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章节测试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222146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章节测试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章节测试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章节测试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章节测试参考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章节测试参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美学与美育》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一、简答题

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参考答案:

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本质论美学

第二阶段:

神学美学

第三阶段:

认识论美学

第四阶段:

语言论美学

第五阶段:

文化论美学

2.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

(1)清末民初美学

(2)五四美学

(3)30年代美学

(4)40年代美学

(5)80年代美学

(6)90年代美学。

3.美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美学研究的方法有:

(1)对话法

(2)体验法

(3)思辨法

(4)实验法

(5)阐释法

二、论述题

1.试举例论述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的方法。

参考答案:

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结合是美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它是由美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必须要密切关注具体现象的特点决定的。

理论思辨指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抽象思考,文本批评则是指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的具体分析过程。

美学研究一方面要求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去分析丰富多样的个别审美现象,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把握住具有普遍意义的特点和规律来。

另一方面也要求对于个别的审美现象,尤其是艺术作品,要自觉运用一定的一般理论去把握、分析,由抽象回归具体,从一般回到个别,从而揭示出特定对象的特殊意义。

在美学中,理论思辨和文本批评是相互结合的。

我们在学习美学时,也要结合着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对具体审美文本的鉴赏,来提高美学理论素养和文本批评的能力。

不能重此轻彼。

例如当我们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进行美学分析时,既要凭借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来把握住作品中蕴藏的中国书法美学的普遍特性,又要注意挖掘出它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独特意味。

这就应从文本分析入手,通过作品独特的点线造型和气韵流动分析其中深厚的审美意味和人格风貌。

2.试举例论述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交汇的方法。

参考答案:

美学的对象是充满感性特征的,但美学研究又要求对其予以理性阐释,这就提出了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相交汇的方法论要求。

审美体验是特殊的生活经验,它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深入而又独特的感性直觉方式,是经验中显出深意、富于直觉和具有特殊感染力的形态。

美学的对象充满着感性特征,因此美学研究中应当运用这种审美体验方式。

理性阐释是指对于具体审美现象的富于理智的分析方式,它要求研究者尽力克制一己的情感,运用理智能力去抽象思考。

学习美学,要将审美体验和理性阐释两者交汇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对审美现象的认识。

如此,才符合美学学科的特性。

例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就是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结合的经典范例。

看落日西下,本是一种寻常的生活经验,然而诗人此时关于落日的经验却因独特的、深沉的情感激荡而及其富于直觉性和感染性,这里融聚了深切的个性感悟。

同时,对这一审美现象进行理性阐释时,我们能清楚地分析出其中蕴涵的深层意义,那种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辉煌的无限留恋,以及冷静地面对将要到来的生命黄昏的理性态度。

3.试举例论述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汇通的方法。

参考答案:

学科研究,是指基于对美学学科的已有理解而展开的内部研究。

体现了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而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性。

但是,由于美学所研究的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又必定要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因而又体现出一种跨学科特性。

从这个角度提出了美学的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汇通的方法论要求。

只有用这种两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既保持独特的问题领域,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向其他学科领域开放,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理解对象提供多方面的理论资源和阐释渠道。

例如在阅读和鉴赏小说作品时,首先要注意运用美学学科知识中关于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去把握作品在语言、文体、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成就,同时还可以运用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人口学等知识去阅读,两者汇通,相互激发,可以获得丰富的、全新的审美感受。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

一、简答题

1.美有哪些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美的符号性。

(2)美的无功利性。

美的无功利性,指美的事物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

(3)美的形象性。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

(4)美的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

2.何谓荒诞?

参考答案:

荒诞是一种自相矛盾、滑稽可笑的生命境遇。

首先,荒诞是现代文学所表现的一种基本情绪。

这种情绪的基调是畏惧和焦虑,人的生命失去了理由,活动失去了根据,死亡是一种永恒的威胁。

其次,荒诞具有极度不和谐的形式。

3.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

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异己的符号。

第二阶段,自然成为人类对话的伙伴。

第三阶段中,自然作为人类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完全获得美的属性。

二、论述题

1.具体论述美的形象性特征。

参考答案:

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

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

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

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

人的丰富情绪通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

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

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

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

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

第四,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

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宇宙和心灵深处的深层音响显现为形象中内涵的节奏和韵律的跃动,而这正是音乐的审美特征。

