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6231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docx

百校联盟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详细答案版

百校联盟2016江苏省猜题卷语文-高考《考试说明》调研卷(五)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与其惊叹Facebook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巨额捐赠,不如耐心地读读扎克伯格写给女儿的信,体味    其中的责任感。

(2)当警报声再一次响起的时候,我们怀着虔诚的心,追忆逝者、缅怀英灵,从历史中再度    捍卫和平的力量!

(3)投机性炒作是中国股市的典型症状,这种症状几乎伴随着中国股市调控的全过程,它多次让证监会的调控成果    ,毁于一旦。

A.充斥  汲取  半途而废B.充盈  吸取  半途而废

C.充盈  汲取  功败垂成D.充斥  吸取  功败垂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充盈:

充满;(肌肉)丰满。

充斥:

充满;塞满(含厌恶意)。

根据第

(1)句的语境,应用“充盈”。

汲取:

吸取。

多用于书面语。

吸取:

吸收获取。

根据语境,第

(2)句用“汲取”更恰当。

半途而废:

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

功败垂成:

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

根据句中的“调控成果”,第(3)句应用“功败垂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今创新乏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动机不纯使然,例如有些剧团为了比赛和获奖,匆忙创作、匆忙排戏,往往佳作难出。

B.巴黎恐怖袭击案发生后,在巴黎市立医院门前,半小时之内聚集了数百名主动给伤员献血的普通市民,场面十分感人。

C.从早期的口耳相传到后来的传抄题壁,记录手段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不仅引发了思想的变革与突破,而且促进了知识的积累。

D.影星张铁林“坐床”事件,暴露了公众人物对自己在粉丝面前的形象缺乏有效的管理,给其他名人敲响了警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C项,语序不当,应把“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D项,成分残缺,应在“有效的管理”后加“的问题”。

3.下列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角度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D.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项,“海浪如云”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海上风浪如云,“数声雷”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北风劲吹,视听结合;B项,仅仅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落霞”“孤鹜”“秋水”“长天”;C项,从听觉的角度写傍晚秋声万壑起,从视觉的角度写数峰默默伫立在斜阳里,视听结合;D项,从听觉的角度写数里外的水声,从视觉的角度写人烟稀少,视听结合。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观赏名胜古迹时,人们常会沉浸于历史并发出种种感慨;阅读史传作品时,人们常会含咀吟诵并抒发个人感受。

赏景和读文的感受,往往各不相同。

        ,        ,        。

        ,        ,        ,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①针对不同赏景者面对同一景物时的不同心态

②从赏景来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

③而即使读同一文本

④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论断

⑤个人的感受自然也有不同

⑥因读者的人生际遇、现实处境有不同,特别是个性心理有差异

A.③⑥⑤②①④B.②①④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③⑤⑥②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横线前的语句先讲“观赏名胜古迹”后讲“阅读史传作品”可知,所给六句话应先说赏景,后说阅读,所以横线处的首句应是②,据此排除A、D两项。

B、C两项的区别在于⑤⑥的位置,分析可知,⑥是原因,⑤是结果,故⑥在⑤前,据此排除C项。

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悠然地欣赏美丽风景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货车司机突然摇下窗户对他大喊:

“猪!

”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

“你才是猪!

”刚骂完,张三的车便迎头撞上了一群过马路的猪。

A.不要误解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

B.在不明白情况之前,要先学会控制情绪。

C.人应该怀有善心,不要随意辱骂别人。

D.遇事要耐心观察,以免造成不好的后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此材料主要是讲张三不加思考地把陌生人的好意提醒理解为骂人,结果却害了自己,强调不思考就误解别人。

