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8706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docx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doc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7)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

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

“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

“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

2.宋仁宗曾说:

“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讨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

”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A.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C.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3.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4.秦朝建立了完备性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5.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反映了()

A.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

C.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D.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

6、公元前4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社会发生严重分化,大土地所有者大量兼并土地,小土地所有者大批破产,公民无法自备武装,雅典走向衰落,后来为君主制的马其顿所控制。

这表明()

A.战争是导致雅典衰败的主要

原因B.希腊民主制度具有局限性

C.小生产者是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D.民主政治使雅典走向衰败

7、在雅典城邦,任何公民都要在一年内为自己的提案负责,即使提案经过了公民大会的批准。

如果实施成功,荣誉归于公民大会;反之,公民大会将追究提案人或执行人的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城邦政治()

A.纵容政治领袖操纵民意B.公民大会徒具形式

C.缺乏对公民大会的约束D.各个环节权责分明

8.古代罗马颁布的《民法大全》中规定: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这说明(

A.古罗马人认为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B.罗马法保证了在各个方面是平等的

C.古罗马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罗马法强调司法实践中的证据意识

9.罗马法最初采取的是概括继承,即继承人要总括地继承被继承人的一切财物和财产上的一切权利和义务。

后罗马法逐步废除了概括继承制度,赋予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债务仅以其遗产为限负清偿责任的权利,罗马继承制度的变革()

A.保护了继承人的利益B.缩小了继承人的范围

C.强化了继承人的义务D.制约了继承人的权利

10.英国的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认为:

“当一项制度,或一套制度,具有民族的舆论、爱好和习惯为它铺平道路时,人民就不仅更易于接受,而且更容易学会,并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去做需要他们做的事情,以维护这种制度,和把它付诸实施,才能产生更好的结果。

”近代西方国家在政体确立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上述特征的是()

A.英国美国B.英国法国C.法国德国D.英国德国

11.任东来和陈伟在《美国宪政历程: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中说:

“历史经验证明,宪法的重要性在于民众对它的信任,而民众的信任完全建立在宪法能否约束官府,约束代表民意多数的议会,以及维护民众的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

”美国宪法取得民众“信任”的主要方式是()

A、分权制衡B、人民主权C、联邦制D、选举总统和议员

12.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1875年宪法颁布以后,尽管多党制下的内阁变换不断,但宪法频繁变更的现象已经改变。

这是由于()

A.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B.1875年宪法保障了人权

C.国际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D.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发展

13.费城制宪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

“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

”这表明他主张()

A.维护邦联制B.加强中央权力

C.巩固联邦制D.保障各州权利

14.光荣革命发生后的几十年中,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

革命之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不小的时间差。

这说明英国宪政()

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

C.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15.经恭亲王奕訢提议,1862年在北京开办同文馆。

它的创设是为了回应英、法《天津条约》中关于规定英语和法语文本为条约唯一正本的条款,中国需要训练精干的语言专家。

这反映了()

A.政府外交观念的变化B.清政府真正开始了觉醒

C.洋务派占据主导地位D.西学东渐之风达到高潮

16.“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

……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

”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7.李大钊说:

“新史观编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天儃天纵的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

一个智识的发见,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见发明致之于实用,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社会上的人人劳作的结果。

”与李大钊所说的“新历史观”相符的是()

A.全球化史观B.近代化史观C.文明史观D.社会史观

18.太平军进入湖南省后,巡抚骆秉章在其幕僚左宗棠的支持下,采取湘潭举人周焕南的减税方案,未经朝廷允许私自免征厘金和盐茶税、减征地丁银,由是军民大悦。

“在出口货方面……它们的数量和价值都大为增加,湖南成为我国首要的茶叶输出大省,而上海则成为首要的市场。

”由此可见()

A.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商品经济发展

B.清政府逐步认识到赋税沉重的消极影响

C.湖南省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内乱

D.内地及沿海的各通商口岸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日趋重要

19.鲁迅说:

“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B.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C.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0.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

”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21.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22.“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

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

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

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23.1863年,上海英美租界合并为“洋泾浜北首英美租界”。

1869年《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公布,处理华人法律事务的会审公堂成立。

以上史实说明()

A.列强取得了在华租地居住权和领事裁判权B.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扩大至租界中的华人

C.租界在事实上司法独立,成为“国中之国”D.西方列强开始联合起来,共同攫取在华权益

24.有学者披露: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签订《南京条约》时,香港岛在英文里是叫“一块不长毛的石头”,也就是一个不毛之地。

当时中国割让给英国人的只是一个荒凉、没有人烟的小岛。

该学者在这里旨在说明()

A.割让香港岛不损害中国的主权B.香港的繁荣是英国不断开发的结果

C.割让香港岛未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D.英国达到了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最终目的

