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769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docx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文)试题

(本试卷分Ⅰ、Ⅱ两卷,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C:

12N:

14O:

16Na:

23S:

32Cl:

35.5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气态化石燃料是()

A.水煤气B.一氧化碳C.天然气D.氢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气态化石燃料是天然气,答案选C。

考点:

考查常见能源的判断

点评:

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难度不大。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常见能源的熟悉了解程度,意在培养学生的能源节约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已知反应A+B=C+D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该反应不一定是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也可能光照反应,故D错误,由图知C+D的总能量大于A+B的总能量,故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选B。

考点:

考查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下列反应中,光照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的是()

A.氯气与氢气反应B.次氯酸分解

C.甲烷与氯气反应D.甲烷与氧气反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氯气与氢气在加热或光照下进行,光照有影响;错误;B.次氯酸在光照下发生分解反应,错误;C.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错误;D.甲烷与氧气在点燃时发生氧化反应,光照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正确。

考点:

考查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与反应条件的关系的知识。

4.下列各组物质中,均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蛋白质和氨基酸B.油脂和蛋白质

C.纤维素和葡萄糖D.淀粉和果糖

【答案】B

考点:

考查能够水解的有机物的判断的知识。

5.已知反应:

2Al+Fe2O3

Al2O3+2Fe为放热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该反应速率减慢

B.由该反应可知铁比铝活泼

C.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答案】C

【解析】A.升高温度,该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B.铝置换出铁,由该反应可知铝比铁活泼,B错误;C.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正确;D.反应条件与反应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没有关系,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才可发生,D错误,答案选C。

6.在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2NH3在10L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少到8mol,则2min内N2的化学反应速率是()

A.1.2mol/(L·min)B.1.0mol/(L·min)

C.0.6mol/(L·min)D.0.4mol/(L·min)

【答案】C

............

7.卤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单质熔、沸点逐渐降低B.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C.原子半径逐渐增大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卤素单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大,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因此熔、沸点逐渐升高,错误;B.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元素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错误;C.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所以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正确;D.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弱,所以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错误。

考点:

考查卤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的知识。

8.下列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

A.AB.BC.CD.D

【答案】D

【解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

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则选项A、B、C均可以构成原电池,选项D中装置不能形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答案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这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样才能构成原电池。

9.A、B、C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

已知B、C两元素在周期表中族序数之和是A元素族序数的2倍;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则A、B、C分别是()

A.Be、Na、AlB.B、Mg、Si

C.O、P、ClD.C、Al、P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设A的原子序数是x,则B和C分别是x+7、x+9,则根据B、C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A元素原子序数的4倍可知4x=x+7+x+9,解得x=8,则A是O,B是P,C是Cl,答案选C。

考点:

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0.如图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由铜片通过导线流向锌片

B.锌得电子,被还原

C.锌为负极,铜为正极

D.该装置能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答案】C

【解析】解:

A、Zn、Cu、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锌做负极,电子运动的方向是从负极到正极,即从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故A错误;

B、Zn、Cu、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锌做负极,失电子被氧化,故B错误;

C、Zn、Cu、硫酸构成的原电池中,活泼金属锌做负极,铜为正极,故C正确;

D、原电池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11.下列金属中,通常采用热还原法冶炼的是()

A.NaB.AlC.FeD.Ag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Na为活泼金属,较难用还原剂还原,通常采用电解熔融的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冶炼,在加热条件下难以分解,故A错误;B.Al为活泼金属,较难用还原剂还原,通常采用电解熔融的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冶炼,在加热条件下难以分解,故B错误;C.Fe处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金属,通常是用还原剂(C、CO、H2、活泼金属等)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故C正确;D.Ag为不活泼金属,可以直接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故D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考查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和原理

【名师点晴】金属的冶炼一般有电解法、热还原法、热分解法、物理分离法;电解法:

冶炼活泼金属K、Ca、Na、Mg、Al,一般用电解熔融的氯化物(Al是电解熔融的三氧化二铝)制得;热还原法:

冶炼较不活泼的金属Zn、Fe、Sn、Pb、Cu,常用还原剂有(C、CO、H2等);热分解法:

Hg、Ag用加热分解氧化物的方法制得;物理分离法:

Pt、Au用物理分离的方法制得。

12.下列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热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B.若某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H2→H+H的变化需要吸收能量

D.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A、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A错误;

B、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吸热反应,故B错误;

C、H2→H+H的变化断裂了H﹣H共价键,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故C正确;

D、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的条件无关,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如燃烧反应,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需要注意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的条件无关,D为易错点.