C项“人应该怀有善心”理解有偏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莹,瀛州景城人。

右领军卫上将军景之子也。

太宗潜邸时,莹得给事左右。

即位,补殿直,领武骑卒巡警泉、福州。

卒才数百,捕剧贼千余,迁供奉官。

天雄军节度孙永祐、转运使杨缄称荐之,又使绥、银州按边事,还奏称旨,擢鞍辔库副使。

真宗嗣位。

会蜀平,部送胁从者数十百人至阙下。

西川转运使马亮因入奏,请赦其罪遣还。

莹以为当尽诛之。

令莹、亮廷议,上是亮议,悉原其罪。

五年,高阳关都部署阙,藩侯无足领之者,宰相请辍宣徽使以居其任。

时王继英任北院,上以莹练达军事,乃拜永清军节度,兼领其任,为三路排阵使。

莹隶人有钱仁度者,颇有军功,与虎翼小校刘斌相竞,为殿直阎渥所发。

以莹故,诏勿问,止徙斌隶他军。

契丹入寇,诏步兵赴宁边军为援。

莹至,则寇兵已去,即日还屯所。

上闻曰:

“莹何不持重少留,示以不测。

轻于举措,非将帅体也。

景德初,丁内艰,起复,代王显为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

尝召洺州骑士千五百人赴大名,道与寇直,力战,有死伤者,莹犹谓其玩寇,将悉诛之。

诏赐金帛,谕莹勿治其罪。

车驾北巡,为驾前东面贝冀路都部署。

明年,改知陕州,俄徙永兴军府,又移邠州,兼环庆路都部署。

时夏州内属,诏省戍兵还营,以减馈饷之费。

仍手诏谕莹,莹遽奏乞留,以张边威。

上谓莹庸懦不智,以曹玮代之,徙知澶州。

故事,大礼覃庆,外藩无赐物例。

东封岁,莹镇澶渊,车驾所经,故特有袭衣、金带、器帛之赐。

大中祥符七年,入朝,复遣还镇。

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藉其廪给之厚,复命知澶州。

九年,被疾,求还京师。

卒,年六十六,赠侍中。

初谥忠穆,后改元惠。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6.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侯无足领之者领:

兼任B.契丹入寇 寇:

侵犯

C.以张边威 张:

扩大D.又以澶渊当契丹之冲    冲:

冲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8.把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使绥、银州按边事,还奏称旨,擢鞍辔库副使。

(2)道与寇直,力战,有死伤者,莹犹谓其玩寇,将悉诛之。

9.周莹虽颇得皇上重用,但也有处事不智,令皇上不满的时候,请举出两例。

【答案】

6.D

7.D

8.

(1)(周莹)又出使绥州、银州巡视边境事务,返朝奏报符合皇上旨意,被提拔为鞍辔库副使。

(2)(他们)在路上与盗贼相遇,奋力作战,有人死伤,周莹还说他们轻视敌寇,将要全部杀掉他们。

9.周莹去支援宁边军,到的时候敌兵已经离去,他当日就回来,被皇上认为“轻于举措”;皇上亲自写诏令让周莹的戍兵还营,以减少军饷开支,周莹坚持请求留下,被皇上认为“庸懦不智”。

【解析】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冲”应解释为“要道”。

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前者语气词,表判断;后者语气词,表停顿。

B项,前者代词,他们;后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项,前者动词,认为;后者介词,把。

D项,两者都是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们的。

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的“处事不智”去文中寻找信息。

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发现有两处皇帝对周莹的批评,由此即可总结出答案。

【备注】【参考译文】

周莹,是瀛州景城人。

右领军卫上将军周景的儿子。

太宗未登基时,周莹得以在太宗身边供职。

太宗即位后,周莹补任殿直,率领勇武的骑兵巡视泉州、福州。

手下士兵仅仅几百人,捕捉大盗一千多人,升任供奉官。

天雄军节度使孙永祐、转运使杨缄称赞举荐他,他又出使绥州、银州巡视边境事务,返朝奏报符合皇上旨意,被提拔为鞍辔库副使。

真宗继承皇位。

恰逢蜀地叛乱被平定,安排押送胁从人员几十上百人到京。

西川转运使马亮趁机入朝上奏,请求赦免他们的罪过,将他们遣送回去。

周莹认为应当把他们全部杀掉。

皇上让周莹、马亮在朝廷上商议,皇上认为马亮的意见合理,全部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咸平五年,高阳关都部署一职空缺,藩侯中没有足以兼任这一职位的人,宰相请求停了宣徽使的职让他来担任这一职务。

