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8006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x

高一地理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一月考地理试题

考生注意:

本试卷共56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选择题(50分,每题1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5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请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将该选项对应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日本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点46分(东九区区时)在日本仙台市东部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强震。

截止4月4日,由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2259人死亡、15315

人失踪。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东八区)是

A.3月11日13点46分B.3月11日15点46分

C.3月10日14点46分D.3月12日14点46分

2.此次地震发生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位于

A.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B.赤道上

C.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D.北回归线以北

图1为天气系统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属于

A.北半球,高气压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D.南半球,低气压

4.下列天气现象的形成与图示天气系统相关的是

A.梅雨B.伏旱C.台风D.锋面雨

读图2,完成5~7题。

5.如果图中所示区域为冬季,则控制该区的气压带或风带主要为

A.赤道低气压带B.东北信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D.盛行西风带

6.P地为地中海气候,与图3中四种气候类型对应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7.如果图中环流ABCD表示P地的夜晚热力环流示意图,则P地盛行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读图4,完成8~11题。

8.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

A.B环节B.C环节

C.E环节D.F环节

9.“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这一段话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

①水圈②岩石圈③生物圈④大气圈

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有关该地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B.a地背斜成山

C.b地向斜成谷D.a、b之间有断层

11.下列关于地质构造对工程建设指导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b处可以找到石油B.采石场宜建于a处

C.隧道选址的理想场所是a处D.在b处容易找到地下水

读图5-甲和5-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12~13题。

12.图5-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A.三角洲B.沙丘C.冲积扇D.沙丘

13.图5-乙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风力侵蚀B.风力堆积C.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

14.关于聚落与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②山区的聚落大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③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④古代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主要是因为河流两岸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读图6,完成15~16题。

15.属于西风漂流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16.若该图为太平洋洋流模式图,则乙处渔场的名称为

A.北海道渔场B.纽芬兰渔场

C.北海渔场D.秘鲁渔场

中国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

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

据此完成17~18题。

17.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B.台湾岛的面积比现在小

C.珠穆朗玛峰的雪线将往下移

D.冬小麦种植区域将南移

18.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应当采取的应对策略是

①控制发达国家的碳密集产品和高能耗项目向我国转移;

②将西部高能耗企业转移到东部去发展;

③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走“循环经济”的路子;

④调整能源结构,加快风能、核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9.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这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是

A.分布的不平衡性B.资源间的联系性

C.数量的有限性D.利用的发展性

图7为“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图中分别反映了两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读图完成20~21题。

20.甲国最有可能是当今的

A.美国B.印度C.日本D.英国

21.甲、乙两国相比

A.甲国人口出生率低B.乙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C.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D.乙国人口平均寿命短

“闯关东”是指明朝以后,人们不顾官府禁令到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据材料完成22~23题。

22.影响“闯关东”和“雁南飞”的主要人口迁移因素是

A.自然因素B.政治因素C.经济因素D.宗教因素

23.下列关于人口移动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人口移动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

C.人口移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D.人口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图8为“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A.甲、丁B.乙、丁

C.乙、丙D.甲、丙

25.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甲B.乙C.丙D.丁

图9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的功能区,且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

读图完成26~27题。

26.图中表示居住区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7.图中丙功能区分布在河流下游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

C.社会因素D.环境因素

28.2011年春,我国大部分地区蔬菜价格大跌,并出现严重的滞销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市场需求B.国家政策

C.气候因素D.交通运输

2011春节前,香港某花卉批发店老板通过互联网联系采购了昆明斗南的一批优质鲜花运至香港销售,三天后销售完毕。

据材料完成29~30题。

29.本次运输宜采用的交通运输方式为

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

C.海洋运输D.航空运输

30.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地域联系方式共有

A.通信、商业贸易B.交通运输、商业贸易

C.通信、交通运输D.通信、交通运输、商业贸易

图10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图,读图完成31~32题。

31.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A.种植园农业B.乳蓄业

C.混合农业D.水稻种植业

32.该农业发展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

A.低洼的地势

B.广阔的市场

C.丰富的劳动力

D.侨乡优势

可口可乐公司为世界著名的饮料企业,在昆明高新工业园区建有生产厂。

据此完成33~34题。

33.可口可乐公司在昆明高新工业园区的布局,按其主导区位因素划分属于

A.原料指向型工业B.市场指向型工业

C.技术指向型工业D.动力指向型工业

34.昆明高新工业园区集中了食品企业、制药企业、饮料企业等,这些企业间的联系属于

A.产业方面的联系B.基础设施方面的联系

C.廉价劳动力方面的联系D.技术、信息方面的联系

35.建成后的昆明新国际机场将是一座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联结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关于该机场区位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云、雨、雾出现的频率大

B.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

C.离开市中心,并有快捷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

D.良好的地质条件

36.为缓解昆明城市交通拥堵状况,下列措施无效的是

A.小汽车大量进入家庭

B.长途汽车客运站搬迁到二环路以外

C.修建城市轻轨

D.建设“四环”、“十七射”交通改造工程

 

图11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37~38题。

37.若甲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乙为港澳台地区,改革开放初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构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甲为“厂”,乙为“店”

