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220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月考试卷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嗥叫(háo)笔杆(gān)倒塌(tā)穷困潦倒(liáo)

B.渐染(jiān)果脯(pǔ)干草垛(duò)按捺不住(nài)

C.烙印(lào)婆娑(suō)流岚(lán)灯影幢幢(chuáng)

D.贫瘠(jǐ)胡同(tòng)游弋(yì)毫不踌躇(ch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项,笔杆(gān)——笔杆(gǎn)。

B项,果脯(pǔ)——果脯(fǔ),按捺不住(nài)——按捺不住(nà)。

D项,贫瘠(jǐ)——贫瘠(jí)。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B.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憾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C.大自然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烦复杂,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

D.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正是在这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A项,空犷——空旷(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

B项,憾动人心——撼动人心(震撼)。

C项,纷烦复杂——纷繁复杂(纷繁:

多而复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金王朝》讲述了中世纪时辽、宋、金三国错综复杂的政权更替与外交策略。

是熊召政继《张居正》后,历经十年古战场考察和史学资料研磨的又一部力作。

B.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否则就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C.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港独”问题表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不容置疑,也不会改变。

D.杨默家的橱柜里摆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手工艺品,每当他向朋友们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和成语的正确运用。

考察:

实地观察了解,符合语境。

经常混淆的是“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

大而化之:

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用在此处恰当。

不容置疑:

不允许有什么怀疑。

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用在此处恰当。

如数家珍:

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对象不能是家里的珍宝,用在此处不恰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十八大报告的特定语境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方面的平衡发展是“美丽中国”应有之义,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

B.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

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C.我用双手亲切地抚摸一株桦树光滑的外皮,或海绵似的葱郁的柔草地,或春天里鸟儿动听的欢鸣。

D.目前亚太粮食问题紧迫,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已接近十亿左右,全球四分之一饥饿人口在亚太地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B项,成分残缺,后一分句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面对”;C项,搭配不当,“抚摸”“欢鸣”搭配不当;D项,语义重复,两个约数词不能同时用在一个语法结构中,删去“接近”或“左右”。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如本题C项,搭配不当,“抚摸”“欢鸣”搭配不当。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可怜焦土B.辇来于秦

C.义不赂秦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词类活用。

A项,“焦土”,名词活用为动词,变成焦土。

B项,“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C项,“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持正义。

D项,“师”,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师学习。

6.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B.举匏尊以相属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直栏横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通假字。

A项,“当”通“倘”,倘若、假如;B项,“尊”同“樽”;C项,“冯”通“凭”。

7.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其实百倍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D.攒蹙累积

【答案】C

.....................

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B.苟以天下之大

C.凌万顷之茫然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A项,正常语序“不知句读”,宾语前置句。

B项,“大”修饰“天下”,定语后置句。

C项,“茫然”修饰“万顷”,定语后置句。

D项,“利”修饰“爪牙”,定语后置句。

9.某校举办“校园好声音”歌手比赛,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台词,将下面两首歌曲串联起来。

要求衔接自然,不超过80字。

第一首歌曲《歌唱祖国》

第二首歌曲《我的中国心》 演唱者:

高三

(2)班李腾

【答案】歌唱祖国,因为它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的祖先早已把我们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无论怎样也改变不了我们的中国心。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高三

(2)班李腾同学的《我的中国心》。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运用。

结合题干要求“将下面两首歌曲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串词穿插在节目之间,可以承上启下,调节气氛,增加氛围,为您的活动或者晚会锦上添花。

串词与主题及中心思想环环相扣,并在节目的名称和内容上发挥出语言特有的渲染之势。

可以让节目更加生动,活动更加完美。

把《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串联起来,结合“祖国”“中国心”串联,注意字数的要求。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

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

我想它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

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

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

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

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

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

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

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有删节)

10.下列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暴发户审美”在清代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B.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D.“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社会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B.把文化古迹一概拆除,大干快上,或者一味保守,甚至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古迹”,这两种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C.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D.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表明,中国的知识界做出了杰出努力。

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

12.简要概括清代审美发生变异的原因。

【答案】10.C11.D

12.

(1)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2)国力的衰败使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3)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解析】

10.试题分析:

C项“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说法错误,原文中,“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的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

点睛:

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选项C曲解文意。

11.试题分析:

D项“中国的知识界作出了杰出努力。

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说法错误,对应的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

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由“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可以确定,“杰出努力、必然消失”是武断的。

12.试题分析:

抓住文章第二段中的“特别是乾隆盛世”“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此后则”等提示性的语句,提取关键的词语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

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

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

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

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

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

我们在河上行走。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

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

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

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

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

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

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

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

跑了一路,身上发热。

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

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

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

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

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

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

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

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

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

冷从何来?

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

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

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

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

不知冷,何识暖?

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

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13.在文章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4.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5.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16.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答案】13.)①在过去,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体验寒冷程度不够深刻;更没有深思历经自然寒冷和生活“寒冷”对成长的意义。

②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深刻感悟。

14.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15.寒冷带来非同寻常的美景;寒冷给我一种疼痛的味道;寒冷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寒冷也有一种隽永的味道(或“幸福的味道),使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16.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是说气候变暖,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写在开头,既紧扣文题,又揭示作品的中心内容;

②结尾说“寒冷还会来的”,不仅指自然规律“寒冷还会来”的生活现象,更指生命成长过程中挫折、磨难等要袭来的成长现象。

(或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

③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解析】

1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此类题目一般从结构作用和内容作用两个方面作答。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试题分析:

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

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

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这里学生理解出“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可。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试题分析:

此题是一道半开放性的探究题,作答时注意结合对文章主题的准确理解,分析自己的见解,要言之成理,自圆其就。

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学生能理解开头和结尾在行文结构上能做到首尾照应,这样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

“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

显扬

B.于楹间以揭之揭:

标明

C.使后人尚之如此尚:

尚且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被:

影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以有尺寸之地

B.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可怪也欤

C.羲之之书晚乃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多于南亩之农夫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以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为题,并不死扣“墨池”,只讲书法,而是由小及大,从书法论及治学,进而引申到道德品节,最后推衍出对先德仁人的追慕。

B.这是一篇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全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

它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最后题旨的点出可谓水到渠成。

C.作者开头写墨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边实写墨池地理方位、环境形状,一边虚衬推测遗迹来历、命名根据,虽文字俭省,下笔却仍摇曳多姿,令人赞叹。

D.巧用和多用问句堪为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大量问句的错落变化运用,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使文章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答案】17.C18.D19.B

20.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21.

(1)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光水色之中来愉悦心情。

(2)他也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解析】

1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C项,“尚”,结合前面内容“夫人之有一能”分析,应该译为尊崇。

1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以”分别译为连词,同“而”;才,连词。

B项,“其”分别译为代词,它的;语气词,难道。

C项,“乃”分别译为才,连词;竟然,转折连词。

D项,“之”译为的,助词。

1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

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B项,“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错。

本文记叙、议论错杂使用,在结构上双线推进。

20.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注意两个“新城”之间需要停顿,动词“曰”,人名词“荀伯子”,结合句意断句。

句意: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2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固定人名字保留,“强”译为勉强,“极”译为游遍,“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状语后置句)。

(2)“推”译为推广,“事”译为事迹,“勉”译为勉励。

点睛: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是这样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光水色之中来愉悦心情。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