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6623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docx

人教版七下语文重点课文名著阅读练习

期末语文重点课文阅读练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体把握

1、文体(散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题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并掌握:

A、层次。

B、写景角度:

动植物、声色形味、动静结合、高低、远近、虚实、总分。

C、修辞:

排比、拟人、对偶、比喻。

D、作用:

流露喜爱赞美之情,突出乐园。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故事虽虚构但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乐园的情趣;(也让“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

4、捕鸟的细节描写:

交代了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

一连串动作描写写出了捕鸟的乐趣,抒发了兴奋喜悦之情。

5、第九段:

A、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

表达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

B、修辞:

排比、拟人、反复。

6、写三味书屋生活:

A、拜先生和牌匾。

B、问怪哉虫的问题。

C、后园游玩。

D、读难理解的古文。

E、上课画画。

7、对先生的感情: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

8、中心: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重点语段:

一、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请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是“我”的乐园。

1、第一段中的“似乎”与“确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认为矛盾吗?

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对“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忆儿童时的生活,却又历历在目,“确凿”表示完全肯定的。

2、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儿时的作者在此发生了的哪些趣事?

趣事:

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翻断砖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3、第二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点,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色彩;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和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形状;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声音;描写覆盆子则突出其味道。

4、写景物有恰当的顺序,本段也如此。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5、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加上恰当的用词,能使文章生动、精彩。

本段写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写景,请说说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的,至少举一个例。

味觉、听觉、视觉、触觉(举例略)

6、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7、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8、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表现了“我”童年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9、作者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作用是?

  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10、文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其目的是什么?

请按此句式仿写一段话。

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不必说湛蓝的苍穹,也不必说那奔腾的大海,单是那金黄的沙滩,就令我陶醉。

11、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是我的“乐园”。

12、第二段中与第一段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相照应的一句是?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二、第七段

1.课文详写了捕鸟的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收获。

2.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

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突出捕鸟的乐趣,从而表现童年鲁迅对此活动有着浓郁的兴趣。

3.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三、第9段

1、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承上启下的作用;心理描写;排比、拟人;表达了对当初淘气的后悔,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畏惧和不情愿。

2、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

省略了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耐人寻味。

3、“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拟人。

“我”和百草园的动、植物们已经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舍不得离开,又不得不离开。

第二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整体把握

1.文体(小说)、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选自代表作品小说《城南旧事》、题意双关、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课文写作线索:

A、花——主线,起主导作用。

B、毕业典礼——副线,推动情节发展,对主线起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3.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写法:

顺叙——写毕业典礼的过程。

插叙——A、去医院探望爸爸的情形。

B、六年前因赖床而迟到的情形。

C、爸爸的病因。

D、爸爸爱花的情形。

E、爸爸鼓励“我”闯练学汇款的情形。

这些记叙描写突出了爸爸的严厉、关爱,表明了“我”已经长大了。

4、伏笔的作用:

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5、“花”的含义:

有象征的意义——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重点语段:

快回家去!

快回家去!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选段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

2、“我”进家门之后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方面指生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

(至少一个)

 “快回家去……为什么呀?

”“旁边的夹竹桃……很不像样。

3、当“我”意识到父亲已经不在人世时,而“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这些仿佛与写英子没有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关系。

这句话写出年幼的弟弟妹妹们少不更事,反衬出英子责任的重大。

4.“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请从课文中摘抄语句)

 “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5、“爸爸的花儿虽然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为什么?

对。

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在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6、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很重感情,特别爱花。

第五课《伤仲永》阅读: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的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第三段主要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2、方仲永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3、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方仲永天资非凡?

“仲永生五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方仲永之所以成为一个普通人,其原因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才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6、“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在叙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写方仲永的第一个阶段自然过渡到写第二、三两个阶段。

7、如何理解文章标题里“伤”的含义?

“伤”是哀伤、叹息之意,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

8、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后天教育对人的成才至关重要。

第十一课《邓稼先》

整体把握

1.文体(人物传记)。

作者:

杨振宁2.把握各小标题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关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

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突出邓稼先的贡献。

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具体写邓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4、写法:

A、大处落笔,立体凸现形象。

B、对比的手法。

C、句式多变,排列整齐。

重点语段:

一、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邓稼先先生喜欢“纯”字,你认为“纯”字代表着什么意思?

朴质、忠厚、无私、没有杂念

2、文革期间发生在邓稼先先生身上有两件什么事情?

说服两派群众,组织开始工作;说服军宣队和工宣队。

3、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4、奥本海默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什么要写他?

 他是美国的一个锋芒毕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通过对比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并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党员。

5、“人们绝对相信他”的原因是什么?

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

6、“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人的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正是汲取了这些最优秀的部分,变成自己的气质品格;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他是最理想的党员。

7、选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请你以4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选文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了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为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产生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8、这几段文字主要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刻画邓稼先的个性和品格的?

是从与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功臣、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的角度来表现邓稼先的品格和个性的。

9、请写出选文第8段“这是真正的奇迹”中“这”指代的内容。

指1971年,在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二、阅读《我不能走》

1、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劝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

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选文以“我不能走”为题,如改成“忠于职守”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

以人物原话为标题更能体现邓稼先勤勉奉献的高尚精神。

3、“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理论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去检验;核武器试验危险巨大。

4、一句"我不能走"体现出邓稼先什么样的性格和精神?

  勇于负责、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

5、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渲染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他为国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

6、文中说: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请你揣测邓稼先当时的心情。

悲伤,决心为未竟的事业继续奋斗。

7、“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杨振宁对邓稼先的一句细腻的询问,体现了作者对老朋友的关心与担忧。

8、结尾部分引"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么?

