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123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

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9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一、导入

生1:

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

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1:

我发现少了一个“浥”字。

师:

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1:

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

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

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

(学生开始写字)

师:

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

(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

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

你来。

生2:

是湿润的意思。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2:

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

(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

(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

“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

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

生3:

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

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

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

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

二、读诗

师: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

谁了解王维?

生1:

(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

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

生1:

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师:

完了是吗?

(生点点头)好孩子,告诉你,读书要把书读完整,读书要把每个字都读进去。

如果你只读一个片断,你记住,那不就读书。

明白了吗?

生1:

明白了。

师:

请坐。

(一生举手)你要补充吗?

你来说。

生2:

王维,701年到761年,今山西永济县人……

师:

停,什么叫补充,明白吗?

就是说他没有说过的话。

生2:

王维……

师:

很好。

(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了看注释,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

王维是山西永济县人,他曾经一度——

生:

奉使出塞

师:

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吗?

生:

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

师:

去干嘛?

生:

去打仗

生:

去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

师:

很好。

奉了谁的命令?

生:

(齐答)皇上。

师:

这叫作——

生:

奉使出塞

师:

能不能不去?

生:

(齐答)不能

师:

为什么?

生1:

因为是皇上命令他去的。

不去要砍头的。

师:

噢,告诉你不单单一个人(作砍头状),而且要——

生2:

诛九族。

师:

你的学识很渊博,肯定平时很爱看书,是吗?

生2:

是的。

师:

只要多读书,就有学问。

出使,奉命出使。

课题当中也有这样一个字,(指着板书)谁找到了?

生:

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师:

在这儿它解释为——

生:

在这儿它解释为奉使。

(台下学生小声议论)哦,出差。

师:

出差去了!

(师笑)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另一生举手)你来。

生:

应该是出使。

师:

对呀。

谁会读这个题目?

(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

送元二使安西。

师:

噢,这个人姓元,叫——

生1:

二使。

(听课老师们大笑,学生马上低下头。

师:

(微笑着走近学生)你想看什么?

(生笑而不答)想看注释,是吗?

(生笑着点点头)那就拿起来呀,学习哪能这样犹豫呀!

生1:

(拿起书本认真读起来)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

(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

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

元一

师:

(笑着说)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

我们这个班级里面有没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

有吗?

(生纷纷举手)

生:

我有个哥哥。

师:

那你姓什么?

生:

姓姚。

师:

噢,那你叫——

师生齐说:

姚二。

(大笑)

师:

明白了?

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生:

(齐说)清楚了。

师:

再来读一读。

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

元二去出使安西。

师:

(指着课题)读一读。

(生读)谁送元二使安西呀?

生: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

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

送——元二——使——安西。

(生1正确读题)

师:

(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生2正确读题)

师:

哦,我感受到你的脑袋一摆一摆的,那又是一种韵味儿。

还有谁来读?

(生3有情有味地读)

师:

真棒,给他点掌声。

(掌声响起)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题)

师:

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

(学生小声议论)

师:

对,马上去看注释。

生:

安西是……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

好的。

谁去过新疆?

(一女生举手)乘着什么去的?

生:

飞机

师:

飞机飞了多久

生:

忘记了。

师:

是不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忘记?

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

师:

来,谁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为了读得更好,为了表现得更出色,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看看注释,理解了以后再来朗读你会读得更出色。

(生小声朗读)好了,谁来读?

(学生纷纷举手)

师:

(指一生)哟,我发现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总是你第一个举手,知道吗,这样下去你离诗人不远了。

(指另一生)来,你来读,眼镜博士。

生1: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

别忙着拍手,会思考的人那才是个智者,就是聪明人,听了他的朗读有意见发表吗?

生2:

我要说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

对,提意见前先表扬他,你会交到更多朋友,说下去。

生2:

他读得很有感情,而且每句话的后面三个字读得都很轻。

师:

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谁来说?

生3:

我认为他读得很有韵味。

让他改进的是不要读得太紧张。

师对生1:

我请你把第二句再重新读一读。

生1:

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

喔,后鼻音读得那么准。

生4:

应该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

他错在哪里?

生4:

应该把那个舍读成舍(sh)

师:

为什么要读舍(sh)?

生5:

舍不得。

师:

对呀,你舍不得谁呀?

生5:

舍不得朋友。

师:

说得很好。

师:

谁再来读?

(指一生)好,你来。

生:

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

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

能不能让我来读一读啊?

(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情地读完整首诗,响起一片掌声。

师:

别忙着鼓掌,学会思考。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学生。

生1:

你读得很有感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个停顿。

师:

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

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读下一句。

师:

对。

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那就是要缓缓地读。

还有谁要说?

生2:

我觉得你读书的时候好像自己仿佛就是王维,有很舍不得朋友的那种感觉。

师:

我陶醉了,是吗?

生2:

是的。

师:

你也被我陶醉了是吗?

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你陶醉了,你就成诗人了。

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笔来能写了,你就真正的诗人。

明白了吗?

(生兴奋地坐下)

师:

同学们,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

明白了吗?

(生点头)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齐声回答:

想!

师:

怎么读?

