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630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docx

蔡礼旭《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

蔡礼旭老师《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第六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二)

尊敬的王局长、诸位领导、诸位校长、诸位教育界的同道,大家上午好!

回想九年前,2004年,也是7月份。

当时,我们在海口办了“第一届幸福人生讲座”,为期五天,7月13到7月17号。

当时,我们海口市教育局局长亲自来参与课程。

那节课结束,我亲自送局长,当他的车子缓缓离开,我实在很激动、很感动,局长能亲自来关心传统教育,我一时激动就哭起来,就蹲下来哭了。

男人哭,不大习惯被人家看到,就蹲下来。

结果我们同事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都很紧张,我说没事,我是太感动了。

因为在《德育课本》当中常常看到很多爱民如子的官员,有时候我们读着读着都泪流满面,可是非常喜悦,这种神交古人的感悟特别痛快,也以他们为榜样。

而当看到海口市教育局局长亲自来听,感觉这些官员身上都有圣贤的风范,特别感佩。

这次又有幸见到我们王宝寨局长,他确实是我们教育界的榜样,确实是不辞劳苦在推展圣贤的教诲。

尤其刚刚吃饱饭,看到我们望都三位干部走过来看到自己的领导,彼此的那种亲切,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上下一心。

所谓二人同心,其利可以断金。

《中庸》又讲: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我们国家民族将兴,必从知识分子、必从教育界承担起历史使命开始。

而我们教育界的历史使命又从我们望都,我们王局长带头,又这么多干部,确实是竭尽全力的支持配合,一定可以在教育界做出一个非常好的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做事原则,就是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一个成熟的因缘,把它做成功。

因为人力、物力、财力假如分散了,很可能到处都有机会,最后到处都做不成。

我们这一次,有幸还可以听我们王局长,他们在望都推展的这些实际的经验。

而诸位校长、诸位教育界的同道,你们很多人教育的爱心,教育的经验、智慧、能力都很高,我想我们这个班可谓是卧虎藏龙,所以也祈请诸位有经验的校长跟老师,我们不分彼此,都到望都来奉献我们一份力量。

跟大家谈到第四个重点,我们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我们要树立家风、班风、校风,以至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国风,以至于中国人要带领世界潮流,一定要从教学下手。

而这个“教”字,“上所施,下所效”才叫“教”。

父母也好,老师也好,长者也好,他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的理念、观念,他才有可能引导正确。

我们冷静的来看,几千年来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教育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教育的内容是哪些重点?

教育所要掌握的精神又是什么?

首先,教育的目标。

教学者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代表教学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是为家庭培养人才。

而我们冷静观察一个现象,值得我们省思,每一年有这么多大学以上毕业的学生,可是企业界却说找不到人才。

学校不断的培养学生交给社会,可是社会这些企业团体却觉得没有人才,那代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似乎跟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很相应。

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当然需要懂得做人、做事的栋梁之才。

请问大家,你们有没有遇过哪个企业界的说:

我要的人才就是学历很高的人才;我要的人才就是很会考试的人才。

您有遇过这样的企业团体的负责人的请举手?

所以我们是为孩子一生往后的家业、事业来努力,把影响他一生家业、事业最重要的做人做事的德行、态度教给他,就给他一生幸福了。

所以从古代讲,几千年来都没有变。

“为天下得人”,这是教育者的使命感。

你“为天下得人”了,你教出一个范仲淹,利益了千千万万的人民。

所以教育的目标:

“为天下得人”,得人才,培养出人来。

从学生个人来讲,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我们《礼记·学记》的一句很重要的经句,可谓教育的核心点,增长他的善心。

学生的恭敬心有没有不断增长?

他的孝心有没有不断增长?

他助人的心有没有不断增长?

“救失”,他的坏习惯,他懒惰有没有改善?

他傲慢有没有改善?

他的贪心有没有改善?

两个最重要的核心点:

“长善”、“救失”。

这是对教学者来说。

因为老师也好、父母也好,假如没有抓到教育这个核心点,很可能耗了一辈子、耗了十多年的时间,培养不出人才出来。

诸位教育界的同道冷静观察一个现象,成绩第一名、第二名的孩子,毕业之后可能在路上遇到我们,远远看到我们,就从小路走掉了。

反而是那个被我们骂得最凶的,甚至还被我打过的,可是我是为他好,一百五十尺左右,他手就举起来了:

“老师好!

”有没有?

