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86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docx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毕业论文设计

 

决策分析与管理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研究

 

2009年6月6日

目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的目的与内容2

1.3研究的意义2

1.4研究的思路与框架2

1.4.1研究思路2

1.4.2研究框架3

2文献综述3

2.1以往相关理论研究3

2.1.1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研究4

2.1.2班级活动内容研究4

2.1.3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评价研究5

2.2以往研究的不足5

3研究方法5

3.1头脑风暴法5

3.2问卷调查法6

3.3层次分析法6

4评价体系的构建6

4.1“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量表的确定6

4.2样本的选择、描述7

4.3研究方法的应用7

4.3.1头脑风暴法的应用7

4.3.2问卷调查法的应用8

4.4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10

5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11

5.1建立子目标及其下属性间的成对比较矩阵,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验证一致性11

5.2建立4个待选活动方案的成对比较矩阵,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验证一致性12

5.3计算4个待选活动方案的总评分14

6研究结论与讨论16

6.1研究结论16

6.2讨论16

6.3实践意义16

6.4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17

参考文献17

附录18

附录A调查问卷二18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大学生的扩招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班级人数的增加,致使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

然而大学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体现其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其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

目前大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及缺乏和谐的班级合作竞争氛围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

然而现代班级的活动开展并不成熟。

这种不成熟性一方面表现在应付学校的德育任务,另一方面表现在缺少健全的开展机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呈现以下特点:

(1)在班级活动参与上,学生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班级活动没有多大兴趣,参加活动一般是由同学推荐,或是教师要求而迫于无奈。

(2)在班级和小组活动的开展上,学生的角色固定在平时的班队活动中,32%的学生表示自己会演节目,主要是发挥自己在课余培养的特长,以“吹拉弹唱跳”居多。

53%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做的事是参与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15%的学生经常主持班队会,有时身兼数职,既主持又表演才艺,而且他们担当主持的角色比较固定。

(3)班级活动计划较强,控制有余。

有些重要的活动事先经过教师和班委的策划,比较强调计划性,往往以学校的德育要求为指针。

在活动程序和内容的安排上比较僵化,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比较少。

(4)班级活动内容远离学生生活,活动机制不完善。

在活动的开展中活动内容的选择往往由学校和教师决定,学生只充当活动执行者。

一个班级刚刚组成时难免具有离散性,但随着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先进的班级就具备了向心性,而非先进的班级则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保持着离散性。

这说明班级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班级活动则是班级建设和发展的调和剂。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班级活动开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为高校班级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让更多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形成更加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本文对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建立了“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希望为大学生班级举行活动提供参考意见和评价依据,从而选出最优活动方案。

1.2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

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的研究,为大学生班级举行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得班级活动开展的更好,增进同学间感情,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班级成为先进的班集体,进而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研究内容:

首先,通过开放式的调查问卷确定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

其次,从中选出较为重要的8个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细分,设计发放第二份问卷,确定各因素的权重,以及选出四个合适的活动方案。

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并对所选择的四个活动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出最优活动方案。

1.3研究的意义

开展班级活动,是老师和全体班委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基本形式,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班级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经验及生活经验的基础,它能充实学生的生活,密切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复杂关系。

同时,班级活动能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在班级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另外,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的研究,建立“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为大学班级提供参考指导意见,成功举办班级活动,从而使班级活动的作用得到积极的发挥。

1.4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4.1研究思路

首先,此次研究通过第一份开放式的调查问卷,请同学们罗列出自己认为对班级活动有影响的5个因素。

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后得到了对班级活动效果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因素,包括活动主题意义、班级凝聚力、组织人员影响力、准备程度、时间、地点环境、花费等8个因素;

其次,对8个因素细化成四个选项的选择题,发放第二份调查问卷,并根据调查结果得出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影响程度和四个待选活动方案;

最后,根据两次问卷的调查结果,建立了“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个活动方案进行分析,选出最优活动方案。

1.4.2研究框架

研究框架如下图1.1所示:

图1.1论文研究框架图

2文献综述

2.1以往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有基于特定大学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的研究内容,相关研究的方向主要有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模式研究、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实现班级的有效管理、班级活动类型的探索、班级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班级活动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学分制下辅导员工作的初探等。

