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6921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

七年级历史上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

……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

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

这次变法发生的目时间和的分别是什么?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

(限20个字以内)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

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

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

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

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4)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

其标志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

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③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4、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

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5、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

请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两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在的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

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5-1.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6.材料一:

(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

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作用和影响?

7、问答题

(1)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

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可以劝导他?

并请说明理由。

(2)良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同学们都关心、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请你分别用墨、儒、道、法、兵家的代表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8.阅读下列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史实?

2、材料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②“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有了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③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指出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应该互爱互利、相互帮助(兼爱)?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等。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4.阅读下列材料: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

“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

②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古学家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

材料二: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

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和磨光的石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②两段材料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

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

材料2:

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

材料3:

禹治水十分辛苦,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

请回答:

①尧舜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是怎样产生的?

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做法?

②你是否觉得这种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

请说明理由。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在都城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进贡的珍禽异兽,还造了“酒池”“肉林”,和后妃大臣嬉戏游乐,还有巨大粮仓,装满了从全国掠夺来的粮食。

都城南,建造了高大的鹿台,堆集无数珍宝。

材料二:

他还制作了炮烙等酷弄,镇压人民。

⑴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哪个君主的情况?

⑵这个朝代是哪一年被谁灭亡的?

⑶我们在哪一部小说中可以阅读到有关这年君主暴行的故事。

13.阅读下列材料:

子(孔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引自《论语•宪问》

阅读材料后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史实?

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14.阅读下列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

其中“平王东迁于洛”是在哪一年?

②根据材料,简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③材料中“齐、楚、晋始大”时的国王分别是谁?

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

15.“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请回答: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

其中“孝公”是谁?

②此人的主张是什么?

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

代表哪个阶级?

③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④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

⑤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

⑥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⑦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

理由是什么?

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

②这一作品是谁作的?

他生活在哪一时期的哪一个国家?

③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④此人在国际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我们今天的哪些民俗是为了纪念他的?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①上述这段话是谁说的?

他生活哪个时期?

②他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③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18.阅读下列材料: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②他属于当时的哪一个学派?

此话反映了他的一种主张?

③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互利,非相攻。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这话是哪位思想家说的?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上述言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③产生这一思想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联系今天的现实谈谈你的感想?

20.阅读下列材料: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想一想,回答: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②口号含义是什么?

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1.阅读下列材料: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

①材料中讲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项措施?

这项措施是谁提出来的?

②材料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

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设立了什么机构?

③汉武帝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在这个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请回答:

①“秦王”指谁?

②“六合”的含义是什么?

③此话是什么意思?

④秦统一有什么意义?

23.阅读下列材料: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请回答:

①这首歌谣反映了汉朝哪位皇帝对兴修水利的重视?

这位皇帝在位时是如何治理黄河的?

③汉朝还有哪位皇帝重视治理黄河?

24.阅读下列材料: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中的“骞”是谁?

②他初行的具体时间、目的是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

“汉与匈奴合同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请回答:

①“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②这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若在肠胃,则截湔(洗涤)洗,除去疾秽(病变污秽的部位),既而缝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请回答:

①材料中提到的是我国古代医学史的哪一项科技成就?

这项科技成就是由什么朝代的谁发明的?

②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有什么贡献?

③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医学家是谁?

他有什么成就?

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兼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请回答:

①文中的“伦”是指谁?

他生活在什么时代

②根据材料看他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

意义如何?

28.阅读下列材料: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弘明集》作刃)。

形之于用,犹刀之于

利。

利之名非刀也;刀之明非利也。

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

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引自《梁书•儒林传》

此文作者是谁?

他是哪朝人?

他这篇重要代表作的名称是什么?

②材料中“利”和“刀”分别比喻什么?

二者关系如何?

③文中反映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29.阅读下列材料:

读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

①这是谁说的一句话?

②他写过什么重要的历史著作?

③结合实例,谈谈这一名言对你的启迪?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材料二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风晋军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兵,顾谓融日:

“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王猛是哪一个政权中的人物?

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时间?

②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件大事?

发生在哪一年?

结果如何?

③由材料二中产生出来了哪一个成语?

31.阅读下列材料

  集书法之大成,其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请回答:

①材料中反映的是何时谁的艺术成就?

②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有何美誉?

③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3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①杜甫对谁的高度评价?

②他辅佐谁建立政权?

③建立的政权历史上称作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西晋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局面,似乎很兴盛,但是个短命王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西晋是谁建立的?