你说哪个孩子的心善?

告诉大家,现在这社会当中有出息的,绝大部分都不是成绩第一名、第二的。

成绩普通、中等,但是尊重老师,然后友爱同学,人际关系特别好的,以后有出息。

成绩一、二名的,最多干什么?

做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他很难成为一个领导者。

也有,但不多。

所以这些现象让我们冷静去思考,我们当老师、父母的,有没有时时能体恤到孩子内心的状态?

他得善在下降,还是在提升?

我常常问社会大众,我说现在的人是小时候的德行好,还是成人的时候德行好?

我们花了十几年培养人,最后他的德行越来越差,那不是值得我们思考?

再问一个更细的问题,请问:

学生是大一的时候德行好,还是大四的时候德行好?

大学是神圣的殿堂,怎么变成堕落的地方?

所以当我们不知道是“长善救失”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以为在利益孩子,很可能是在摧残孩子的悟性。

大家冷静去看看,小学生的眼睛非常亮,你给他讲什么故事,他感动得流眼泪。

结果去大学,你讲这些同样可以感动人的故事,他听不进去。

我们就曾经观察到,一些比较调皮的孩子,但是很有感情。

你给他讲孝道的故事,他流眼泪,然后一下课了跑过来,“老师这些故事真感人,真好听,你多给我们讲。

”结果那个第一名、第二名的,你讲这个故事讲到一半,他说:

“老师,你讲这个考试又不会考,不要讲了啦。

”他的感受能力一直在下降。

为什么?

大家要了解一个重点,人为什么越来越麻木?

因为他生命的动力就是“利”跟“欲”,他就慢慢麻木了。

都用利欲来刺激他,而且那个刺激的强度要越来越高。

读书什么时候乐?

边读边乐。

现在的孩子读书,好像一直给他压压压,压到最后,考完试了,他好像就一定要去发泄一下,去跳舞、去玩乐,这样的现象其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好。

甚至于大家冷静看一下,高考最后一科考完,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书从三楼、从四楼就扔下来。

真正有教育敏感度的人,看到的不是书掉下来,是看到什么?

看到孩子学习的心提不起来了。

事实上,大学以至于他往后步入社会,都是他学习的黄金岁月。

这段时间他不好好学习,他有什么智慧、他有什么学问,能够去经营他的人生?

最关键的学习时光,却已经是提不起他学习的心,这样父母、老师以后会有操不完的心。

所以看到这个“长善救失”,给我们很多的省思。

什么时候“长善”?

什么时候“救失”?

比方考试,考了试以后发考卷,就是最重要的“长善”跟“救失”的时候。

假如这个时候老师不懂得“长善救失”,很可能在这种考试的氛围之下,学生的心都生病了。

请问大家,成绩好的学生病得重还是成绩不好的?

很难讲。

每次暑假前夕,都有很多大学生跳楼自杀。

这样的现象没有减少,因为我们没找到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他的心已经偏颇很久了,没有人发现。

我上一次在新加坡坐车的时候,一位女士她就跟我讲,她说我的一位邻居,晚辈,19岁自杀了。

他的父母说,他的孩子“突然自杀”了。

我就跟这位女士讲,这一句话不合逻辑。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昨天还觉得人生很美好,然后突然明天觉得不想活了,有没有可能?

可是大家有没有看到他的父母用什么词?

“突然自杀”了。

我们现在世间的人,几个人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有没有冷静去思考?

甚至于一出现问题,第一个反应是先怪别人,先推卸责任到别人或者是环境上面,因为我们缺乏传统文化“反求诸己”的人生态度。

而更让我们吃惊的是什么?

父母跟子女本来是连心,怎么现在孩子都已经走上绝路了,父母完全没有感觉,说“突然自杀”了。

2011年,有一个最美的女孩,孟佩杰同学,她在山西临汾读师范学院。

她的养母在她8岁的时候终身瘫痪,8岁的女孩,她的母亲是她的两倍重,养母,她的两倍重。

她每天帮她翻身,帮她运动,就这样十几年,我们很难想象她的日子怎么过的。

而她的养母不想连累她,积累了很多的止痛剂,打算一次吃下去自杀。

她马上感觉到,跪着哭,“母亲,只要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儿,有妈的孩子就有家。

”她妈妈很感动。

后来她真的很孝顺,上了大学还带着她母亲去大学附近租房子,感动当地的医院帮她母亲治疗,现在她母亲都可以坐轮椅了。

所以父母跟子女连心,为什么我们在整个社会现象当中,变成父母跟子女之间已经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心了?

