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25855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PPTX 页数:485 大小:33.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5页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5页
亲,该文档总共4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4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全套课件(上).pptx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第一章园林概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从森林中“走出来”,与大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姻缘,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需要经常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才能获得其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相应的生存条件及其生命活力的源泉,从大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抚慰、并产生相应的灵感。

人们的聚居由群落到村镇到城市逐步地离开了自然。

城市化的过程便是把人和自然分隔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自然环境破坏的过程。

而城市园林绿地则可以认为是在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人们的智慧所创造的“第二自然”。

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有了权势和钱财以后,不仅追求其豪华的物质享受,同时也纷纷进行造园活动。

从历史上看:

公元前5000年的古巴比伦甲布尼二世的空中花园;16世纪意大利美狄奇梯在沃利的别墅;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苑;中国秦始皇的太液池;清王朝的圆明园和颐和园都反映了这一追求和愿望。

19世纪以来,公园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花园别墅的发展,以及现代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则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民众的需要。

风景园林规划的中心内容,在城市中如何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选择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及景观生态系统,以便创造卫生、舒适、优美的生产与生活环境。

一、园林的含义“园林”一词在古汉语中由来已久,并非园与林的合称,不是园中有树林的意思,而是园的总汇,泛指各种不同的园子和其内部要素。

娇女诗:

“弛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洛阳伽蓝记城东:

“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杂诗:

“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

”这里的“园林”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有树木花草、假山水榭、亭台楼阁,供人休息和游赏的地方。

第一节园林的含义及特性,“园”的原意为种植花果、树木、蔬菜的地方,周围有垣篱。

诗经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毛传:

“园,所以树木也。

”说文口部:

“园,所以树果也。

”到了汉代,又有帝王或王妃的墓地等含义。

正字通口部:

“园,历代帝后葬所曰园。

”园还指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地方。

汉成阳令唐扶颂:

“白菟素鸠,游君园庭。

”,表示围墙等人工构筑物,表示山地、地形变化代表水体,表示树木的枝杈,“園”字象形寓意,中国传统园林,均有水池、树木、花草和堆石,由自然园子和人工的屋舍共同组成。

最初的平面几乎都是居室前有水池,配有树木、花卉、假山,并以墙垣相围合。

“园”已概括了自然的因子和人工的要素。

它又包含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要求和艺术心理上的内容,给人以精神的感染。

因此,它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

圣经中记载:

“人类始居于伊甸园(GardenofEden),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悦人眼目,树上有果可食,有河水流经,滋润土地,称为天国乐园,(Paradise)”,记载伊甸园在东方,有四条河从伊甸流出滋润园子。

这四条河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训河和比逊河。

现存的只有前两条。

今天西方人士谈及的乐园,想到的就是伊甸园,在众多外国人心目中常把“园”视为一种欢乐美好的自然天地。

欧美人意识中的“伊甸园”,关于园林的含义,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定义为:

“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称为园林。

”根据园林基本术语标准的定义,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

“园林”可以综合定义为:

在限定的范围中,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们欣赏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

现代通常认为的园林范畴,可大到上万公顷风景区,小到可置于掌上的插花盆景,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还逐渐包括了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等。

二、园林学的特性,“园林是一门艺术”、“园林是室外的休息空间”、“园林是自然的再现”,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园林的认识,充分反映了园林学科的多维性。

园林学具有:

综合性、艺术性、经济性和发展性。

综合性,园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园林的创作必须同时满足其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科学性角度,需要掌握植物学、测量学、土壤学、建筑构造、气象、地学、人文、历史等知识;从艺术学角度,应了解美学、美术、文学等理论。

园林不仅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并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只有掌握了园林的综合性特点,才能够把握园林的艺术性、经济性和发展性。

艺术性园林在满足人们观光、游览、欣赏、游憩等需要的同时,还能够创造出美感并得以享乐。

它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将园林要素组合成有机整体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给予人们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

经济性在园林达到游憩、观赏目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尽量减少经济建设的投资,做到经济适用;另一方面,对园林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经济发展和科技技术与文化水平,也反映园林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物质财富,在满足游人欣赏、活动、游憩需要的同时,还可获取很多实用性价值,以增加如钓鱼、养花、种植等趣味和经济活动。