当时王继英是宣徽北院使,皇上认为周莹熟练通达军事,就让他担任永清军节度使,兼任高阳关都部署这一职务,为三路排阵使。

周莹的仆人有个叫钱仁度的,很有军功,与虎翼小校刘斌互相争胜,被殿直阎渥揭发。

皇上因为周莹的缘故,下诏不加追究,仅调动刘斌隶属其他军队。

契丹入侵,皇上诏令步兵赶赴宁边军救援。

周莹到达时,入侵军队已经离去,周莹当天返回驻地。

皇上听说这件事后说:

“周莹为什么不慎重些稍作停留,让他们看到(我军)难以预测。

周莹举动轻率,不是将帅之材。

景德初年,遭遇母亲去世而服丧,后被起用复职,代替王显担任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

曾经召集洺州骑兵一千五百人前往大名,他们在路上与盗贼相遇,奋力作战,有人死伤,周莹还说他们轻视敌寇,将要全部杀掉他们。

皇上下诏赏赐金钱和布匹,告诉周莹不要治他们的罪。

皇上到北方巡视,周莹担任驾前东面贝冀路都部署。

第二年,改任陕州知州,不久调任永兴军府,又调任邠州,兼任环庆路都部署。

当时夏州归附,诏令撤掉一部分戍守的士兵使其返回营地,以缩减军队粮饷的费用。

皇上于是亲自书写诏书告知周莹,周莹急忙上奏请求留下士兵,来扩大边境的声威。

皇上认为周莹平庸懦弱没有智谋,让曹玮接替他,周莹调任澶州知州。

按以往的制度,举行大型庆祝典礼,没有赏赐节度使的惯例。

到封禅泰山的那一年,周莹镇守澶渊,澶渊是皇上所经过的地方,因此特有袭衣、金带、器帛的赏赐。

大中祥符七年,入京朝见,又遣还军镇。

又因为澶渊处在契丹的要道上,凭借其粮食供给充足,周莹又被任命为澶州知州。

九年,患病,请求返回京城。

后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侍中。

最初的谥号为忠穆,后改为元惠。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送琴师毛敏仲北行(其一)

汪元量

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

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注】本诗作于南宋亡国之后。

(1)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南人堕泪北人笑”一句。

(3)有人评价说这虽是一首送别诗,情感却没有落在“送别”之上。

请结合诗歌第四句具体分析。

【答案】

(1)①落日、阴雨渲染了阴暗凄凉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感伤悲戚的基调;②以落日、阴雨的自然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衰颓和灭亡。

(2)这一句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南人的“泪”与北人的“笑”的鲜明对比,直接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3)从标题来看,这首诗歌应是送别诗,但它不写离情别绪,亦无宽慰之语,而是宣泄作者的亡国之痛,抒发故国之思。

第四句运用有关杜鹃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永远眷恋故土、思念故国的忠贞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思想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备注】从诗歌标题上看,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送别诗,但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抒发历史兴亡的作品。

第一、二句写景,景象阴晦暗淡,氛围阴郁悲凉,实际上作者以落日、阴雨的自然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衰颓和灭亡。

第三、四句抒情,南人的悲泣和北人的嚣张形成鲜明的对比,亡国之惨景让人不忍看,亡国之痛使作者羞愤交加;结句借用“杜甫拜杜鹃”的典故以表作者忠贞不贰、矢志爱国的心志。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西游何时还?

          。

(李白《蜀道难》)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

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4)          ,虎啸猿啼。

(范仲淹《岳阳楼记》)

(5)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7)蓬山此去无多路,          。

(李商隐《无题》)

(8)举世皆浊我独清,          。

(《楚辞·渔父》)

【答案】

(1)畏途巉岩不可攀 

(2)古道西风瘦马 (3)其间旦暮闻何物 (4)薄暮冥冥 (5)寻常巷陌 (6)雕阑玉砌应犹在 (7)青鸟殷勤为探看 (8)众人皆醉我独醒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送 羊

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走出村口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食品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

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

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

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到家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

“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娘给你买热烧饼吃,再去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

”我抿嘴笑着,使劲地摇着羊鞭,撵羊的劲头更足了。

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

母亲担心两群羊混杂在一起,叫我盯紧点。

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

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

“是凤英啊,给食品站送羊啊?