25.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

这反映太平天国()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

26.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27“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

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A.戊戌变法运动B.新文化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D.五四运动

28.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

写道: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五国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29.有学者认为,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无论是对孙中山本人还是中国国民党而言,都是其革命目标的一个重大转折。

”其中的“革命目标”的确切含义是()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C.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有机结合D.建立各革命阶级的民主联合政权

30.蒋介石曾说:

“(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

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

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

主义。

”以上言论()

A.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B.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31.周恩来曾回忆说:

“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

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

”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32.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

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

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

这表明()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生活

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D.国共两党开始酝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3.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

“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

……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

”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34.1938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的《抗战建国纲领》中明确提出,在军事方面,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并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首倡开展敌后游击战的战略方针B.受到中共政策

的推动和影响

C.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D.削弱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意图

35.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

“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

”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成功化解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C.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国共产党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36.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生命中说:

“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

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37.“随着日本的投降,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

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

”这表明当时()

A.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B.中国尚存在和平统一的机会

C.美苏关系尚未出现裂痕D.苏联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

38.观察下表.导致1946—1947年国共军队数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年代/军队

中共军队

国民党军队

1946年

127万

430万

1947年

195万

370万

A.内战爆发,国民党精兵简政B.中共粉碎国军进攻

C.成功进行了战略反攻D.进行了战略决战

39.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

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毛泽东则大声疾呼: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40.毛泽东说: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

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卷(共40分)

2、非选择题(共三小题,满分40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入关后,这种传统被继承了下来。

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或公议),权力很大,“诸王大臣佥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

  雍正七年(1729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噶尔部的作战军务,始设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

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

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

军机处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即所谓的“无专官”。

凡被选入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

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当辉格派在政治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期间,他们的领导人罗伯特·沃尔波尔长期(1721—1742年)担任政治上的重要职务。

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

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

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在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

事实上,沃尔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

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

支持。

在他的内阁中,大臣们都依附于他,尽管他们名义上也是由国王任命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英两国在政治形态方面各发生了哪些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6分)

42、(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既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这是对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新概括。

 

材料三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恩格斯也说:

“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了”

材料四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重要方法。

请运用这些方

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建设的发展进程。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两个过程虽然陈旧但却有利于我们对纷繁复杂的中国近代史

的学习中,请举出两个在前一过程中发生在光绪年间的重大事件并简要指出它们是如何“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的?

在后一过程先后有哪些阶级参与其中,每个阶级请举一例(不举例子不可得分)(8分)

(2)请运用材料二的研究视角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5分)

(3)结合材料四,请回答:

①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②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③文中属干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以上答案可以直接从文中语句中摘录)(3分)

43.(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十九世纪中叶前,清政府的财政基本上承袭了唐宋元明以降大一统的“王朝财政”架构。

太平天国起事后,各省当局军费支出庞大。

庚子以后,面对筹款的压力和各省财政紊乱的局面,传统开源节流的做法难以显效。

……宣统元年开始,度支部督责各省清查财政,并在此基础上试办西式预算。

自宣统三年上半年起,实行按国家收支分类编制法,“入款则以田赋、盐务等为纲,出款则以外交、民政、财政、军政等为纲,眉目厘然,渐合绳尺。

”与此同时,特别预算制度、预备金制度等预算制度也已经建立起来。

早期移植西式预算制度实践,均系解决财政困境的一种权宜之计。

与欧洲诸国相比,这些“预算制度”尚停留在雏形阶段。

这些新举措尚不能充分发挥理财新制的成效。

——摘编自刘增合《财与政:

清季财政改制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晚清财政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财政改革。

(6分)

 

高二期末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A

B

C

C

C

D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B

A

B

D

C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B

C

C

B

D

C

D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A

B

A

A

B

B

A

B

41、

(1)变化:

中国:

由皇帝权力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分);由满族贵族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1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专权到军机处集中枢机构职能于一身。

(1分)

  英国:

内阁成为法定组织,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1分)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1分)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步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

(1分)

  

(2)影响:

中国:

强化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形成了文化专制;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五选三点即可。

共3分)

英国:

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答出三点即可。

每点1分,共3分)

42、

(1)前: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每点2分,回答出战争或者条约并加以说明即可得分)

后:

地主阶级——爱国官兵抵抗派,林则徐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4分,只回答阶级不举例子不得分)

(2)甲午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特别是经济基础的近代化。

(2分)

①政治上:

使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从而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1分)

②经济上:

甲午战后,列强竞相输出资本,客观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加上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分)

③文化上:

促使西学传播、维新思想发展和民主革命思想兴起。

(1分)(观点前置或后置均可得2分,论据每个角度举出一个例证即可,三个角度3分)

(3)原始史料:

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史料解释:

即实行责任内阁制

历史评价: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分,每点1分)

43、

(1)清政府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