发展性,在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每种文化都在参与甚至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发达的社会背后必定有着某种先进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的消费。

中国园林中的诗赋楹联及其伴生的山水书画,千百年来,对国民美学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推动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第二节园林发展阶段与形式,一、园林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第二阶段: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第三阶段: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第四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今,第一阶段:

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这一时期的生产力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人类对外部自然环境的主动作用极其有限,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自然。

人与自然环境呈现为亲和的关系。

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出现园林。

直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

虽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上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

第二阶段: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已有所了解,能自觉地加以开发,大量耕作农田,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开矿和伐林。

在这个阶段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已从感性的适应阶段转变为理性适应阶段,但仍保持着亲和的关系。

这一时期形成不同风格的园林,具有四个共同特点:

绝大多数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有;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完成。

第三阶段: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方式,为人们开发自然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出现了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水体和空气的污染、气候改变,导致宏观大范围内自然生态的失衡,同时,资本主义大工业相对集中,城市人口密集,大城市不断膨胀,居住环境恶化,这种情形到19世纪中叶后在一些发达国家更为显著,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亲和转为对立、敌斥。

美国造园大师FL奥姆斯台德((Olmsted)规划纽约“中央公园”,他是第一位把自己称为“风景园林师”的人,在哈佛大学创办景观规划专业,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从业人员现代的职业造园师。

“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园林在欧美的大城市中普遍建成,并陆续出现街道、广场绿化,以及公共建筑、校园、住宅区的绿化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园林。

这一阶段的园林与此前相比,在内容和性质上均有所发展和变化:

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并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取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这也是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的区别所在。

第四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比此前大为提高,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经济条件来参与各种业余活动(休闲、旅游等),同时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开发、利用的程度超过了资源的恢复和再生能力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的理性适应状态逐渐升级到更高的境界,二者之间的敌斥、对立关系又逐渐转为亲和。

特点:

私人的园林已不占主导地位,城市公共园林、绿化开放空间及各种户外娱乐场地扩大,城市的建筑设计由个体而到群体;更与园林绿化相结合转化为环境设计;确立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植物的配植产生氧气、防止大气污染和土壤被侵蚀、增强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以及减灾防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园林审美的构思;在实践工作中,城市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建筑和城市的时空观,建筑、城市规划、园林三者关系已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园林的形式,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一)规则式园林,又称之为“几何式”、“整形式”、“对称式”或“建筑式”园林。

整个园林布局表现出人为控制下的几何图案美。

园林要素的配合在构图上呈几何构图形式,在平面规划上通常依据一条中轴线,在整体布局中追求前后左右对称。

园地划分多采用几何图形,花园的线条、园路多采用直线形态;广场、水池、花坛多采取几何形体;植物配置多采用对称式种植,株行距明显均齐,花木常被修剪为一定的整形图案,园内行道树排列整齐、端直、美观。

凡尔赛宫,规则式园林,

(二)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

自然式园林讲究“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地形处理“得景随形”,“自成天然之趣”,在园林中,要求再现大自然的山峰、崖、岭、峡、谷、坞、洞、穴等地貌景观。

颐和园,自然式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三)混合式园林,混合式园林,是类似于规则式、自然式两种不同形式规划的交错组合的一种近现代园林形式。

园林中既有自然式园林形式的出现,也有规则式园林的存在,它们各自占有一定的比例。

混合式园林,在原地形条件较复杂,地形起伏不平的丘陵、山谷、洼地或水体,或树木较多的自然林则可规划为自然式园林。

大面积园林以自然式为宜,小面积以规则式较为经济。

现代城市的林荫道、广场、街心绿地等以规则式为宜;居民区、单位、工厂、学校、大型建筑前广场绿地以混合式为宜。

第三节世界园林发展概况,欧洲、西亚和东南亚形成并发展了人类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儒道释。