B.箭头①表示资源、能源

C.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D.箭头①表示市场,箭头②表示信息和管理

38.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①综合性②整体性③差异性④开放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9.关于日本和英国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英国气候温和多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B.日本人多地少,农业注重农业生物技术

C.两国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D.英国畜牧业发达,种植业以水稻、小麦为主

图12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简图,读图完成40~43题。

40.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1.A区与C区的界线是

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C.大致与2000米等高线吻合D.大致与一月0℃等温线吻合

42.关于B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本区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仅次于东部经济地带

B.本区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C.本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D.本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

43.关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主要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主要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

据此完成44~45题。

44.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最突出的区位劣势是

①劳动力素质低②科技力量雄厚③能源短缺④经济腹地狭小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45.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①城市数量猛增,出现“城中村”现象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明显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图13是我国西气东输线路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47题。

46.西气东输工程的目标市场是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三角洲

C.环渤海地区D.粤、港、澳

47.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解决我国的

A.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B.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不协调的问题

D.木材短缺的问题

48.20世纪50年代,美国“钢都”匹兹堡曾经一度走向衰落,其原因是

①生产结构复杂②世界性钢铁过剩③环境污染严重④技术落后,企业老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据此完成49~50题。

49.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④人为破坏植被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②③

50.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过渡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B.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C.从热带向温带过渡D.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

非选择题(3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30分)

51.图14为北半球二分二至地球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在图中短线上画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图中地球公转线速度最快的是点附近(填字母)。

(3)地球从C点运行到D点时,南极圈内极昼极夜范围变化状况是。

(4)地球运行至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5)地球运行至A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达最小值的地区是。

52.读“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图”(图15)和“亚洲季风图”(图16),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15中A气压带名称为,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图15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16中(甲或乙)所示。

(2)当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名称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表现为。

(3)图中季风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其主要特点是商品率、生产规模和机械化水平。

该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优势区位因素是和。

5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1)图中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

(3)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温带草原逐步过渡为和,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冰川作用D.波浪作用

(6)近年来,我国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北部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主要是为了()

A.调整农业产业结构B.防治荒漠化

C.提高森林覆盖率D.减轻农民负担

54.(4分)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现在花卉、蔬菜、水果和塘鱼等高产农业发展迅速。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分析回答:

(1)图示的地理事物发展过程被称为,此现象在该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2)珠江三角洲地区粮食生产地位的下降,致使该地粮食供应不足,需依靠外地调入粮食;加之该地人口不断增加,所以致使该地人地矛盾变得日益不协调。

有分析人士指出,该地人地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除了人口不断增加以外,还有、等等。

选做题(20分,文科生选做第三题,理科生选作第四题)

三、文科选做题(本题有2小题,共20分)

55.读中美两国地理位置重叠对照图(两国比例尺相同)问答。

(10分)

(1)中美两国的重叠部分,相似的气候类型有、。

(2)从本图可以看出,与美国相比,我国的

(温度带)范围更大。

(3)美国西部以工业闻名于世。

我国近年在西部重点建设的是工业。

(4)19世纪初的美国西部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与我国西部的情况基本相似。

比较中美两国二战以来经济布局总空间变化的特点:

我国是美国是。

(5)美国西部大开发始终以交通为先导,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西部大开发修建的铁路是

,其主要意义是(至少写两点)。

56.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在甲图中用实线按走向画出: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并标注名称。

(2)甲地区自然特征可概括为;乙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3)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其中,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

(4)甲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是:

(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的角度作答)。

甲地区水资源分布状况为:

,为了区域协调发展,应采取调水工程。

四、理科选做题(本题有1小题,共20分)

55.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在甲图中用实线按走向画出: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并标注名称。

(2)甲为我国地区,其自然特征概括为;乙为我国地区。

(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

(4)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其中,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

请简要分析这些地方为什么能形成商品粮基地:

地形:

;土壤:

气候:

;人口:

(5)甲地区降水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规律是:

(2分)

高一年级月考试卷答案

地理

考生注意:

本试卷共56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选择题(50分,每题1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30分)

51.

(1)在图中短线上画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1分)

 

52.

(1)副热带高气压带;甲(2分)

(2)蒙古高压;寒冷干燥;(2分)

(3)水稻种植业;低;小;低;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6分);

54.

(1)城市化;工业化推动城市化;2分)   

(2)耕地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小;(2分)

三、文科选做题(本题有2小题,共20分)

55.

(1)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2分)

(2)亚热带;(1分)

(3)电子;能源;(2分)

(4)自东向西扩展;从东北向西部和南部扩展;(2分)

(5)青藏铁路;合理布局交通网、推动藏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3分)

(2)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下降;(2分)

(3)三江平原;松嫩平原;(2分)

(4)夏季多冬季少,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多西少,北多南少;

东水西调,北水南调(3分)

四、理科选做题(本题有1小题,共20分)

55.

(1)在甲图中用实线按走向画出: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并标注名称。

(3分)

 

(2)东北;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长江中下游;(3分)

(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6分)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与全国平均比较)

黑土

旱地为主

相对地广人稀

水稻土

水田为主

人均耕地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