那到底父母在乎什么?

他考试几分?

他的钢琴学到哪儿了?

有没有给我丢脸?

当我们所在乎的都是这些名利的东西,当然慢慢内心就会麻木了。

今天,多少孩子的病都是出在考试考完之后,他的心偏掉了,没有人知道。

其实,我为什么知道?

因为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所以我们当长辈、从事教育的人,我们后来的孩子别再走我们的弯路、冤枉路了。

诸位同道,你们的人生快乐吗?

有一个女士二三十岁了,她母亲尤其每一次吃完喜宴回来,就跟她讲:

“赶快嫁人!

我去吃喜宴,每个人说,哎,你女儿怎么还没嫁?

”到处问她。

“我这个脸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你赶快给我嫁!

”结果她女儿给她讲,“妈,你又不幸福,干嘛叫我嫁?

”她妈妈愣住了,想了一下,“对哦,我常常跟我丈夫吵,干嘛叫她嫁?

”过了一分钟,“反正你就是嫁就对了!

”请问大家,我们的理智持续多久?

因为我们太浮躁了,不知道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其实这个故事让我们冷静思考,就好比今天你走在路上,掉到坑里面去了,幸好祖上有德,没有骨折,还爬得出来。

请问你从这个洞爬出来,下一个动作你会做什么?

对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那个洞太大了,要一下子填起来不行,先在前面五十公尺立个牌子,“前方有坑洞”,是不是?

再慢慢把它填起来。

因为这个洞太久了,两三代人忽略了,所以要补起来,还要两三代人锲而不舍,拿接力棒。

可是现在是什么?

是掉下去以后,爬起来,然后躲到旁边的草丛里,“只有我掉下去,太不公平。

”下一个人掉下去,“啊,太好了,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掉下去。

”幸灾乐祸。

现在真的有这个倾向。

比方说人家失恋了,在那里流眼泪,然后你说,“啊,安慰一点了,不是只有我失恋,他也失恋了。

”所以应该是时时想,自己的痛苦不愿意别人再受了。

你一直在推你女儿赶快嫁,你又不知道那里是幸福还是坑洞,怎么拼命要推呢?

所以人生常常天平要拿出来,女儿的一生幸福比较重要,还是面子比较重要?

幸福?

标准答桉。

标准答桉只会在考试卷上面出现,不会在人生实际情况出现。

那请问大家,天平又拿出来,孩子一生健康的人格、人生的幸福重要,还是他眼前的分数重要?

标准答桉又出现了。

但是我告诉大家,有中华文化就有方法,他同时可以人格健康,而且成绩会越来越好,而且是一辈子都好,因为他从根本解决问题。

可是我们现在逼呀逼呀,他的成绩是什么?

是一次好、两次好,小学好,或者初中好,或者高中好,总有一天他会不好。

大家相不相信?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用功读书的根本动力。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难思考,只是没人提醒,所以教育界的人一定要提醒父母,一定要从“长善救失”开始。

我父亲那一代的人,读书、工作、组织家庭、夫妻相处、教育子女,从来没让我爷爷奶奶操过一点心。

我在我爷爷奶奶的脸上,从来没看过他们为我父亲皱过眉头,这离我们上一代而已。

为什么?

因为他们从小就懂得孝道,那是我们中华文化还有承传。

五个兄弟姐妹,我父亲那一辈,我父亲71岁了,他们几个大学生,还有一个博士。

我们家很穷,小时候都被人家瞧不起。

所以这些兄弟姐妹很有志气,我有一个叔叔是博士,读书下课了,还跑去种田,帮忙,并不是拥有比人家多的时间读书,可是很珍惜每一刻,不敢浪费。

然后边在那里插秧边提醒自己,以后好好读书,赶快有成就,父母就可以休息了,不要辛苦了。

所以我爷爷好像是五十岁左右就退休了,因为他的孩子们孝顺。

父亲和兄弟姐妹读书读得比较晚,我爷爷要去睡觉了,下令:

全部去睡觉。

孝顺,父亲一发号施令,全部躺下去了。

然后我爷爷就去睡觉。

我爷爷一睡着,他们听到声音了,全部再爬起来读书。

你看以前那兄弟情感很好,没钱,一支雪糕五个人一起吃,好不好吃?

