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16492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古诗词鉴赏2.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古诗词鉴赏2

第2讲 古诗歌阅读选择题

以选择题(5选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

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便可顺利作答。

一、错误选项的4大设误点

[典题尝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①

杜 甫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书空:

《世说新语·黜免》载: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造成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作者所看到的实景。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

选AE A项,“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表述有误,“独老翁”是诗人自比,“独”写出了诗人自己孤苦的处境。

E项,“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

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作。

外舅:

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的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解析:

选DE D项,设问是有问有答,而颈联的意思是“只要身体健康,哪里还用得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

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疏远”。

前后两句不存在问答关系,第一句应是反问。

E项,主要是从语言风格方面鉴赏这首诗的。

对于判断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类型;其次从诗歌中的诗句来分析整首诗歌的风格特点,并用四个字或八个字来概括。

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欺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

与E项题干所述的内容对照,会发现“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 翁①

柳宗元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

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

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

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

解析:

选CE C项,“欸乃一声”是以动写静的手法;E项,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应天长

韦 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

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地苦闷。

解析:

选BD B项,“凤凰迎风起舞”错误,此句指画帘上绘的金凤凰,经风吹动,宛如起舞。

D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指“安静”,此词中的“空”指“只有”。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

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 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

②秣(mò)陵:

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③试灯:

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句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作者的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

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解析:

选BC B项,词句理解错误。

“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错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诗人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生活情境的写照,因此“门虽设而常关”体现的是恬然自适之情;而这里的“云窗雾阁常扃”虽然也是写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但门窗“常扃”是词人自己的主动行为,表明了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的景况,体现了词人的“孤寂之心、忧愤之情”。

C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考情归纳]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还是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4大考点来设题,因此选项常出现的错误有:

错析形象(特点)、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错析内容情感。

有时甚至一个选项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起表述,让考生慧眼难辨。

设误点

(一) 错析形象(特点)

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

典例

(第1题E项)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分析

“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不当。

设误点

(二) 错析语言(风格)

词句解释错误。

典例

(第4题D项)“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分析

选项曲解关键词意,“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指“安静”,此词中的“空”指“只有”。

语言特色(风格)错误。

典例

(第2题E项)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

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分析

本诗从题目到内容,如“外舅”“妻孥”“且旧居”“深知”“不忍问”“情亲”“期老病”等用词古朴简易,语意上通俗易懂,感情上自然淳朴。

很明显选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的表述错误,与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不符。

设误点(三) 错析技巧

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等。

典例

(第3题E项)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

分析

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表达技巧判断错误。

设误点(四) 错析内容情感

情感主旨表述有误。

典例

(第5题C项)“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

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

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勒,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分析

“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这里应是怕见春景,而不是高兴看到春景。

词中所描绘的春景虽然是乐景,但体现的却是只身漂泊,客居建康的哀情。

二、快准解题“2步骤”

根据上面“4大设误点”来看,无非就是选项中某些技巧词、内容情感词、形象特点词、语言风格词表述不当,故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圈画并高度关注这4大关键词,将关键词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然后把选项与选项进行综合比对,根据排除法,确定正确的选项或错误的选项。

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

表解如下:

[典例示范]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选 项

技法演示(步骤一+步骤二)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形象特点词:

肃穆而又怡人;技巧词:

衬托。

内容情感词:

喜悦。

结合第一句中的“暖”“轻”等词可以分析出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感情,而“环境”正好衬托“人物”的心情。

选项正确。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形象特点词:

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技巧词:

比作,暗示手法为比喻。

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此处形容人人肃静。

理解错误。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形象特点词:

道德品行。

对应第五句“乡里献贤先德行”,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

选项正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内容情感词:

殷切的期望;形象特点词:

栋梁之材。

对应第六句“朝廷列爵待公卿”,朝廷已设好爵位,等待各位栋梁之材,体现了朝廷对考生的殷切期望。

选项正确。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形象特点词:

体弱多病。

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自己真的是体弱多病。

关键是理解诗句“自惭”。

理解错误。

[排除法“操作示范”]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选项错误的是BE,但是直接判定其错误有较大难度。

而A、C、D三项则通过比对原文较容易判定其正确,进而排除A、C、D三项,确定BE两项为本题答案。

 

  [针对训练]

1.(2018·德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戏题牡丹

韩 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了牡丹花与别的花草“斗轻盈”。

“隐约”“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

B.颔联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

“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与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

C.颈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

“新妆面”“不语情”运用比喻手法,强化了牡丹的人格意识。

D.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的吸引力,尾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E.这首诗以花喻人,借题发挥,既描绘了牡丹的婀娜多姿与诱人魅力,也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解析:

选AC A项,“与别的花草”错误,应是牡丹花之间。

C项,“比喻手法”错误,应是拟人手法。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解答此题要抓住“描写”“角度”等关键词,而不是抒情方法。

答题角度: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

参考答案:

后两联运用了侧面描写。

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

尾联通过写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

2.(2018·保定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

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

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词人轻描淡写,描绘出一幅春日冶游图景。

“暄”“迟”二字,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春光闹”显然是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化用,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葡萄水绿”将春水比作葡萄美酒,则暗示着游春者为大好春光所陶醉,不只形容水色可爱。

D.“未寝”二字,写出女主人公愁极失眠,同时完成了时间由昼入夜的转换。

E.“花影”由廊外移入“廊腰”,可见女主人公花下对月独酌已久,以至不胜酒力,面泛红潮了,可见其喜悦异常。

解析:

选AE A项,“轻描淡写”错误,应是浓墨重彩。

E项,“喜悦异常”错误,应是女主人公喝闷酒的孤独无聊之情。

(2)这是一首春闺怨词,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

答:

解析:

既然女主人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过程,那就要求考生结合上下片的内容对女主人公的情感做出分析。

上片的写景抒发了喜悦之情,而根据“子规”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再结合下片的内容,可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闺怨。

考生在分析时,需要结合词句组织语言。

参考答案:

喜悦—忧愁。

上阕描绘春日冶游图景,女主人公陶醉于热闹的春光,写出了她内心的喜悦;下阕写女主人公因听到子规的啼叫,联想到自身,于是难以入眠、借酒消愁,写出了她内心的孤独忧愁。

[课时跟踪检测]

1.(2018·郑州质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

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

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抑郁的心情,“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E.此词是咏怀词。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

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解析:

选BC 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词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伤春之情:

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

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

词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

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 起首用“偶向”,透露出词人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

“春光”句概括词人的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江山”句中“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眼见江山多娇,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但江山重叠,汴京不见,又难免兴去国之愁。

“风花”两句中,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词人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

下片点明题意。

“已是”句中“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

“那堪”句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

“清愁”句,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

“却应”两句,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看似无理,但深一层想,词人究竟该怨谁呢?

[白话诗歌] 偶然登上凌歊台眺望,春光已经过去了三分。

江山重重叠叠,让人黯然销魂。

风中飞花舞态蹁跹,飘忽如烟的柳絮坠落在地上,了无痕迹。

以往岁月中所遭受的打击令人伤感,怎能忍受旧恨依然!

满眼的清愁能够与谁一起论说?

难道是凌歊台下的青草,不能理解我无法归乡的心情的原因吗?

2.(2018·福建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注] ①昌叔:

王安石妹夫。

②分:

甘愿。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三、四两句描写诗人登高赏菊的场景,其中“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中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E.本诗通过写登山所见的实景,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了情思,表达了心志。

解析:

选BD B项,三、四两句其实是诗人在登高中想象的与妹夫一起赏菊的场景,既表达了对妹夫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高洁志趣的追求;D项,并没有体现诗人内心的纷乱。

(2)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对妹夫的思念,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②对美丽景色的喜爱;③对陶渊明的仰慕,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每点2分)

[诗歌鉴赏] 第一句通过描写城上的乌啼声,以动衬静,渲染了秋日傍晚的寂静。

第二句点明了对妹夫的思念,并引出下文内容。

三、四两句,诗人通过想象与妹夫会面的场景,即二人坐在菊花旁边饮酒,不需要有美人陪伴,表明了对妹夫的思念之情,且通过赏菊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志趣的追求。

五、六两句通过描写诗人登高所见之景,即落叶缤纷、夕阳西下、山中烟雾缭绕等,表现了诗人对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末尾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以及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白话诗歌] 城上乌啼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因为想看看你在哪里,才登上这高山。

我们相逢之时应是面对着黄菊一起饮绿酒,没有必要让美人吹箫相伴。

流云将落木与渡口紧紧相连,在烟雾缭绕的山中依稀看见了远处夕阳映衬下的小桥。

陶渊明享有“东篱醉”这样的盛名,我甘愿为国事屈意居下位为国效力。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诗的双重主题。

解析:

选BC B项,“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借代;C项,“直接表现”错误,应该是委婉含蓄地表现。

(2)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

试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

(1分)春游锦城时,锦江江畔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将楼台层层遮掩。

(2分)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2分)

[诗歌鉴赏]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

“一年两度”游览名胜之地锦江,心里十分高兴。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

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

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诗人把中间两联中“芳草”“好云”“断山”“流水”所蕴含的缠绵情意,都归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

[白话诗歌] 一年两次到锦江去游玩,第一次是春天,第二次是秋天。

芳草有情,有意绊着马蹄不让我离去,片片云彩将楼阁层层遮掩。

青山因为我要离去而牵绕着别恨,绿水带着离别的咽泣之声流进我的梦里。

今天因思念你们而回首眺望锦城,只见绵州乔木高耸,淡烟迷茫。

4.(2018·太原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岁 旦

宋伯仁

[注] 柏酒:

柏叶酒,汉族传统习俗,谓春节饮之,可以辟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的标题“岁旦”,意思是新年的第一天,它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内容。

B.居闲在家,无贺客迎门,但诗人不被这种炎凉世态影响,遵照习俗喜迎春节。

C.“桃版”句与王安石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都是春节贴换春联的事情。

D.“云气”句,将云气拟人化,生动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