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16551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docx

专题4课时4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课后限时训练

(时间:

45分钟)

选考强化

1.(2016·浙江师大附中月考)将空气中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

下图中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  )

解析 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答案 B

2.(2016·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一月考)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NO2无关的是(  )

A.酸雨B.光化学烟雾

C.臭氧空洞D.温室效应

解析 温室效应与CO2有关。

答案 D

3.(2015·11月浙江嘉兴一中期中)在常温常压下,下列各组气体不能共存的是(  )

A.SO2与O2B.NO2与NO

C.O2与N2D.NO与O2

解析 2NO+O2===2NO2,二者不能共存。

答案 D

4.(2016·浙江乐清二中月考)下列气体中,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

A.NOB.O2C.NH3D.CO

解析 A项,NO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的方法收集,错误;B项,O2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的方法收集,错误;C项,NH3极容易溶于水,不可以用排水的方法收集,正确;D项,CO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的方法收集,错误。

答案 C

5.(2016·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二下期中)去西藏等高原而患脑水肿的患者吸入低浓度NO气体30分钟后即可清醒。

但NO也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作为现代化城市引起的NO气体污染其主要来源是(  )

A.铜和稀硝酸反应

B.汽车发动机中氮气和氧气发生反应

C.二氧化氮气体溶于水

D.氨的催化氧化

解析 现代化城市引起的NO气体污染其主要来源氮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答案选B。

答案 B

6.(2016·杭州市高一期末)杭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2015年12月29日9时发布,西安市空气质量指数:

233,属重度污染,监测的主要污染物有PM2.5、NO2、SO2、CO、O3等。

下列空气污染物与其主要来源不对应的是(  )

A

B

C

D

污染物

二氧化硫

甲醛

氮氧化物

悬浮颗粒物

来源

雷电时空气

中产生

人造家具、

用具

燃煤、汽车

尾气

燃煤、施工

解析 A项,二氧化硫来源主要是煤燃料产生的废气,故A错误;B项,甲醛主要来源于用复合地板、油漆、涂料制成的人造家具、用具,故B正确;C项,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故C正确;D项,悬浮颗粒物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施工产生的扬尘,故D正确。

答案 A

7.(2016·江西省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某金属的硝酸盐加热分解生成的NO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4∶1。

该混和气体可以使余烬的小木条复燃,由此可得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

A.NO2是酸性氧化物

B.加热过程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C.NO2支持燃烧

D.加热过程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解析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约为4∶1,余烬的小木条在空气中不能复燃,某金属的硝酸盐加热分解生成的NO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4∶1,则与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的比例相同,若该混和气体可以使余烬的小木条复燃,说明NO2支持燃烧,答案选C。

答案 C

8.(2016·1月浙江省衢州二中月考)下列关于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氨水的密度比水的小,且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大

B.氨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

D.氨溶于水所得溶液呈弱碱性

解析 氨水的密度比水的小,且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小,A项错误;氨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项错误;氨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项错误。

答案 D

9.(2016·1月浙江省永康一中月考)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出实验室制氨气的以下几种方案,其中比较简便易行的是(  )

A.硝酸铵固体与消石灰共热

B.浓氨水逐滴加入到新制的生石灰中

C.在一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化合

D.加热分解氯化铵固体

解析 A项中硝酸铵受热易分解产生其他气体,甚至引起爆炸事故(如5NH4NO3

4N2↑+2HNO3+9H2O;NH4NO3

N2O↑+2H2O);C项中反应的条件为高温、高压、催化剂,一般实验室不具备此条件;D项中分解产生的气体是NH3和HCl,二者在遇冷时又重新化合成NH4Cl固体。