本文主要介绍“张亮亮,崔香芬在经济学报上发表的关于高校班级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南京某高校为例”一文的研究结论。

其研究结论如下。

[]

2.1.1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研究

班级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就是怎么发起活动,如何更好地引导、鼓励和支持班级积极发起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研究班级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重中之重,也是高校“提增”活动的题中之义。

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研究结果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2.1班级活动发起方式的现状

服从学校要求

班级自主策划并得到学校支持

班级完全自主自发

比率

25.3%

38.2%

36.5%

表2.2理想的班级活动发起方式

服从学校的要求

班级自主策划并得到学校支持

班级完全自主自发

比率

8.5%

50.8%

40.7%

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当前高校班级活动发起方式基本上是以班级自主策划并获得学院支持以及班级完全自主而发起的。

这一现状与学生希望的班级活动发起方式基本吻合。

但同时也应看到,学生明显希望在班级活动发起方式上,希望学校对班级活动进行引导和支持,给予班级更多自主权。

2.1.2班级活动内容研究

班级活动内容直接关系到其对班级成员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到班级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因此,班级活动内容也是考察班级活动开展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班级活动内容研究结果如表2.3和表2.4所示。

表2.3班级活动内容的现状

主题班会活动

休闲娱乐活动

专业实践活动

科技训练活动

其他

比率

71.5%

83.5%

24.6%

19.8%

2.5%

表2.4理想的班级活动内容

主题班会活动

休闲娱乐活动

专业实践活动

科技训练活动

其他

比率

67.3%

49.5%

27.0%

15.9%

2.1%

可以看出,学生明显希望能够更多地开展专业实践和科技训练活动。

这为今后班级活动内容指明了方向。

再次,高校主题班会活动出现式微趋向。

高校主题班会作为高校班级活动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理应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高校主题班会活动开展较多,学生们则明显希望减少主题班会活动。

因此,如何完善高校主题班会活动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探索的问题。

2.1.3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评价研究

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评价,既是对班级活动主观态度的表达,也将影响到班级成员再次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因此,学生对班级活动的评价是考察班级活动开展状况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表2.5班级活动效果的评价

增进班级同学相互了解

增强班级凝聚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专业兴趣和素养

比率

80.4%

82.2%

48.6%

40.0%

表2.6班级活动必要性评价

有必要

没有必要

无所谓

比率

82.6%

6.8%

10.6%

2.2以往研究的不足

以往的大学生班级活动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班级活动的内容、意义、框架、原则、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学术和现实实践意义都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是却没有对影响班级活动的效果因素进行细化研究,造成了“都知道班级活动重要,却不知道怎么做才会使班级活动效果好”,使大学生班级不知道影响班级活动的因素有哪些,从而不能明确的评价班级活动效果的好坏。

3研究方法

3.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

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

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法。

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方法。

3.2问卷调查法

亦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

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

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一般有三种形式:

(1)报刊问卷。

在报纸或刊物上公布调查表、号召读者做出书面问答,并指定地址寄回答案;

(2)邮寄问卷。

把已印好的调查表寄给一定类型的对象.并请他们填写答案后指示寄回调查表;(3)发送问卷,由研究人员把调查表发给集中在一处的一群调查对象。

要求他们当场填写后直接收回。

本文中选择的是“发送问卷”。

3.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Satty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它是一种实用的多属性评估方法。

当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要考虑很多决策元素,包括目标、方案、决策者等,且决策元素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时,层次分析法的目的在于利用一个层级的结构将复杂问题系统化,将决策元素划分为不同维度,并由不同维度将问题加以层级分解和架构,将大型复杂的决策问题解构成多个小的子问题,然后根据AHP的步骤分别进行比较评估后在整合,如此可使复杂的决策问题变成比较容易的决策问题。

4评价体系的构建

4.1“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量表的确定

第一份调查问卷,目的在于初步确定影响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因此问卷在设计简单明了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罗列出影响因素,统计结果有班级凝聚力、活动的主题意义、组织人员影响力、准备程度、个人兴趣、花费、地点环境、时间这八项因素。

第二份调查问卷,对各个因素进一步细分,设计出选择题部分的7个选择题,并且由此可以得到4个待选活动方案;同时问卷二设计了对8个因素进行排序的表格,构成了因素排序部分,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确定这8个因素对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影响程度的大小,从而确定它们的权重。

