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288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docx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

2010年高一历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总结知识罗列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朝代

中央

地方

特点

夏商

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度

(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代,西汉得到巩固,完善于隋唐、北宋时加强,元朝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发展到顶峰

(2)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两对矛盾不断斗争。

结果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西周

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分封制

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西汉

三公九卿制、建立中朝、察举、征辟制

郡国并行制、后期实行刺史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中后期大设藩镇

中书门下、宰相、枢密院、三司、谏院

文臣做知州,设通判

中书省

行省制度

裁撤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军机处

设行省及办事大臣等辖区

专题探究

1.比较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是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不同点

①盛行时间不同:

分封制主要盛行于西周、郡县制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盛行于元

②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例1】 秦《峄山石刻》(如图)中说: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秦始皇针对这一问题,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情景材料的解读能力。

通过材料“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流血于野”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地方纷争,世道混乱。

解答时注意“兵不复起”主要是指地方上不再割据混战。

答案:

C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发展趋势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中央逐步强化了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两汉

中外朝制度,扩大尚书台权力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

魏晋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州县两级行政区划

宋朝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削弱地方权力

元朝

中书省、枢密院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

前期

增设军机处

【例2】 (2009·辽宁/宁夏高考)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  )

A.决策       B.行政

C.监察D.司法

解析: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实际上六部仅是分割了当时的行政权,具体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答案:

B

单元评估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0·广东高三统考)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同居共食,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解析:

由“郑氏义门”“同居共食”“孝义家风”可知,题干所反映的是家族聚居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宗法制。

答案:

D

2.(2010·浙江嘉兴月考)著名学者李慎之曾说:

“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

”材料中的“封建时代”应是

(  )

A.先秦时期

B.唐宋时期

C.明清时期

D.秦汉时期

解析:

史学界习惯称先秦时期为前史。

先秦时期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尚未建立,故有“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的说法,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3.新华社2008年10月28日电,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在台北病逝。

承袭“衍圣公”体现了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D.礼乐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在宗法制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衍圣公”的承袭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答案:

C

4.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根据《史记集解》:

“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开幕式中使用的“缶”,其原型来自于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

而据《墨子·三辩》中记载:

“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

”这说明

(  )

①最初的乐器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②最早的乐器,材质都是陶土或青铜

③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乐器就已经有了不同的种类

④中国古代乐器使用有严格的等级,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从材料“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可以看出最初的乐器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从材料中有“钟鼓”、“竽瑟”等可以看出古代乐器有了不同的种类;从材料“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和“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可以看出古代乐器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

但从材料内容我们无法判断缶就是最早的乐器。

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5.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是属于分封制的特点,故排除。

西周通过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答案:

C

6.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

始皇幸梁山宫,在山上见丞相出行时车骑很多,心甚不快。

当时大概有在其身旁的宫中随行侍者私下告诉了丞相。

丞相从此便减少了车骑。

始皇知道后大怒,推断“此中人泄吾语”。

于是“诏捕……在旁者,皆杀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表明秦始皇

(  )

①竭力维护自己的威严

②实行三公九卿制

③专制、残暴

④此时正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①③通过材料可判断正确,由“丞相”可确定②正确,公元前221年已完成统一,故④不正确,应排除。

答案:

C

7.《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

“赭衣塞路(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这说明秦律

(  )

①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

②没有积极作用应当禁绝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都正确

D.①②都不正确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秦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②不正确。

辩证地看秦律也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故①正确。

答案:

A

8.(2010·山东济南质检)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

A.王位世袭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选官制度

D.监察制度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中“国家政体”“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等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B

9.(2009·上海模拟)《汉书》载:

“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

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

”由此看出当时刺史的任务是

(  )

A.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地方赋税

C.监察地方官员

D.管理地方行政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由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刺史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员,故选C项。

答案:

C

10.(2010·浙江高考)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答案:

C

11.(2010·浙江杭州高中月考)“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

“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

A.军功爵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析:

由“累世宠贵”“侯者二十九人”等信息可知,邓氏家族进入仕途的人很多;又由《后汉书·邓寇列传》可判断这一现象出现在东汉时期。

东汉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答案:

C

12.下图所反映的制度,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

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认识本质问题的能力。

科举制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庶族地主参与到政权中来。

答案:

