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095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公安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堂兄弟

嘉庆癸亥八年十二月

冯仙寿

冯汉琳

嘉庆丙寅十一年十月

冯维贵

冯燕魁

嘉庆丁卯十二年十二月

对此表中土地买卖解读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 

B.体现了土地所有制为私有制

C.使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D.制约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5、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某生分析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挺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8、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

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

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

这表明

A.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C.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

9、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

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10、这次地震的震中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全县处处是峨嵋秀峰,步步是西湖美景。

古语道:

“青山伴侠骨,绿水绕忠魂”,芦山曾经是三国名将姜维的封地,姜维以其忠肝义胆和悲壮历史赋予了芦山城一个美丽的名字——姜城。

河南越剧《收姜维》更是人们喜闻乐听的著名曲目。

下列情景,姜维有可能经历的是

A.一个世代打铁的匠户向姜维诉苦,宁愿去前线打仗也不愿再打铁了

B.芦山城里,粉彩瓷器,华丽无比,姜维买了一个送给妻子

C.纯棉制品,新品上市,姜维亲自挑选了一件针织衫送给妻子

D.路过水排专卖店,让手下买了些回去锻造兵器,来年伐魏

11、《史记‧货殖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

12、 

“原本是部落战士和管理人员的满族人,摇身一变成了农业中国的官僚统治者,他们同长江一带和东南沿海口岸生气勃勃的商贾格格不入。

海上贸易和海军力量他们是看不上的。

”下列表述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闭关锁国政策是由于中国小农经济发达

B.满族统治者不适应管理中原的商品经济,而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C.为防止抗清斗争,而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D.统治者部落战士的出身是制约商品经济发展,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之一

13、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唐代农业生产的是

①耦犁②曲辕犁 

③筒车 

④水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国家强盛之道:

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一发展轨迹(  )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州的传统地位

15、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说:

“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从材料中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②商路不畅引发商业危机③传播基督教 ④扩张的方向是南非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6、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

”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A.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B.使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C.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 

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7、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

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

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

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

这表明作者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

18、“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本发展,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强”。

为论证此观点,你可以选择的论据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的形成②“电气时代”的交通运输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③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④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19、下图反映了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的三角贸易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工业品大量倾销到美洲 

B.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加速

C.非洲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0、《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这里将“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的最主要手段是 

( 

A.资本输出 

B.武力威逼 

C.人口流动 

D.商品输出

21、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指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③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④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

“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了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果。

”“种种有利力量”应包括①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②海外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扩大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④工厂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他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阶级矛盾 

B.缩小城乡差别C.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D.加紧对外扩张

24、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

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

”这一材料说明了

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B.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C.基督文明比伊斯兰文明更容易接受工业化D.地理条件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25、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带兵二万分踞京城,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实属可信。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②导致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侵略背景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6、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选官制度 

D.监察制度

27、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

“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公里……嬴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是指 

A.分封制、郡县制 

B.宗法制、郡县制 

C.分封制、行省制 

D.郡县制、行省制

28、《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29、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时送来的条幅:

“少

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一条幅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A.早在汉代,这户人家已成为名门望族 

B.文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

C.当时的皇帝和官员都很重视科举考试 

D.这一显赫家族的祖先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30、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

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

题目大意是:

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

而州府申辩说:

“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

”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

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

“惟贤是求,何贱之有?

……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

”这表明了( 

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20余板则利嬴,得8、9板则缩。

——摘自屈大钧《广东新语卷·

15》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

Godtey)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

商贾史》

材料四 

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

国家·

公共领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四大商业名镇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3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生产状态属于什么性质?

(2分)说明你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2分)

(4)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分析他的论据是什么?

(2分)除此以外,你认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2分)最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16~17世纪中英两国的发展概况

中国

英国

政治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宦官专权、特务机构。

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都铎王朝加强王权,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受到欧洲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影响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江南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通过圈地运动和海上掠夺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军事

面临葡萄牙等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入侵和东南倭寇的骚扰

开始争夺霸权,1588年击败海上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文化

出现了崇尚实际的学风和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力

受到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新思潮的影响,进行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发展概况

封建君主专制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成为世界工厂

军备废弛

军事先进,船坚炮利

文化禁锢政策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自然科学发展基本停滞

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不断完善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1)17~18世纪,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转折。

试以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为例说明这一变化,并分析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对其对外政策的影响。

(2)同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这一状况对19世纪的中英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试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政治、经济状况远远落后英国的原因。

(4)近代以来,中英两国的交往日益增多。

有人说,英国对中国的交往也给中国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试结合19世纪后半期的有关史实说明。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

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亩。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

时间

1

2

3

4

1860年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断掌工业》罗伯特·

杜瓦斯诺摄于1956年)更令人震惊的了。

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

(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2分)及其主要原因(2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简要地评价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

(3分)

高一历史4月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D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原因:

手工业、商业的发达;

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地处交通要冲。

(2)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性质。

(2分)理由:

规模大;

有明确分工;

生产以出售产品赢利为目的。

(3)结论: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论据:

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下一代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因素:

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形成大规模海外市场;

重农

抑商的传统政策束缚;

封建地租剥削重;

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影响。

(2分,答出任意五点即可)

影响:

最终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2、

(1)政治:

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经济: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8世纪晚期开始了工业革命。

 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加强了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建立了“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

(4分)

(2)政治:

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经济:

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发动(参与)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掠取了许多侵略权益,清政府在对英交涉中一再屈辱退让。

(3)原因:

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竞争意识增强,追逐财富成为社会潮流,并进而要求民主权利;

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人们追逐科举考试,力图通过仕途聚敛财富,思想保守。

(4)积极影响: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和诱导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展。

33、

(1)变化趋势:

英国农业就业人数逐步下降并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

(2分)主要原因: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圈地运动的影响。

(2)变化趋势: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由英国世界领先逐步变为美国世界领先。

英国世界领先是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美国世界领先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评价: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但也带来了环境破坏、工人权益受损等社会问题。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