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493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docx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

(一)

师:

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也是(来一起)——

生:

《古诗三首》

师:

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重点来学习一首古诗,请大家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一首诗的意思。

明白了吗?

好,开始吧!

生:

(学生自由朗读.预习)

师:

他在想这首诗的意思了。

(稍停片刻)行了是吗?

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这位同学,来。

生1:

读诗。

师:

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多音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师指“供”),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看一看。

生:

从事。

师:

从事。

那么在这儿它怎么读呢?

应该读第一声,对了,你来读一读。

生1:

(生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2:

(边读边笑)师:

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

(读整首诗)

师:

非常好。

来看,这里也有一个生字,我们要特别注意,来看什么字?

这是什么字?

(耘)对,耘,这是什么?

(师点“耕”)“耕”,对,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

这个“耘”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生:

那个偏旁应该有三横,不要写成有两横。

师:

好,同学们,我在想啊,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

生:

(自由朗读)

师:

谁发现了?

两位,三位,四位,五位……

生1:

我发现这些是写农村景色的。

师:

是写农村生活的,是不是啊?

好,一点发现了,还发现了什么?

生2:

我觉得这首诗一句到两句是写他们种田、种地的。

师:

也都是写到了农村生活的。

生3:

这首古诗是写乡村四月情景的。

师:

写的是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事儿。

生4:

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春天的。

生5: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写的。

……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

(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桑”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虽不是很活跃,但在诗歌的朗读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这有助于理解,更何况农村的孩子学习这首古诗,有一种亲切感,较易突破难点。

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

请大家把你喜欢的古诗,展示给大家,好吗?

(学生背诵,交流7、8首诗)同学们积累的真多呀!

你能不能把你学古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交流方法)对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大家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起去学习一首古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1)师:

范成大你们通过预习了解多少呢?

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介绍作者:

出示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课件出示: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南宋四大家”。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病58岁病故。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读诗题,解题意。

师:

请同学来读课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去声,即兴。

《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

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

即兴之作/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

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

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出示: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师:

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有什么要求?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

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听范读

⑷个人自由朗读。

⑸指名试读,评议。

师:

请大家把这首诗的生字,画出来,自己学习一下。

(学生自学)我们交流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

出示生字:

昼耘桑(读音.组词.书写)

师:

生字,大家学习真棒!

2.请同学们,小声自读诗文,边想边画:

出示:

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季节:

从哪个词读到的?

理解“桑阴”)

师:

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童孙────学种瓜

3.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师: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

(交流学习方法)

师:

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

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2.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师:

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诗句的意思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出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师:

昼:

白天。

⑵耘:

除草。

⑶耘田:

在田里除草。

“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夜里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

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出示诗句的意思:

白天锄草在田里,夜晚搓麻在家中,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师: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句诗

出示: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指那些孩子们;未解:

不懂。

供;从事;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傍”,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出示诗句的意思:

: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师:

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

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过渡)师: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⑵交流:

(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想象: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心里有什么感受?

明确: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⑶师:

请同学们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

(指名读)

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谁再来读?

你的感受呢?

预设:

a.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学生读)

评语:

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

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b.忙碌:

(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

就这样日夜忙碌着。

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

(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c.和谐:

怎样和谐的画面?

(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

反复读:

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3.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

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

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

把这种满足与快乐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

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

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师:

大人这么忙碌,孩子们在忙些什么呢?

请看。

4.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

插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

这些孩子真------(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师:

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

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吗?

(交流)

懂事:

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读)

快乐:

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读)

可爱:

瞧,他的神情.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读)

师: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

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

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

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指名读)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升华

师: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

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读)(配乐读)

4.你们也来读。

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

(背诵)

六、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师: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过渡)师:

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读好了这首诗。

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

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

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

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赏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师:

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

而这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

(写景)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

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

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

(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

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首诗吧!

七、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

是啊!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

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

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村晚》课堂实录

师:

同学们好!

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板书:

牛)(小篆)这是个什么字?