例如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作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丰沛的象征性形象,是可见可触可闻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而且这个美的形象不是通过层层逻辑推理得来的,而是人在与落红这个自然物交互影响和应答中直接察觉到的。

鲜花而为落红,落红而为春泥,体现着自然生命的流变和内在韵律。

再比如“梁祝化蝶”,这个感动了难以数计的中国人的美的形象,有过诗歌、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而常听常新、百听不厌,每一次欣赏都能激起心灵深处的感动的,还是音乐作品一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正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运动的节奏、韵律暗合并显现了人心底的情感节律和生命活动,成为至高无上的动人形象。

2.举例论述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作品是形式与意蕴的统一。

这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艺术符号是有意蕴的,但它必须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相加或彼此分离。

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风驰电掣、生动逼真的奔马形象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情思和热切期望祖国进步发达的精神意蕴,二者水乳交融,不可剥离。

第二,艺术创作又是创造和规范的统一。

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生命的个性表现,艺术美既必须接受艺术创作规范的制约,又应充分体现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精神,它应是对传统规范的挑战,这两方面的辨证统一方能形成艺术美。

徐悲鸿的奔马之所以成为艺术美的经典形象,就在于表现出了鲜明的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可贵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第三,在艺术接受中观众的审美观照既有个体差异,而个体的审美愉悦又具有可普遍传达性,符合一定社会标准,在个体差异和社会标准之间保持动态统一。

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写道: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试论这段以诗品诗的话语的美学含义。

参考答案:

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生动论述了诗的艺术风格,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

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

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

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

茅屋、修竹、白云、飞鸟、浓绿的树阴、自在的瀑布、檐下落花、恬淡的人儿,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自然天成,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

它们尽性而为,充满内在活力,在平淡中流露出难以抗拒的审美意蕴。

同时,这些典雅的事物形象与低俗浅陋的事物决然对立,呈现出一种规范雅致、与势利绝缘的清高风韵,表现了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第三章美感

一、简答题

1.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

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

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

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

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2.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起源的观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西方美学史上对于美感起源的探索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美感是“神赐的迷狂”;

第二种,夏夫兹博里认为美感是人的“内在感官”对事物的感觉;

第三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认为美感是对美的事物的模仿或反应,或来自于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或是客观事物的美在感官中的反映(人像照镜子一样在对象上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第四种,认为美感是人的生命力量的表现或投射。

3.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参考答案:

直觉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直觉。

第一,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

这是因为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

人是开放的存在物,感官就是主体向世界敞开的门户。

通过感觉,人与世界展开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作为特殊感受方式的审美直觉也是美感心理的起点,例如对自然的直接感受是自然美感产生的感性基础。

第二,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和基础。

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同构。

情感赋予形式以生命,形式使情感得以对象化,情感与形式的契合就是审美意象产生的前提。

第三,审美直觉指向意义。

有直接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情感,审美感觉、知觉、通感都在对事物形式的观照中贯注了情感,也强化了情感。

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二、论述题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参考答案: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

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

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

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

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

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

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

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

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

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

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举例论述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美感活动是多种心理的综合协同运动,审美情感对于美感心理是关键的、决定性的要素。

它的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它是美感心理的动力和中介,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第一,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

情感是人的感性力量的表现,它作为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驱动着审美欲望的现实化,审美期待的具体化,并通往审美理解。

例如林黛玉葬花是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染渠沟”,清高孤傲的黛玉自爱自怜的情感驱动她格外地怜惜和观照性质高洁却在风雨中飘零的落花,落花这一活的形象就是审美欲望的现实化。

同时,落花这一形象具体而可感,这也是在主体情感推动下使审美期待借助想象而具体化。

并且,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使审美活动达到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意义。

第二,审美情感是美感心理的中介。

美感心理是以情感为中介的诸种心理要素的协同作用,同时审美活动所创造的形象也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

“丁香空结雨中愁”,人们对这一形象的审美,就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和体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由愁怨的情感使诸种感觉协同起来,集中在“雨中丁香”这一形象上面。

同时,“丁香”和“雨”这两种事物也不是机械地并置,而是由情感赋予它们以亲和力,共同表现一种淡淡的哀愁。

第三,审美情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形式,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时又是艺术创造的动力因素。

真诚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是艺术存在的理由。

3.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参考答案:

艺术创造过程一般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

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创造性动力因素。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

艺术兴发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句生动地表明是对祖国眷念的情感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的长期积聚和酝酿,激活了诗人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

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

俄国作家阿?

