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作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478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货币银行作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作业.docx

《货币银行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作业.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作业.docx

货币银行作业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货币: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物品。

电子货币:

不使用纸币、硬币和支票方式的货币支付形式,而通过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大公司之间的计算机或终端以电子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被称为电子资金汇划。

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他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信用货币制度:

以中央银行或国家指定机构发行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并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国家通过种种方式对信用货币进行管理调控。

二、简答题

1.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1)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货币,且具有无法偿还能力。

(2)货币有现钞与银行村矿构成

(3)货币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投放

(4)货币供应在客观上要收国名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供应过多必然危机国名经济正常运行。

所以,一方面现金发行数量由国家法律规定发行最高限额或建立以金、银、外汇与有价证券作为发行准备。

另一发面,授权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实施管理。

(5)货币供应量不受贵金属量的约束,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通过货币供应管理,可以是货币流通量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一次又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1)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因此,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的特点是观念形态的。

(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交易双方必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实行等价交换,买卖行为才能完成。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

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当商品交换超出国家界限而发展为国际贸易时,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自己的价值,作为它的价值表现形态的货币,也就成为世界范围的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即世界货币。

3..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早期学者强调货币的中性性质。

他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货币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毫无二致。

他们因而采取“二分法”,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截然分开,认为任何积极的货币管理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管理的任务只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根据“萨伊定律”,供给能自创需求,而货币仅有便利交易的功能。

根据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如果一种商品出现超额供给,其他商品必然出现超额需求,并且这种暂时的不均衡将通过自发的价格调整迅速消除;货币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实是多余的。

费雪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流通速度与商品交易量都不受流通中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因此,物价水平的变动与货币量的变动成正比;货币数量增减不改变商品间的相对价格,也不对生产和就业产生任何影响。

上述认识是片面的,它仅仅看到了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未考虑其价值储藏职能,也忽视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何况货币流通速度也非一成不变,货币与物价的关系就更不是一一对应了。

同时,“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的理论基础也都忽略了货币经济的重要特征,所以才将货币经济等同于实物经济。

当然,他们的错误不只缘于认识的片面,还与时代局限有关。

当时的货币金融不发达,货币与经济不像现在这样须臾不可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解。

货币供求决定利率,利率决定投资,并通过乘数效应成倍作用于就业和国民收入。

通过凯恩斯的理论,货币理论从价格水平的理论转变为整个产出与就业的预期理论。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他们在承认短期内货币影响实体经济的同时,认为长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变动(与传统货币数量论不同,他们认为货币存量变动与物价变动不一定存在精确比例关系)。

即在市场出清的假设下,如果没有货币幻觉效应(如果仅仅是名义变量的变动引起了一个人按实际项目计算的需求或供给变动,那么他就出现了货币幻觉),货币就不会影响就业和产出;而货币幻觉效应的有无,又取决于公众预期强度(理性预期的强度最高)。

4.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他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

(1)规定货币币材

规定何种材料为货币币材是一个国家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

选用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制度。

国家对币材的选择要受客观经济条件发展的制约。

(2)确定货币单位。

货币材料一经确定,就要规定货币单位,及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所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

后来由于币材及形制的变化,有的货币单位就逐渐脱离了金属重量的概念。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国法定价格标准的主币,是该国的基本通货。

其特点是:

在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下,他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是一致的;他可以自由铸造;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即法律赋予它在一切交易、支付活动中,无论数额大小,不得拒绝接受。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专供零星支付之用。

其特点是:

辅币是不足值的货币,用贱金属铸造,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不能自由铸造,由国家统一铸造;他是有限法偿货币,即在交易、支付活动中,超过规定的限额,有对方有权拒绝接受。

纸币本位制度之下,纸币的发行权由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所垄断。

主币和辅币的名义价值都高于其实际价值,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的区分已无意义。

(4)建立准备制度

金币制度下货币发行的准备为金准备,又称黄金储备,他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

金准备的用途有三:

一,作为时而扩大、时而收缩的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二,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拳的准备金;三,国际支付准备金。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最初多为十足金准备,以后由于黄金数量不足,也有以一定数量的证券充做准备。

在不兑换纸币制度下,黄金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它与外汇储备一起发挥国际支付准备作用。

三、论述题

论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价值(凝结在商品货币身上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在量上相等。

也就是足值性。

商品货币又包括两种形式: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实物货币自身存在一些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物货币不易分割、(无法满足小额商品交换的需要);

  2)实物货币不易保管;

  3)实物货币不便携带。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

金、银。

金属货币虽然克服了实物货币自身的一系列弊端,但其自身存在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最突出的表现在于:

金属货币的数量多少受制于金属的贮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交换数量的增长而增长。

  2.信用货币

  正是因为金属货币的数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商品交换对交易媒介—货币的需求,因此,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了。

信用货币最大的特点在于:

信用货币自身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

即不足值。

  信用货币又包括4种形式:

纸币、银行券、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1)纸币:

即用纸制作的货币,在我国纸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交子。

  2)银行券:

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纸币。

  3)存款货币:

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活期存款账户中存入的用于转账结算的货币。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当交易的双方相距较远,交易金额较大时,用现金货币进行支付结算很不方便,而银行转账结算会给交易双方当事人带来很大的便利,于是存款货币这种形式的信用货币便产生了。

  4)电子货币: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形式的信用货币。

即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形式

一、名词

(1)信用:

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2)商业信用:

所谓商业信用,就是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贷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3)银行信用:

所谓银行信用,就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4)消费信用:

就是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5)信用工具:

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

二、简答题

1、信用特征:

信用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信用有条件的借贷行为这个条件一是要偿还本金,而是要支付利息,即信用是以取得利息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本金为义务的借入。

第二,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2、银行信用特点及作用:

特点:

一、银行信用具有广泛性,银行吸收的资金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上的局限性;二,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所以银行是货币资金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桥梁,其联系和沟通的作用;三、银行信用具有综合性,银行信用的综合性是银行对国民经济既具有反应和监督职能,又有调节和管理作用;四、银行信用与经济景气循环不完全一致。

作用:

打破了商业信用实物形态的局限性,

3.商业信用特点及作用:

特点,一、商业信用与特定的商品交易相联系,二、商业信用具有社会普遍性、自发性和分散性,三、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景气循环相一致。

作用:

第一,商业信用对经济起促进作用,商业信用的存在,使经营者有可能根据需要随时发生信用联系,相互间补充必要的资金。

第二,商业信用的合同化、票据化使分散的商业信用统一起来。

商业信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秩序都有强化的作用。

三、比较分析

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的区别与联系?

无论是直接信用还是间接信用,都是资金融通或交易的方式,均是将社会闲散资金然如营运过程中,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量上的此消彼长2、直接信用是间接信用的基础。

主要区别在于:

1、信用行为的主体不同:

直接信用只有筹资者和投资者,其他机构只是为融资提供服务,并不介入实质性的价值转让过程。

而间接信用中资金形成的主体是筹资者、投资者及金融中介机构。

2、运动形式不同3、融资的成本及风险不同,从融资成本来看,间接信用所耗的成本较低,而直接信用的成本高于间接费用。

至于风险,显然也是直接信用高于间接信用。

4、灵活性不同,直接信用较间接信用灵活5、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同,间接信用的规模直接影响货币流通量,在直接信用中,短期信用与长期信用对货币利用的影响是不同的。

四、论述题

论消费信用对经济的作用?

1、消费信用的发展扩大了需求,刺激了经济发展,通过消费性用,消费者提前享受当前尚无力购买的消费品,这种消费信用惊人地扩大了需求。

2、消费信用的发展又为经济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消费信用的盲目发展,使一部分人陷于沉重的债务负担之中,这种情况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易造成需求膨胀,在经济繁荣时,消费信用扩大,商品销量增加;在经济萧条时期,贷者和借者都是相应减少借贷金额,使商品销售更加困难,从而使经济愈加恶化。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

本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

1.利息:

p46

利息是金融机构借出货币,借者——公司或个人到期还本时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报酬。

2.利息率:

p52

利息额与预付贷款资本价值之比。

3.利率市场化:

p70

是指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金融资产的交易利率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率体系和市场竞争利率机制。

4.基准利率:

p53

是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利率。

5.市场利率:

通常是指借贷双方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反应一定时期的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利率。

6.固定利率:

p54

是指在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商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合同期内,利率不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

7浮动利率:

是指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商定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的利率。

二、简答题

1.利息率的种类有哪些p53”

(1)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

(2)官定利率和公定利率(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4)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5)国内利率和国际利率(6)单期利率和复期利率

(7)存款利率雨贷款利率(8)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9)差别利率与优惠利率

2.利率市场化内容p71: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金融资产的交易利率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率体系和市场竞争利率机制。

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由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和结构的机制。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有: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2)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市场选择。

(3)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是市场的基准利率。

(4)中央银行通过间接手段影响金融资产利率。

3.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p57:

(1)平均利息率:

平均利润越高,则投入生产领域的资本量就会增大,借贷资本的需求也会增大,从而引起利率上升。

(2)资金供求状况:

借贷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利率下跌,借者可以支付较少的利息;借贷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利率上升,贷者可以占有更多的利润。

(3)社会在生产状况: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不是由借贷双方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在生产状况决定的,社会在生产状况是影响利息率的决定性因素。

(4)物价:

利率与物价的变动具有相同向运动的趋势,要保持利率水平高于物价上涨利率就必须在物价上涨时调高利率。

(5)国家经济政策:

利息率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因此利息率不能不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6)国际利率:

国内利率水平或高或低于国际利率水平,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都会引起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发生变化。

4.利率的主要作用p65:

(1)利息率对聚集社会资金作用。

(2)利息率对调节信贷规模结构的作用。

(3)利息率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

(4)利息率对稳定物价的作用。

(5)利息率对货币流通的调节作用。

5.利息的本质p48:

(1)利息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2)利息反应所处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

(3)利息是货币资本的价格。

三、论述题

论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p64-68

(1)利息率对聚集社会资金的作用:

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提高了银行聚集借贷资本的能力,银行调整利息率对借贷资本的积累规模有很大影响。

调高银行存款利率就能增加存款者的收益,从而就能把在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各种货币资本和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集中起来,转化为借贷资本形成巨大的社会资金,满足生产发展的资金需要。

(2)利息率对调节信贷规模的结构的作用:

贷款利率的高低与企业收益成反比,贷款利率水平的高低同信贷资金总量反方向变化国家可以通过调整银行利率水平调节信贷规模和投资规模。

此外,利息率具有调节信贷资金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3)利息率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

运用利率杠杆调节信贷资金结构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经济协调稳定发展,这就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了基础。

(4)利息率对稳定物价的作用:

①调节货币供应量

②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

3增加有效供给

(5)利息率对货币流通的调节作用:

贷、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贷、存款规模,决定货币供应量;利率的高低还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状况,从而影响社会商品的供给总量和结构,对货币正常流通有着重要作用。

第五章金融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

本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的综合体

商业银行:

是指能够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多种业务的金融企业。

原始存款:

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

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即为派生存款。

单一银行制:

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银行机构(总行)经营,不设立任何分支机构的制度。

分支行制:

是指银行机构除总行外,还在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

国家只设一家中央银行,并下设若干分支机构的中央银行制度。

二、简答题

1.金融体系构成要素:

金融体系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资产结构、

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2.金融体系的功能:

清算和支付功能,融资功能,股权细化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激励功能,信息提供功能。

3.中央银行性质:

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干预经济、管理金融的特殊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职能:

按中央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划分: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按中央银行的性质划分:

调节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

中央银行作用:

调节货币流通,稳定金融:

控制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对金融市场进行管理;调节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集中清算,加速资金周转;促进国际金融联合,推动国际经济发展。

4.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类似中央银行制度,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5.商业银行职能:

充当信用中介,变居民的货币收入和积蓄为资本,充当支付中介,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6.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内容:

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7.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有哪些类型:

单一银行制,分支行制,银行控股股份制,连锁银行制,银行家银行,网上银行。

8.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有哪些?

自有资本。

存款业务:

活期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其他负债业务:

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占用资金。

三、论述题

1.金融体系的演变趋势

随着全球大国之间经济实力的重新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面临重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

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国金融体系将进入全面深化和加速开放的新阶段。

在金融开放发展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改革发展路径将围绕以下基本趋势展开。

积极构建银行与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形成开放大国金融体系的现代框架; 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全面提升金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积极审慎地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 全面完善泡沫经济治理框架,有效防范金融危机;主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全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2.中央银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第一,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应具有连贯性,不应受到政治的干扰,才能收到效果。

第二,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币值,如果受政府完全控制,有可能成为政府推行通货膨胀的工具。

第三,中央银行的业务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其操作方式不应受到任何干扰。

第四,中央银行与政府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考虑一些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第五,中央银行不仅为政府服务,还要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服务。

3.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影响: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法定存款准准备金率越高,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资金越少,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则越少,反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额则越大。

可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决定银行创造存款额能力,与信贷规模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4.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的关系

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三项原则既有联系又有矛盾。

安全性是前提,只有保证了资金安全无损,业务才能正常运转。

流动性是条件,只有保证资金正常流动,才能确立信用中介的地位,银行各项业务才能顺利进行。

盈利性是目的,银行经营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

三者的矛盾表现为,盈利性与安全性呈反方向变化,盈利水平高的资产,风险大安全性低,而较安全的资产,盈利水平较低,盈利性与流动性也呈反方向变化,盈利性高的资产流动性差,而盈利性强的资产盈利水平则较低。

安全性与流通性之间呈同方向变化,流通性强的资产安全性高,流通性差的资产安全也较低。

5.如何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商业银行应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即以比例加限额控制的方法。

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实行综合管理。

这一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以资金来源控制资金运用,防止超负荷经营,保持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数量结构相对应,建立指标监控体系,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坚持营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降低不良资产负债比例,提高经济效益。

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扥别提出不同的比例要求,并根据比例指标的性质,归类划分为总量管理、流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和效益性管理。

商业银行全面落实分类管理,从而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第六章货币供求、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本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货币供给(moneysupply):

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的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货币供给量:

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存量:

是指某一时点一国银行体系之外由政府机构、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

货币流量:

是指按一定时期计算的货币周转总额,货币所完成的交易量总和。

外汇占款:

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

货币需求:

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货币需求量: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周期形成的对执行流通手段与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的需要量。

又称货币必要量

货币均衡:

指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与客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的基本相适应,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应。

通货膨胀:

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市场货币供给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减少,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经济现象称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率:

是货币超过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

通货紧缩:

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

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等经济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基础货币:

是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