生:

这是一个牛字。

师: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

我看这个字的第一笔两头弯弯的,就像牛角。

师:

你真厉害!

这是一个小篆“牛”字。

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牧童诗《村晚》。

这是宋朝诗人雷震在夏天的傍晚看到的一幅画面。

自己朗读,先读准字音,再理解诗意,不理解的词义可以看下面的注释或查字典,最后把诗的大体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①池塘:

池子的堤岸。

②陂:

池塘。

③衔:

叼、咬。

④浸:

这里指“倒映”

⑤寒漪(yī):

带有凉意的水波。

⑥无腔:

不成曲调。

⑦信口:

随口。

学生自读,理解,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师:

先来看这几个字:

“陂”“衔”“漪”,谁来读?

生:

(朗读得很正确)

师:

谁愿意朗读整首诗?

生:

(朗读)。

师:

读诗歌的时候,要做到字正腔圆。

我们一起来读。

生:

集体朗读。

师:

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生:

池塘里的水很多,快要溢出来了。

池塘边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

太阳快要落山了,他和山一起倒映在池塘里,很漂亮。

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回家了,他吹着短笛,是那么的自由快乐。

师:

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这首诗很美!

一般读诗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一幅画面。

正所谓诗是无形画。

多读读,画面的印象更深。

大家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映入你脑海里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

自由朗读。

师:

浮现画面了吗?

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

我看到一幅很美的画面,晚霞倒映在池塘里,泛出一片金黄,一位可爱的小男孩骑着黄牛,慢慢地走回家去。

生:

我看到的画面十分惬意,温柔的晚霞照耀着小山坡,照耀着清澈的池塘,一个小男孩横坐在牛背上,被这美丽的画面陶醉了,不禁拿起牧笛吹起了优美的小曲。

生:

一幅欢快的画面令人十分喜欢,草一个劲地长着,花儿尽吐自己的芬芳,池塘里的水满满的,好象快要流出来了。

山在夕阳的照耀下披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

骑着黄牛的小男孩快乐地笑着,也欣赏着美丽的景色。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现形象,不出现牧童)

师:

同学们,你们比一开始读诗时还要棒,看,你们已经把文字变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图了。

这“草、水、池塘”,“山、日、寒漪”,“牧童、老牛、短笛”,这就是乡村田园的宁静和悠远。

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这种意境。

谁先来?

生:

个人朗读。

生:

集体朗读,读出乡村田园的宁静悠远。

师:

难道我们读的就是这静静的画面吗?

肯定不止这些。

现在大家静静地读诗,品味咀嚼文字,除了读出静静的草、水、山、落日,还品味出什么呢?

生:

自己朗读品味。

师:

谁来说?

生:

我品味出了快乐。

生:

我品味出的是乡村景色的美丽。

师:

你呢?

生:

我品味到了乡村的傍晚很宁静。

师:

第一句连用了两个“满”字,“草满池塘水满陂”,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两个“满”字,品出了什么?

生:

草儿茂盛,在微风中摇摆着自己的身子。

水多得快要溢出来了。

师:

这是夏天的勃勃生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呀!

谁来读出这生机一片!

生1:

朗读第一句。

生2:

朗读第一句。

师:

“衔”字多妙!

西沉的落日,夹在两座山之间,山好像也有嘴了,把落日叼住了。

(简笔画了两座山)“山衔落日”,落日怎么画呢?

生:

上黑板在板画上添画落日。

师:

你们看,一个“衔”字,让山也有了生命的灵动!

再来看“浸”字,它把远处的山、落日和池塘融在一起了。

山仿佛拉着落日一起浸到了水里,多么形象生动!

谁来读出这生命的灵动?

生1:

朗读第二句。

生2:

朗读第二句。

师:

读诗就是这样,能从一个个字中品出许许多多的意味。

就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田园晚景中,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放了一天牛的孩子出场了。

听——牧笛悠悠从远方传来了!

(动画)

牧童归来“横牛背”。

怎样坐就是横牛背坐呢?

生:

就是这样坐,(到教室前面示范动作)

师:

牧童骑牛横坐在牛背上,有什么感觉?

