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496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docx

高中历史专题跟踪训练8

专题跟踪训练(八)

一、选择题

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 该书批判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这就为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

[答案] C

2.(2015·北京卷)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

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语。

该公文应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D.中华民国初期

[解析] 据材料信息“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可知此时期既有帝制存在,政府中又有民主机构,据此可知答案为C。

[答案] C

3.(2015·江苏卷)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进口火柴

(万罗)

新厂数

厂均资本额(万元)

1914

2383.58

10

4.92

1915

2097.34

9

3.30

1916

2062.07

4

1.42

1917

1559.43

8

5.47

1918

1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解析] 表中数据体现的是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进口火柴量逐渐下降,新办厂数和投资额呈增长态势,折射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曲折发展的特点,故C项正确。

A项错误,1914~1915年工业发展直接受一战影响;表中数据显示华商投资额并不是递增的,B项错误;“二十一条”提出于1915年,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5·河北廊坊高三质监)《东方杂志》从1915年1月开设“法令”栏,到1921年此栏结束,其公布的各种法令数目(据不完全统计)如下: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数量(件)

150

55

34

51

39

40

22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实现了依法立国

B.北洋政府统治观念的转变为五四运动的胜利提供了可能

C.北洋政府加紧立法的用意是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法制环境

D.北洋政府的立法满足了新文化运动的愿望和要求

[解析]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依法治国,A项错误,排除;北洋政府颁布法律的主观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而客观上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排除;新文化运动反对北洋政府的统治,因此北洋政府的立法不可能满足新文化运动的愿望和要求,排除D项。

答案为B。

[答案] B

5.(2015·福建福州高三质检)以下各项表述与图中第二次社团成立高峰形成的原因无关的是(  )

A.民族危亡加深B.近代工业发展

C.辛亥革命爆发D.民主思想传播

[解析] 从图片可以看出,第二次社团成立高峰形成于1907年左右,这和《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民主思想的传播存在因果关系。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C项与第二次社团成立高峰形成的时间不符,故选C。

[答案] C

6.(2014·浙江卷)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解析] “外收已亏之利权”“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等信息表明当时修铁路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故A正确。

[答案] A

7.(2014·浙江卷)下面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解析] 结合图片信息“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出书”等和设问信息“不能作为直接史料”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8.(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提出了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但这一主张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说明这一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

A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C项表述有误,事实上知识分子才是政治运动中最活跃的群体;D项表述有误。

[答案] B

9.(2014·安徽卷)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

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

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

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明治维新:

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解析] 商鞅变法实行严苛的户籍管理制度和连坐法,使社会秩序较为稳定;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有利于促进国家富强和提高军队战斗力,据此可知,A项中的措施和结果对应正确。

“于官何利焉”即对官府没有好处,而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打击了大商人囤积居奇的行为,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同时也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的举措很快被废除,没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故C项错误;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措施使日本企业逐渐走上了近代化道路,D项错误。

[答案] A

10.(2014·安徽卷)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析] 由“短衣窄袖娇自怜”“金钱浪掷轻利权”可知,题干中的《西装叹》是对当时中国青年中出现的一股崇洋媚外倾向的批判,认为不应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

结合史实可知,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故D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反映当时“新少年”的生活时尚而非所有国人,A项错误;B项观点过于绝对;材料虽能体现出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文化生活的影响,但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1.(2014·荆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抵洋人之在泰西,数百年互相吞并,无非夺彼国商民之利,然后此国可以得志。

其来中国也,广设埠头,贩运百货,亦欲逞彼朘削之诡谋,隘我商民之生计。

军兴以来,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加以三口、五口通商,长江通商,生计日蹙,小民困苦无告,迫乎倒悬。

今若听洋人引盐,则场商贩运之生路穷矣;听洋人设栈,则行店屯(囤)积之生路穷矣;听小轮船入内湖,则大小舟航水手舵工之生路穷矣;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驴、任辇、旅店、脚夫之生路穷矣。

就彼所要求各事言之,惟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以试办……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之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

——曾国藩

材料二 下面是甲午战争前后商办与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对照表。

合计

商办企业

官办和

官商合办企业

设厂(家)

资本(千元)

设厂(家)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家)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1872~1894年

72

20893

53

4697

22%

19

16196

78%

1894~1913年

549

120297

463

90801

75%

86

29496

25%

(1)概括并简要评价材料一中曾国藩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甲午战争后中国经济变化的历史意义。

[解析] 第

(1)问,首先要运用所学知识对洋务派人物曾国藩的主张有一个基本定位,然后归纳材料中的信息即可。

(2)问,“新变化”从具体数字方面整体把握其显示的基本特点,结合商办企业、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的不同点,即可得出结论;“原因”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如反帝爱国运动等即可作答。

第(3)问,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作答。

[答案] 

(1)观点: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侵略的主要目的是经济掠夺;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自然经济解体,人民生活更加痛苦;中外合作实行机器采煤;禁止民间兴办近代工业。

(回答其中两点即可)评价:

曾国藩认识到西方经济侵略的巨大危害并主张抵制之,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主张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民族经济,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禁止民间兴办工业,反映了其时代局限性。

(回答其中3点即可)

(2)新变化:

近代企业的数量和资本总额均有所增加;商办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和资本所占比重均超过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回答其中两点即可)原因:

洋务运动破产后,发展民族企业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声;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等。

(回答其中3点即可)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在进一步瓦解;新经济因素的增长,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社会力量,推进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在实践上深化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

12.(2014·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奢靡风习创于盐商”,淮扬盐商经商致富后追求奢靡生活风气;第二小问这种变化冲击了小农经济下传统的俭朴观念和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

(2)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二中“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人们追求西方式生活时尚;第二小问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和思想文化的传入导致中国民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洋气”出现。

第(3)问材料二中19世纪后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民众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材料三中20世纪末,“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中国文化也在影响世界,更加自信的融入世界。

第(4)问应从内部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改变,外部的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扬气:

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影响: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洋气:

西方式生活时尚。

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进步:

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因素:

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