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757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普宁华侨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出卷人:

李雪华魏悦丽韦漓微肖洪珊方丽淳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并在“座位号”栏内填写座位号。

3.所有题目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共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垝垣(yuán)咎言(jiù)葳蕤(ruí)  隰则有泮(bàn)

B、木讷(nè)穿凿(záo)内讧(hòng)淇水汤汤(shāng)

C、踯躅(zhú)恪守(kè)回溯(shuò)  否(pǐ)极泰来

D、苗裔(yì)愆期(qiān)琴弦(xián) 锲而不舍(q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足为训的,关键是要吸取教训。

C、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

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上遭到许多魔怪袭击,他们历经坎坷,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真是大快人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B.①②④⑤③C.①④②③⑤D.④①②⑤③

二.文言文阅读鉴赏(共7小题,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伴。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可说也说:

通“脱”,解脱。

B.始适还家门适:

出嫁。

C.女也不爽爽:

差错。

D.渐车帷裳渐:

渐渐地。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桑之未落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B.静女其姝士贰其行

C.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D.言既遂矣静言思之

7、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B、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歌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运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对比,便于抒发心中的愤慨,更能突出“警醒其他女子的作用”。

D.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无差错:

对感情忠贞如初,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9、翻译下列句子。

(每小题3分,共9分)

(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_____________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减字木兰花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古文诗句中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10分)

(1)自牧归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人之贻。

(2)不抚壮而弃秽兮,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

(3)___________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女其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共18分)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

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

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

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

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

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

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

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

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

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

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

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

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

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

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

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

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

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

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

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

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

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

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

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

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

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

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

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3题为单选题3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

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

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

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

(共16分)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

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

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舞……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

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

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

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

“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

”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

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

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

“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

”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

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

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

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

“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16.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

请各举一例。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

(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运用(6分)

19、仿照划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句式,在横线上填入两个句子。

(6分)

一个人是人类之集群的一个细胞。

那就是说:

一个人死了,正像永远的乐曲走过了一个音符,永远的舞蹈走过了一个舞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一个人沮丧于生命的短暂与虚无之时,人类正坚定地抱紧着一个心醉神痴的方向——这是唯一的和永远的故事。

六、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很多事情发生在一瞬间,有的蕴涵着人生的真善美,有的却践踏着道德良知;引发感悟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一生;有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请以“瞬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普宁华侨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答案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共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B【解析】:

(A泮pàn;C溯sùD锲qiè)

2、C【解析】:

(A项中成语“莘莘学子”是指众多学生,例句中虽有“学子”条件,却不具备“莘莘”(众多)条件,所以不符合语境。

B项中“不足为训”意思是“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放在句中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C项“异曲同工”的意思是“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D项“大快人心”意思是“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是褒贬误用。

3、C【解析】:

(A中“再现”缺少了宾语“场景”等。

B中后一分句有问题。

表面上看是“做”和“行为”不搭配,实际上是句式的混乱杂糅,可以表述为:

否则他的行为就可能有违公众利益。

或:

否则他就有可能做出有违公众利益的事。

D中“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指“近十天来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4.答案D

②句中有“也”字,应放在①后,排除A,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宜区别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考虑在B、C中作选择。

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故选取D。

二、文言文阅读鉴赏(共38分)

5、D.(渐:

浸湿。

)(3分)

6、D.(A、之: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用作代词,代“这个消息”。

B、其:

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代词,他的。

C、介词,用。

/介词,把。

D.语助词。

)(3分)

7、D(“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不当。

)(3分)

8、A.(这里是“比”的手法,不是“赋”的手法。

)(3分)

9、【解析】:

(1)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3分)

(踩点给分,“罔极”:

没有定准,1分;“二三”:

三心二意,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2)披上江离和白芷这些香草,把秋兰连结起来作为佩戴在身边的装饰品。

(踩点给分,“扈”“纫”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3)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苟且偷安,贪图享乐,国家的前途黑暗而危险。

(3分)

(踩点给分,“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1分;“偷乐”,苟安享乐,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10、【答案】

(1)早春(初春)。

(1分)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或者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结合词句进行分析2分)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1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1分)。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2分)。

(分析2分,总结思想感情2分,可斟酌给分)

【大意】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赏析】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

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要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1)作答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初春的景象(可直接引用原文,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起来)然后对春景的特点进行概括。

(2)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词中景象,揭示出其中的意蕴;二是直接引用原文词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分析出其中的意蕴。

注意“结合全词”,不可只结合上片或下片。

11、补写下列古文诗句中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10分)

(1)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

(2)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3)汩余若将不及兮,夕揽洲之宿莽。

(4)俟我于城隅,搔首踟蹰。

(5)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共18分)

答案:

12.BD【解析】A项据原文第一段,“负起知识的责任”与“养成道德的勇气”均为“建立新的人生观”的前提条件,而并非是后者的目的。

C项绝对化表述错误,原文是“体现负责”,并非“就是负责”;E项是为了说明“对负责的思想负责”,根据当段中心句可知。

13.题答案选A,

【解析】A项在原文第二段,“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据此可知,知识分子的知识不完全是为了“指导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如果连物质生活都指挥部了,当然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

B项在原文第四段,“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是“可以”不是“是”,绝对化错误;C项中,原文第四段中写到:

“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