也许正是受其影响,世界园林也巧合地发展为西方、西亚和东方三大流派。

一、西方古代园林,,、,

(一)古希腊园林(公元前5世纪)在园林形成的初期,其适用性很强,形式也比较单调。

大多为规则式园圃,四周有绿篱围合,种植经济作物、果品和蔬菜,中间为私宅。

古希腊园林发展的后期,从波斯学到西亚造园艺术,将庭园由果菜园改造成装饰性庭园住宅方正规则,内部整齐栽植果树花木,院落中央设置喷泉喷水,最终发展成了中庭式柱廊园。

古希腊中庭式柱廊园,古希腊柱廊园为几何式,注重实用,多以水池为中心,四周以柱廊道围绕,并可收集雨水,中心有树木、芳香植物及绿篱栽植。

古希腊庭院的水法创作,对当时及以后世界造园工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对意大利、法国利用水景造园的影响更为明显。

(二)古罗马园林(公元前2世纪),继古希腊之后,古罗马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2世纪开始由西平宁半岛向外扩张,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希腊于公元前190年被占领,而在此之前,古罗马园林几乎一片空白,后来古罗马就慢慢被征服的希腊文化所同化,所以古罗马园林基本继承了古希腊园林规则式的特点,并逐步对其发展和丰富,而最终形成了古罗马风格的别墅园和宅园。

台地柱廊园古罗马山庄的造园艺术吸取了西亚、西班牙和古希腊的传统形式,又充分地结合丘陵山地和溪泉,逐渐发展成具有古罗马特点的台地柱廊园。

古罗马的山庄或庭园都是很规整的,图案式的花坛、修饰成形的树木,更有迷阵式绿篱,绿地装饰己有很大的发展。

古罗马人认为水是清洁灵性的象征,因此对水法的创造更为奇妙。

庭园中水池更为普遍,浴场比比皆是。

哈德良山庄,哈德良山庄,公元117年,哈德良大帝在古罗马东郊梯沃里建造的哈德良山庄最为典型。

山庄占地18km2,由一系列馆阁庭院所组成。

还把山庄作为施政中心,其中有处理政务的殿堂,起居房舍,健身厅室,娱乐圆形剧场等,层台柱廊罗列,气势十分壮观。

特别是皇帝巡幸全国时,在全疆所见到的异境名迹都仿造于山庄之内,形成了古罗马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最壮丽的建筑群,同时也是最大的苑园,如同一座小城市,堪称“小罗马”。

(三)中世纪园林(公元5世纪15世纪),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崩溃,直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称为中世纪。

在这一时期,欧洲分裂为许多大小不等的封建领地,由于诸侯权力的有限,教会借此发展为拥有强大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政治势力,开始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神权统治。

在这八百多年的黑暗时代,造园也处于低潮,城堡和修道院成为了人们的活动中心。

教会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决定了园林的形式,受自给自足的影响,园林以实用性为主,在城堡内种有规则式的药圃和菜园。

公元7世纪到公元15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广大区域,建立了伊斯兰大帝国。

多为城堡园林和寺院园林。

受到西亚古埃及的影响,带来了东方植物及伊斯兰教造园艺术,形成了阿拉伯园林风格。

寺园四周环绕传统的廊柱,其内修成方庭,水常为缓缓流动状态,发出轻微悦耳之声;建筑大多通透开敞;水草树花池成几何对称均齐布置。

修道院中的柱廊园中庭,(四)意大利园林(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继承了古罗马庄园的传统但注入了新的内容。

意大利造园出现了庄园或别墅为主的新面貌,成为世界园林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台地式庄园或别墅的园林形式。

由于意大利三面环海,多为山地、气候炎热,而依山面海、海风习习视为最佳居住环境,因此这种园林多建于山坡地段,就坡势分成若干层台地,因此称为台地园。

初期承袭罗马式台坡式庭院。

顺地势修筑几层平台,每层边沿都雕栏玉砌,主要的别墅建筑大多位于偏上的平台或在最高层。

以别墅为中心沿山坡中轴线开辟一层层台地,配置平台,每层平台对称设置花坛、水池、喷泉和雕塑,它的轴线就是园林的对称轴线。

站在台地之上,可以纵深眺望远,方借景。

这是规整式园林与风景式园林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意大利台地园,意大利台地园采用轴线法,严格对称台地,坐南朝北,一般分为三级台地。

其特点:

1、依山势开辟台地,各层次自然相连。

2、建筑位于最上层,保留城堡式传统。

3、分区简洁,对称水池、植坛,借景园外。

4、喷水池在局部中心,池中有雕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中还出现了一种新的造园方法绣毯式植坛(Perterre),即在一大块面积的平地上,利用灌木花草的栽植镶嵌组合成各种纹样图案,好似铺于大地上的地毯。

在这一时期,中世纪园林的实用性依然存在,但有所发展。

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也发现了更多的植物并得到广泛运用。

意大利埃斯特庄园,(四)法国园林(17世纪),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法国与意大利发生了三次大规模战争。

17世纪后期,法国夺取了欧、亚、美洲大片领土,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建立了君主集权政体,形成了强大的国王专制局面。

这一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庄园文化和园林建筑艺术开始渗入法国并得到法国人的喜爱,文化艺术方面也得到欣欣向荣的成长和发展。

法国人并没有完全接受台地园的形式,他们结合其地势平坦,气候宜人之特点,把中轴线对称均齐的规整式园林布局手法用于平地造园,形成一种平地几何对称均齐规整式庄园。

法国园林的特点:

1、出现整形苑园模式,刻意追求几何图形的整齐植坛。

2、由于平原宜人的气候条件,花草树木色彩多样。

3、总体布局像建立在封建等级制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图解。

4、花园的主轴线更加突出且加强。

5、园景呈平面发展,利用开阔的天然植被和大草地,讲究平面图案美。

6、树木被极度地修剪成几何形体。

用雕像、行道树、喷泉、花坛、小型运河等作为园林装饰。

凡尔赛宫苑是法国古典建筑与山水、丛林相结合的规模宏大的宫廷园林。

主体建筑占统治地位,其前面有宽广的林荫道和广场,可满足人们的旷达的心理,可容纳一次性万人的活动。

同时,各个局部多利用丛林安排十分巧妙的透视线,避免一览无余的弊端。

园内所有植物的修剪和造型显示出高超的技艺。

宫苑周围一般无围墙,为大量的不修剪的自然丛林,园内与远景景色融为一体,形成空间的无限感。

凡尔赛宫苑在欧洲影响很大,引起很多国家纷纷效仿。

(五)英国园林(18世纪),1、英国传统庄园,2、英国整形园,3、英国自然风景园,英国是海洋包围的岛国,气候潮湿,国土基本平坦或多缓丘地带。

英国园林大致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和主要园林形式。

主要模仿意大利的别墅、庄园,园林的规划设,计为封闭的环境,多构成古典城堡式的官邸,以防御功能为主,刻意追求几何整齐植坛,造园出现了明显的人工雕饰,原有的乔木、树丛和绿地被严重破坏,自然景观丧失。

英国在遍布树林的缓丘和绿茵的山坡,开辟了许多牧羊草地。

这些地方,草地、森林、树丛、丘陵地貌的结合,构成了天然别致的自然景观,二、古埃及与西亚园林,

(一)古埃及园林(3600年)古埃及园林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

古埃及与西亚气候干燥炎热,临近沙漠景色单调,水和树木便成为了人们生存的重要条件。

因此自然环境制约了其园林的鲜明特色:

1、为减少水的蒸发和渗漏,水渠设计为直线,植物因得水而顺其布置,决定了园林形式为规则式。

2、园林植物多为便于存活的无花果、枣、葡萄等果树。

3、古埃及人崇尚稳定、规则,认为所有的建筑都像金字塔一样,是用最少的线条构成最稳定,最崇高的形象。

轴场,气园。

金字塔浩大、宏伟、壮观,四周布置规则对称的林木,笔直的中祭道,控制两侧均衡,塔前有广与正门对应,造成庄严、肃穆的氛。

古埃及园林主要为奴隶主的私由于环境制约,私园规则而简单,庭院形式为方形,为对称几何式,表现其直线美及线条美;私园周围有垣,内种果树、菜地和各种观赏树木和花草,除了生活实用,还具有观赏和游憩的性质。

