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6351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ocx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考点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知识点的把握

1.掌握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4.掌握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灯、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6.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7.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命题方向

“酸、碱、盐”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结合近几年的命题特点分析,今后的中考命题将继续保持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酸、碱、盐的概念,组成等。

命题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酸、碱、盐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2.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命题一般会给出几种具体的物质,根据反应的产物,确定反应是否发生。

题型一般会以选择题为主。

3.具体酸、碱、盐的俗名、性质及用途等。

命题可能呈单一性,以检验学生是否全面地掌握了有关的基础知识。

4.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的规律是中考命题重点把握的知识点,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推断题等形式出现,主要检验学生的归纳、演绎、逻辑推理、形象思维等能力,命题将会在这一点上加强发展。

5.“酸、碱、盐”知识的变化现象、反应过程等会继续与数学、物理知识结合,考查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肥料”知识点的命题最大特点就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试题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社会,应服务于社会的时代主题。

命题的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化学肥料的商标以图示形式呈现在试题中,让学生从商标中索取信息进行解题。

2.将有关化学肥料的性质和用途巧妙地融合于背景材料中,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归纳索取。

3.将有关化学肥料的价格反映在试题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命题以探究性形式出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考试重点

一、酸、碱

本考点的重点内容有:

对于考点内容要善于归纳、概括、对比、重视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提高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1.重视基础,为知识的系统整合和应用作好必要的知识贮备和准备。

(1)准确理解酸、碱的概念,明确辨析关于酸、碱组成、性质的说法,对相关物质能进行分类。

(2)通过对典型的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学习,对它们的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的通性,并培养以类似酸、碱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特别是将酸、碱的通性,与物质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以达到灵活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另外复习时应注意浓硫酸、硝酸的个性。

2.注重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

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家族,十分重要。

(1)在熟练掌握金属活劝性顺序的基础上,运用反应规律判断金属与酸能否进行①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参加反应的酸除硝酸、浓硫酸外的酸,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

(2)解答有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判断与应用的试题,首先应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①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后转变为生成物。

如果有沉淀、气体、水三个条件之一。

②反应物还需满足有酸参加反应时,另一种物质可以不溶于水;无酸参加,两种物质必须都溶于水的条件。

3.注重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不断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

【例1】2006江西南昌,14小莹同学向过量的稀硫酸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条后,绘制了如下表示其变化过程的坐标曲线图,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

本题考查酸的化学性质及分析图示的能力。

由题中所给信息得知,向过量的稀硫酸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条,反应过程中,生成硫酸镁和氢气的质量从无到有且逐渐增多,当镁条反应完全后,硫酸镁的质量不再增加;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不断消耗,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但硫酸的量是过量的,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减小到零,故C是错误的;镁条的质量会不断减少,最后完全反应。

答案:

C

【例2】(2006甘肃兰州,19)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物质杂质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A.H2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NaOH溶液Ba(OH)2溶液先加入CuSO4溶液、过滤

C.CO气体CO2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D.Cu(OH)2固体CuCl2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解析:

本题考查用化学方法提纯物质的实验方案评价能力,解题是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不增:

在除杂质的同时,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

所加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主要成分反应,原物质不减少;(3)易分:

便于分离和提纯。

A项中H2不与NaOH溶液反应,HCl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被吸收,再通过浓硫酸将H2干燥,此方法正确;B项中NaOH、Ba(OH)2都与CuSO4溶液反应,故方法不正确;C项中CO气体能与灼热的CuO反应,转化为CO2气体,最后不能得到CO气体,所以是错误的;D项中Cu(OH)2固体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uCl2溶液,故所加试剂不正确。

答案:

A

【例3】(2006四川南充课改区,21)已知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溶液的pH越小。

有一同学在实验室中是这样测某溶液pH的:

他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______________(填仪器)蘸取试样进行检测,该同学测得的pH是否一定会有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溶液酸碱度的测量方法和溶液稀释前后pH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全面分析、思考问题。

测量溶液pH的正确方法是: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

该同学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再进行检测,实际上将待测液进行了稀释,若原待测液为酸性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变小,溶液的酸性减弱,其pH增大;若原待测液为碱性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变小,溶液的碱性减弱,其pH减小;若原待测液为中性溶液,稀释后仍为中性溶液,其pH不变。

答案:

玻璃棒不一定会有误差

【例4】(2006江苏徐州,24)实验室内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小洁同学对它们进行相关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

物质

与石蕊试液作用

与稀H2SO4作用

与Ba(OH)2溶液作用

与Fe作用

A

不变色

产生白色沉淀

不反应

不反应

B

变红

不反应

放热、无浑浊

产生气体

C

变蓝

放热、无浑浊

不反应

不反应

D

变蓝

产生气体

产生白色沉淀

不反应

请你帮助小洁同学分析,猜测它们可能是什么溶液?

