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092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docx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结题报告

学科分类:

中学彝语文

课题名称:

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

课题类型:

省综合研究类重点科研课题

立项与承办单位:

喜德县职业民族中学

课题组负责人:

木帕什哈课题组组长:

吉布呷呷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彝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千百年来不断的繁衍生息中,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而彝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文化载体,彝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弘扬都依赖于彝语文。

所以,彝语文教学也应该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彝族传统文化任务。

近年来,随着各项民族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初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给传承彝族传统文化与开展彝语文教学工作迎来了绝佳时机。

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外来文化、各种传媒以及彝语文学习无用论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教学模式的滞后,致使彝语文教学工作变得举步维艰,彝族传统文化也因为受到不断的冲击而逐渐消失殆尽。

因而,古老的文明在现代彝人的眼中变得越来越陌生,其灿烂的文化也正从,在当今拜金主义思想过于盛行又多元文化并存的转型社会中,迷失了方向的彝人的视线内渐渐流失。

因此,为了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更为抢救、传承与弘扬彝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审时度势提出了“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这一课题。

我们认为:

将彝族传统文化整合在彝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实现彝语文教学工作理念的创新、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对提高学生彝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健全人格,激发师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等诸方面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彝族传统文化”是指彝民族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各种优秀文化。

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我们认为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

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健康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以及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各方面的内容。

三、研究目标

(一)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

以弘扬彝族传统文化和促进彝语文教学为宗旨,以推进彝族中学生彝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为基点,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扎实细致地开展课题研究,为开创彝族传统文化与彝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新局面而努力。

以期在彝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协调、有效整合的教学实践层面上,走出一条操作性强,适合彝族地区的学校提高彝语文教学成效,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二)本课题的具体目标是:

1.通过彝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弘扬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师生热爱本民族的情感。

2.以“彝族传统文化与彝语文教学相整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彝语文教学策略,构建彝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3.通过彝族传统文化与彝语文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彝族经典著作的能力,以之培养其高尚的人文素养与艺术情趣。

4.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使广大彝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积淀比较厚实的彝族传统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科研能力。

四、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倾向性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的明显差异,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适应方式,才能有效地获取、掌握知识技能。

  

  2.相关的教育方针政策。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知方面的自我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情意方面的自我建构。

  4.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理念。

  5.有关新课改的纲领性文件。

  6.不断发现、搜集到的报刊、网站的动态资料。

五、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

我校初一、高一一类模式班级的学生。

2.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彝语文教学中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这一课题,是新课程标准指引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作为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从彝族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次,以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和弘扬彝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以积累和品味彝族语言文字、解读彝民族传统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彝语文教学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学习彝族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寻求彝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途径、策略及措施。

根据以上界定,我们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1)现代彝族中学生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的调查分析。

(2)充分挖掘与弘扬彝语文教材中所蕴涵的彝族传统文化。

(3)品味和积累彝族语言文字、解读彝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彝族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措施以及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

1.师导性和生本性相结合的原则

  2.创新性和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3.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4.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亲近彝文经典、民间故事演讲比赛、尔比儿吉、克哲等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彝族传统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彝语文与弘扬彝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彝语文教学的途径。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彝语文的实践活动(如彝文经典,课本剧表演、民间故事、尔比儿吉、克哲等演讲比赛,观看有关彝族传统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彝语文与弘扬彝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彝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慎密地从中探求规律性的东西。

八、研究策略与措施

1.积极开展“走近彝文经典,走进传统文化”的活动,以之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我们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都相当的薄弱。

所以,多开展“走近彝文经典,走进传统文化”的活动,能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和精神积淀。

这也是我们研究课题的突破口之一。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准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研究试验:

①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分阶段安排:

第一轮为背诵与讲解一句彝族名言警句,第二轮为背诵一首经典的彝文诗歌,第三轮为讲述一个彝族民间故事。

②每周开展一次经典彝文书法习作。

③每学期定期举办两次彝族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

每学期举行一次彝文经典竞赛活动(“千古美文”的朗诵比赛、经典名句的填空比赛、尔比尔吉表演赛、书写经典彝文书法赛等)。

④每期以“走近彝文经典,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两次黑板报,每期举办一次成果展(彝文经典读书笔记和书法习作展)。

