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22119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1

认真阅读教材关于《宋元话本小说和明清拟话本拟话本》的论述,选读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经典作品,并完成以下任务。

一、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拟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代表作品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二百字。

(20分)

参考答案:

(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

答:

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即才女貌、问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这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关系的理解,不仅富有宋元两朝的时代特征,而且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代表作品《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莘瑶琴色艺双绝,善吟诗作画,为临安首妓,与她交往的都是公子王孙、官宦阔商。

她本想在衣冠子弟中找一个可靠的归宿,但转眼五年过去,并无一人“知心着意”,毫无结果。

那时,在她的眼中,出身卑微的卖油郎——“倒了你卖油的灶,还不够半夜宿钱”的秦重贱如尘土。

她心里装得全是有名称的子弟。

后来在酒醉之余,竟然还念念不忘:

“这个人,我认得他,不是有名称的子弟,接了他,被人笑话。

”谁知夜来喝的烂醉,得到秦重的悉心照料。

她当时也曾动过心:

“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

可惜是市井之辈,若是个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

”但是仍在犹豫。

后来她遭到官宦子弟的百般蹂躏,衣冠子弟们撕下温柔敦厚的面纱,露出了狰狞面目。

她才明白这几年的浮艳奢华生活只是南柯一梦,绚丽的生活画图只是肥皂水吹起的五彩泡,艳冠群芳的花魁只是王孙公子的潜兴之物,她终于认清了衣冠禽兽的本质。

于是,面对忠诚善良的小本经济人秦重,她吐出了“我要嫁你”的心声,小说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情实感、忠诚体贴才是爱情的基础。

(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

答:

宋元时代的公案小说,一是说话中的“说公案”。

这是民间说书艺人创作的公案小说,它主要叙述冤案的发生和过程,对含冤受屈者寄予很大的同情,最终清官断案只是小说的一个尾巴,官吏的例行公事。

像著名的作品如《错斩崔宁》主要写受害者崔宁、陈二姐含冤受屈的事实,重点并非职责官府的“率意断狱、任情用刑”。

凶手是由刘大娘子发现并报告官府,才使案情大白于天下。

《简帖和尚》也是着重叙述由于和尚的奸谋,致使黄莆松休妻,造成杨氏的悲剧。

最后也是由于杨氏发觉和揭发了和尚的阴谋,冤情才得到昭雪。

二、以唐传奇《霍小玉传》和拟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和唐传奇在人物形象和爱情观念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20分)

参考答案:

在爱情观念上:

(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

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

比如:

杜十娘、莘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

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2)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60多岁的老头,就用了4000多字。

《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5000字的篇幅。

(3)人物的多样性,比如:

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三、话本、拟话本擅长运用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来连缀故事,请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小说是如何以物为线结撰作品的。

(20分)

参考答案:

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

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

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

四、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安排情节上讲究“无巧不成书”,请以《错斩崔宁》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手法的。

(20分)

参考答案:

所谓“巧合”,就是偶然性。

偶然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经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

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

刘贵戏言,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然的;而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

这里的“巧”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试想,如果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如此戏言?

陈二姐又怎么会轻易信以为真?

如果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错杀”。

正因为《错斩崔宁》中的“巧”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

听众和读者既因为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因为总在情理之中而频频叹服。

五、话本、拟话本是后世文艺创作重要的题材渊薮。

请介绍一部根据话本、拟话本改编而成的文艺作品,如戏曲、影视等,并说明其与原作有何不同。

(20分)

参考答案:

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

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

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

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

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

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

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

(另一种结尾是:

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

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是应了她的誓愿。

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

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

《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形考任务2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请认真研读教材中有关关汉卿和《窦娥冤》的论述,阅读关汉卿杂剧作品,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在下列参考论题中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字数一千二百字左右的小论文一篇(100分)。

参考论题: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

《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给我们呈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窦娥自幼死了母亲,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的高利贷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还债,就把窦娥半抵半送给蔡家做童养媳。

十年后,窦娥长大嫁作蔡家媳妇,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

窦娥守寡在家,与婆婆同住。

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

有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

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

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

于是他设计陷害窦娥。

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

张驴儿便在汤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

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驴儿父亲夺过碗,一口气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

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

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诬告窦娥杀人之罪。

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昏官桃杌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

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她死后死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她父亲最终替她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

在课本中成了一本三折的剧。

作为一出悲剧,这剧不仅是个人悲剧,而且是社会悲剧。

从窦娥来说,七岁就被卖给蔡家当童养媳,这算是她的命运悲剧;从社会来说,张驴儿想霸占她为妻,想先毒死窦娥婆婆,然后逼窦娥成亲,却毒杀了他老子,却反将窦娥告上衙门。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死罪,这是社会造成的大悲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

在这本四折戏中,窦娥勤劳善良,孝敬婆婆,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怕婆婆见到自己押赴刑场,请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

这些细节表现了窦娥身上的人性之美。

如此孝顺贤惠的劳动妇女,却饱受压迫与摧残,实在是人世间的大悲剧。

临死之前,窦娥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

下一句,一个“天地也!