好吃。

现在一个人吃三支还不好吃,有没有?

还:

“不要了,丢掉。

”所以我们都走入一个误区了,好像有钱才会幸福;事实上有爱才会幸福,有天伦才会幸福,而不是有钱才会幸福。

你看现在兄弟姐妹一想起五个人吃一支冰棒,那大家不是都笑开怀。

那种兄弟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读书不用人家操心,我父亲上大学都是吃牛肉汤面,从来没吃过牛肉面,因为牛肉汤面就是一块牛肉都没有,只有汤头而已。

不忍心吃。

父亲一个学期所有的钱拿到手上,就这么一点点,省吃俭用。

所以后来经济好了,掉在地上的饭粒,父亲还是把它捡起来,那都是从小养成节俭的态度。

所以学习的根本动力就是责任心,就是孝心。

请问我们的孩子增长这个善了吗?

因为他有这种责任,事业跟家庭他决定不愿意让父母操心,都在哪里?

《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他夫妻吵吵闹闹,父母要担心多久?

包含“居有常,业无变”。

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换工作,父母的心非常的担忧。

我们前天听王希海老师分享,您看那孝子的心多么的细腻!

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时时能感觉到他父亲的需要,真的是同体。

父亲舒服了,他舒服了;父亲难受了,他马上能知道,甚至连作梦都可以感应到。

父亲烧了好几天找不出病因,你看他念念在想,感通了,作梦梦到爬梯子掉下来了,就想掉下来一定这个脚出问题,马上就去细细查看父亲的脚,果然在脚上找到了一个发炎的包包。

所以《孝经》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孝经》又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真正爱父母的人不会对别人傲慢。

为什么?

因为孝心一开,人的仁爱之心就开了。

仁爱之心是我们本有的明德,是被自私自利障住了,现在他念念只有父母,他没有自私自利了,他的仁爱心一出来,大家有没有看到,视天下的父为自己的父母,他谈到多少老人痛哭流涕,他拿真正子女的心在看待这些老人。

包含老人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他马上懂得他们的意思,这是人本有的仁慈心。

在医院看一个老人脚稍微缩起来了,谁都不懂,他马上懂。

老人不好意思,没帮他穿好裤子,老人也要尊严。

所以我们的孩子孝心开了,都能像王希海老师这样的存心,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每一个家庭,那都是幸福的未来。

我们再拉回来,冷静想一想,我们现在孩子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大家不要小看《弟子规》,学习的根本动力《弟子规》教了:

“孝”;再来,“凡是人,皆须爱”,我要有更好的学问跟能力,我才好去爱护我们中国的人民,他会努力,这也是他的动力呀;他“亲仁”,他亲近老师,“我怎么报老师的恩?

我要好好学习,不能让老师失望”,又是他的动力。

读书习惯,“余力学文”都有教,“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我们现在孩子学历越高,很可能越傲慢,那这句话就可以调伏他的傲慢,从小让他懂得“知行合一”。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学习要专注的态度,现在孩子二十分钟都静不下来,太浮躁了,不专注,心散乱,都要教。

“方读此,勿慕彼”,要专注,不要心猿意马。

而且学东西,一步一步好好下功夫学,不要今天翻翻这个,明天翻翻那个,“此未终,彼勿起”。

再来学习的方法,“宽为限,紧用功”,他就懂得读书要计划,做任何事要计划。

包含班级里面办一个活动,让同学们分工去负责。

其实一个班里面,不就锻炼他如何当下属,如何服从,慢慢到如何做领导,如何规划事情,全部在一个班级里面可以锻炼。

所以老师会不会教做人做事,差别非常大。

懂的,这个孩子训练得非常懂事、会做事;不懂的,几年的岁月这样过去了。

所以老师为什么不断的提升自己?

因为他体会到,我早一有智慧,早一天有能力,我的学生早一天得利益。

这个时候,每一个教育界的人都会不断的精进提升自己,他希望他的学生早一天得利益,对得这份信任,对得起这个因缘。

所以“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现在的孩子几个人形成这个态度?

一有不了解,好学、好问,马上去请教。

一个学生只要好学好问,绝对有出息。

再来,学习的环境要清净,“房室清,墙壁净,几桉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一个人的环境杂乱,他的心很难定下来,而且他决定是考试的机器而已,他没有长善。

一个人真正把课本的东西领纳在心上,他一定会恭敬人、恭敬事情、恭敬一切物品,他不会把房间搞得这么乱。

圣贤教育不就是教我们真诚恭敬吗?