(各任写一种即可)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物质的溶解性,答案具有开放性,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

由题中所给信息得知,A物质呈中性、含有与稀H2SO4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钡离子,则可能是氯化钡、硝酸钡等物质;B呈酸性,与Ba(OH)2溶液反应,且无沉淀生成,可能是盐酸、硝酸溶液;C物质呈碱性、能与稀H2SO4反应不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溶液;D物质呈碱性、能与稀H2SO4反应产生气体,且与Ba(OH)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

答案:

BaCl2等HC1等NaOH等Na2CO3

二、盐、化肥

学习本考点、重点内容有:

1.根据常见的盐的性质及用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根据盐的性质,通过知识迁移、完成酸碱盐的相互转化。

3.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解决相关问题。

4.化学肥料的检验、计算、使用选择。

在本考点的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元素及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在中考命题中从形式上讲虽种类繁多、花样百出,但只要熟练地把握住了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化规律,就可以做到百变不惊、从容应对。

下图的转化关系可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元素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应试策略关系图

在掌握这些转化关系的同时,还应抽样几种关系重点落实。

(1)酸、碱、盐的相互反应规律;

(2)金属与酸、盐的反应规律;(3)O2与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相互反应规律。

原因是这几种转化规律在命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为了解答好“元素及化合物间相互转化”的命题,还应掌握好一些解题方法,如“逻辑推理法”“逆向思维法”“迁移法”等。

2.肥料

(1)掌握几种化学肥料的主要营养元素,调查水质污染的情况,找出化学肥料过量使用与水体污染的内在联系。

(2)掌握有关化学肥料的性质,调查周边农村使用化肥的情况,分析铵态氮肥不能和碱性肥料混合施用的原因。

(3)走进农贸市场,调查各种化肥的价格、所含营养元素的质量分数、保存、运输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积累,做到有的放矢,从容应对。

【例5】(2006四川成都,9)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物质杂质除杂质的方法

A.CaCl2溶液HCl过量CaCO3、过滤

B.NaOH溶液Ca(OH)2过量Na2CO3溶液、过滤

C.FeCl2溶液CuCl2过量铁粉、过滤

D.CH4H2O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提纯物质的实验方案评价能力,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不增:

在除杂质的同时,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

所加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主要成分反应,原物质不减少;(3)易分:

便于分离和提纯。

A项中要除去盐酸,加入的过量CaCO3不与CaCl2溶液反应,只与盐酸反应而生成更多的CaCl2,当溶液中氯化氢反应完了,碳酸钙不再溶解,过滤即可除去;B项中加入的过量Na2CO3溶液,不与NaOH溶液反应,能与Ca(OH)2反应,将氢氧化钙消耗完全,但过量的Na2CO3溶液则留在NaOH溶液中,造成所得NaOH溶液不纯;C项中过量铁粉不与FeCl2溶液反应,也不溶于水,只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金属铜和FeCl2溶液,过量的铁粉和生成的铜粉用过滤法可除去;D项中浓硫酸不与甲烷反应,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甲烷。

答案:

B

【例6】(2006江苏泰州,9)两瓶无色溶液,一瓶是饱和食盐水,一瓶是蒸馏水,下面是某同学提供的几种鉴别方法,你认为可行的是()

①用光学显微镜观察②用硝酸银溶液③导电性实验④用酚酞试液⑤用生鸡蛋⑥蒸发⑦用石蕊试液

A.①②③⑤⑦B.②③⑤⑥C.①④⑤⑦D.②③⑤⑥⑦

解析:

本题鉴别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可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物理方法有:

导电性实验、蒸发、用生鸡蛋判断密度的大小等,由于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的区别,无法鉴别;化学方法是利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现象来鉴别,硝酸银溶液不与水反应,而与食盐水产生白色沉淀;这两种液体都不能使酚酞、石蕊变色,所以不能鉴别。

答案:

B

【例7】(2006江苏南通,18)“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

下面是4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

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

本题以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杰出贡献“侯氏制碱法”反应原理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理解情况,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这里的“碱”指的是碳酸钠;题中这一反应的进行,说明NaHCO3的溶解度较小,析出固体后的溶液为NaHCO3的饱和溶液,该反应生成的氯化铵是一种氮肥。

答案:

C

【例8】(2006山东潍坊,15)我市寿光“菜博会”期间,菜农们展出了许多极富特色的瓜果蔬菜,像一件件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为培育蔬菜需要配制、使用各种样的化肥。

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铵是一种复合肥

B.施用化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硝酸铵的含氮量比尿素[化学式是CO(NH2)2]高

D.保存碳酸氢铵时应该注意防晒、防潮

解析:

本题创设具体问题情境考查有关化学肥料的综合知识。

硝酸铵是一种氮肥,不是复合肥料;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水质污染和土壤板结;C中比较硝酸铵和尿素的含氮量,需根据化学式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知尿素含氮量高;由于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和易溶于水,所以应该注意防晒、防潮,以免降低肥效。

答案:

D

【例9】(2006四川南充课改区,19)已知:

BaCl2+Na2SO4====BaS04↓+2NaCl。

向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0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你认为滤液中的溶质的组成最多有____________种情况,这几种情况中一定都含有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种溶液反应后的混合液的成分分析能力。

向一定量的BaCl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04溶液,反应过程中有三种情况:

(1)BaCl2溶液过量,

(2)Na2S04溶液过量,(3)两者恰好反应。

因此滤液中的溶质的组成最多也有三种情况:

(1)NaCl和BaCl2,

(2)NaCl和Na2SO4,(3)NaCl。

答案:

3NaCl

【例10】(2006湖北荆州,16)向某无色溶液A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甲同学认为A可能是Na2CO3溶液,因为Na2CO3溶液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BaCO3沉淀。

而乙同学认为A可能是一种硝酸盐溶液,丙同学认为A可能是一种酸溶液。

请你将乙、丙两同学的结论及理由填在下表中:

A中溶质的化学式

判断理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2CO3

Na2CO3+BaCl2====2NaCl+BaCO3↓

解析:

本题考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常见盐的溶解性。

溶液中含有阴阳离子,向某无色溶液A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能是所加溶液中的阴离子如:

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产生的沉淀,也可能是氯离子与所加溶液中阳离子如:

银离子反应产生的沉淀。

答案:

AgNO3BaCl2+2AgNO3====2AgCl↓+Ba(NO3)2

H2SO4BaCl2+H2SO4====BaSO4↓+2HCl

【例11】(2006山东济宁,8)东方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测定由氯化钠和硫酸钠形成混合物的组成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取20g混合物全部溶于水,将得到的溶液等分为4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量未知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实验数据见下表:

第一份

第二份

第三份

第四份

加入氯化钡溶液质量(g)

15

20

25

30

反应得到沉淀的质量(g)

1.40

1.86

2.33

2.33

若有关的化学反应为:

Na2SO4+BaCl2====BaSO4↓+2NaCl,请计算:

(1)未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精确到0.01)

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化学计算能力,是近几年中考常出现的题型之一。

从第一、二、三份实验数据分析,15g、20g氯化钡溶液中溶质已用完,通过差额计算25g氯化钡溶液中溶质也已用完;从第三、四份实验数据分析,硫酸钠都已用完。

因此可以根据第三份混合物的溶液跟25g未知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的数据进行计算。

解:

分析数据可知,第三份混合物的溶液跟25g未知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恰好完成反应,且得到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

设25g未知质量分数的氯化钡溶液中所含氯化钡的质量为x,且一份氯化钠和硫酸钠的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为y

Na2SO4+BaCl2=BaSO4↓+2NaCl

142208233

yx2.33g

x=2.08g

y=1.42g

(1)氯化钡溶液中所含氯化钡的质量分数为

×100%=8.32%。

(2)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4%。

答:

(1)未知氯化钡溶液的质量分数为8.32%。

(2)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28.4%。

历年真题

一、选择题

1.(2006江苏徐州,16)据《扬子晚报》报道,今年4月,陕西汉中市区,一辆运输浓盐酸的车辆发生事故,导致酸液泄漏闹市,经喷水和撒石灰处理后,排除了险情。

对喷水和撒石灰做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喷水可以减少浓盐酸挥发B.喷水可以降低盐酸酸性

C.撒石灰为了消除盐酸污染D.喷水是尽快把盐酸冲进下水道

答案:

D

解析:

本题创设具体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泄漏于闹市,危害较大,喷水可以减少浓盐酸挥发,也可以降低盐酸酸性,其腐蚀性减弱,撒石灰是为了和盐酸反应,消除酸液的污染,D项尽快把盐酸冲进下水道里,仍不能彻底消除其危害。

2.(2006甘肃兰州,20)给一无色溶液滴入数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使酚酞变红,这说明该溶液是()

A.酸性溶液B.酸的水溶液

C.碱性溶液D.碱的水溶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指示剂变色情况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和逆向思维能力。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成红色,但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有可能是显碱性的盐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

3.(2006湖北荆州,6)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是:

将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喷到打印纸(pH4.5—6.5)上,形成不溶于水的固体。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打印墨水偏酸性B.打印墨水显中性

C.打印纸偏酸性D.打印纸偏碱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一道新情景题,考查学生对酸碱之间的反应掌握情况和应用知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由题中信息得知,打印墨水偏碱性,打印纸偏酸性,发生中和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固体,完成打印工作。

