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8847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x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金融学类专业

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提交审议稿)

 

教育部高等学校

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4年7月1日

10.1质量保障目标…………………………………………………………………………………………………………….15

10.2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15

11、名词释义16

附表117

附表218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使金融学类专业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并推行《金融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该标准是金融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将在全国范围内作为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规范专业发展、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在满足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之外,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我国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整体水平。

1、前言

1.1学科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在资源配置中起关键作用,货币金融政策是国家调节宏微观经济的重要杠杆,金融运行状况关系到一国经济运行的稳定和效率,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形势和国内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都对我国金融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2专业概述

金融学类专业以市场经济中的各类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这些金融活动主要包括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金融市场运行与投融资决策,金融产品定价及风险管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金融宏观调控,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等。

金融学类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知识涉及数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

1.3人才培养特色

金融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须立足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实际,面向金融全球化进程。

通过培养制度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2、学科代码与适用专业范围

2.1学科代码

0203

2.2适用专业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金融学类本科专业。

包括金融学(020301K)、金融工程(020302)、保险学(020303)、投资学(020304)四个基本专业,以及金融数学(020305T)、信用管理(020306T)、经济与金融(020307T)三个特设专业。

3、培养目标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

热爱祖国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备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具备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用人的一般要求,或者能够在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学位的合格后备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还应结合学校特色和社会需求,对实际开设的专业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主要目标。

财经类院校应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地方院校应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主要目标。

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每4年对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评估、修订,并向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报备案。

4、培养规格

4.1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四年。

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得低于三年。

实行学分制的学校,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取得不少于145学分。

对于学分构成的要求是:

课堂教学不少于135学分,非课堂教学不少于10学分;课堂教学中的必修课不少于9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0学分;选修课中,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跨学科任意选修课不少于20学分。

未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在折算后满足上述学分要求。

课堂教学可按照16-18学时折算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可按照1-2周折算1学分,毕业论文等环节可参照实行学分制学校的相关规定。

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

符合规定学位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以及相应专业所要求的学士学位)。

4.2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外语阅读、听、说、写、译的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从事业务工作;熟练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专业文献检索、数据处理、设计模型等。

熟练使用专业数据库从事专业论文以及研究报告写作等。

(2)专业知识

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既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也要充分了解金融理论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熟悉金融活动的基本流程。

(3)其他相关领域知识

金融学类专业人才还应当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知识,形成兼具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的均衡知识结构。

4.3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诚信意识,履约践诺,知行统一,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2)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体育达标。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3)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对传统文化与历史有一定了解。

(4)专业素质

具有金融专业思维和较强的学科意识,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金融发展动态。

4.4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主学习;适应金融理论和实践快速发展的客观情况,与时俱进。

(2)实践应用能力

能够在金融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能够对各种国内外的金融信息加以甄别、整理和加工,从而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对策建议。

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3)创新创业能力

既要有创新意识,也要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金融问题。

具有专业敏感性,能够把握金融发展的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中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其他能力

具有良好的汉语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适应金融市场变化所必需的其他能力。

5、课程体系

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三个部分(见图1)。

其中,理论课程包括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类课程。

专业核心类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专业实践包括专业类实验、专业类实训和专业类实习。

5.2课程设置

5.2.1理论课程(见附表1)

5.2.1.1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涉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历史、文学、法学、外语等。

自然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及其他理工知识。

通识类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其中,外语(英语)类课程合计不少于12学分,数学类课程合计不少于12学分。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应当至少完成以下通识类课程:

近代史纲要,逻辑学,大学外语(英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另行安排其他课程。

 

图1金融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5.2.1.2公共基础类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三个方面:

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和身心素质。

公共基础类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12学分。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包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心理健康教育。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另行安排其他课程。

5.2.1.3专业基础类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是为开设专业核心类课程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类课程总学分应不低于25学分。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应至少完成以下8门专业基础类课程:

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

其中,金融学课程不低于4学分。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另行安排其他课程。

建议开设的其他专业基础类课程包括但不限于:

管理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民商法,审计学,管理会计,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说史,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系统工程,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学等。

5.2.1.4专业核心类课程

专业核心类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合计应不少于46学分。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应当完成不少于26学分的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采取“5+X”模式(见附表2)。

“5”是指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5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各院校根据办学特色为学生另行安排的其他专业必修课程。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还应完成不少于20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

各院校可以根据特色培养目标自行为学生提供备选课程菜单。

5.2.2实践教学环节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业能力等。

教学方案中应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践。

其中,专业实践包括专业类实验、专业类实训和专业类实习等多种形式。

各高校应与相关实务部门建立常态联系机制,确立实践教学的准入标准和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5.2.2.1专业类实验

