得太长,可边唱谱变打节拍,让学生在欢快的节拍声中掌握歌曲的节奏。

(4)学唱歌曲:

当学生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后,可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唱一唱、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指导,或利用直接跟琴(录音机)学唱、变换不同方式的模唱、接力唱、教师领唱等形式来教学。

(5)攻破难点:

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有些接受能力稍欠的学生因为更不上大部队而开始畏缩,这时老师应该把速度放慢,请学生大胆提出不会之处,再反复耐心多唱几遍,以此攻破难点,找回学生的自信心。

(6)练习歌曲:

给学生展示空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听唱,或指定学生独唱、男女生分唱、边律动边唱、对唱等形式练习歌曲。

多种练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第四步:

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自创舞蹈动作,相互表演、乐器伴奏、同学合作共同表演,或根据音乐强弱音的分布,用手势表现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力,分享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第五步:

歌曲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唱会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这就是音乐的拓展。

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拓展后最终还要回到音乐中。

在师生整合、延伸、概括后,在悦耳的乐声中,在欢快的舞蹈中,音乐课落下帷幕。

备注:

板书设计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美的熏陶,所以板书设计也很重要,不仅要反映本节课的知识与教学重点,还要能体现一种艺术美。

这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教学中与自然科学常识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听辨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教学目标】1.生通过聆听、学习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2、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聆听和学唱歌曲《小动物在唱歌》,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3、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为学生积累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素材,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律动。

教师弹奏轻松、愉快乐曲《美丽的鲜花在开放》,教师和学生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好的音乐氛围能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开始这节愉快的音乐课。

谈话:

同学们!

你们喜欢动物吗?

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

用你的肢体语言和声音模仿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

“汪汪汪,朋友们好!

学生们也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叫声与我问好,“喵喵喵,小狗好!

”“叽叽叽,老师好!

”„„

【这样的开课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得好: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