4.2样本的选择、描述

本次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研究采取的是发送问卷的形式,对象主要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但在第一份开放式的问卷调查中也向大三学生发放了9份问卷,因为他们已经参加了多次班级活动,对影响活动的因素更为了解。

第二份问卷分为了两部分:

选择题部分和影响因素排序部分,发放对象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问卷发放回收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4.1样本选择的具体情况表

项目

发放对象

发放份数

回收分数

回收率

有效问卷

有效率

发放时间

回收时间

问卷

问卷一

大三1班

9

8

96.80%

30

96.80%

3月17日15点50分

3月17日16点50分

大二1班

22

22

问卷二选择题部分

大二1班

31

31

100%

29

93.50%

3月31日15点50分

3月31日16点50分

大一1班

30

30

100%

29

96.70%

3月31日14点50分

3月31日15点50分

问卷二因素排序部分

大二1班

31

31

100%

30

96.80%

3月31日15点50分

3月31日16点50分

大一2班

30

30

100%

30

100%

3月31日14点50分

3月31日15点50分

4.3研究方法的应用

4.3.1头脑风暴法的应用

首先,在确定课题时,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了多个课题,最后经过研究讨论决定选择“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因素的研究”这个课题。

其次,经过开放式的问卷调查,一共统计了18个因素,经过讨论后,最后选取了8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细分,确定了第二份问卷的选择问题。

最后,本次研究对第二份问卷进行了统计,根据大家选择的结果,确定了4个活动方案。

同时,在建立评价体系的时候,对8个因素进行分类时,在研究中采用“头脑风暴法”,最后确定去掉“准备程度”这个因素,把其他7个因素分成主观,客观两类因素,建立了“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4.3.2问卷调查法的应用

第一份调查问卷:

一开始本文并不能确定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于是采取了“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方式。

第一份调查问卷如下:

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打扰一下,麻烦帮忙做以下的问卷问题:

请列出你认为对班级活动效果影响最大的5种因素:

谢谢!

通过此问卷,本文得到了影响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一共有18个,并根据影响班级活动效果的因素的得票数,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排序,由于后10个因素的得票数太少,故只选取了前8个因素。

下图是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图4.1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

第二份调查问卷:

对第一份问卷得出的8个因素,本文通过探讨,设计出了第二份问卷,问卷二分为两部分:

选择题部分和因素排序部分。

选择题部分有7个问题,问题的次序是根据活动举办对因素先后考虑的次序。

问题一:

举办一个活动,它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活动的意义所在,而大学生班级活动的意义不外乎于“庆祝节日”、“增进同学间感情”、“提高学习”等三个方面。

问题二:

要举办活动,当然要考虑场地,在大学,班级举行活动一般是在“学校内”、“餐馆”、“娱乐场所”以及“户外景点”之间进行选择。

问题三:

场地选好了,接着就是考虑活动举办的时间,大学生能举办班级活动的时间也只有“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这三个时间点。

问题四:

考虑时间,不仅要考虑举办活动的时间点,也要考虑举办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本文以两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而且活动举办的持续时间一般在6小时以内,超出的以“更长”来选择。

问题五:

场地时间考虑好,接着就应该考虑花费,而活动的花费一般在“5元以下”、“5~20元/人”、“20~50元/人”等三个段选择,超出的则选择“更多”。

问题六:

准备程度是对以上五个问题的综合考虑,选项中准备程度是一步一步加深。

问题七:

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是因为这个问题与前六个问题考虑的不是同一类型的问题,而且较前六个问题也更为重要,在大学里,举行活动做决策一般是“全班一起策划”、“班委策划”、“个人策划,听取大家意见后再修改”或者“个人策划好,同学直接参与就行”等四种决策方式。

因素排序部分,是为了确定所选取的8个因素对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影响程度的大小,以方便确定他们的权重。

在问卷中,因素排序部分是用表格设计的,要求按1~8对8个因素进行排序,8代表影响程度最大。

第二份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图4.2问卷二排序部分结果统计图

 