生:

很快乐。

生:

很自由。

生:

很舒服。

生:

无拘无束。

师:

牧童不仅横坐牛背,还在随意地不成曲调的乱吹一气。

你知道“信口吹”是什么意思吗?

生:

就是“随便吹”。

生:

就是“随心所欲地吹”。

师:

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回牧童,感受一下“信口吹”的感觉,我们手边没有笛子,不能“信口吹”,但是我们可以“信口哼”。

(指名一学生)来,你来信口哼一哼。

生:

(难为情地起立,脸红耳赤,非常尴尬,哼不出来)

师:

(拍拍学生的肩膀,不以为然地)没有关系,我们随便哼一曲,哼你们教过的歌曲也行,哼自编的也行,哼口哨也行。

(向学生投去鼓励的眼神),来,你试一试,只要你哼出第一句,你的感觉马上不同。

生:

(依然低垂着头,更加尴尬,张口结舌,就是哼不出来)师:

(灵机一动),你知道你为什么哼不出来吗?

因为你现在站在这里,我们都盯着你,看着你,你感到不自在,只要你坐下,肯定感觉不一样,(示意学生坐下,教师转向全体同学)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来当一回牧童,你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信口哼吧!

(那位学生如释重负地坐下,而教室顿时响起了一片美妙的童声,那位同学情不自禁地也随着大家哼唱起来。

师:

(示意同学停止哼唱)同学们,刚才我听到了你们愉快的哼唱,你们能否告诉我,你们在信口哼的时候,心中是怎样的感觉?

生:

我感觉特别轻松。

生:

我感觉很愉快。

生:

我感觉无忧无虑,似乎忘记了一切烦恼。

生:

我感觉自己就成了牧童,似乎手上就举着一枝短笛。

师:

同学们,你们的感受很准确,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牧童的生活啊!

这样的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大家读着读着,一些词被我们发现了,是哪些词?

生:

满、衔、浸、横牛背、信口吹。

师:

可见,田园是静谧的,但不是死寂的,它充满了盎然生机,充满了生命活力。

乡村、池塘、牧童、短笛,这就是天人合一,怡然自得呀。

田园真是伟大!

大家再放声朗读,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画面是不是都动起来了?

生:

自由朗读。

集体朗读。

师:

就在这样一个乡村傍晚,牧童横坐牛背倾心吹笛的画面已经深深映入我们的脑海中。

师:

我们读着《村晚》,自己仿佛也来到了乡村田园,成了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牧童了。

我们就来当一回牧童。

清晨,红太阳从东山爬上来了,我们骑着牛儿吹着短笛,来到山坡上、草地里或者河岸边,把牛一放,任它吃草,这时你们可以快活的嬉戏、玩耍。

你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干什么呢?

生:

躺在草地上晒太阳。

生:

从一个山坡上滚下去,那种感觉肯定十分美妙。

生:

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去小河里捞鱼。

师:

牧童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

傍晚,夕阳西下,贪玩的牧童还没回家,妈妈在田头喊着:

山娃,该回家吃饭了——

生:

(扮演山娃回答)好的妈妈,我马上回家了。

师:

山妹,该回家吃饭了——

生:

再等一等,我还没玩够呢!

师:

牧童的心境就是这样安然自乐呀!

看,夕阳西下,牧童骑着牛,吹着短笛回家了!

(播放动画)

师:

诗人雷震看到牧童这样的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

很喜欢。

生:

很羡慕。

师:

自古以来,牧童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悠然自乐的心境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

牧童诗也就越来越多。

除了这首《村晚》,你还读过什么?

我们讲义上有一些,选择一首读给大家听听。

生:

朗读: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扶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

师:

快乐时就大声地说“我好快乐”。

来,再读一遍,读出这种安然自乐的心境,读出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生:

第二遍朗读。

师:

(当学生读到“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时问)唐代栖蟾的这首牧童诗中说“何人得似尔,无事亦无非”,意思就是说——

生:

能够像你这样自由地生活,那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