那他有真诚恭敬心,怎么会房间是这样呢?

而且你看,他做每一个动作都是定的。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写字,写字也是“长善”,现在孩子的字都很乱,而且都斜一边。

我现在看学生很厉害,不是这样笔握正写字,都是这样斜斜写,而且那个纸还是歪一边的。

我很佩服他们的笔怎么这么厉害,歪着写可以写正。

所以要练毛笔字,要方方正正。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每一个动作都在修养自己,包含写字也是一样。

他写得歪,心先病;他写得急,心先病。

后面还讲,“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他懂得自我保护,保护自己的清净的心、善良的心,这一点太重要了!

现在的孩子看多少染污的东西,他的整个思想统统被这些东西障碍,邪念一大堆,心定不下来,没办法读书。

在彭鑫博士的演讲当中就有提到,一个都是名列前茅的孩子,因为看了色情的书,最后就摧残身体。

本来是足球队的骨干,最后瘦如柴。

二十五岁左右去找彭医师的时候,看起来像个老头子,因为他的整个肾脏功能完全就快毁掉了。

所以教《弟子规》有可能救了孩子的一生。

孔子提醒我们: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我们的族假如再不醒觉,很可能被这个“色”字毁掉很多孩子的未来。

孩子为什么会“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因为他从小责任、孝心没有起来,他没有正气,他没有人生的目标。

他活一天过一天,所以“学贵立志”很重要。

我们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生出来都知道要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之前讲过我那天遇到一位苏老师,他是苏东坡大学士第二十八代孙,是苏武的第七十二代孙。

一个人读到自己的家谱是这样,他不做忠臣,丢祖先的脸,是吧?

人要寻根,要继承祖宗的德行。

所以有一天,我看着《德育课本》,是蔡振绅先生编的,民国初年编的。

他一开头就把我们蔡氏的先祖蔡仲给我们的教诲列在那里,我看了非常感动,然后就提到我们是周文王的后代。

看完那一篇教诲,我觉得我走路也不一样了,不是走路有风,是觉得:

连走路都不可以丢祖先的脸。

周文王是“视民如伤”,仁爱心,那我们又从事教育工作,就要以这样的心来对待孩子,这个心是非常柔软的。

到2011年道德模范评选,有一个湖南的女士,叫许月华,从小父母双亡。

在她12岁的时候,因为在火车边捡煤渣(生活很困苦),不小心被火车碾过,双脚截断,18岁送到了福利院。

她的人生已经悲惨到极处了,结果她给领导说,她要照顾小孩。

那个领导很吃惊,“你自己都照顾不了你自己,你还照顾谁?

”结果她就这样,怎么走路?

拿两个木凳,就这样练习用双臂走路。

她走了三四十年,那个木凳都是很粗的木头做的,几十个木凳被她走断了。

三十七年的时间照顾了一百三十八个孩子,是一百三十八个孩子的妈。

后来单位要把她升为正式的公务员,她都拒绝,她没拿福利院一分工资,因为她说,“我被送到福利院,我就有家了,我感谢这个家,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所以她一分工资都不肯拿。

她讲到一点,她说送到福利院的孩子很多先天残障的,甚至颜面都比较不正常,有时候还常常控制不住会流口水。

她在喂孩子吃饭,孩子的口水不经意流在她的手上,甚至抱的时候会流在她的脸上。

她说当下我绝对不会去擦那个口水,因为孩子的心比较脆弱,他们先天有问题,又被家里人遗弃了,所以我都是能时时体恤他们的内心,跟他们非常亲。

当时我都感觉,我们每一个教育界的人都要效法她,她那个心的柔软可以时时体恤到孩子。

所以我们为孩子的一生着想,我们就了解孩子现在要长什么善,要救什么失。

现在孩子受到很多媒体、书籍染污的情况非常严重。

所以彭鑫医师,从中医师的专业去谈健康,去防止色欲的光碟片,我们要有机会,放给孩子看。

他懂了,他就不会误入歧途。

最后,“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教导孩子要不断的砥励自己,要不断的给自己力量,不要气馁。

而且还要学习《中庸》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次会,没有关系,我们一百次,我们也会。

“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十次会,没有关系,我们做一千次。

真有这样的决心、毅力,“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本来愚昧也会变得有智慧,“虽柔必强”,本来柔弱也会变得自立自强。

刚刚我们提到,孩子现在学习的动力在哪里?