母亲说:

“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呀?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

“凤英,六叔跟你商量个事儿,你看行不?

母亲笑着说:

“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

“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一点,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一下愣住了,随即摇摇头说:

“不行吧,六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来,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

“抹子是油漆的,六叔这儿也有。

六叔把换给你的羊也涂上抹子不就成了,保准你不会出事。

嘿嘿。

母亲没辙了。

想了半天,母亲又说:

“六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

要是你自家的,六叔提也不提。

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

六姥爷又说:

“六叔也不白求你。

这样吧,调换一只,六叔给你两毛钱。

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了。

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

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

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拥着朝前冲去。

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口,天已黑透。

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

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

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

王站长对母亲说:

“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

”母亲放松地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

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

我悄悄问母亲:

“他照啥呢?

”母亲摇摇头说:

“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

母亲凑过去说:

“王站长,你刚才拿手电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

王站长说:

“是这样的。

上次,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个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是针对大姐的,哈哈哈……”

好悬啊。

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

“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

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送羊。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

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

“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

“不用找,拿着吧。

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

“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

“小家伙,饿坏了吧?

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

“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

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那个香啊,我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2.在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的时候,“我”抡起鞭子赶走羊群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3.小说结尾处说“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这句话有什么丰富含意?

14.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15.请着眼于维护“公家”财产,从不同角度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答案】

12.①“我”用此举解除了母亲的困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利于母亲“诚实”“善良”性格的表现。

②突出了“我”的机智,为小说人物描写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13.衬托母子二人回家路上轻松快乐的心情,而“又圆又大的月亮”,也象征着母亲诚实守信的美德。

14.①诚实守信。

送羊路上拒绝六姥爷换羊的要求,把羊群原样不变地送给王站长。

②勤劳能干。

为了挣钱养家,她不怕辛苦,争来送羊的差事。

③有爱心,善良。

关心孩子,想着孩子的生活学习;六姥爷要换羊,她急得要掉泪,也没有出言伤害对方。

15.①从母亲的角度看,面对“公家”财产,应该用诚实的人格来坚守,不为亲情所动,不为私利所惑。

②从王站长的角度看,维护“公家”财产,还要有点智慧,凭智慧办事,让想占“公家”便宜的人不能蒙混过关。

③从六姥爷的角度看,面对“公家”财产,不可动私心,不可有杂念。

【解析】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思考,“换羊”属于“节外生枝”,“我”赶羊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然后再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思考,从这件事可看出“我”的机智,也能凸显出母亲的诚实、善良。

13.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要学会多角度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例如,可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

此处是文章的结尾,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母子俩顺利完成了“送羊”的任务,此刻就要回家;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母子俩受到了王站长的表扬奖励,心情是轻松快乐的;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美丽的月亮可以看成是诚实守信的美德的象征。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小说的人物描写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去分析概括。

从母亲拒绝六姥爷换羊请求的情节中,可以概括出她的诚实;从她对儿子说的那些话和她对六姥爷的态度中,可以概括出她有爱心,善良;从“送羊”这件事可以概括出她的勤劳。

1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一要审清题意,这则试题是要求考生联系小说的内容谈谈怎样维护“公家”的财产。

二要学会多角度探究,这里的不同角度是不同人物对“公家”财产的不同态度。

因此,从不同的人物入手分析,就能很好地完成对问题的探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鲁迅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的选择

1907年前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乎同时进入鲁迅的视野。

在讨论文化的根本问题的时候,鲁迅在众多的参照里选择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支撑了其“立人”的基本概念。

但后来在他的写作中,托尔斯泰的影子却消失了,多了一种灰暗、痛楚和绝望的意象,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的一种显现。

鲁迅早期思想一个关键的亮点是关于“人”的描述,这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的一种表达。