表4.2问卷二选择题部分统计结果表

选项

A

B

C

D

题目

1

庆祝节日

增加同学感情

提高学习

——

——

7

52

1

——

2

学校内

餐馆

娱乐场所

户外景点

——

10

17

4

29

3

周一至周五

周末

节假日

——

——

9

21

30

——

4

1-2小时

3-4小时

5-6小时

更长

——

21

29

8

2

5

5元以下

5-20元每人

20-50元每人

更多

——

6

39

25

0

6

活动方式、人员

A、日期、地点、具体费用

B、活动进行的具体安排

更具体的策划

——

3

14

33

10

7

全班

班委

听取意见

个人策划

——

29

6

24

1

4.4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

经过问卷调查法确定了影响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为8个,由于“准备程度”这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他7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所以再建立评价体系时去掉了这个因素。

根据剩下7个因素的属性,本论文把它们分成了两类:

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在评价体系中,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活动主题意义指举办活动是为了庆祝节日、定期小互动增进同学感情还是学习经验交流会提高学习等;组织人员影响力主要是指班委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影响程度大小;个人兴趣是指同学对所举行的班级活动的喜好程度;花费是指在整个活动中所需的费用,包括材料采购、场地费用等;地点环境是指班级活动开展的场所;时间是指活动日期的选择及整个活动所需的时间。

建成的“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如下图:

图4.3大学生班级活动效果评价体系图

5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

5.1建立子目标及其下属性间的成对比较矩阵,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验证一致性

在确定了决定方案的评估目标与阶层关系图后,利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考察分别建立了各属性及各活动方案两两成对的相对评比矩阵。

在进一步验证各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及C.R。

进行成对比较时,一方面要针对评估目标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属性下的4个活动方案做两两比较。

首先建立子目标“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成对比较矩阵:

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经过计算后特征向量

,权重向量

,由于两个子目标相互比较,所以没有一致性的问题。

接着建立子目标“主观因素”下属性间的成对比较矩阵:

班级凝聚力活动主题意义组织成员影响力个人兴趣

班级凝聚力

活动主题意义

组织成员影响力

个人兴趣

经过计算后特征

,权重向量

且C.R.=0.0126,C.I.=0.0114,故通过一致性检验。

子目标“客观因素”下属性间的成对比较矩阵:

花费地点环境时间

花费

地点

时间

经过计算后特征向量

,权重向量

,且C.R.=0.0034,C.I.=0.0020,故通过一致性检验。

5.2建立4个待选活动方案的成对比较矩阵,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验证一致性

在各评估目标下,建立A、海边游玩,B、KTV,C、聚餐,D、学习经验交流会4个活动方案的成对比较矩阵,并计算特征值、特征向量、一致性指标与一致性对比,列于成对比较矩阵下方。

表5.1班级凝聚力

——

A

B

C

D

A

1

2

3

5

B

1/2

1

2

3

C

1/3

1/2

1

2

D

1/5

1/3

1/2

1

表5.2活动主题意义

——

A

B

C

D

A

1

2

2

5

B

1/2

1

1

3

C

1/2

1

1

3

D

1/5

1/3

1/3

1

表5.3组织人员影响力

——

A

B

C

D

A

1

3

2

5

B

1/3

1

1/2

2

C

1/2

2

1

3

D

1/5

1/2

1/3

1

表5.4个人兴趣

——

A

B

C

D

A

1

6

2

3

B

1/6

1

1/4

1/3

C

1/2

4

1

2

D

1/3

3

1/2

1

 

表5.5花费

——

A

B

C

D

A

1

3

5

7

B

1/3

1

2

4

C

1/5

1/2

1

2

D

1/7

1/4

1/2

1

表5.6地点环境

——

A

B

C

D

A

1

6

2

3

B

1/6

1

1/4

1/3

C

1/2

4

1

2

D

1/3

1/3

1/2

1

表5.7时间

——

A

B

C

D

A

1

1/5

1/5

1/2

B

5

1

1

3

C

5

1

1

3

D

2

1/3

1/3

1

可以看出,C.R.值都在0.1以下,符合一致性要求。

5.3计算4个待选活动方案的总评分

经过以上计算,本文可以得到两组矩阵:

一组为主观因素子目标下的属性权重矩阵WZ与客观因素子目标下属性间的权重矩阵WK,两者表示如下:

班级凝聚力花费

活动主题意义地点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