专业类实验是指在部分专业课教学当中,将能够和需要通过实验教学讲授的内容在实验室中完成。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类课程中涉及到技能性教学内容的,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渐融入实验教学(见表1)。

条件允许的高校应当尽量提高专业类实验课的课时。

表1专业类实验教学建议

专业名称

课程

建议实验内容

金融学

金融工程

保险学

投资学

金融数学

信用管理

经济与金融

证券投资学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公司财务

国际金融学

投资银行学

金融统计分析

国际结算

理财规划

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数值计算等课程

多元统计分析

实证金融分析

金融时间序列分析

证券投资分析技能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技能

企业投融资实务技能

外汇投资、外汇风险管理技能

投资银行业务技能

统计软件应用

国际结算技能实验

理财技能

金融工具模拟设计技能

统计软件应用

金融数据挖掘技能

金融市场数据处理

保险学

人身保险业务技能

财产保险业务技能

保险精算实务

保险信息管理业务技能

保险法律业务技能

信用管理

征信管理技能

信用评级技能

企业信用管理技能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技能

5.2.2.2专业类实训

专业类实训是依托实务部门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校内实验课程教学的延伸。

各高校应鼓励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通过在实务部门的观察调研,开展专业问题研究。

学生可以申报校级、省市和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开展创新项目研究。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在校级及以上各种科研大赛中获奖的,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或折抵相关任选课或非课堂教学课的学分。

5.2.2.3专业类实习

专业实习建议安排在第三学年以后,连续实习时间应不少于4周。

专业类实习可与专业类实训相结合,既可由学校统一安排,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过程要求有完整的实习记录,学生在实习后需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报告。

5.2.3毕业论文(设计)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部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将论文写作纳入课程成绩考核当中。

学生在修完所有规定课程后,必须完成一篇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

有条件的院校应进行论文查重。

论文合格,方可毕业和申请学位。

5.2.3.1选题要求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须符合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培养要求,既要结合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又要紧密结合现实金融现象与问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导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研究兴趣进行开放式选题,并加以认真指导。

5.2.3.2内容要求

在内容上,毕业论文(设计)应能体现学生的如下能力:

(1)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应体现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学生应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学生能够合理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能够阅读和使用外文资料,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

(3)逻辑分析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或得出的结论,能够提供合理的逻辑分析依据,论证条理清楚,论据可靠。

5.2.3.3指导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应由具有科研、教学工作经验的拥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指导。

导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

指导教师对学生应严格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指导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和创新精神,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规范

6.1教学过程规范

6.1.1教学大纲与教案的编写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本标准确定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一经确定,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考试内容不得超出教学大纲范围。

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认真撰写教案和讲稿、编辑或选用多媒体课件,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了解学生的先导课程及学习程度,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好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工作。

6.1.2教学方法运用要求

各高校应制定政策和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

6.1.3教材选用要求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在教材选择上应遵循下列要求:

(1)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类课程)应优先选用曾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奖的教材,或获得国家规划教材立项、省部级精品教材立项的教材;选用教材应在近五年内修订过。

(2)部分专业课程也可以选用从国外引进的优秀教材,或由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经过多次修订的教材;选用教材应在近五年内修订过。

(3)部分专业核心类选修课程,可以选用教师自编教材;没有成型教材的,要求教师编写书面讲义。

6.1.4课程辅导要求

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可以适时开设习题课和讨论课。

教师应以个别答疑为主,重视因材施教;对共同性问题应当组织集体辅导。

6.1.5课程考核要求

各学校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具体情况,制定课程考核要求。

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除期末考试外,可采用作业、设计、调研报告、课堂讨论等形式。

6.2教师行为规范

各高校应制定教师行为规范,并严格考核。

基本要求如下:

具有高尚的师德;服从工作安排,承担教学任务;不得擅自停课、缺课、调课、请人代课,特殊情况应报请相关部门同意;严格遵守上课时间,不得迟到、早退;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衣着得体,言谈大方,举止有度;重视与学生的交流,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

7、师资队伍

7.1师资队伍结构

开设金融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专业生师比不应高于25。

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类课程聘请校外教师的数量原则上不应超过专职教师总数的10%,理论课程聘请校外教师授课的课时数不应超过10%。

学历结构。

各高校应该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一方面可新增高学历教师,另一方面也鼓励教师在职攻读高一层次的学位。

讲授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类课程的教师,必须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应低于40%。