我们观察到,好像都是父母说:

“你考一百分,给你多少钱。

”不知道我们现在全国各地的行情怎么样,可能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十几个省的行情。

假如是有教育敏感度,你就认知到什么?

孩子是为了钱考试,还是为了责任感考试?

那不就麻烦了。

为什么麻烦?

小学的时候考一科一百分,要五十块;上初中,他绑个白布条,“加薪”,五十块不干了,要七十或八十,还要谈价钱。

那初中要的又更多了,高中呢?

那不是越要越多?

有的大学考试先谈条件,“你要我考得好,你要答应我,考完试让我到德国去游学一个月。

”那根本动力都是功利。

大家冷静,不是把他送进大学就完了,就成功了。

送进大学,十几年的功夫你都用功利在推他,十几年之后他一进大学,请问有没有比钱更吸引他的?

什么东西?

女色、赌博、电动游戏。

现在大学的附近,一大堆的旅馆,那代表什么?

大学生堕落了,大学生在折自己人生的福报。

而且还不是折小福,现在未成年堕胎、没有结婚堕胎的比例超过一半,这都是我们现阶段学生往后要面对的情况。

所以你不从根本的孝心跟责任心上找,你不管推到哪里,终究会有问题产生。

你推进大学了,他禁不起其他更吸他的诱惑,就完了。

你说,那他大学还是毕业,拿到毕业证了。

又如何呢?

多少大学生毕业以后,在家里关起来玩电脑,不愿意找工作,因为他没有责任心。

那我们父母老师不就白忙一场?

所以要抓根本。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工作不负责任,要操心;成立家庭了又不养孩子,统统都给老人去辛苦了。

所以不“长善救失”,不行。

我们刚刚跟大家说到,人生常常要把天平拿出来,自己夫妻不幸福,不要急着让女儿嫁。

要怎么样?

先让女儿学《弟子规》,学中华文化,她才懂得夫妻相处之道,是不是?

对啊,现在有父母说,我女儿脾气太大了,赶快把她嫁出去。

这样是很没有职业道德的。

父母是很神圣的职业,他是要为天下培养好的人。

所以,父母、老师要想着如何夫妻和乐,给后代一个好榜样。

再来,我们刚刚问自己,我们的人生快乐吗?

那我们人生如何能变得快乐,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走我们的冤枉路。

我就感觉,我在整个求学过

程当中,这个心偏掉了。

比方说,同学成绩考得很差,我一看他的分数,挺高兴的,这叫幸灾乐祸。

这样还不够,要拿着自己的考卷,走到他的面前,然后晃两下,“哎呀,我也没怎么读书,不小心就考得比你还高。

”这叫落井下石,造孽。

看同学考得比我好,心里想,有什么了不起,运气好而已。

虽然心里这么想,还要装一下,“啊呀恭喜,考得不错。

”这叫虚伪,心口不一。

人一虚伪,处处都在折自己的福,福田靠心耕,跟真心相违背就在折福。

所以大家看我长那么瘦,不是偶然的,这个是前二三十年种下来的恶因,结的恶果。

所以我现在要很努力的积德行善,说不定再过十年,我也会白白胖胖。

我们从这些自己人生的体会,这些心境偏颇以后,折磨自己。

不好的心态一起来,伤自己的身心,又折自己的福,对别人又没利益。

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是需要老师陪伴的,是需要父母、老师常常掌握非常重要的机会教育点。

发考卷的时候就是非常好的机会教育点。

今天,面对考得好的孩子,他的心在“考好”这件事情上应该往哪里引导?

首先,感恩心。

父母的养育,这么多科任老师的教导,还有很多同学热心的帮助你,所以你要常怀感恩的心。

他每一次成绩好,就想着谁帮助了我,他也懂得谦虚,“都是某某人的功劳,不是我的功劳。

”我们上一次去斯里兰卡,那个总统,人家要拿他的照片做胸章,他说你们可不可以拿我父母照片做胸章?

他就念着,有父母才有他,他不敢居功。

我们古人懂,在《中庸》里面讲,“父为士,子为大夫”,父亲是一般的读书人,孩子是中央级的干部,父亲死的时候用读书人的礼来葬他,但是以后每一年都用大夫的礼祭祀他的父亲。

为什么?

告诉天下的人,这位离去的人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