4.(2006甘肃兰州,13)下列各组气体中,均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一组是()

A.H2、O2、COB.H2、O2、HCl

C.H2、SO2、COD.O2、CO、CO2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氢氧化钠固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际应用。

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常用于干燥某些气体,又因为氢氧化钠是一种碱,能与一些酸性气体(或与水反应后显酸性的气体),例如HCl、SO2、CO2等气体反应,造成气体的质量减少。

5.(2006四川眉山,18)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OH、Na2CO3、Ba(OH)2三种溶液区分开来,这种试剂是()

A.H2SO4B.HClC.CaCl2D.NH4Cl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时表现出的现象。

简单的方法是:

将每一选项中的物质分别与这三种物质混合,观察发生的现象,产生三种不同现象的物质符合要求。

A项中硫酸与这三种物质都能反应,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无明显变化,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明显,可以区分开;B项中盐酸与三者都能反应,但只有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与其他反应无明显现象,无法区分开;C项中氯化钙只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其他物质不反应;D项中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反应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无法区分开。

6.(2006江苏苏州,9)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硝酸应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B.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硫酸铜可配制杀菌剂波尔多液D.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用于烹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性质、用途和存放问题。

硝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应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熟石灰微溶于水,是一种碱,可以中和土壤中过多的酸;硫酸铜溶液有毒性,可以和熟石灰混合配制成波尔多液作杀菌剂;亚硝酸钠有剧毒,食用后会发生中毒现象,切不可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用于烹调。

7.(2006江苏宿迁,23)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HNO3、NaCl、K2SO4B.KCl、NaOH、CuSO4

C.BaCl2、NaOH、H2SO4D.FeCl3、Na2SO4、KCl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性质。

本题要求最终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可以反应,但不能产生沉淀;可以产生气体,溶液不能有颜色)。

A项中各物质不反应,且都溶于水,溶液均为无色,符合题意;B项中CuSO4溶于水得到蓝色溶液,与NaOH反应产生蓝色沉淀;C项中BaCl2与H2SO4反应生成白色沉淀;D项中FeCl3溶于水得到黄色溶液,不符合题意。

8.(2006江西南昌,9)合理使用化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减少环境污染。

下列有关化肥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保证高产尽量多施用化肥B.不能将氯化铵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C.KNO3是一种常用的复合肥料D.提倡将农家肥与化肥综合使用

答案:

A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化学肥料的分类、性质、使用等。

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水质污染和土壤板结;氯化铵能与碱性物质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污染环境;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是一种复合肥料;农家肥料和化肥综合使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9.(2006江西,15)下列各组物质,只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的是()

A.K2SO4、BaCl2、NaNO3、NaClB.K2SO4、BaCl2、Na2CO3、HCl

C.KOH、Na2SO4、CuSO4、MgCl2D.KCl、AgNO3、KNO3、HCl

答案:

BC

解析:

本题是不加试剂的自身鉴别题。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1)根据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首先鉴别出一种或几种物质,然后以此为试剂,再分别依次鉴别出其他物质;

(2)如果无特殊物质,可利用组内物质两两混合产生不同的现象来鉴别。

必要时考虑生成物的利用。

A项中均为无色溶液,只有K2SO4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B项中均为无色溶液,组内物质两两混合产生了不同的现象:

只有一次沉淀的是K2SO4,产生两次沉淀的是BaCl2,产生一次沉淀和一次气体的是Na2CO3,只产生一次气体的是HCl;C项中蓝色溶液为CuSO4,CuSO4与KOH反应生成蓝色沉淀,KOH与Mg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参加反应的是Na2SO4;D项中AgNO3与KCl、HCl都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

10.(2006山东济宁,20)为验证物质间化学反应的规律,小红同学用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经分析发现:

三个反应中都有KNO3生成。

由此推断:

甲、乙、丙三种溶液所对应的物质是()

①甲+K2SO4溶液②乙+KCl溶液③丙+KOH溶液

A.HNO3AgNO3NaNO3B.Ba(OH)2NaNO3HNO3

C.Ba(NO3)2HNO3AgNO3D.Ba(NO3)2AgNO3HNO3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有关物质的溶解性。

由题中信息得知,以上发生的都是复分解反应,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气体或水三者之一,又因都有KNO3生成,得出硫酸根、氯离子、氢氧根都转变成沉淀、气体或水了,与

、Cl-,OH-,反应的为Ba2+、Ag+、H+,再考虑与

结合即为Ba(NO3)2、AgCO3、HNO3。

11.(2006四川眉山,17)化学实验室通常将药品分类后存放在不同的药品柜内,现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表所示:

药品柜

药品

盐酸、硫酸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氯化钠、硫酸铜

铁、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