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346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docx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前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特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

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

主要是:

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重大机遇:

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三)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该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

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有利于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利于辐射和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建立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勇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要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持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战略定位。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

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深化改革先行区。

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综合实力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

  (三)发展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充分估计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抓紧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各项部署。

要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大力改善民生和启动最终消费需求,大力拉动民间投资,大力促进外贸出口,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合力。

  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7年显著增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每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年翻一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支持广州市、深圳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比较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尽快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创业板、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支持建设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

大力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建设辐射亚太地区的现代金融产业后援服务基地。

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扩大中国(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会展品牌。

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等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带动广东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

建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南方物流信息交换中枢,进一步确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地位。

着力发展外包服务业,到2012年,培育2-3个国家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服务业外包产业链。

支持发展研究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中介服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促进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一批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培育一批创意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以及有影响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港口条件,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输变电重大装备、数控机床及系统、海洋工程设备5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打造2-3家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

发展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等船舶关键配套装备,打造产能千万吨级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以宝钢重组韶钢、广钢为契机,建设现代化的千万吨级湛江钢铁基地。

集约发展石化产业,集中力量在深水港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大的沿海地区,依托条件较好的现有企业,高标准建设2-3个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炼化一体化工程,力争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支持发展通用飞机制造产业,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力培育精细化工、医药等产业,提升规模和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

近期,要适度控制新增产能,加快结构调整,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带。

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促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产业。

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家庭等产业,促进数字视听产品转型升级,提升通信设备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建设现代信息产业基地。

生物领域重点加强干细胞、转基因、生物信息等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大力发展生物医学、生物育种等产业。

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等。

环保领域着力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环境服务产业等。

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海洋领域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等。

围绕重点领域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重点加快广州科学城(北区)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加快科研、标准化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三同步步伐,把广州、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园区。

到2012年,培育形成3-5个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重点打造3-5家销售收入达千亿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

到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

  (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做优家用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材、造纸、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整体竞争力。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

以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工艺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环保、节能、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

加快优势传统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打造佛山家电和建材、东莞服装、中山灯饰、江门造纸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提高优势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资源型低端产业逐步退出,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稳定粮食面积,建设标准农田,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降低。

加强蔬菜、水产和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产业带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改造水利灌溉设施,加强良种繁育和动植物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业设施装备结构,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高标准建成若干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拓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通过淘汰一批落后企业,转移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提升一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当前,要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同时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围绕主业实施行业并购和重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级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发挥大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协作体系。

到2012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其中超千亿元企业8家左右,世界名牌产品数量翻一番。

到2020年,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到20家左右,世界名牌产品达到20个左右。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围绕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着力抓好关键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

重点开展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掌握一批行业核心和共性技术。

实施产业前沿技术重大攻关计划,开展关键领域联合科技攻关,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创新药物的筛选与评价、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支持产学研合作和区域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加强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国家重大创新成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化。

大力发展技术评估、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技术转移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力争到2012年,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00件/百万人口,在一些重点领域自主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本土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支持探索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举措,鼓励率先建立和完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

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加大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支持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加强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支持打造50家国家级和10家世界领先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三)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建立联合创新区,支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共建创新平台。

规划建设深港创新圈,加强穗港产学研合作,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布局。

支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开展创新发展模式试验。

实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试点,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积极承接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

完善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

加快建设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国际生物岛等重大创新平台。

到2012年,建成具有现代运行管理机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100家创新平台。

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性国际化创新体系。

  (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与广东省联合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积极推进协调管理、考核评价、科技体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上下联动凝聚创新合力。

设立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产学研合作综合示范企业”行动计划和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支持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合,组建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和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支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项目,积极推进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自主创新战略合作,加快建设散裂中子源、南方深海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中科院广州生命健康研究院、中国华南超级计算中心、中科院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共建项目。

  (五)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加强自主创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等支撑体系建设。

优化整合财政资源,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创新创业融资环境,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和创业投资,探索组建服务自主创新的新型金融组织,开展科技保险试点。

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力度,支持开展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

支持开展工业设计人员等职业能力评价认证体系试点。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任用、表彰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发挥“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人才引进平台的作用,建设一支高层次、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队伍。

到2012年,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研发人员总量达28万人左右。

到2020年,形成要素完备、支撑有力、开放包容的自主创新环境。

  五、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一)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与港澳及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便捷、最高效、最安全的客流和物流中心。

尽快建成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完善区内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快速干线网络,增强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

重点建设环珠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港珠澳大桥、深港东部通道、广深港高速铁路、沿海铁路、贵州至广州铁路、南宁至广州铁路,以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广州、深圳、珠海等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区域公交网络。

提高珠江三角洲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的现代化水平,有效整合珠江口港口资源,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港的现代化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体。

加快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巩固其中心辐射地位并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容改造深圳宝安机场,提升其服务水平,将其发展为大型骨干机场。

加强珠江三角洲民航机场与港澳机场的合作,构筑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场体系。

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1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9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4700万标箱,民航机场吞吐能力达8000万人次;到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220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14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7200万标箱,民航机场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

  

(二)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统筹区域内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力建设为中心,构建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满足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加快开展前期工作,规模化发展核电,延伸核电产业链,推进核电自主化,把广东建成我国重要的核电基地和核电装备基地。

优化发展火电,在沿海沿江建设一批环保型骨干电厂,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