13.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B位于第VA族,A和C同主族,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

下列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C

C.金属性强弱:

D>CD.元素B、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则A为H元素,A和C同主族,则C应为Na元素,B位于第VA族,应为N元素,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应为Al元素,据此回答。

A、B为N元素,C为Na元素,Na原子半径较大,故错误;B、C为Na元素,对应的氧化物是Na2O,Na2O为离子化合物,故错误;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Na>Al,故错误;D、.元素B、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HNO3、Al(OH)3,可发生中和反应,故正确。

考点:

考查元素推断、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知识。

14.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发明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下面有关13C、15N叙述正确的是()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B.13C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15N与14N互为同位素D.15N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答案】C

【解析】A、13C与15N的中子数分别为7、8,中子数不同,A错误;B、13C为原子,C60为单质,二者不是同位素,B错误;C、15N与14N的质子数均为7,中子数分别为8、7,二者是N元素的两种同位素,C正确;D、15N的核外电子数为7,中子数为8,电子数和中子数不相同,D错误。

答案选C;

15.下列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但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

A.乙烷B.甲烷C.苯D.乙烯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A.乙烷属于烷烃,能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发生加成反应,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误;B.甲烷属于烷烃,能发生取代反应,但不能发生加成反应,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错误;C.苯属于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但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正确;D.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能发生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错误,答案选C。

考点:

考查烃类物质的性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必考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

16.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酯。

在实验室也可以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酸分子中-COOH原子团的名称是_______。

(2)装置b中通蒸气的导管应置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而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

(5)反应时生成的乙酸乙酯密度比水________,可以闻到_______味。

【答案】

(1).羧基

(2).防止倒吸(3).催化剂(4).吸水剂(5).

(6).取代反应(7).小(8).香

【解析】

(1)乙酸分子中-COOH原子团的名称是羧基。

(2)由于乙醇、乙酸均与水互溶,因此为了防止倒吸,装置b中通蒸气的导管应置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而不能插入溶液中;(3)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4)试管a中发生酯化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5)反应时生成的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可以闻到香味。

17.海水电池是我国1991年研制的以铝-空气-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可用于航海标志灯的供电。

(1)下列装置的模型,能体现海水电池工作原理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2)海水电池工作过程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该极是电子______(填“流出”或“流入”)的一极,发生___________反应。

【答案】

(1).C

(2).Al-3e-=Al3+(3).流出(4).氧化

【解析】

(1)铝-空气-海水电池中,铝为负极,碳为正极,铝被氧化失去电子,而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答案选C;

(2)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l失去电子生成铝离子,电极反应式为:

Al-3e-=Al3+,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

点睛: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原电池的电极判断以及电解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的个键。

18.下表列出了①~⑧八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三种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2)④、⑥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在溶液中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⑤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

(4)⑦、⑧两种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比较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5)画出⑧的氢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

【答案】

(1).O

(2).Al(OH)3+NaOH=NaAlO2+2H2O(3).

(4).S>Cl(5).

【解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①~⑧分别是C、N、O、Na、Mg、Al、S、Cl,则

(1)同周期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①、②、③三种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O。

(2)④、⑥两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其中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在溶液中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

(3)镁的原子序数是12,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4)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⑦、⑧两种元素原子半径大小比较为S>Cl。

(5)⑧的氢化物是氯化氢,含有共价键的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

19.A、B、C、D、E都为短周期元素,A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B的+1价阳离子和C的—1价阴离子都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D在C的下一周期,可与B形成BD型离子化合物;E和C为同一周期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一种强酸。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B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周期______族。

(2)画出D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

(3)与E的氢化物分子所含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是____________(举一例、填化学式,下同)、离子是____________。

(4)A与C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化学键的类型是____________。

(5)D的单质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

(1).三

(2).ⅠA(3).

(4).H2O(5).OH-(6).共价键(7).Cl2+2OH-=ClO-+Cl-+H2O

【解析】

(1)B的+1价阳离子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B是金属Na,在第三周期第ⅠA族;

(2)C的-1价阴离子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所以C是F,D在F的下一周期,可与Na形成BD型离子化合物,即为氯化钠,D为Cl,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E和F为同一周期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一种强酸即为硝酸,所以E是N,E的氢化物是氨气,10电子结构,所含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有H2O、CH4、HF等,离子有Na+、O2-、OH-、Mg2+、Al3+等;(4)A是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即为H,H和F形成的是含有共价键的共价化合物;(5)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2+2OH-=ClO-+Cl-+H2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