”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

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

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

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

”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坏人得志,好人受欺。

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

“天地也!

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

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

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

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

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

可以说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

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

第二桩,“六月飞雪”,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

第三桩,亢旱三年。

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将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

窦娥死去了,但给人世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

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将前面的内容概括一下,《窦娥冤》具有很高的悲剧审美价值,它再现了窦娥勤劳善良、不屈抗争的美好人性,传达了人民惩治邪恶的愿望,鞭挞了元代社会的丑恶。

其批判意义在于,不仅反映了元代恶棍横行、鱼肉百姓的社会现实,而且把矛头指向封建官府,揭露了腐败的吏治,借助窦娥的嘴,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与有力的批判。

阅读《窦娥冤》,特别重要的就是理解如上悲剧价值和批判意义。

形考任务3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经典之作,请认真研读《牡丹亭》原著、教材中有关《牡丹亭》的论述,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论坛进行网上讨论。

讨论中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

一、发布主题帖:

选取下列讨论题目中自己感兴趣的任一题目,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800字左右的文稿在论坛发布。

(60分)

讨论题目:

1.如何理解杜丽娘的因梦而死?

参考答案: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

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3.杜丽娘形象是怎样体现汤显祖的“至情观”的?

参考答案: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

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

剧情梗概是: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中写道: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所说的"情",指人们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现为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

"理",是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的封建道德观念,在《牡丹亭》里表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缚。

这种明确的创作指导思想,与当时反对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一脉相通。

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时代的爱情剧高出一筹。

剧中关于杜丽娘、柳梦梅在梦中第二次见面就相好幽会,杜丽娘鬼魂和情人同居,还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写;关于杜丽娘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都使它别具一格,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牡丹亭》还别开生面地刻画了花神和判官的对立性格。

花神专掌"惜玉怜香",实际是青春和爱情之神,作者大胆地描写这位神□"保护"杜、柳在梦中幽会。

判官是阴世的统治者,却具有阳世封建统治者的特点,不仅枉法,还维护封建礼教。

他谴责花神有"罪业",指摘"花把青春卖,花生锦绣灾"。

花神一面佯作"认罪",一面却又为杜丽娘说情,使判官遣发杜丽娘还魂。

这些都符合他"惜玉怜香"的职责,而判官决定放出杜丽娘,却又是因见到"婚姻簿"注明柳、杜是夫妻,也就是从"命定"观念出发,这种观念同他的身份也很契合。

《牡丹亭》也写了封建家长杜宝对女儿的自由婚姻的阻挠。

杜宝恪守封建礼教,认为女儿和柳梦梅的爱情婚姻都是"胡为"。

他在"□赐团圆"的圣旨下达前,一直坚持要女儿和柳梦梅离异。

但作者也写他为官清正,避免了人物性格的概念化。

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

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

但他又非完全不通世情的腐儒,而有圆滑世故的一面。

柳梦梅中状元后,他几乎忘记了曾在杜宝面前诬告柳为"劫坟之贼",而在两人之间调解分劝,对当年被他责打的丫环春香,此刻也以"贤弟"相称,他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

《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当数杜丽娘。

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

"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

"追求爱情的缠绵而执著,是杜丽娘的一种性格特点,但杜丽娘还有她的思想特点。

在《牡丹亭》以前,戏曲、小说中描写女子执著、坚定地追求爱情,不乏其例,但象杜丽娘这样表现了要求个性自由发展思想的却很罕见。

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

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言。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

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由"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

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

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4.《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形象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一)相同点

首先,二者生长环境相似。

崔莺莺是相国之女,杜丽娘是太守的独生女儿,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都使她们闭锁在闺中,其母是她们的约束者,她们所受的束缚正是整个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

其次,二者性格有相似之处。

作为大家小姐,她们都是幽静、深沉、知书达礼、容貌美丽的少女,都有青春的苦闷,都有对爱情的向往,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有反抗的精神。

第三,经历的结果相同。

崔莺莺终于等得张生取得了功名,二人团聚;杜丽娘也化为鬼魂陪伴柳梦梅金榜题名,还魂成亲。

(二)不同点

作为产生于不同时代的作品,主人公的言行必然会反映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创造倾向。