⑤建立“走近彝文经典,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绩档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情况等记入档案。

2.营造彝语文教学课堂文化氛围,领略彝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民族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彝语文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构建好“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彝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彝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使彝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情景与氛围

①空间情景: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彝族特有的图片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彝族文化快餐”一角等方式。

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

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创设良好的导入情景。

③音乐情景: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些优秀的彝族音乐进行适时播放,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④影像情景:

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彝族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创设身临其境的影像情景。

(2)充分挖掘彝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

彝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彝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彝族文化浓浓的鲜活血液。

那么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呢?

通过探讨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挖掘: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相关的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及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①创设情景: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创设导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诵读:

通过通读与精读、美读与品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诵读训练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③提出问题: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供学生合作探讨。

④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工具书,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彝语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⑤课外拓展:

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甚至向同类题材的汉语作品扩展,向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传统文化在一堂堂散发着浓浓精神文化气息的彝语文课上展现出来,使学生不断地受到彝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创建“彝语文与彝族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问卷调查表明:

大多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去选择针对性的阅读材料。

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开展“走近彝文经典,走进彝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以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其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具体操作如下: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

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

力求浓缩精华、体现彝族文化神韵,拓展视野。

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与层次性。

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

以作业或者调查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

搜集内容包括:

“彝族神话传说人物”、“民间故事”、“尔比尔吉”、“名人事迹”、“彝族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开学初,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课题组汇编成册。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校本课程《走进彝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将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既传承与弘扬了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热情;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提高其彝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4.积极开展“寻访家乡彝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开展各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及其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献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节令文化、革命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各种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我们坚信:

通过开展以上各项活动,我们只要兢兢业业地认真开展好每一项研究工作就可以将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素养,就能促使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民族气节也就会在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下“水到而渠成”。

九、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10年03月—2010年07月为前期准备阶段。

理论学习,构思和论证课题,设计方案,申请立项。

其成果形式为:

提出实施方案,形成申报材料,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第二阶段:

2010年09—2012年07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依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各项研究试验,完成各种评价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并总结经验。

其成果形式为:

构建研究体系,形成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

2012年09月—2013年03月为课题的总结、推广阶段。

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形成成果报告,请省、州专家鉴定、结题。

完成

十、研究的主要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造就了一批教育观念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独特,大语文观念的彝语文教师,他们已经成为我校彝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

他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理论的不断学习,我们组的教师在观念上首先从以前的“教书匠”转变我“研究型”教师,有了大彝语文观,课堂拓展了,教学效果好。

(2)思想意识的提高。

我们的课题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相互交流教学体会,积极撰写文章,有4篇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获课题组论文一等奖六次,编写校本教材一本《走进彝族传统文化》。

课题组教师长期坚持写学习笔记,理论水平逐步提高。

(3)教学技能的进步。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我们组教师的基本功,文化底蕴有进一步的提高。

如:

课题组老师的课《雨林的毁灭》获省优秀示范课;

2、通过课题研究,不仅造就了一批教育观念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独特,大彝语文观念的彝语文教师,我们的学生也悄悄的在改变,他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在彝语文学习的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每个阶段的调查问卷我们就清楚地反馈出:

创新的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普遍反应彝语文课新颖别致,兴趣高,有意思,课业负担轻。

在三年实验中,认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学习对彝语文成绩“有很大提高”和“有一定提高”的从开始的63%到最后的95%;认为彝语文学案对自己“非常有帮助”和“有一定帮助”的从开始的64%到最后的94%;能够坚持研读文化著作的学生越来越多,能够敢于上课提问的和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对自己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歌等民间文学越来越感兴趣。

(2)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学生的各项彝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

彝文诗歌朗诵水平、彝语文朗诵比赛、彝文书法比赛,经典彝文演讲比赛等。

经典彝文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实施“走近彝文经典”,虽然所涉及的仅仅是一点点文学经典,还远远不是经典文化的全部,但培育了学生热爱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九年级一班的学生多数都有一本名言警句摘抄本,80%的学生能熟练背诵有关彝语文中要求背诵的有关经典彝文篇目。