古埃及某重臣宅园,古埃及的两种园林,

(二)古巴比伦(3500年)和波斯园林1.古巴比伦园林奴隶主们为了追求享乐,在私宅附近的谷底平原上建造花园引水注园。

花园内修筑水池水渠,道路纵横,花草树木繁茂、十分整齐美观。

圣经中描述的伊甸园就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附近。

古巴比伦,相对于古埃及的地理环境,水源条件较好,雨量较多,有茂密的深林。

人们开始利用地形堆筑土山,修建神庙,引水入池,围养动物。

由此,出现了园林产生的另一个源头猎园园囿。

中国和古巴比伦都较早地出现了这种园林形式,但据认为,古巴比伦还早1000多年,证明它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悬空园:

公元前6世纪,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悬空园)诞生了。

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

据说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m高的柱子支撑,并且设置有灌溉系统,将水引向空中平台。

花园中的庭院多为台阶状,每一阶均为宫殿,并在顶上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从远处看好象悬在半空中,故称悬园,被认为是屋顶花园的始祖,2.波斯园林,天堂园:

早期的“天堂园”,四面围墙,园内开出纵横“十”字形的道路构成轴线,分割出四块绿地栽种花草树木。

道路交叉点修筑中心水池,象征天堂,因此称为“天堂园”。

波斯地区多为高原,雨水稀少,高温干旱,因此水被看成是庭园的生命,所以西亚一带造园必有水。

在园中对水的利用更加着意进行艺术加工,因此各式的水法创作也就应运而生。

波斯四分园:

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以后,领主开始按照伊斯兰教义设计园林。

他们将古兰经中描述四河水河、乳河、酒河和蜜河,在现实中化作四条主干水渠,呈十字通过交叉处的中心水池相连,将园林分为了回字形,即为四分园。

波斯四分园中心为水源,水渠向四周延伸,将花园分成四块。

小园依偎大园,周围树林和亭子遮阳,喷泉用以冷却空气,波斯园林对印度及西班牙园林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主要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第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一)中国园林,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早在公元7、8世纪就传到日本并得到发展,清代以来又传到欧洲,被欧洲人尊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式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意境:

中国园林追求有若自然的风貌,可称之为自然式,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四要素:

即山石、水体、植物和建筑。

哲学思想:

尊奉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两大流派:

华北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

中国园林具体源于何时,难以考证。

但据汉字记载,与当时游猎、观天象、种植等活动有关。

据研究,园林产生要早于文字、音乐,与建筑几乎同时出现。

在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园、圃、囿、庭等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演变,1、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特点:

效仿利用自然山水,以厅、廊、亭相连;融入诗画构思,情景交融;划分不同景点、景区隔景小园;以古典建筑为群体组景;因地制宜,各具南北特色,形成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风格。

效仿自然的布局:

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并非简单模仿自然,而是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

有山水者加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等建筑与山、池、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山水。

诗情画意的构思: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诗词、书画等文化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园林中的“景”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联想生意。

组景贵在“立意”,创造意境。

园中园的手法:

在园林空间组织手法上,常将园林划分为景点、景区,使景与景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从而形成若干忽高忽低、时敞时闭、层次丰富、曲折多变的“园中院”和“院中园”。

明清私家园林便创造了“咫尺山林”中开拓空间的优异效果;建筑为主的组景:

园林由山水、树木等自然因子和园路、建筑等人工因子组成,而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可居可游的活动空间,建筑不仅占地多(据调查占15%-50%),而且常以园林建筑作为艺术构图的中心,成为整个园林的主景。

即便在各景区均应有相应的建筑成为该景区的主景;因地制宜的处理:

至今中国园林已有北方宫苑、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不同风格的园林。

各个园均有其特色,或以山著称,以水得名;或以花取胜,以竹引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2、中国园林的分类大致可归于三类:

即皇家宫苑、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1)皇家宫苑壮丽精巧皇家园林,古代皇帝或皇室享用的,以游乐、狩猎、休闲为主,兼有治政、居住等功能的园林。

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为苑、苑圃、宫苑、御苑、御园等的,都可以归属于这个类型。

皇家宫苑以广阔的地域,丰富的建筑造型,艳丽的色彩,精英的装饰为其特色,并形成了一种帝王气氛,即宫、馆、苑相结合的园林。

由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大部分建都在北方地区,其皇家宫苑亦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而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