学缘结构。

各高校在新招聘师资时应在同等条件下尽量录用非本校学缘的人才,鼓励本校毕业生到他校任教。

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本校教师到他校攻读学位或进修学习。

最后学历为本校的教师比例不应超过40%。

职称结构。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

7.2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7.2.1教育背景

师资队伍应具有良好的金融学类专业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满足金融业和金融教育发展的要求。

专业课程教师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与所教课程有关的调研实践活动。

鼓励各高校吸收有金融业从业经历的人才从事教学工作。

各个专业“5+X”模式中的6门专业必修课程应至少聘请1名金融业界专家参与教学过程。

7.2.2教师水平要求

具有一定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在相关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科研成果。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对学生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和就业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7.2.3教师发展规划

各高校应按照“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积极引进高水平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在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作用的同时,着力培养年轻教师,有效整合师资力量,稳定教师队伍,发挥教师潜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发展与激励机制,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建立起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均衡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8、教学条件

8.1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开设金融学类专业时,学校图书馆应有数量充足且大致覆盖金融学类专业领域的图书、刊物和资料。

学校图书馆应当拥有金融学类专业教学和科研所需的数字化资源,并且能够提供简便畅通的检索和获取服务。

8.2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与实习基地

学校基础实验室座位数量充足。

单个专业实验室的座位数不得少于金融学类专业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人数。

本专业实验室的生均固定资产净值不少于学生当年学费标准的50%。

金融学类专业的学生实习需要有稳定的实习基地。

每开办一个专业,原则上须至少配设1个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以金融机构为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辅。

8.3保证充足的教学经费投入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的教学四项经费包括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应不低于25%。

教学经费增长至少要与学费收入增长同步。

9、教学效果

9.1教学成果

各高校应重视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并将教学成果定期向教指委报备。

对于成效显著的教学创新成果,教指委将及时向其他培养单位通报并创造条件加以推广。

9.2课堂教学效果

各高校须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指标应包括:

教师按时上、下课,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就向学生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师选择的教材适合课程的学习,教师讲解清楚、深入浅出、启发性强,教师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突出讲解,教师授课能够根据课程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研讨,教师合理安排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文献或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予以反馈,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等。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教学工作考核、年终考核、教学奖励以及评优、职称评聘的依据。

9.3生源与就业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制订相应的生源战略与招生政策,以吸引优质生源,确保可持续发展;按照师资规模、教学条件合理确定招生规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0、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0.1质量保障目标

各高校应当以本标准为基础建立质量保证目标系统,该系统应覆盖上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专业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七项指标。

10.2质量保障规范与监控

各高校应当围绕各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实施全过程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

11、名词释义

●通识类课程:

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均应接受的具有共同内容的教育课程。

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内容较为宽泛,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公民素质。

●公共基础类课程:

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包括三个方面:

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和身心素质。

此类课程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和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方面不可或缺。

●专业基础类课程:

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

●专业核心类课程:

与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旨在传授专业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专业实践:

与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类实验、专业类实训和专业类实习。

●专业类实验:

在部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借助专业实验手段完成部分教学环节。

●专业类实训:

依托实务部门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校内实验课程教学的延伸。

●专业类实习:

学生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务部门从事短期或长期工作,藉以增进对课堂讲授的专业知识的认识。

 

附表1金融学专业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学分要求

知识领域

指定课程

建议选开课程

≥32

其中:

英语类≥12

数学类≥12

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近代史纲要

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另行安排其他课程

逻辑学

大学英语

数学分析(或微积分)

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

≥12

政治思想

品德修养

身心素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另行安排其他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体育

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

≥25

其中:

金融学≥4

经济学

管理学

政治经济学

管理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民商法,审计学,管理会计,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说史,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系统工程,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学等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统计学

会计学

财政学

金融学

专业核心类

专业必修课

≥26

“5+X”模式(详见附表2)

专业选修课

≥20

根据特色培养目标自行安排备选课程

≥20

根据特色培养目标自行安排备选课程,

鼓励学生跨学科任意选修兴趣课程

附表2专业必修课程“5+X”模式

专业名称

专业必修课程不低于26学分

“5”

“X”(备选课程菜单)

金融学

投资学,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国际金融学

公司金融,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国际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金融中介,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数理金融,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保险学原理,保险精算学,保险法,再保险,保险会计,社会保障学,保险经济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营销学,投资银行学,投资组合管理,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项目评估与管理,资产评估,投资价值分析与评估,房地产金融与投资,常微分方程,应用随机过程,信用管理学,信用经济学,信用评级,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征信理论与实务,企业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金融机构信用管理,国际投资,国际贸易,金融经济学,金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