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6844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词五首 2七年级语文教案.docx

诗词五首2七年级语文教案

诗词五首2_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示例

诗词五首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

问:

“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会当”两句。

绝顶,极顶,指玉皇项。

问: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为什么会“误入”呢?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这时是什么季节?

  3.“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

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诗词五首教案2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山的那一边》.教案

教学目标: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形成初步的语感。

3、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4、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培养学生面对理想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

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国共产党同的目标。

(用.课件打出这一句话。

二、朗读5’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

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

(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

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

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

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

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

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

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4)、品味重点句子。

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

(在.课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连接,以便课堂上灵活运用。

详细见书上的笔记。

(5)采用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海”的含义。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9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初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5讲)

主讲:

刘 畛(南大附中  一级教师)

主要内容:

第七课:

《第一次真好》

第八课:

《人生寓言》(节选)

学习重点:

《第一次真好》

1、理解课文《第一次真好》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尝试有益的第一次,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人生寓言》

1、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习《白兔和月亮》精美的语言。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嬉戏xī        撤销chè        风韵yùn        皎洁jiǎo                 

禀告bǐng      厄运è          金窖jiào        抢劫jié        

行乞qǐ        落难nàn        泯灭mǐn       俘虏lǔ             

阴晴圆缺qíng       心旷神怡kuàng        险象迭生dié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慷慨——灌溉      擅长——禀告      抢劫——胆怯      地窖——窘迫       拐杖——特别      销毁——撤销      皎洁——狡猾      泯灭——流氓      嬉戏——戏耍      玲珑—— 伶俐     雏形——皱纹      孵化——腐化

羞耻——羞辱      心旷神怡——身心愉悦        阴晴圆缺——多愁善感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具体而微:

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审美:

欣赏、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

  风韵:

优美的姿态和神情。

  雏形:

事物最初所具备的形态。

  碌碌无为:

平庸而无所作为。

不可磨灭:

指功劳业绩等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或其他原因而消失。

  闲适:

清闲而安逸。

  窖子:

收藏东西的地洞或坑。

  得失之患:

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险象迭生:

危险的情况一个接着一个发生。

 

禀告:

就是指向长辈或上级报告。

二、重点分析:

1、作者为什么把短文的标题命名为《第一次真好》?

作者写了许多的第一次:

详写的第一次有——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又略写了许多第一次。

作者又对此.总结出特殊的“好”的感悟。

因而,就把文题命名为《第一次真好》。

2、《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好”在:

第一次的奇妙、第一次的新鲜而刺激、第一次的回味无穷——积极的生活,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享受生活。

3、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风情”在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在南方,旁边又有人家,这是南方的风土、南方的人情。

4、既然“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又为什么“使人回味无穷”?

虽然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并不愉快;或者叫人难受,或者叫人做起来困难、受到惊吓等等。

但是,感觉都是新鲜的,从没有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很深,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5、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发现,勇敢尝试,才能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彩多姿。

6、阅读《白兔和月亮》,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寓意是: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7、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白兔的“得”,不是一般的“得”,试想如果白兔得到一把青草,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

白兔得到月亮,虽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是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

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

月亮归属于白兔,其实白兔也成了月亮的奴隶。

这种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

8、是不是只有一贫如洗才能安闲自在?

不是。

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

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自身如此渺小,也就会紧张不安。

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必然会引起得失之患,就应该放弃这种拥有。

如果是天空拥有月亮,天空就泰然拥有。

而白兔拥有青草,也应泰然拥有。

9、《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要注意揣摩。

月色皎洁时,白兔——无忧无虑的嬉戏,心旷神怡的赏月。

乌云蔽月时,白兔——紧张不安,唯恐宝藏丢失。

满月缺损时,白兔——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10、阅读《落难的王子》,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寓意是: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11、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经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12、《落难的王子》这篇寓言的编写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寓言,主要是通过叙述故事来讲道理。

而《落难的王子》这篇寓言的编写方法却很特别,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

人物,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拟定为王子,极写他怎样脆弱。

厄运也往极端方面去编:

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

最后,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构思也很特别:

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不但亲眼见过王子,还与他有过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

“天哪,太可怕了!

”这句话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而且,只重复半截,耐人寻味。

王子的故事在前,“我”的经历在后,又将如何?

引人深思,给人启发。

13、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

我们如何面对厄运?

