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5872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 博大精深的.docx

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2博大精深的

学案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走进生活

目标导航

  中国的宋元时期,水利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金属冶炼、纺织以及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

按照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农业水力机械有用于灌溉的水车,有用于粮食加工的水磨、水碾、水碓,还有组合巧妙、可以实现多种功能的“水轮三事”,以及用1个水轮带动9盘水磨,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九转连磨”。

思考 中华文化除了源远流长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有什么特征?

提示 中华文化除了源远流长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感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重点)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

3.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

(1)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

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重要地位: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我国古代科技独领风骚

(1)地位: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意义:

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形成: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1.判断

(1)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  )

提示 错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

(  )

提示 错误。

二者强调的方向不同。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  )

提示 错误。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2.思考: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吗?

提示 不是。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

但我们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其他民族文化的全部,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探究点一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探究导引

材料一 2016年7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88项中国古代重大科技发明创造研究成果。

这项成果很可能颠覆古代中国给世界贡献的科技发明只有“四大发明”这一传统认识。

2013年8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历经近3年时间,组织百余名国内外专家进行考证与比较研究,最终推选出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共88项。

科学发现与创造类中包括干支、十进位值制与算筹记数、小孔成像等;技术发明类包括水稻栽培、含酒精饮品的酿造、养蚕等;工程成就类包括曾侯乙编钟、都江堰、长城等。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诗歌、散文、词、曲、小说、书法、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成就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诗经》《离骚》流传几千年仍脍炙人口。

现已译成多国文字,流传至海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盛行明清两代的中国古典名著至今仍在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3)思考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具有上述基本特征?

答案 

(1)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核心归纳

正确理解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典型例题

例1 (2016·天津高考)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传承的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所以③说法不正确;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选A。

探究点二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探究导引

材料一 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西藏文化是藏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在同其他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不断交融中得到发展的。

近年来,国家已累计投入4100多万元保护经费,专项用于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全区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覆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所有资源种类。

通过近年普查,西藏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个。

材料二 西藏是个多民族地区,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优秀的文化,要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尊重差异、相互欣赏。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活现代文化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进一步提升区域特色文化。

(1)根据材料,谈谈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说明如何进一步提升西藏区域特色文化。

答案 

(1)①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它们中的优秀部分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文化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区域特征,提升西藏区域特色文化。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西藏的多元文化要相互交融,共同促进西藏地区的发展。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西藏要坚持时代精神,提升区域特色文化。

核心归纳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典型例题

例2 (2015·福建高考)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B项;A、C、D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题意,舍去。

1.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________的特点(  )

A.源远流长B.多样性

C.民族性D.博大精深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

2.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

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

由此可见(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B.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C.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

D.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答案 B

解析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中华文化的精深,而非谈及时间久远。

B项符合题意。

3.“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

”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使许多人动容。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下列对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B.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C.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D.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特点的理解。

D项属于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认识,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所以符合题意,故选D。

4.浙江是文化大省,浙江人摇着河姆渡的小船,穿着丝绸之府的睡衣,捧着南宋官窑的饭碗,喝着卧薪尝胆的老酒,唱着情意绵绵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如果要加一则标题,贴切的是(  )

A.潜移默化,琳琅满目

B.薪火相传,独善其身

C.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D.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答案 D

解析 浙江人的文化行为和其地方特色有密切关系,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正确;A、C与题意不符;B“独善其身”表述错误。

5.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

A.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与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D.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答案 B

解析 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体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能够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故B项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

题组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迈克尔·苏立文在《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一书中说:

“中国园林是微观式的,它在时间中展开,就像中国山水画卷一样,观赏者一边舒缓开卷,一边想象自身在山峦湖水中的游历。

”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

“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确实是无与伦比的。

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最大

C.中国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中国园林艺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强调了中国的园林艺术美轮美奂,技术高超,即中国园林艺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C正确;A与题意不符;B错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贡献很大,但不能说最大;D表述错误,中国园林艺术不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工作者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

这是因为(  )

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处于首要位置

B.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C.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D.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答案 B

解析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学艺术,可以更好地反映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故B项符合题意。

A说法错在“首要位置”,应是重要位置;C、D均不符合题意。

3.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中国元素”(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①错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②错误。

“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③④符合题意。

题组二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4.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答案 A

解析 “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这说明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故A符合题意。

B、C的说法明显错误。

D错误,中华文化不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5.草原的蒙古包,壮乡的麻栏,陕西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形成了多彩多姿又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这一现象体现了(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有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③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①③符合题意。

本题材料并没有涉及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问题,故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6.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地方方言、风俗、建筑等。

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现出文化______的特点(  )

A.多样性和公益性B.继承性和批判性

C.民族性和区域性D.先进性和时代性

答案 C

解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既有本民族文化的个性,也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材料中“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地方方言、风俗、建筑等”,说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故C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7.散文《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中写道:

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细腻、持久;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甜、粗犷、干脆。

南方的雨,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北方的雨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

文中关于雨的描写表明(  )

A.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没有相互借鉴融合

B.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C.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障碍

D.个人的主观感受是造成地区文化差异的主因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差异,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碍,C说法错误。

D中的“主因”说法不妥。

8.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答案 B

解析 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体现了区域性特征,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说明了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故B符合题意;A错误,自然条件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D“同一”错误,文化要展现多样性而不是日趋同一;C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题组三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9.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C.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D.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表明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D项正确;其他选项说法正确,但都不符合题意。

本题选D。

10.京剧藏戏《文成公主》中,藏戏与京剧相结合,剧中松赞干布演唱的藏戏和文成公主演唱的京剧巧妙结合,别具韵味。

因此,京剧藏戏《文成公主》获得2013年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 ③文化创新需要民族文化间的借鉴与融合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的特点。

藏戏与京剧相结合,别具韵味,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民族文化间的借鉴与融合和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④符合题意,应选。

①强调的是文化创新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不符合题意,不选。

②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不符合题意,不选。

本题答案选B。

11.澳门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几百年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

这表明(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澳门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说明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另一方面说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①④符合题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中西元素没有主次之分,排除②③。

故选B项。

12.下图为端午节的形象标志图。

该标志选用中国水墨风格的粽子外形,融合龙舟竞渡、图章等中国元素。

端午节形象标志的“出炉”(  )

①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D

解析 “该标志选用中国水墨风格的粽子外形,融合龙舟竞渡、图章等中国元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举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选D;②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不符合题意;③强调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选。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材料二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族、彝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

答案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4.材料一 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员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

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

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材料二 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拥抱。

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

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

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

答案 

(1)①源远流长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