首先,杜丽娘所受束缚比崔莺莺更为严厉。

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虽过了三百年,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加厉害,妇女们的斗争更加艰苦。

其次,杜丽娘的抗争较崔莺莺更为艰苦、更为坚决。

崔莺莺的胜利离不开红娘的大力帮助,可以说,没有热心助人的红娘,就没有这对青年男女的幸福爱情。

但,杜丽娘的爱情是靠她个人“梦而死”、“死而生”的斗争获得的,她身边的丫环春香在剧中多半是推动情节发展,但作用绝比不上《西厢记》里的红娘。

第三,杜丽娘的性格较崔莺莺大胆、执著。

在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中,崔莺莺的谨慎、矜持、软弱是很明显的,没有红娘的牵线,她可能不会有胆量与张生私定终身。

而杜丽娘在无法实现美好愿望的时候,即使相思而亡,也要执著追求心上人。

6.《牡丹亭》的艺术魅力何在?

参考答案:

汤显祖的《牡丹亭》表现了至情、至趣的生死恋歌,这些都是上层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在这一点上,后来的昆部也无法与之比肩。

上层文化人的介入,使昆曲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格调。

它不同于关汉卿及王实甫以降的伸发的悲剧美,昆曲更多地构架在意境的营造及诗意文词的运用上,有些唱词的段落可与往年的诗词媲美。

而且多数昆曲作品在编剧技法上也很优越。

唱腔上则有音乐格局的婉转变化,演唱节奏顿挫疾徐的控制,器具的相应搭配,取得雅趣柔丽,幽艳妩媚,一唱三叹的艺术美,营造了诗意与抒情的审美效果。

其二,家庭戏班及戏曲理论研究高潮的出现。

明代士大夫蓄养家班家乐成为时尚,文人雅士把唱清曲看作一种风雅之事竞相效仿。

李渔曾指出“欲唱好曲者,必先求明师讲明曲意,师或不解,不妨转向文人,得其义而后唱。

”正是有了文人雅士及高层知识分子的参与昆曲形成了文学性极强的特征,它的剧本集诗、词为一体,辞藻华丽,典雅优美,声腔独特,特别讲究合声和格律,表演舞蹈性强,姿态奇妙。

昆曲的这种审美方式如此强悍地闯入许多上层家庭的内部,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嗜好,这是很罕见的。

我们首先要弄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用社会学和历史学来取代戏剧学,如果把家庭戏班看成是士大夫在“世纪末”的腐朽的生活方式,那就不能真正认识昆曲所显现给我们的解释学深层机制。

从戏剧学角度上看,家庭戏班的呈现,表明了它的渗透力,以及它在中国中央集权的宗法伦理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层对应关系。

7.如何看待《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

参考答案:

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一直都被奉为经典。

这部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又各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作品中的女主角杜丽娘更为光彩照人,被认为是作品中的“绝对”女主角。

但我们发现,众多相关的研究内容中很少见到男主角柳梦梅的身影,即使被提到,也总免不了一番指点与批评,他的身份往往被定位为杜丽娘的陪衬。

殊不知,平庸处亦无虚情,平凡处更显可爱。

孙秋克教授在论文里指出:

“对于《牡丹亭》另一主人公柳梦梅,历来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柳梦梅形象意义的忽视,会使我们失落半部《牡丹亭》。

”柳梦梅身上承载着半部《牡丹亭》的重任,他不仅仅是一位白衣书生,一位痴情才子,一位血性男儿,更暗藏着作者的心怀,与“一身爱好是天然”的杜丽娘相映成趣。

形考任务4

1.所谓“花雅之争”的“雅部”指的是_____。

A.京剧

B.昆曲

C.秦腔

D.梆子腔

2.著名水浒戏《李逵负荆》的作者是_____。

A.尚忠贤

B.宫天挺

C.高文秀

D.康进之

3.元代剧作家_____的杂剧《汉宫秋》是现存最早描写昭君和番的戏曲作品。

A.郑廷玉

B.马致远

C.白朴

D.秦简夫

4.传奇名作《南柯记》是_____的作品。

A.吴炳

B.汤显祖

C.王骥德

D.吕天成

5.中国古典喜剧杰作《_____》借误会巧合牵合韩生和淑娟、戚生和爱娟迥然不同的爱情婚姻故事。

A.巧团圆

B.奈何天

C.永团圆

D.风筝误

6.李千金是戏曲_____中塑造的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形象。

A.《井底引银瓶》

B.《墙头马上》

C.《青衫泪》

D.《潇湘夜雨》

7.戏曲史上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作品是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