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7699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

最新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3讲议论文阅读复习习题

第13讲 议论文阅读

一、(2018·河池)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

①他在早期的从戎生涯中,曾先后任过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等诸多要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点燃了他追求革命真理的心灯,1922年7月,他毅然辞去昆明警察厅长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的邀请,急赴上海恳求入党。

被拒绝后,他又远渡重洋转赴欧洲,在柏林求见了周恩来,并敞开心扉陈述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和献身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

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实现了人生夙愿。

②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

朱德同志何以能舍弃高官厚禄而百折不挠地追随中国共产党?

说到底,是追求理想信念使然。

哲人说,倘若把砥砺奋进的人生比作一把刀,那么信念就是一块磨刀石。

用好这块磨刀石,能让人的思想刀锋遇雨而不锈蚀,令人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于困境中逆势而上。

③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特别是从事一项艰难的事业,往往机会与暗礁并存,光明与黯淡同在。

心灯不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④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

干事创业,难免遭遇挫折与失意。

上世纪80年代,军转干部任正非在经营中被骗200万元巨款,又接连遭到解职、离婚、负债等沉重打击。

凭着顽强的意志,这个陷入绝境的中年汉子集资2.1万元起家,经过20多年打拼,竟把小公司打造成为位居世界500强的名牌企业。

这样的辉煌成就虽属个例,但那种直面打击而不退却的坚忍、前进受阻而不言弃的笃定,却映照着创业的真谛。

信念磨砺意志、意志支撑坚忍、坚忍助力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

⑤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

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很可能会不幸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没有被不期而至的失聪击垮,而是用“感觉”去顽强跨越生命缺陷,创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奇迹。

⑥有人说,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把绊脚石当作垫脚石的人并不多。

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人生的刀刃必能斩断前行中的一切险阻。

(文/马祖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第④段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B)【考点二】

A.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比喻论证D.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

可采用排除法,第④段中举了任正非的例子,举例论证肯定有,但并没有比喻论证,所以应选B。

2.【A+层级】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可以分为两层:

①②/③④⑤⑥。

【考点三】

B.第③段主要运用排比句式及道理论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考点五】

C.第⑥段中“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的意思是“成功的方法很多,不必担忧”。

【考点四】

D.本文观点鲜明,中心论点是:

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

【考点一】

(解析:

A.本文的结构应为总分总式,可以分为三层:

①②/③④⑤/⑥;B.第③段没有运用排比句式;C.“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意思应该是“真正能把绊脚石当作垫脚石,最终成功的人并不多”。

二、(2018·柳州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

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

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

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

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考点六】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2.【A+层级】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考点一】

B.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可以分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

【考点三】

C.文章除了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考点二】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考点四】

3.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A)【考点五】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把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

”(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说,他才答应。

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是,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

吕蒙说: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炼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三、(2018·贺州)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

①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

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②“夫志,气之帅也”。

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③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

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

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④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

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

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

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忍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

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

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

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⑥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⑦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

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2017年08月25日04版《人民日报》)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B)【考点一】

A.人生须立志。

B.人生立志须趁早。

C.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

D.人生应该立怎么样的志。

2.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考点二、五】

A.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用了事实论据。

B.“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C.第③④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D.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解析:

A.选文第②段除了用事实论据,还用了道理论据;B.“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谈的是谦让的美德,不能作为中心论点“人生立志须趁早”的论据。

D.本文没有采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第⑥⑦段是解决问题。

【考点三】

B.第②③段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

【考点三】

C.第⑤段画线句子,引用名言,运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要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丰富的情感更加真挚细腻。

【考点四】

D.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不容易迷航。

【考点六】

(解析:

A.应为“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B.第②③段是递进关系,位置不可以调换;C.“丰富的情感更加真挚细腻”应为“鲜明的对比更能激发人深思”。

四、(2018·安顺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

“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

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

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

“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

”乔老答:

“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

“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

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

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

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试试!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考点一】

A.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C.让人,并不是懦弱。

D.让人,乃众妙之门。

2.【A+层级】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豁达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

【考点六】

B.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考点二】

C.让人既是一种涵养,又是一种胆识,但对事业的发展没有很大帮助。

【考点六】

D.本文先从沈从文的故事写起,引出中心论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说明怎样真正做到让人;最后总结全文,号召大家学会让人。

【考点三】

五、(2018·田阳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

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

“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

米好,粥就好。

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

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

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

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

熬粥之妙,令我想到读书。

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

要多读经典好书。

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秘鲁作家略萨说:

“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

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

”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

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

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

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

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

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

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

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只是别忙,须从容读。

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

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

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

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

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

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

“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

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

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

“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

”可不是吗?

