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216836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共7页)4500字.docx

“历史文化名镇”评定申请报告

  

  申报单位:

**县石塘镇

  申请日期:

  一、石塘镇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现状)

  **县位@@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北麓。

**县,西连弋阳、贵溪,南##市、光泽,北毗横峰。

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位于境内,海拨XXXX年.7米,**区第一高峰。

**县境内有梨温高速、国防公路上分线、横南铁路、省道乐江公路四条大动脉纵贯而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石塘镇****区盆地中,**乡,南接武夷山镇,**乡、永平镇毗连,**乡接壤。

总面积54平方公里。

辖8个行政村,1个街道管委会,共115个村民小组,49个自然村。

XXXX年户,XXXX年1人。

除两户畲族以外,均为汉族。

距县城驻地河口镇40公里。

  石塘镇域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暖和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均温16.5℃,一月均温4.6℃,七月均温28℃,年降水量约XXXX年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石塘镇地势东南高,西北底,平均海拨340米,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农田、耕地少,水系纵横,水利条件很好,有林地5.04万亩,森林覆盖率75%,植被以松、杂、毛竹为主,其次为杉木、油茶。

矿藏资源有石灰岩、铅锌矿等。

  石塘是一座千年古镇。

相传五代时(907-960)镇北有方塘十口,名十塘,后谐音为石塘(**县志同治收版)。

南唐保太XX年(953)置镇,距今有一千余年历史。

  石塘镇,宋朝为屯田镇。

明代曾##市。

**乡。

民国中后期设石塘镇,**县**区署所在地。

建国后初期**区。

XXXX**乡**乡。

XXXX**乡(石塘、英将、下渠)合并为石塘人民公社。

XXXX年6月公社规模调整,英将下渠等地从中析出。

XXXX年曾易名为红星公社。

XXXX年成立石塘公社革命委员会。

XXXX年改为公社管委会。

XXXX**乡**乡。

XXXX**乡建镇仍为石塘镇,至今。

  XX年7月,石塘被@@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屯田庄,县东石塘。

五代间,民皆屯田,耕战两便。

屯田寨故基存焉。

”(铅书说苑拾遗)“屯田者,设以寓定也。

官民田之外另有备者也。

兵制以来尚矣。

铅山自五代间,则有屯田,庄民皆为屯,屯于石塘。

耕战两便,一方无虞。

”(〈铅书·赋役·屯田〉)“##市,县东南三十里。

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

俗尚颇涉华糜。

宋为屯田镇。

”(《铅山·制置表·街市》)

  “铅山惟纸利天下,……。

”从宋元以来,石塘因盛产毛竹而手工造纸不断兴起,到明代万历年间已发展成江南手工造纸中心和集散地并企及茶业。

纸茶工达五万余众。

明《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对铅山石塘的纸业做过专门的描述。

其时铅山的纸槽几**县乡村,仅石塘一地纸厂槽户不下五百,各槽帮工一二十人。

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大纲》说到了铅山纸业和上海的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芜湖(浆染业)、景德镇(制瓷业)并称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是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地。

如这里的复生源纸庄、查安泉纸号、赖永祥纸行都是自主经营从生产、收购、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程。

生产加工的“连四”、“上关”、“毛边”、“贡川”、“京川”、“毛六”、“毛八”、“放西”等20余钟纸质地优良,细软光滑,中外闻名。

尤其是连四、上关、京川、毛边,均属文房佳品,其纸质被冠为“品重洛阳”,京城御用、奏本、《四库全书》用纸均产自石塘。

旧《**县志》称:

“纸商采办,重镇石塘,上关毛边,销往苏杭。

  由于这里成了长达几百年间手工业造**区域,**县**县纸品的重要集散加工地,**县内较大的农村圩集之一。

由于石塘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便逐渐形成为一方繁华的古镇。

  解放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塘的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很快。

以水电、造纸、竹编、草编**乡镇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大量的外资****区,财政税收在XX年实现了两年翻番的目标。