建立于什么时间?

统一时间?

西晋何时灭亡?

被哪个民族所灭?

②想一想,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33.阅读下列材料

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

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

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

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和行动?

②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

③他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34.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无义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言论?

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②由材料我们可看的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主张对我们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请阅读下列材料:

《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

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拉断了,牛也纹丝不动。

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到乖乖地跟他走了。

请回答:

①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古代哪一项农业生产技术?

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个时期?

何时得到推广?

②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哪一项生产技术?

这两项生产技术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

③通过故事小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36.请阅读下列材料

战国末期,秦国进攻赵国。

赵国老将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期相持。

后秦军散布廉颇要降秦的谣言。

赵王上当,派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冒险出击,结果赵国大败。

请回答:

①材料中讲的是哪一次战役?

在哪一年?

这次战役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③材料中赵括的失败对你有什么启示?

37、阅读下面的材料

公元1世纪,古罗马的执政者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中,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请回答:

①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在中国是什么朝代?

②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欧洲的?

欧洲人当时把中国称为什么?

3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51年,各路诸侯在葵丘会盟,共推春秋霸主,周天子派人参加,以此为标志,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产生。

①春秋第一位霸主是谁?

   

②他在争霸过程中任用谁为相?

③他在争霸过程中以什么为号召?

3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5分)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

①“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指历史上是什么事件?

②它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③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0、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课文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

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41、材料: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2)、后人如何尊称他?

42、材料: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1)李太守是谁?

他是什么时期哪国人?

(2)李太守主持修筑了一个什么样的工程?

该工程的名称是什么?

(3)伯禹是谁?

为什么把他与李太守相提并论?

43、材料: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是什么意思?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

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44、阅读下列材料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书房门口上写上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回答

(1)、上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2)、下联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3)、谈一谈,这副对联对你有什么启示?

45、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这是谁的名句?

(3)他生活在什么时期?

哪国人?

(4)该诗作者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46、材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这句话是谁说的?

(2)他生活在什么时期哪国人?

(3)他是哪一学派代表人物?

47、阅读下列材料: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1)“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学说?

(2)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

(3)汉武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48、材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此诗的作者是谁?

(2)他的“壮心”是什么?

(3)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他为什么能有此作为?

49、材料: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帝改曰都护。

……王莽篡位……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

匈奴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谴使求内属,愿请都护。

……永平中,北虏乃胁诸侯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

十六年,明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国悉纳贡内属……。

(1)文中“西域”指的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2)文中“武帝”、“北虏”各指谁?

(3)“宣帝改曰都护”是指哪件事?

有何意义?

(4)史料中“以超为都护”指的是什么事?

(5)班超出使西域有何意义?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歌诀》:

黄巾起事东汉瘫,群雄割据起战乱。

三国鼎立魏蜀吴,分裂国家六十年。

西晋代魏灭蜀吴,统一时间太短暂。

东晋偏安于江南,十六国家乱中原。

宋齐梁陈称南朝,三魏齐周北半边。

分裂二百七十载,统一江山隋朝建。

(1)请写出三国鼎立时各国的建立者、时间和都城。

(2)三国中最先被灭亡的是哪个政权?

灭掉它的是哪一个政权?

(3)“西晋代魏”发生在哪一年?

何时灭掉吴国?

(4)“统一时间太短暂”西晋何时统一全国?

何时灭亡?

(5)“三魏齐周北半边”中的“三魏”指哪些政权?

“齐周”指哪些政权?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

孝文帝曰: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1)两则材料各自提出中心问题是什么?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

“魏主”是谁?

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52、阅读下面材料: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骞”指的是谁?

(2)他初行的具体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

53、阅读下面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

(1)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2)这句话是谁说的?

他生活在哪一朝代?

(3)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如何评价他?

54、阅读下面材料: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请回答:

(1)这是谁的言论?

如何评价他?

(2)上述材料出自哪著作?

批判了什么思想?

(3)现今还需不需要发扬这种思想?

对你有什么启示?

55、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请回答:

(1)这首诗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2)这首诗的后两句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3)作者对后一件事持何态度?

为什么?

56、阅读下列材料: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

请回答:

(1)《水经注》的作者是谁?

生活在什么时期?

(2)引文是《水经注》对什么地方的描写?

(3)《水经注》的性质是什么。

(4)《水经注》的文字特色如何?

57、阅读下列材料: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他写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