两个字两价目字一读。

“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浥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

(师板书:

平仄)

师:

什么叫做平仄的规律?

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

这四种声调我们它分成两类,第一类我们称它为:

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

一横(师板书一横)。

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

(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

生:

城——

师:

还不够长,再来。

生:

城——

师:

看到过城墙吗?

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吗?

生:

看到过。

师:

那是怎样的绵延起伏啊!

(指一生)你来读。

生:

城——

师:

再拖一点点就入味了。

生:

城——

师:

再来一点。

(师做手势)看着我。

生:

城——

师:

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

(指着另一个生)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

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

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师;头摇得太快,就没味了。

慢一点(该生缓缓地读了一遍)

师:

对。

渭城——(生反复练读,感受平仄)

师:

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

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

(板书一竖)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

我们称为仄短。

(板书:

短)

师:

朝雨。

雨字一读马上收。

(生练读)

师:

对呀,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

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个,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

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

入)入声归在仄声里面,所以在这首诗里这个“出”也读短促的仄声。

预备读。

(学生练习)

师:

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投影出示标有平仄的诗)听老师把这首诗来读一读好吗?

闭上眼睛听。

(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还必须地朗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

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

当你这样静静聆听我的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些什么?

生1:

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

师:

看到他在干什么?

生1:

他在送元二。

生2:

我看到了王维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师:

敬了一杯酒?

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

我还看到王维送元二的时候天正在下雨。

生4:

我看到了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还吟了一首诗。

师:

(指着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

(指着生4)再起来,雨后,呼吸!

(师生一起作深呼吸状)怎么样?

生4:

这种感觉很好。

(师一转身,发现一位学生还闭着眼睛在感受。

师:

你还在呼吸呢!

生5:

我觉得当时的空气很新鲜。

师: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生5:

(陶醉地朗读)渭城……柳色新。

(又请一位学生读,也读得很有韵味。

师:

平仄不够明显。

平声尽量延长,(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读。

生:

(缓缓地)渭城——朝雨,浥轻——尘——。

师:

多美啊!

生:

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

想一起读了是吗?

预备,读。

(学生朗读两句诗)多美啊,老师帮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投影出示渭城图)谓城这里的柳色——

生1:

很美

师:

渭城这里的空气——

生2:

很新鲜。

师:

渭城这里的旅舍——

生3:

很舒服。

生4:

渭城这里的客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

渭城这里的朋友——

生5:

是知音。

生6:

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师:

对呀,心有灵犀一点通。

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却马上要分手了。

到哪里去了?

生纷纷说:

到安西去了。

(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

同学们请看。

(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呀?

(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

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

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

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1:

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

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2:

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

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

想得多么细呀!

生3:

元二,祝你一路平安!

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师:

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

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

一年能回来吗?

生4:

一年不能回来。

要好几年才能回来。

甚至是十几年。

师:

那么不定期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3:

元二,也许当你回来之后,我已经认不出你了。

师:

好朋友怎么会认不出来呢?

变老了是吗?

同学们,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

(学生万分惊讶,略有所思。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

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读一读。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

(指着一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

喝下这杯酒了吗?

生:

喝下了。

师:

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

生:

品出来了,是悲伤的滋味。

师:

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

不够。

师:

那咱们就——

生:

再喝一杯。

(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

(转身问另一位学生)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

我感受到一杯酒里还有难舍难分的滋味。

师:

既然这样地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生:

不够。

(师作举杯状:

来吧。

生举起了酒怀。

师生深情共读:

劝君更尽……)

师:

还有谁品出别的滋味吗?

生:

我品出了痛苦的滋味。

因为离开朋友很伤心。

师:

这一杯酒够不够呀?

生:

不够。

(师举起酒杯:

再来一杯。

和生干怀。

生深情地读:

劝君更尽……)

师: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众生举起酒杯,师:

预备,起。

众生深情共读。

三、唱诗

师:

同学们,诗人读啊读,读已不能足以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来唱吧。

这首诗的乐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

(音乐响起)

师: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

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

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块儿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

(师第二遍唱完)

师:

能行了吗?

(学生尝试)第三遍,我们不用音乐。

试着回忆一下,看着我的手势,这会看着我的手势非常重要。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

同学们,按照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这两种混在一起儿就叫作——(板书:

吟)

生:

吟。

师:

什么叫做吟?

半读半唱就是吟。

吟诗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师吟诗,学生跟吟,台下响起掌声)

师:

这就是吟诗,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

(师生齐吟。

台下掌声响起。

师:

好的,听课的老师响起了掌声,那就说明他们也在羡慕你们,因为你们掌握了这种方法。

五、舞诗(略)

六、拓展(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实录

师: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诗,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生:

《望天门山》李白。

生:

《绝句》杜甫。

生:

《宿建德江》孟浩然。

……

师:

同学们会的诗可真多呀!

有李白的、有杜甫的、有孟浩然的,那谁会背陆游的诗?

生:

《示儿》陆游

师:

其他同学会背这首诗吗?

(会)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吗?

(生齐背)

师:

哪位同学了解陆游这位诗人,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

(补充)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陆游的诗,诗的题目老师已经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读一读?