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如果厄运落到头上,不必倒下,应该顽强的挑战命运。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厄运可以使人变得坚强起来。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

A嬉戏xī        撤销cè        风韵yùn        皎洁jiǎo                 B禀告bǐn       厄运è          金窖jiào        抢劫jié        

C行乞qǐ        落难nàn        泯灭mǐn       俘虏lǔ             

  D硕果shuò      霎时shà         玲珑lín       孵化fū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

A慷慨——灌溉       皎洁——狡猾      抢劫——胆怯       B地窖——窘迫        拐杖——特别        善长——禀告            C泯灭——流氓          嬉戏——戏耍         玲珑—— 伶俐          D销毁——撤销          雏形——皱纹          孵化——腐化

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4、说说《白兔和月亮》以及《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迁移阅读

(一)

     张三带着斧头从树林里走过,一棵小树拦住他,对他说道:

    “把这些树木砍个干净吧,好心肠的朋友,我希望你砍掉它们!

它们不让我自由发展,太阳光照不到我的身上;伸展我的根子吧,我又根本找不到地方

教学建议

  主旨概述

  《敬畏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看到树本飘送种子的现象,受到震撼、折服,赞扬了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同时也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勇于奋斗,重要的是奋斗的历程,而非最后的结果。

  《热爱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告诉我们应当热爱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两篇短文一重抒情,一重说理,然而主旨是相通的,都是谈的有关生命的问题,语言内涵丰富。

  尽量使内容具体化 

  以前所学的课文内容比较实际,这两篇课文谈的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不要泛泛空谈。

  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切入课文 

  一是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熟悉课文,熟悉语句,并在朗读中体味文章中蕴含着的作者感情和说理力量。

  二是从文章标题入手,理解从“敬畏生命”到“热爱生命”的含义。

“敬畏”的本义是又敬重又害怕,本文“敬畏”所表达的是一种敬重、折服、赞叹的感情,“敬畏生命”是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所折服,并发出由衷的感慨和赞美。

“热爱”的意思是热烈地爱,因为作者深刻地认识到生的本质,所以他才会热烈地爱着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创造生命。

  三是抓住重要语句,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通过思考、讨论,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

或者在老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含义。

  四是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总括两文的异同。

首先看思想内容,比较两篇文章中心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敬畏生命”敬畏的是什么?

“热爱生命”热爱的是什么?

“敬畏”与“热爱”的相同与区别在哪里?

其次看文章形式,比较两文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是怎样抒情的?

《热爱生命》重在说理,是怎样说理的?

  可以围绕争论进行教学 

  这两篇课文有些内容可能引起争论,如生命“不计成本的投资”“生的本质在于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可以围绕这些争论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命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 折服 奢侈 蔚然 哲人 丰盈 惊心动魄 躁动不安 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来的智慧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共同学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二)疑点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三)解决办法

  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

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

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

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

(提示:

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正如大家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无数的生命,不知你想过没有:

你的叔叔阿姨家添了一个小宝宝,你的父母为什么要带着你去祝贺呢?

歌唱家又为什么要为小草歌唱呢?

作家又为什么要亲昵地称蚕为“蚕宝宝”呢?

……下面请同学们听我们课文的朗读录音。

  

(一)明确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掌握词语。

  2.了解作家。

  3理解张晓风《敬畏生命》中对生命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两课一起听),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勾画出小黑板上文中的词语,注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纤维(xiān) 奢侈(chǐ) 蔚然(wèi) 丰盈(yíng) 躁动不安(zào)

  折服——信服。

  蔚然——形容茂盛、盛大。

  哲人——有智慧的人。

  丰盈——丰富、充足。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稍纵即逝——稍微放松一下便立即消失了。

这里形容时间过得快。

  2.了解作家张晓风和蒙田

  张晓风,台湾女作家。

散文、戏剧、小说三栖,尤以散文成就为文坛瞩目。

1977年,36岁的张晓风被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

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也译为《试笔集》)。

  (三)教学过程

  这是两篇谈生命问题的短文,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敬畏生命》

  1.考虑文章分为几部分?

  2.勾画出文中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词语和句子。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以对生命的感悟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来构造文章,因而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眼前所见的情景,使“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第二部分(3-5节),写“我”被生命的惊心动魄的壮举所折服,感悟到要怎样地“敬畏生命”。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用笔似乎不经意地开始叙述描写,但其中却已经饱含着感情。

注意下列词语:

“不经意”、“大团大团的”、“令人吃惊”、“浑然不觉”、“诧异和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抒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勾画出来的句子可能有:

  

(1)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2)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3)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3.研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着重于结合学生所感知的生命现象,真正理解勾画的三句话。

  

(1)作者为什么会被“折服”,会感到“无以名之的敬畏”?

  讨论后明确,因为作者从树飘散白色纤维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