简便易行的是B项。

答案 B

10.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元素均被氧化

B.工业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

C.含氮无机物和含氮有机物可相互转化

D.碳、氢、氧三种元素也参与了氮循环

解析 A项,人工固氮中氮气转化为氨气,是N2转化为NH3的过程,N化合价由0→-3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故A错误;B项,工业合成氨是典型的人工固氮方法,故B正确;C项,根据自然界中氮循环图知,通过生物体可以将铵盐和蛋白质相互转化,实现了含氮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故C正确;D项,生物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也有碳、氢、氧元素的参与,故D选项正确。

答案 A

11.(2016·海南中学高三考前高考模拟)取一定质量含Cu、Cu2O、CuO的固体混合物,将其分成两等份并进行下列转化,则转化过程中所加稀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4.4mol·L-1B.3.6mol·L-1

C.4.0mol·L-1D.3.2mol·L-1

解析 设其中一份中n(Cu)=xmol,n(Cu2O)=ymol,n(CuO)=zmol,依得失电子守恒和氧原子守恒,有:

⇒x+2y+z=0.7mol亦即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的物质的量为0.70mol则500mL稀硝酸中,n(HNO3)=0.70mol×2+0.200mol=1.600mol 于是:

c(HNO3)=1.600mol/0.500L=3.2mol/L。

答案 D

12.(2016·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高一下期中)下图表示铁与不同浓度硝酸反应时,各种还原产物的相对含量与硝酸溶液浓度的关系,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硝酸与铁反应的还原产物不是单一的

B.用一定量的铁粉与大量的9.75mol·L-1HNO3溶液反应得到标况下气体2.24L,则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1mol

C.硝酸的浓度越大,其还原产物中价态越高的成份越多

D.当硝酸浓度为9.75mol·L-1时还原产物是NO、NO2、N2O,且其物质的量之比为5∶3∶1

解析 A项,根据图象可知硝酸的还原产物有多种,因此一般来说,硝酸与铁反应的还原产物不是单一的,A正确;B项,参加反应的硝酸包括被还原的,以及没有被还原的(转化为硝酸铁),因此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大于0.1mol,B错误;C项,根据图象可知随着硝酸浓度的升高,NO2的含量增大,这说明硝酸的浓度越大,其还原产物中价态越高的成份越多,C正确;D项,根据图象可知当硝酸浓度为9.75mol·L-1时还原产物是NO、NO2、N2O,且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0∶6∶2=5∶3∶1,D正确。

答案 B

13.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1)步骤Ⅰ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

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Ⅱ中发生反应:

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解析 

(1)硝酸分解生成NO2、O2和H2O。

(2)根据流程示意图可知,废铁皮与硝酸反应时有Fe(NO3)2、NH4NO3生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即可完成方程式。

(3)上述生产流程中,氮元素以NO

和NH

的形式存在,无污染。

答案 

(1)4HNO3

4NO2↑+O2↑+2H2O

(2)4Fe+10HNO3

4Fe(NO3)2+NH4NO3+3H2O

(3)氮氧化物排放少

选考提升

14.(2016·浙江省镇海中学高三模拟)氨可以形成多种离子,如N3-、N

、NH

、NH

、N2H

、N2H

、N4H

等,已知N2H

与N2H

是由中性分子结合质子形成的,类似于NH

的性质。

N4H

遇到碱时,会生成一种形似白磷的N4分子,N4分子不能被植物吸收。

(1)1个N

含有    个电子。

(2)形成N2H

的中性分子的分子式是    。

(3)写出N2H

在强碱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4和N2的关系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同种单质B.同位素

C.同分异构体D.同素异形体

(5)N4H4(SO4)2    (填“能”或“不能”)和草木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混合施用。

(6)已知液氨中存在着下列平衡:

2NH3NH

+NH

科学家在液氨中加入氢氧化铯(CsOH)和特殊的吸水剂,使液氨中的NH

生成N4分子,请写出液氨与氢氧化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个N

含有电子为7×3+1=22;N2H

与N2H

是中性分子N2H4结合质子H+形成的,N2H

在强碱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2H

+2OH-===N2H4+2H2O;N4和N2是不同的单质,属同素异形体;碳酸钾水解显碱性,N4H

遇到碱时,生成N4分子,不能被植物吸收。

答案 

(1)22 

(2)N2H4

(3)N2H

+2OH-===N2H4+2H2O

(4)D (5)不能

(6)8NH3+4CsOH===N4+4CsNH2+6H2↑+4H2O

15.(2016·新课标Ⅰ)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x反应进行了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1)氨气的制备

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

发生装置→    (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

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

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通入Y管中

①Y管中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

Y管中有少量水珠

生成的气态水凝集

打开K2

③        

④          

解析 

(1)①在实验室中是利用固体碱消石灰与铵盐NH4Cl混合加热,故应选用A装置加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②利用A装置制得的氨气,由于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需要利用碱石灰进行干燥,然后再根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的性质,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是大气污染物,要进行尾气处理,可利用其在水中极容易溶解,用水作吸收剂进行尾气处理,故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d→c→f→e→i;

(2)NO2具有强氧化性,NH3有强还原性,两者相遇,会发生反应产生氮气和水,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反应的方程式:

8NH3+6NO2===7N2+12H2O,故①Y管内看到红棕色气体颜色变浅最终为无色,同时在注射器的内壁有水珠产生;②根据①分析可知发生该反应的方程式是8NH3+6NO2===7N2+12H2O;③反应后由于容器内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会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

当打开K2后,烧杯内NaOH溶液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会倒吸入Y管内;④原因是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装置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而发生倒吸现象。

答案 

(1)①A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②a→d→c→f→e→i

(2)①红棕色颜色变浅,最后褪为无色 ②8NH3+6NO2===7N2+12H2O ③水倒吸入Y管中 ④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装置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倒吸

16.工业上利用氨氧化获得的高浓度NOx气体(含NO、NO2)制备NaNO2、NaNO3,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Na2CO3+NO+NO2===2NaNO2+CO2

(1)中和液所含溶质除NaNO2及少量Na2CO3外,还有            (填化学式)。

(2)中和液进行蒸发Ⅰ操作时,应控制水的蒸发量,避免浓度过大,目的是    。

蒸发Ⅰ产生的蒸气中含有少量的NaNO2等有毒物质,不能直接排放,将其冷凝后用于流程中的    (填操作名称)最合理。

(3)母液Ⅰ进行转化时加入稀HNO3的目的是    。

母液Ⅱ需回收利用,下列处理方法合理的是    。

a.转入中和液b.转入结晶Ⅰ操作

c.转入转化液d.转入结晶Ⅱ操作

(4)若将NaNO2、NaNO3两种产品的物质的量之比设为2∶1,则生产1.38吨NaNO2时,Na2CO3的理论用量为    吨(假定Na2CO3恰好完全反应)。

解析 

(1)题中信息可知:

Na2CO3+NO+NO2===2NaNO2+CO2,当NO2过量时,还发生反应:

Na2CO3+2NO2===NaNO3+NaNO2+CO2,故中和液所含溶质除NaNO2及少量Na2CO3外,还有NaNO3。

(2)浓度过大时,NaNO2可能会析出;NaNO2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回收后可用于流程中的溶碱。

(3)NaNO2在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加入稀硝酸可提供酸性环境;母液Ⅱ的溶质主要是NaNO3,所以回收利用时应转入转化液,或转入结晶Ⅱ操作,故c、d正确。

(4)1.38吨NaNO2的物质的量为:

1.38×106g÷69g/mol=2×104mol,则生成的NaNO3物质的量为:

1×104mol,故Na2CO3的理论用量=1/2×(2×104+1×104)mol×106g/mol=1.59×106g=1.59吨。

答案 

(1)NaNO3 

(2)防止NaNO2的析出 溶碱 将NaNO2氧化为NaNO3 cd (4)1.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