A

13.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

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  )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通判负责监察州郡长官。

答案:

B

14.(2009·汕头模拟)北宋基本解决的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主要是通过以下哪些官制的变化实现的

(  )

①文官任州郡长官

②转运使的设立

③通判的设置

④刺史制

⑤三司使的设置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北宋时期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主要通过采用文官任州郡长官,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设通判监督州郡长官的办法,④不是北宋时期的,而是西汉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⑤是不正确的,三司使的设置主要是保证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D

15.(2009·中山模拟)以下有关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演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都是一种制度创新

②都是以地域为纽带

③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②不符合分封制;④也不符合分封制,故排除②④。

答案:

D

16.(2009·茂名高一检测)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排除①②,③④均是关于变革宰相制度的措施。

答案:

D

17.(2009·吉林高一检测)制度创新与改革往往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以下曾一度发挥过这种作用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是

(  )

①西周分封制

②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③隋唐科举制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①②③方面的制度创新都曾起到积极作用,符合题意。

答案:

B

18.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及后代的故事改编的。

杨业是前方指挥作战的将领,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却受到皇帝、________、主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在沙场。

文中的“________”应是指

(  )

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宋朝相权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材料中杨业的军权受制于枢密使。

答案:

C

19.(2009·广东五校模拟)下面哪种制度最可能被认为是“皇权下的民主”

(  )

A.中朝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内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防止大权独揽,最终加强了皇权,因此可能被认为是“皇权下的民主”。

答案:

B

20.(2009·江苏南京模拟)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  )

甲同学: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

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

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  )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解析:

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故乙的说法错误;内阁出现于明成祖,不是明太祖,故丁的说法错误,甲丙说法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0分,其中21题18分,22题22分,23题2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中记载:

“(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

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汉哀帝说: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朱元璋却认为: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主父)偃说上曰: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

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等等,其实都是围绕着如何加强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提出的议论。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综观中国古代政治史,结合材料二可以从中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几个焦点问题吗?

(3)秦汉、隋唐和元朝以来(鸦片战争前)在中央机构的设置方面是如何体现其“家天下”特点的?

答案:

(1)①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②春秋时期的战争往往需要寻找理由。

③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

(2)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问题;官吏选拔制度问题。

(3)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元朝的中书省、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朝的内阁和军机处等;其次,要指出丞相由少到多、到少、到废的过程中,相权从分散、牵制和废作中皇权的加强。

22.(2010·浙江温州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

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覆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视岁之丰歉而为之敛散,以惠农民……皆总其政令,仍专举刺官吏之事。

——《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

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试评述此举的意义。

(2)由材料二可知,宋代“路”的常设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答案:

(1)皇帝、中书和门下两省官员。

丞相权力一分为三,且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地方权力一分为四,分工明确,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且直属中央。

(3)主要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丞相制度被废除。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

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材料二:

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考试项目。

作诗赋既要具备足够的自然常识、文化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并要有激情。

这一切都有助于活跃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感情。

但科举考试在于选拔官吏,并非选拔诗人,诗赋作得好,并不一定善于吏治。

唐代宗时礼部尚书杨绾批评开元、天宝之际的进士“以声律为学,多昧古今”,“六经则未尝开卷,三史则皆同挂壁”(《旧唐书》卷一一九《杨绾传》)。

他认为经史知识是居官所不可缺少的。

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朱熹,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前者认为诗赋无补于治国,后者认为诗赋无助于人的道德修养,都要求取消诗赋。

但直到清末,诗赋一直是进士科的考试项目。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告示

材料四:

南闱放榜图 清代科举考试江南乡试放榜图

——以上均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根据以上材料,选择恰当角度,对上述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作点评。

答案:

科举制的产生是古代选官制度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历史进步。

它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拔官吏的方式,破除了先前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提高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利于促成社会普遍而持久的读书风尚。

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确实产生了许多像文天祥这样的封建名臣。

但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与治国治民的实际要求相去甚远,也就导致考生钻研诗赋、醉心八股的消极倾向。

总之,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奴仆的考试,出现类似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一单元 错误反思录

错误类型

错误发现

总结反思

预习中未掌握的内容,听课时不理解的内容,本书讲解部分不能理解的内容

课后自检、强化训练中做错的题目

单元测试(或模块)测试中做错的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