其间流动的就有托尔斯泰的元素。

引用俄国的资源,这在他是一种新文化建设的渴望。

可是后来,当他凝视中国社会生活的时候,“立人”这个正面的话题被苦难的负面阴影代替了。

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里找到了共鸣。

你会感到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的天然的好感,其肃杀、灰暗、地狱般的惊恐场景,把先前的温情的憧憬统统消解了。

新文化运动初期,“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背后的理论,多少与托尔斯泰的存在有关。

但是,鲁迅是最早从托尔斯泰余影里走出的人,他觉得,仅仅拥有托尔斯泰的传统是不够的。

托尔斯泰无论爱意多深,还是对现实无力。

鲁迅认为,新的知识阶级,已经不是托尔斯泰那样充满理想的布道者,而是进入生活深处的改革者。

托尔斯泰关注的是世界的不平等,鲁迅则更多看到的是不平等后的深层原因。

前者以庞大的宗教说教不断忏悔、冷思自己的选择,后者则在无路可走里苦苦跋涉。

这个思路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从无宏大的叙事。

他的作品被称为“匕首”和“投枪”,小说几乎没有长篇大论的,杂文的字数更少。

鲁迅的意思很明显,实现托尔斯泰精神,在中国要先铲除不平等的障碍。

这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义便浮现出来了。

鲁迅之所以欣赏陀思妥耶夫斯基,乃因为其有效地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社会本真。

陀氏《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在仇恨哲学引导下的报复、杀人之举,是深陷灾难的一种扭曲。

正是那样一个社会让一个自命清高的人成了杀人犯。

而中国在那时候还没有拉斯柯尔尼科夫式的人物,只有魏连殳、觉慧、觉民那样的单一的人。

在接受新学的时代,中国知识人要和传统决裂,而非校正拉斯柯尔尼科夫式的复仇,这种拉斯柯尔尼科夫式的反叛,恰是当时中国人所需要的。

然而陀氏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摧毁的同时,也摧毁了自我的心灵。

1936年,鲁迅给日文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普及本写了导言,他以另一种眼光看到了这位俄国作家的缺陷。

在他看来,从陀氏的人物命运走出来,是一种解放的选择。

不希望在苦海的艺术里久久沉迷,那就要从孤独的个体走向大众,远离黑暗王国。

鲁迅从托尔斯泰那里得其人道思想之意,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摄取反抗精神,最后以东方式的清峻、苍凉之笔表达了对东方问题复杂性的理解与沉思。

两个伟大的灵魂与这位东方的智者不断凝视、对话的过程,也是鲁迅智性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

从俄国文学传统返回本土,在其参照里形成中国的问题意识和审美意识,终于使鲁迅成为可以与俄国文豪并肩的伟大的作家。

(有删改)

16.请简要概述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17.作者在第四段中举《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例子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18.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对鲁迅的影响过程。

【答案】

16.首先论述了托尔斯泰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鲁迅最早从托尔斯泰的余影中走出来的事实;接着列举了鲁迅与托尔斯泰在思想上的分歧以及在文学上的表现;最后指出了鲁迅远离托尔斯泰的原因并引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鲁迅的意义。

17.①体现了陀氏对社会本真的有效揭示,更好地说明鲁迅欣赏他的原因;②说明现实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有很大的影响;③与下文中的觉慧、觉民等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中国需要这样与传统决裂的复仇者形象。

18.①鲁迅最初选择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立人”;②后来发现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无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转而欣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肃杀、灰暗的风格和揭示社会现实和自我弱点的精神;③最后把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抗精神相结合,以东方式的清峻、苍凉之笔表达对东方问题复杂性的理解与沉思。

【解析】

1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为第三段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即可。

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第一句写托尔斯泰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第二句指出“鲁迅是最早从托尔斯泰余影里走出的人”这一事实;三至八句为第二层,通过阐述鲁迅和托尔斯泰思想的不同以及鲁迅作品的特点,说明鲁迅远离托尔斯泰的事实;最后两句为第三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义便浮现出来了”引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鲁迅的影响。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