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考点一】

A.读书如熬粥,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

B.读书要有正确的选择。

C.读书要有耐心。

D.读书要持之以恒。

2.【A+层级】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考点三、六】

A.读书如熬粥,要有正确的选择。

常读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B.读书如熬粥,要有耐心。

读书不可粗枝大叶,要从容地读。

C.读书如熬粥,要持之以恒。

读书要甘守孤独,耐得住寂寞。

D.短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考点二、三】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读书之法。

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六、(2019·预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错爱子女意味着毁灭

①年轻时读曾国藩家书,最不能理解的是他对后辈的态度。

比如家教五个字:

书蔬鱼猪竹。

他特别反感孩子们睡懒觉,要求他们赶紧起床读书、种菜、养鱼、喂猪、种竹子去。

女孩子还要纺线做饭洗衣,家务事自己做。

不但如此,他竟然写信通知他弟弟:

我将来绝不给子女留钱,做官的人给子女留钱“可羞可恨”。

②此举容易让人理解为,做父母的不疼爱子女。

然而,曾国藩的解释是:

只有勤奋才能保持家人向上、家族兴旺;后代如果没出息,钱财就成了作恶工具,全家将跟着蒙羞。

深细思之,才觉这样的对子女之爱,“道似无情却有情”,可谓爱到了点子上,亦可谓明智。

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这首词读来总让人会心一笑,因为他把天下父母的内心写得纤丝毕现。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在亲情中,护雏舐犊乃人之常情,这是生物学规律,人的一种本能。

望子成龙则是其必然延伸和社会性升华,在重视家庭伦理的中国尤其如此。

假如说有人竟亲手把子女推进火坑,一步一步让他犯罪坐牢,为人父母者是否觉得匪夷所思无法想象?

④令人唏嘘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蠢事并不少见。

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利令智昏,全家齐动员大搞腐败,刘铁男、李达球、郭永祥、赵少麟无不如此。

本来他们拥有世人少有的辉煌成功,最终却折了老子、赔上儿子、殃及孙子,甚至为了减轻罪责互相诿罪,亲人成了仇敌,等待他们的只有黑洞般的痛苦寂寥,人生悲剧莫过于此。

发人深思的是,亲情竟何以至此?

父母爱子女,何以沦为如此结局?

⑤古人云: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不能说刘铁男们的“爱子”不“计深远”。

当初刘铁男让儿子在关联单位拿干薪,一定不是为了积累犯罪证据,一定以为是讨了大便宜。

然而,把不劳而获违法乱纪当作爱和智慧,必然在损害人民利益的同时,亲手毁灭自家的幸福,可谓饮鸩止渴,愚不可及。

刘铁男在法庭最后陈述中,泣不成声地说他对不起儿子,一语戳中了这一类父亲难以启齿的痛处,正是“可羞可恨”!

⑥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爱是无罪的,溺爱则是毒药;有的事错了可以重来,错位的爱则意味着毁灭。

有的家庭因为这样的溺爱与错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事稼穑”、好逸恶劳。

有的父母为孩子走关系、谋位子、贪财富,甚至不惜违纪违法,滑向犯罪的深渊。

如此之爱,容易使孩子养成诸多不良品质,失去独立成长、发展的能力,看似为孩子“计深远”,实则误其前程、断其生路。

⑦周恩来不让子侄透露亲属关系,杨善洲不给子女安排工作,多少老一辈革命家把一生积蓄全部当作党费交了,不留给子女。

那时的领导干部如何爱子女,他们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唯有树良好家风,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才能真正许子女一个美好的未来。

1.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D)【考点一】

A.望子成龙是亲情社会性的升华。

B.父母何以将子女推向深渊?

C.爱是无罪的,溺爱则是毒药。

D.只有严格要求子女,才能给子女美好未来。

2.第⑥⑦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考点二】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C.引用论证 道理论证

D.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解析:

这两段主要通过“有的家庭”“有的父母”的例子与周恩来、杨善洲等例子作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注意看题干中的“主要”。

3.下列句子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B)【考点五】

A.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

(吴楚材)

B.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C.严是爱,宽是害。

(俗语)

D.贫贱子弟易成者,习于严束也。

(陈荩)

(解析:

B.“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的是母爱深情。

4.【A+层级】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考点六】

A.曾国藩认为,不勤奋就不能保持家人向上、家族兴旺;后代如果没出息,钱财就成了作恶工具,全家将跟着蒙羞。

B.在重视家庭伦理的中国,父母将子女亲手推进火坑,让他们一步步犯罪坐牢,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给子女留下巨额财产是不明智的行为,不如培养他们健康的价值观、财富观和正直善良的品行,教会他们有担当。

D.有些事情错了可以重来,但错位的爱意味着毁灭,不可能重新开始。

(解析:

B.文中说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蠢事并不少见”,而不是“不会发生”。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

①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竟出现了一百多次。

大圣人孔子在为我们勾勒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的同时,也提出了君子最基本的人格标准:

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担当精神,是我们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若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担当精神呢?

③担当是一种责任。

玄奘西去印度,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始终牢记取经的职责,行程五万余里,终于将佛教圣经带到了中国并发扬光大。

【甲】由此可见,责任是我们拥有担当精神的首要条件,在历史的长河里,许多有志之士身处困境时,都是依靠责任感克服重重困难,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的。

④担当是一种勇气。

鸦片祸国之际,林则徐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挺身而出,披肝沥胆,虎门销烟;戊戌变法时,谭嗣同毅然拒绝他人劝他逃跑的建议,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勇气直面保守派的屠刀,以鲜血捍卫了自己的变法思想。

由此可见,勇气是我们拥有担当的重要条件,我们只有有了勇气,才能更好地保家卫国。

⑤担当是一种境界。

古往今来,有许多义士仁人,心怀天下苍生,向我们诠释着担当的境界。

虽然遭遇贬谪,范仲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