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8897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9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docx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6年上半年重性精神疾病健康教育计划

  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6年重性精神疾病健康教育计划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辖区内的重性精神疾病健康教育的发展,提高健康教育的工作水平,创造有利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区康复与治疗的环境,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提高治疗率,中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办公室围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我中心2016年重性精神疾病健康教育安排如下:

  一、大力开展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健康讲座全年不

  低于4次。

  二、加强对本院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的培训,每季度一次,使医护人员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倡导者。

  三、开展随诊健康教育,发放关于精神疾病的健康教育小册子,提高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率,了解各种精神疾病,保障居民的心理健康。

  四、在每月一次的健康教育专栏中增加重性精神疾病的宣传,以抑郁症、自闭症等常见心理疾患为主。

  五、加强社区义诊宣传活动中的重性精神疾病的宣传。

  六、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有关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活动和大型的健康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附:

2016年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性精神疾病健康教育讲座安排

  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办公室

  2016年1月

  2016年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性精神疾病健康教育讲座安排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知识

  重性精神疾病

  治疗管理健康知识

  第一部分精神疾病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坏,最终符合现行诊断标准中的某类精神障碍的诊断。

  二、精神障碍有多少种?

  按现行的国际疾病分类,将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72小类近400种。

10大类为器质性和症状性,如老年痴呆、脑炎后精神障碍、脑外伤后精神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如中毒所致精神障碍、酒精依赖综合征、药品毒品滥用;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病;心境(情感)障碍,如躁狂症、抑郁症;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应激障碍;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神经性厌食/贪食、失眠;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如偏执性人格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心理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第二部分发现患者

  可能有精神疾病的行为线索

  ·变得孤僻少语,不愿与别人接触

  ·经常无目的的乱走,出现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甚至不知羞耻·无缘无故伤自己,或伤别人,或毁坏东西

  ·动作非常缓慢,做什么事情都很慢,甚至整天躺在床上不动不说话·爱管闲事,或整天忙碌不停,或乱花钱

  ·常毫无原因地大发脾气,什么都不顾忌

  ·哭笑无常,或独自发笑,或扮怪像、做鬼脸

  ·兴奋、话多,说个不停,或吹嘘自己脑子特别聪明

  ·情绪低沉,或常独自流泪,或厌世想死,或焦虑不安

  ·话少、冷漠、对任何事都不关心,对家中亲人也毫无感情·胡言乱语,或自言自语,或说些别人昕不懂的话

  ·认为自己的脑子不受自己控制

  ·多疑,或没有根据地认为别人害他,控制他

  ·极不现实地吹嘘自己才智过人,权重位高

  ·乱说别人追求他,或无故怀疑爱人有外遇

  ·听到别人昕不到的声音,或乱说有人在谈论他

  ·看到或闻到不存在的东西、气昧,或尝到水里或饭里怪昧、毒药昧等

  ·有”羊癫疯”(癫瘸),后来出现过精神不正常,如说糊涂话,或躁

  动不安,或行为反常,呆痴、凶狠任性等

  ·吸毒或吃药成瘾,或经常大量饮酒,不喝就受不了,或喝酒误事·自幼呆傻,不能上学,不会自理生活,或虽能勉强读书,但出现行为反常,如胡言乱语,胡闹毁物等

  对有上述任何一条症状的疑似病人,需动员家属,或由居委干部、民警陪同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诊断核实。

对拒绝接受诊断核实的疑似病人,应当纳入社区看护小组管理,并由社区精防医师录入社区精神病人管理数据库,加强观察随访。

  第三部分疾病治疗和管理策略

  精神病人要及时早去医疗机构接收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

  ·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者和精神病人要及早去医疗机构咨询、检查和诊断,可以去精神专科医院,也可以去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

  ·如发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等周围人有明显的言语或行为异常,要考虑他可能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疾病,应及时劝告或护送其去医疗机构检查。

  ·一旦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患者应及时接受正规治疗,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减少疾病的迁延与复发。

不愿意接受治疗、不正确治疗或不

  分患者可以彻底治愈,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和改善。

  ·对于心理行为问题,以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为主,辅以社会支持和药物对症处理。

  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

  ·一级预防

  o目的:

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o途径:

主要是增强精神疾病的保护因素,减少危险因素。

  o措施包括改善营养状况、改善住房条件、减少经济上的不安全感、培养稳定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社区支持,减少毒物质的危害、灾难后的心理干预、防止暴力、进行灾难后心理干预、开展健康教育、发展个人技能等。

  ·二级防治

  o目的:

控制疾病,降低危害

  o途径: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o措施: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为骨干、综合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

·三级防治

  o目的:

减少残疾和社会功能损害、促进康复、防止疾病复发o途径:

康复训练

  o措施:

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

  疾病康复工作。

  第四部分紧急情况下的应急策略

  难以区分肇祸滋事者是否为精神基本患者时的处置办法

  根据《精神疾病患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办案民警认为需要精神卫生医务人员出现场协同处置的,可通知事发地精防医生到场参与处置。

  ·出现场的医务人员负责判断肇祸滋事者当时的精神状态,确认当事人是否为精神疾病患者或者是否为本辖区登记在册的精神疾病患者,并负责记录患者当时的情况。

如为精神疾病患者,则根据情况对患者进行言语安抚或心理疏导,劝说其自己合治疗。

公安民警负责依法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控制当事人。

  ·对病情波动出现轻微滋事行为,可根据患者家属的要求,护送患者去精神科专科医院诊治;对家属不同意送入院诊治的,依据《上海市监护治疗管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条例》由公安部门强制送患者到指定的精神专科医院诊治。

对病情波动出现肇事肇祸行为,由办案机关立案审查,原则上由公安部门送其到羁押场所依法羁押,申请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

  急性发病状态时的处置原则

  当患者精神状态很差肘,患者和其他人都会很急躁和困惑。

请记住以下三条原则.要用理解的态度坦诚地与患者交流。

不要推推嚷嚷,

  冲动或者触碰患者;

  ·  把患者转移到比较安静、安全、开放的环境中。

可能的话,将患者有可能用来自伤或伤害他人的东西拿走。

向医生,社区精防人员或者警察求助,

  ·  尽量表现得比较平静、自信。

坚定而不失友好,不要威胁患者。

及时求助,等待救援到来。

  对精神疾病患者肇祸滋事应急处理时要注意的细节

  ·  言语安抚

  O接触患者时,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态,避免直接目光对视。

要注意做出尊重、理解、安慰和保证的反应,使用尊称,礼貌问候,使患者感到亲切。

安抚患者情绪,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但前提是不要随便打断患者的讲话,要善于倾听。

要多做言语的安抚,以减少患者的恐惧。

不要直接向患者的异常表现直接发出挑战。

做到:

语言没有蔑视,动作没有攻击,口中没有否定。

  O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言语安抚应适可而止,通过对话和运用谈判技术劝诱患者停止冲动行为,可以用好言好语抚慰患者,答应患者的任何要求。

应避免威胁、恐吓或激怒对方。

一般来说,严重精神疾病状态下的患者或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其冲动行为很难用言语安抚和对话的方式解决的。

  ·  保护性约束(由公安民警执行)

  O言语安抚无效后,只能采取身体约束。

约束时应由熟悉约束方法的

  人参与或指导,不要造成损伤,也不致造成逃脱。

约束过程中要防止患者撕咬踢打。

  O约束带的选择有制式约束带最好,如果没有,选择易软不易硬,易宽不易窄,易粗不易细;尽可能不使用于铐,绝对不能用铁丝和过细的绳索。

  O约束方法先分散其注意力,然后在最佳时机,从后面、侧面多人同时动作。

约束的部位为双上肢或四肢,松紧适宜,不能五花大绑,不能勒脖子。

约束后,立即清除身上的危险物品,之后紧急送至指定场所。

  ·  紧急药物控制

  O如果约束后患者变得更加敌对、吵闹、难以控制,必要时由精神科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紧急药物控制。

  ·转送

  转送时应该尽量使用救护车等安全性强的运送工具,至少三人以上陪同转送,随时检查约束是否松紧适宜,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避免患者跳车、逃脱、自伤等。

  紧急处置精神疾病患者突发事件时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周围群众安全。

尽快疏散围观群众,划定警戒范围·患者家属安全。

尽快将患者与家属隔离,将家属转移到安全处,并说服家属不要单独行动

  ·    参与处置现场的工作人员的安全。

所有民警和现场处置人员都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如果患者持有刀棍武器或声称有武器,不能掉以轻心,严密组织,统一指挥,协调行动,避免受伤精神疾病患者的安全。

先要采取措施,防止患者自伤,如从高处落下、跳水、自焚、服毒等

  ·  其他安全考虑。

如现场设备和重要设施的安全,尽快转移患者可能当作武器的物品,清理现场环境中的危险品,必要时关闭煤气、水、电等。

若已出现了伤者,应尽快移走救治。

若遇患者劫持人质,则应首先考虑人质安全

  精神疾病患者利用短信、电话、网络或其他手段骚扰他人或公共秩序时怎么办?