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第二部题记中说其作品“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种深刻的丰富体验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

这种艺术创造的特定逻辑就是审美体验的逻辑,或者说情感的逻辑、想象的逻辑,它们在根本上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律动。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宛,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

那是主体的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审美意象的物化,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

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美育这一概念?

参考答案:

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

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

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

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

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

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

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

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美育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

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

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

与德育和智育要求严肃和庄重不同,美育总是要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在生动有趣的形象体验中达到陶冶和教育人的目的。

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

美育过程是人的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而其中情感是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

在艺术活动中,情感的作用更是巨大。

美育的实现依靠的就是人与活的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

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之中,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或讲解的方式自然而又强烈地冲击读者的情感,发挥美育的功能。

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

美育较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地进行。

美育随着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多样风貌。

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在共同性、相似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个体差异。

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

3.美育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它表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个方面。

美育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个体塑造,这是指美育以活的形象从情感方面熏陶人类个体,使其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

首先是情感陶冶。

美育以活的形象去激发人的情感活动,使人在感动中成为能够领略人类普遍情感的个体。

另外是个体发展。

美育以活的形象去感染人,正是要在情感体验中促进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个人对于自身丰富个性的占有和享受。

美育还有社会整合功能,这是指美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

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

从广泛的社会文化交往层面上看,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人们,也可以通过美育而实现感情的共鸣和意义的共识。

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美育也具有文化建构功能。

这是指美育可以通过活的形象的感发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架构的建设。

在审美形象之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信念、审美理想、宇宙情怀等,美育可以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领悟到本民族文化的内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建构。

同时,美育所形成的理解的共识和情感的共鸣,更多地发生在同一个社会族群、同一种语言方式内部。

通过美育对这种包含集体经验的审美体验的激发,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有效地达成民族文化方面的认同。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参考答案:

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

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

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

2.结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谈谈中国美育的使命是如何定位的。

参考答案:

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被规定为塑造符合新文化的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新人”,美育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基本教育形式,在现代中国承担了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

这是根据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获得定位的。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工程”或称“新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现代人格。

从启蒙的角度来看,20世纪初叶,美育的思路是以审美的方式去启蒙大众,打造“雄才”和“群才”,例如梁启超、鲁迅等人就希望用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大众化的小说和戏剧来传播和宣扬新的道德意识、科学观念和民族理想,疗救国人灵魂,拯救民族危亡,重塑国民性。

到了20世纪后半期,十年浩劫结束后,短篇小说《班主任》里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再一次唤醒了这种美育启蒙的思路,导致后来对美育功能和地位的多种思考。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黑格尔所言: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对个体人格塑造的作用,解放人性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审美的人”成为从传统道德或特定政治范式的桎枯下获得人性解放的完整个体。

从王国维引进席勒的“游戏说”,到朱光潜、宗白华等提倡艺术的生活,审美的人生,直至进入新时期以来将注意力集中于培养个性化的人,使人从泛政治化的生活种得到解放,美育的使命也是在于将人的天性中的潜力拯救出来,造成一个“全人”。

可见,美育的使命正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获得定位的。

3.何谓审美能力?

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

参考答案:

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

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

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

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

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

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

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

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

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

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

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

一、简答题

1.形式美的特性是什么?

参考答案:

美的形式的特性是:

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物;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紧密相联;美的形式具有可变性。

2.色彩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参考答案:

色彩的基本特性有三点:

表情性,即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象征性,指色彩具有的观念蕴涵特性;审美意味的复杂性,指色彩所具有的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简述节奏与韵律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

节奏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其相同因素有规律地重复的连续形式,韵律指节奏有规律地变化和重复产生的一种情调。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有规律的重复,但节奏是简单重复,它是韵律的基础,韵律是对节奏的深化,是有变化的重复,使形式产生出情趣。

如长城,大小相同的砖石不断重复砌成城墙,呈现秩序井然的节奏之美,而墙体依山势蜿蜒起伏,绵绵不绝,飞腾变化,又形成一种气韵生动的韵律,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意味。

二、论述题

1.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