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为了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9、最后为什么要补充"我"父亲喜欢五四时代的那首歌?

写出了父亲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时希望中华振兴,也写出我的爱国之情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第十二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整体把握

1、文体(散文)、作者臧克家。

2、线索:

A、叙事线索——说和做。

B、感情线索——表敬仰赞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闻一多的主要事迹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比喻句、过渡句与议论句。

6、写法:

A、夹叙夹议。

B、结构严谨。

C、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

重点语段:

一、阅读1~7段

1、选文中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1、2自然段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

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

详略安排怎样?

三个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后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

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

这句话如何理解?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闻一多先生钻研古代典籍时的情形。

沥尽心血,或兀兀穷年。

5、“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中“钻探”有何表达效果?

“之”指代什么?

  “钻探”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投入钻研古代典籍的情景;“之”指代古代典籍。

6、“一月不梳头”出自杜甫的诗句“百年深得醉,一月不梳头”,说明杜甫奔波一生,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你认为文中用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反衬闻一多先生钻研文化宝藏的刻苦精神、惊人毅力。

7、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角度研究救国的方法,也还是仅仅走出了第一步。

②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灯火,这句的意思是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闻一多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的深夜从事文学研究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③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闻一多从事文学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极专极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8、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

闻一多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

二、阅读7-20段

1、选文前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选文最后一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说和做。

2、选文主要写了什么?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主要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3、“这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中“这”指代什么?

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因为他是青年的领导人,他要先宣传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做了再说不一样。

4、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做了哪些事,这又体现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游行示威;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伟人。

5、请分别说说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①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②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6、闻一多先生说“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

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7、“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口的巨人”意味着什么?

“行的高标”意味着什么?

“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

8、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一多先生的革命者形象。

他是一位投身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民主战士,是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仁人志士。

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整体把握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这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

文中的“治经”中的“经”指《诗》、《书》、《礼》、《易》、《春秋》等书。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写的主要事情。

孙权劝学与鲁肃“与蒙论议”后感叹“非复吴下阿蒙”两件事。

3、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用原文回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4、孙权告诉吕蒙读书有哪两种方法?

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治(研究)经”和“涉猎”两种方法,其目的分别是研究学问和了解历史。

5、本文主要是运用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文中的孙权和吕蒙各具有怎样的性格?

语言描写。

孙权: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育。

吕蒙:

知错能改,坦诚。

6、鲁肃所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句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对吕蒙的进步既感到惊讶,又流露出由衷地高兴和赞许之情。

7、本文以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结束全文,试分析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的敬才和爱才。

8、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9、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

①吴下阿蒙②刮目相待

10、你从吕蒙的变化这件事中得到哪些启迪?

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要加强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要成才,关键在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第二十一课《伟大的悲剧》

整体把握

1、文体:

人物传记。

2、作者:

奥地利的茨威格.3、理清故事情节。

4、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及人物体现的精神(诚信;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的爱)。

5、如何理解“伟大的悲剧”: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最伟大的悲剧。

”(这是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斯科特虽然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肉体倒下了,但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全文主旨句、点题。

6、作者为何选择给斯科特一行做传:

茨威格想到的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此标准,当然给斯威特一行做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重点语段:

一、第二段: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什么?

  “这”指“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这一事业”指“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作用主要是什么?

拟人。

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

为什么?

 这是斯科特的观点。

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

  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为什么说是“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

①斯科特在竞争中败给阿蒙森,但阿蒙森却要他把挪威的国旗和信件带给挪威国王,这是热爱探险这一事业的斯科特最不能忍受的,但他还必须去做,所以说是“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②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③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二、阅读“凶猛的暴风雪……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作者为何这样比喻?

①指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②与严酷现实鲜明对比,突出悲剧效果,冲击人们心灵。

2、“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一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暴风雪造成的险恶环境,衬托出斯科特的从容、镇定、坚强,为斯科特一行的悲剧结局铺垫。

3、“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一句表现了斯科特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国和亲人的眷恋。

4、“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里“这种希望”指的是?

“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

5、“他和英国民族勇气”中“勇气”的含义是?

挑战自我、挑战自然,征服人类未知的世界,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6、从“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这一细节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这个英雄的探险团队具有一种集体友爱精神,即使在临死前也不例外。

7、斯科特海军上校为何要将“我的妻子”改为“我的遗孀”?

这表现了什么?

因为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

体现了他无所畏惧、坦然面对死亡的思想感情。

8、品析下面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①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悲伤地”表现了他要与妻子永别时的痛苦;“坚决地划去”表现了他对处境的清醒认识。

②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跪下来”表达了国王对英雄的沉痛悼念和崇高敬意,反射出英雄们的伟大。

9、从选段中,你发现了斯科特具有怎样的品质?

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命、挑战自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无畏精神。

第二十二课《在沙漠中心》

整体把握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三大困难?

  寒冷、干渴、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

2.“我”采用了哪些应对困难的办法?

  ①喝纯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个坑将自己埋住③试图用布获得一点点露水。

3.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情绪变化的句子。

 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句子略)

4.文章第2段哪句是环境描写,说说作用。

  (环境描写句子略)渲染环境的恶劣。

5、“我”的形象:

尽管有短暂的犹疑与彷徨,但仍是一个勇敢、坚强而又乐观的硬汉形象。

重点语段:

12(除了你们的痛苦)~21段

1、13-19段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2、12段作者所说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并非一般意义的衣食住行,而是有着与生命、事业、责任、勇气、信念等相关的丰富的内涵。

3、虫豸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指那些碌碌无为的人。

具有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