  现在,石塘镇每年国民生产总值XXXX年万元;人均年收入达XXXX年元。

全年财政收入189.74万元。

  二、资源描述

  (格局演变与布局结构主要建筑形态和特点文物古迹情况市政设施情况环境质量情况)

  古镇石塘,素有“小苏州”之美誉。

这**县建筑城墙的两个集镇之一,设置城门城楼6处,城墙外有宽而深的护城沟。

现仅存两处城门一处城楼。

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民居高大,街区整齐,坐落有致。

呈“丰”字形的三里长街,前半部分展示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后半部分显现出一派现代集镇的风光。

葱笼叠翠,峰峦逶迤的群山环抱着古镇,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石塘河(古称槐溪河)沿着镇西向北流去。

街区分为中街、港沿、坑背三条街道。

中街和港沿是两条商业街,坑背街道一侧是明代修筑和开挖的“官圳”,沿着坑背一条街从镇南街头流向镇北街尾。

或偎依着屋角街沿或隐藏在店房底下穿堂而过。

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官圳”,就这样流淌了好几百年。

每间隔几家就有一处埠头,洗衣提水极为方便。

许多人家的外墙都依水而筑,有的甚至引水进院,方便了卫生和消防。

这种民居格局,确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

涉足者来此无不心旷神怡、忘返流连。

  山、水、街同行的石塘,意境的确不俗。

这里的店铺建筑仍保留着清乾隆年间砖木结构,前是店堂,后为居室或作坊,靠石、拱堤、走廊、商号、瓦檐均有造型各异的木雕石雕和砖雕,这充分显示那个时代闽浙赣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店屋的门板全是杉木,可上可卸,可将店屋敞开,而且街道两侧的房屋都有一个伸出屋巷的小阁楼,下达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高大的“封火墙”**区分隔出52条弄堂,大弄套小弄,幽曲相通。

有不少富户豪宅,大门气派宏伟,石雕美观精致,屋檐飞梁柱石的图案或镂雕或浮雕,高超、明快而又简洁。

厅堂面积大者100多平方,小者50多平方,为处理家政和礼待宾客的正经场所。

大厅两侧的房间谓之正间。

正间旁边又各有走廊通向后厢房。

有的还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门对天井,光线柔和明亮。

  富户院落的华丽是当年纸商们的产业丰厚、生意兴隆的标志。

比较有名的“复生源”、“罗盛春”、“查安泉”、“金鸿昌”、“天和号”等纸庄纸号的经营资本均在30万银元之上,这些富户的豪宅,建筑宏伟,布局有序,堂皇富丽,幽静超然。

而“赖家纸行”、“松泰行”、“王发记”、“中和栈”等几家纸行、栈的宅院,便显得尤其高大醒目;封火高墙,青砖素瓦,大堂小院,曲径通幽。

**区内还有不少旺族富户的宅院高大恢宏,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如坑背花朝门、阔板桥、祝家大宅、大禾基祝家、官厅、刘家弄刘家、港沿傅家等,这都是历史的遗存物,至今尚无仿古假造。

  幸运的是工业污染还没有光顾这里。

大河、小溪、圳沟,所有的水体水质都非常之好。

  石塘,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它也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战略要地,常年驻军这里。

皖南事变后与“上饶集中营”同时成立的囚禁我新四军战士的监狱“**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第三大队”的“军士大队”就曾设在此镇的览月楼内(现为镇政府院内旧房)。

XXXX年冬,国民党“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由广丰杉溪迁来石塘,其厂部、染房、弹花、缝衣、仓库等曾分别设在阔板桥祝家大宅、天后宫、贵州会馆、祝氏宗祠和尤田陈家大院等处。

现在,在有的空坪地上或菜园泥土里用手指头抠还可挖出“青天白日”瓷质帽徽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石塘是**区革命老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罗盛春”纸号大院内和坑背有的民宅朝门石条上还留下有当年红军的标语。

据《江西革命烈士英明录·铅山分册》载:

石塘籍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436名。

XXXX年2月,在里洋村观星岭成****区苏维埃政府。

XXXX年4月21日,方志敏率红军进攻闽北时,攻占了石塘,建立了**乡苏政权。

同年冬又在港****区苏维埃政府。

XXXX年国共合作后的次年2月,闽北红军游击队奉令下山在石塘集中(今石塘中心小学内),成立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在石塘通过宣传动员,部队由900余人扩编到XXXX年余人,奔赴抗日前线。

并在饶州会馆内设立通讯处(**县委机关)。

同时还在此成立了闽北特委,下辖铅山、崇安、上饶、浦城、建阳、邵武、光泽、**县委。

后迁崇安坑口。

在整编过程中,赖家纸行和罗盛春纸号的老板腾出多处房间,作为整编部队分设司、政、后等单位和领导的住所。

当时,黄道、邵式平、张云逸、栗裕、饶守坤、刘文学、曾镜水等革命先贤们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时近70年的今天,这里的每一处门梁窗牖、木瓦天井都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和风采。

  石塘的山水名、人文景观也令人向往:

在镇内有明嘉靖年间的“陈公堤”和同时开挖的“官圳”,当时石塘百姓为陈坦、蔡鹏霄两**县筑堤开渠(官圳)灌溉良田万顷而感其德,便兴建了“遗爱祠”(旧称“鸣山庙”);有令人动听传说的“张将军庙”;有书香世家、豪门宅院的“解元第”;有一方净土、建筑别致的“紫荆观”和各种会馆。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些古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但有些还旧迹可辨。

  XXXX年以来,城区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已由过去的不足0.5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

**区人口近XXXX年人,住户XXXX年户。

XX##**乡规划设计院对古镇做了整体规划,**区地情地貌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布局。

注重保护古街古建筑。

与新**区相互配套,市政设**区维护建设配套衔接。

  **区环境风貌保存完好,委实难得。

  三、具有突出价值的理由

  (实物遗存的保存程度与特色环境风貌规模)

  石塘镇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

这里的古建筑的数量、规模、完好程度和整体风貌都保存的比较完好。

  这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

那些建于宋、明、清的街道、建于明清的店铺、民宅,都是历史原物,至今尚无仿古造假。

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期间,虽然有一些后来添建、改动的建筑存在,但是,仅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风格上基本一致,无伤大雅,并且,通过门面改造,已完全可以和古镇融为一体。

  撰修于明代的铅**县志——《铅书》中说:

“石塘以造纸为生。

”又称:

“##市,县东南三十里(**县城永平镇)。

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以给天下之用。

俗尚颇涉华糜。

  这里的历史风貌完整,地点特点显著,反映当时石塘手工业,尤其是手工造纸业发达,商品经济异常繁荣,富商巨贾很多,居民生活时尚甚至奢糜的典型特色。

  三条大街尤其是坑背街、中街之上,接二连三的豪门大宅,许多是纸号、钱庄。

石库门的门楣、门框,临街窗户都有精湛工艺的浮雕、镂雕。

“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八宝八仙”,等等、等等。

  这里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观赏地。

  古镇石塘,有特有民俗桥灯文化,在每年正月,石塘镇是人来人往,桥灯全长有一公里之距,加之其它的辅助灯,舞动起来,场面相当的壮观。

其它民俗有串堂、吊吊戏,也是石塘特有。

  站在远处高坡之上,观察古镇石塘,只见白墙灰瓦的“井邑之宅”,街道弄堂,曲折蜿蜒。

屋脊墙头,逶迤纵横。

视野所及,农舍炊烟,山丘渠道,林荫阡陌,如画田园。

街区这里有气势,有规模;古镇周边,有意境,有呼应。

于是有动有静,相得益彰,感觉整体。

  如果你置身于其中,好似进入一个很大的有滋有味的赣东北特有的民俗博物馆,可以从中感受和领略到历史的韵味和当今美丽的风光,顿觉舒心怡然,如在画中遨游。

  综上所述,建议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