全班共评出“读经典学生”27名,展出优秀经典文摘抄笔记20几本。

实验验收阶段,我们通过竞赛的形式,对学生传统经典文化积累以及运用方面进行了摸底,从试卷的反馈分析,极大部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熟练运用经典文基本的词法

和句法进行解题。

(3)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彝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

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得有礼貌,尊老爱幼等等。

开展《走进彝族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彝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良好道德、丰富学识和文明行为,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无论是《玛木特依》的名言“次咽嘎米勒,自磨琐切节,次咽沙米勒烟竿琐斤节”、克哲中“”、等文言故事都令他们激动、振奋。

这种人文文化给学生很多直接或间接的人生体验与人生哲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自己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高,“儒雅诚信,刻苦勤奋”已经成为“阳明学子”崇尚的礼仪规范。

有一个学生的家长谈到:

通过熟读彝文经典,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

《玛木特依》中要我们孝敬父母,同时背了几句这方面的名句。

当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啊!

还有我校的许多学生在路上遇到走路不便的主动扶助,回家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情等..我们学习的《玛木特依》中告诉我们,“兹木

阿莫衣,嘎祖格石衣”的警句使我明白了世上母亲最伟大的道理,事物中荞子最好的道理.

总之,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附:

课题组长和课题组成员三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或公开交流的场合

发表、出版

或交流时间

《浅析彝族丧葬中禁忌》

《凉山本土彝族与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之比较》

《浅谈彝语中的“ox”句句型》

《浅谈初中彝语文中民俗文化的教学》

《社会变迁中的彝族文化》

《彝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

《当代凉山彝族妇女婚姻观》

《彝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谈谈言语交际中的彝族文化心理》

《浅析凉山彝族丧葬中的哭丧文化》

《新时代彝语文教学如何弘扬彝族传统文化》

《彝语中的‘kabba’含义》

《电视与彝族传统文化变迁》

论文

2007-2012年各类刊物出版

《谈谈‘阿衣阿支’一文在教学中渗透的内容》

《加强课外训练,提高高考分数》

《如何提高一类模式的汉语水平》

论文

《浅析凉山彝区双语教学的发展前景》

《对如何进一步做好双语教育问题之浅见》

论文

 

《浅析彝族的习俗》

《浅谈如何提高彝族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论文

论文

论文

论文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家长和社会对彝文具有无用论的思想意识,加上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经典阅读、彝语文活动等方面时间、

精力、财力的投入得略少。

2、在我们对学生进行彝族文学熏陶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了冲击。

学生不仅生活在校园里,也生活在社会里。

花花绿绿的世界、“前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

因而在欣赏一些佳作时,学生对其中所传达的一些观点、人物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甚而嗤之以鼻,因而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

如在《玛木特衣》里面“兹米克踏先”,“兹米”、“尔吉”这些带有等级性的词对于学生们来说很陌生。

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理解,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待引导。

由此可见,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必须从小培养,从平时培养,否则一些美好的、纯粹的东西就会迷失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彝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彝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切忌抽象空洞地进行说教,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感结合起来,突出情境熏陶、情感体验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正如曾经有人说过:

如何把握让学生接触文化与内化文化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作品理解分析能力和吸收批判能力)是我们今后着重研究的问题。

总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当彝语文科的性质重新确定为“文化载体”时,彝语文教师更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重铸新世纪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我们的这次研究只不过是在彝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点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我们深知彝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将乘课程改革的春风,充分发挥彝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彝区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彝族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彝族文化传统得以光大,从而加厚学生生命的底色。

课题研究虽然结束了,但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未能达到的目标以及未能完成的任务,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

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成长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本研究只是对就彝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进行了实践和初步的探讨,由于时间比较短,本人对探究式彝族传统文化学习的实践经验不足,水平有限,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课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1、如何把彝族传统文化较好地落实到彝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

2、学生对彝语文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学习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初一一模

(1)和高一

(1)班的学生,对非一模班的学生的实施彝族传统文化与彝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的学习,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每一堂课中进行引导彝族传统文化与彝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的学习与教学任务的预期完成之间的矛盾仍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