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

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你停顿得很准确,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

因为秋夜将晓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时间,出篱门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地点,迎凉有感写了作者做了什么,所以我这样停顿。

师:

其他同学同意吗?

(同意)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题目吧!

生:

(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

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

(自由朗读古诗)

师:

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这位同学字正腔圆,读得非常准确,谁还想读一读?

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

这位同学不但声音洪亮,还注意了停顿,让我们像他这样一起来读一读。

生:

(齐读)

师:

秋天的夜晚,诗人信步走出篱门,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又有怎样一番感慨呢?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古诗,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并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

诗人很爱自己的祖国。

生:

诗人很关心百姓的生活。

生:

诗人盼望失地的收复。

师:

那在这首诗里,诗人先写了什么?

生:

河。

师: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

我从书下注释知道,这是黄河。

生:

我从“东入海”能想象到这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

生:

我从“三万里”知道,这条河很长很长,气势磅礴。

师:

这位同学说得很对,老师告诉大家,黄河并不是真有三万里长,在这里三万里只是一个虚数,他表示很长很长。

在古诗中诗人经常会用一些这样的虚数,有的表示很长很长,有的表示很多很多,还有的表示很高很高,回忆一下你学过的古诗,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

(出示黄河滚滚东流的图片)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他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谁想读一读这一句诗。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黄河又是怎样的气势?

谁还想读一读?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

绵延万里的黄河之水奔流向前,波涛汹涌,势不可当,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像刚才这几名同学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

(齐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

诗人写了河,接下来又写了什么?

生:

山。

师: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

我从书下注释知道,这是华山。

生:

我从“五千仞”能看出这是一座高耸挺拔的高山。

生:

我从“上摩天”感受到这座山直插云宵的气势。

师:

(出示泰山的图片)看,这就是华山,它高耸入云,直插云宵。

这种气势谁能读出来?

生:

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种气势谁还能读一读?

生:

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华山仿佛一把利剑直插云宵,这种气势谁还想读一读?

生:

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

像刚才这几名同学这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

(齐读)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

如果你就是诗人陆游,看到祖国这样的大好河山,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

我会觉得很自豪。

师:

谁想带着自豪的心情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

如果这大好的山河被外族抢占去了,你的心情又会如何?

生:

我会感到十分的愤怒。

生:

我会很生气。

生:

我会很悲愤。

师:

谁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两句?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

如果这大好的河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到祖国,你又有怎样的心情?

生:

我会很痛心疾首。

生:

我会望眼欲穿。

师: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出此时诗人的心声吧!

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诗人陆游,他时刻牵挂的是祖国的山河,时刻想到的是大宋的国土,深秋的夜晚,他夜不能寐,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祖国,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个词来评价我们的诗人?

生:

爱国。

生:

忧国。

师:

看来同学们已经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要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我们除了从字面上理解诗的内容,还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大屏幕简要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偏安一隅,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师:

诗的后两句哪个字最能表现百姓生活的困苦?

生:

师:

我们想像一下,是谁在流泪:

生:

老人(老人为何流泪?

生:

妇女(妇女为何流泪?

生:

儿童(儿童为何流泪?

生:

北宋的遗民(北宋的遗民为何流泪?

师:

是啊,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

(板书:

泪)这滴滴流淌的又是怎样的泪啊?

生:

这是失去亲人伤心的泪。

生:

这是家破人亡悲痛的泪。

生:

充满仇恨的泪。

生:

这是遗民们盼望统一的泪。

师:

同一时期的南宋诗人辛弃疾也描写了当时百姓的悲惨生活。

(大屏幕出示: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师:

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悲惨呀!

此时,你的心情是什么?

生:

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并请学生怀着体会到的心情读——遗民泪尽胡尘里)

师:

同学们,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什么?

生:

遗民。

师:

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

仅仅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

是遗弃的人民。

师:

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生:

……

师:

是战马扬起的灰尘,是金兵烧杀抢掠的铁蹄,践踏在北方老百姓的身上。

闭上眼睛,你会看到什么?

生:

我仿佛看到金兵骑着战马将老百姓的房子、财产,烧的烧,抢的抢。

生:

我看到老百姓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惨画面。

师:

谁能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生:

遗民泪尽胡尘里

师: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大屏幕出示:

题临安邸

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

南宋的统治者在干什么呢?

生:

在西湖边喝酒享乐呢!

生:

在饮酒赏舞呢!

生:

他们根本没想老百姓的死活。

师: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

生:

(齐读。

)遗民泪尽胡尘里

师:

北方老百姓盼望收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望王师——又一年。

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老百姓苦苦盼望的每一天,也是诗人陆游苦苦盼望的日日夜夜呀!

(大屏幕出示:

(1)1177年陆游52岁作的《关山月》:

“中原干戈古已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

(2)1186年陆游61岁作的《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1192年陆游67岁作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1210年诗人85岁作的绝笔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

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

生:

没有!

师:

老师告诉同学们,南宋王朝在几十年后被金兵攻下,彻底灭亡。

我们的爱国诗人陆游只能含恨九泉了。

陆游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山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