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661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21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docx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学科教案

教科版科学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学期教学计划

科目

科学

年级

单元

课题

主要知识点

授课时间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动、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动、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11-14

第二单元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产生影子的条件。

2、光源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7、物体的颜色和摆放角度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7-10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4、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5、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6、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7、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15-18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3、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4、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6、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

科学教师备课教案(总第1课时)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题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具

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

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

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说明:

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提问: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要想知道哪些是必须条件,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提问:

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

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预设:

①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推测)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实验方法)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研究计划(格式)

1、问题

1行

2、猜想(推测)

1行

3、可改变条件

1行(不同条件)

4、不可改变条件

2行(相同条件)

5、实验方法

3-4行

6、证据

表格P45-6行

7、结论

放在最后一行

三、阅读P4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①大小要差不多——公平。

②2-3颗绿豆,保证能有种子发芽。

③点纸巾——保持种子的湿润。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P4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挑出必须的条件。

引出矛盾,水、温度

 

板书课题:

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组:

改变条件的。

对照组:

没改变条件的。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的实验

(一)

研究计划

1、问题

2、猜想(推测)

3、可改变条件

4、不可改变条件

5、实验方法

6、证据

7、结论

猜想条件:

阳光、水、土壤、肥料、适宜的温度、空气

对比实验:

实验组,对照组

 

作业设计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后记

 

科学教师备课教案(总第2课时)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题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具

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

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在花盆中,种植绿豆芽。

2、确定任务:

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移植的步骤:

准备好移植的材料:

一个带有排水孔的花盆,花盆中要有土壤,还要一个勺、一些水。

把土壤填至花盆的1/3处,用工具把发芽的绿豆从种植盒(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

轻轻地疏松一下花盆里的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将花盆中的土加至离花盆口两三厘米处,轻轻地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

给花盆彻底浇水,直至水从排水孔流出来,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

注意浇水,还要把绿豆芽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绿豆中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适宜的温度。

 

绿豆中发芽需要适量的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板书设计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空气

 

作业设计

继续观察种子的发芽

教学后记

 

科学教师备课教案(总第3课时)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题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重点难点

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具

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推测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

不改变哪些条件?

可改变条件

有阳光,无阳光

不可改变条件

水,空气,温度,土壤,湿度,三棵豆芽,摆放的位置,肥料,容器等所有条件都要相同。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绿豆芽要一样多,而且生长状况都要差不多。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①观察绿豆芽

②分析实验现象

③看结果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可改变条件

有水,无水

不可改变条件

阳光,空气,温度,土壤,湿度,三棵豆芽,摆放的位置,肥料,容器等所有条件都要相同。

2、讨论: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①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

②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③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④小结: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由于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在课堂不能做一个完整的实验,所以,老师再次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把实验做一做,来验证绿豆芽的生长是不是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土壤等条件。

 

阳光,水,空气,温度,湿度

 

板书设计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空气

作业设计

观察记录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教学后记

 

科学教师备课教案(总第4课时)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题

4、蚯蚓的选择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重点难点

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具

准备

每组一份: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

是谁呢?

(蚯蚓。

)教师板书。

是啊,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土壤里)(鱼具店里)(河边)……

3、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说说它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潮湿、阴暗)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设计“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

(做实验)哦,我们先来请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

(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如蚯蚓、土壤、盆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随机点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①提问:

你想创造两个干湿不同的环境,真好!

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②谈话:

这是干土,盆子,这是洒水器,里面装了水,来根据你的想法做一下。

(生创造干湿不同的环境)

③提问:

大家觉得他创造的环境怎么样?

有补充意见吗?

哦,是的,干的这一端一点水都不能有,大家同意吗?

好,非常好,既然这是对比实验中的不同条件,其他条件应该怎样?

相同:

光线。

(亮度)

④提问:

接下去你准备怎么做?

放好蚯蚓以后我们怎么做呢?

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2)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或者是都不盖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提醒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

(4)最好再做2次。

(保证实验可信度)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①提要求:

我们课堂时间有限,大家觉得实验做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停止了呢?

②(蚯蚓呆在一个地方基本不动),好,我们大家能达成共识,在实验结束之后立即把呆在某个地方的蚯蚓数一下,填好实验记录表,就收拾好材料准备交流好吗?

③接下来,请材料员上来领取你们组需要的材料。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①汇报:

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实验的结果,第一组……

②提问:

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发现爬到潮湿中有几条,爬到干燥中有几条,呆在中间的有几条。

这样的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③是不是一定如此?

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但是今天课堂上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共识。

(二)实验设计二: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其他条件相同:

潮湿程度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洒水,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几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

透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

跟蚯蚓一样,其实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举例说说不同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4、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5、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出示蚯蚓

 

下过雨后出来的更多。

 

可改变条件:

干燥、湿润

 

不改变条件:

光,温度,土壤多少,蚯蚓数量

 

可改变条件:

有光,无光

 

不改变条件:

潮湿度,温度,土壤,两边蚯蚓数量。

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

蚯蚓喜欢:

阴暗、潮湿的环境

动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条件(自然环境)。

 

作业设计

了解更多动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后记

 

科学教师备课教案(总第5课时)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题

5、食物链和食物网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具

准备

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谈话导入:

1、提问:

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

(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

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

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写食物链。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

落叶→蚯蚓→小鸟;

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生产者和消费者,划出书中P12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同学们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P13面图,生物有:

水稻、稗子、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

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

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①通过直观的观察,让学生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②从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分析食物链破坏的各种影响;

③启发学生对食物网的思考;

④以身边的事例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总结前课内容,引出本课内容。

 

食物关系

 

注意箭头方向:

有弱者指向强者。

 

重点强调:

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生产者:

植物。

消费者:

动物。

 

板书设计

5、食物链和食物网

蔷薇(草)→蚜虫→瓢虫→小鸟

落叶→蚯蚓→小鸟

蔷薇→毛毛虫→小鸟

食物链:

①谁被谁吃。

②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食肉动物终止。

食物网:

作业设计

再写出几条食物链,连成食物网

教学后记

 

科学教师备课教案(总第6课时)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题

6、做一个生态瓶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难点: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具

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小石子、细纱、小鱼等)、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复备课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

(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体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水、空气、阳光、养料)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氧气、食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粪便→养料

吃草→控制水草在水中的生长速度。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

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淤泥→可以给动物提供栖身之地,给植物提供生长的地方,固定根系。

2、概括: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