  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

在公安机关介入前,注意保护好自己,保留证人、证据,但不得有任何伤害精神疾病患者的过激语言和行为。

由公安机关根据患者骚扰性质,决定相应的处置方法。

  精神疾病患者的法定监护人否认患者有病,不服从强制医疗建议时的处理原则

  依据有关监护治疗管理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条例,首先应由社区精防医生与责任民警、居(村)委会工作人员等组成的监控小组,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如被评为必须住院风险级,由公安部门强制送患者到指定的精神专科医院诊治。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职责

  ·社区办、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营造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了解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并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患者信息沟通机制。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区、县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定期访视,并根据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需要,协助其进行治疗。

  有潜在暴力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

  一般指精神分裂症、持久性妄想性障碍、癫瘸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五种重性精神障碍的患者。

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风险评估

  以精神疾病患者的现实表现为主,结合肇祸滋事史、疾病诊断和目前监护条件、个性特征等情况综合分析评估,经评估小组确认,按照

  风险等级分出必须住皖、家庭病床、机构康复、在家监护四个级别,落实分级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

  一、单选题

  1、关于精神分裂症下述不正确的是2、下面属于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是3、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技能训练不包括4、患者及其家属拒

  绝接受社区精神病防治服务的对策,下述不正确的是

  5、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治疗特别需要注意的是6、重性精神

  疾病患者管理服务流程属于基本稳定的是

  二、多选题

  1、下面属于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有

  2、下面哪些是行为治疗的方法3、哪些是心理康复的程

  三、填空题

  1、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或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2、首次给药剂量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第一天的给药剂量不超过常用的有效治疗

  剂量的1/3。

3、抗精神药物使用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足剂量持续使用6

  —8周以上而患者的病情仍无明显改善时,可考虑更换其他药物治疗。

4、心理康复的原则

  中,应充分尊重精神病患者,与他们建立平等、和睦、协作的关系,给病人以感情上的支持,

  取得他们的信任与配合。

  四、判断题

  1、重性精神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

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

        2、在药物递增过程中,应该根据药物说明书剂量来确定是否达到有效治疗量。

  3、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的患者危险性评级应评定为

  4级。

4、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常迁延,较难痊愈,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

  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五、简答题

  1、重性精神疾病包括哪几种疾病?

答:

主要包括:

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

  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2、简述抗精神病药使用原则?

答:

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全病程治疗”小剂量

  开始维持治疗单药应用个性化治疗

  3、社区精神病防治机构及人员的职责有哪些?

答:

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收集与报告

  工作;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

  理指导;协助精神卫生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急医疗处置;向精神卫生医疗就够转诊

  疾病复发患者;参与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4、抗精神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

锥体外系反应乏力、贪睡内分

  泌失调心悸、口干、便秘等

  六、问答题

  1、重性精神病危险性评估分级?

  答:

0级:

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

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2

  级:

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

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

  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

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

  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级:

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

  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1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精神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病的健康教育方法及对康复的影响。

方法:

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潜在的健康问题及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责任到人,健康施教。

结果:

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意识及对药物的依从性,有效地促进了精神疾病的康复。

结论:

针对性地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健康教育

  doi:

/

  个性化健康教育是针对精神病患者的个性特征、文化信仰、家庭社会环境及临床症状等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他贯穿于精神病治疗、康复护理的全过程,不仅有利于缩短精神病的康复疗程,更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康复。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6月本科室收住院,经临床医师治疗,评估为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40例,均为男性,年龄17~61岁,平均(±)岁;文化程度:

大专以上4人,高中16人,初中20人;职业:

下岗工人10人,农民12人,学生8人,退伍军人6人,技工4人;病程1~8年,平均(±)年;住院天数53~92d,平均(±)d。

将40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按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例。

  方法对照组给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潜在的健康问题及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责任到人,健康施教,并追踪观察2年,了解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和生活质量。

  2结果

  通过2年的追踪观察,干预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5,P2检验:

P30%者为23例(%),对照组仅6例>30%。

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

  方法

  人员配备

  健康教育由2名具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及沟通技巧的护士专门负责,其他护士协助。

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健康教育护士同时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控制体重增加的健康教育。

  检测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量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身高(kg/m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

  健康教育的内容

  入院初期的教育(入院宣教)。

  技能训练,包括生活行为、学习行为、就业行为。

  加强疾病知识的教育。

  对干预组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通过限制脂肪和含糖食品,使摄入总热量低于消耗量,饮食中应避免减少吃甜食、油煎食物、巧克力等,可适当增加蔬菜量以满足饱腹感,食物中应含有足够的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

  鼓励干预组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加强户外活动和锻炼。

  健康教育的方式

  集体教育,个别教育,书面教育和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重复记忆教育。

  2结果

  表2两组患者体重比较

  表3两组患者体重增加的例数比较

  实施健康教育后,实验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约50%的患者在长期使用典型和(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明显体重增加,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干扰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孙静,张志�,王从杰,等.长期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瘦素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xx,14:

905.

  KingsburgSJ,FayekM,TrufasiuD,etapparenteffectsofziprasidoneonplasmalipidsandglucose.JclinPsychiatry,2001,62(5):

347.

  蔡红霞.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xx:

139.

  曹玉萍.抗精神病药,药源性肥胖的机制与对策.国外医学,精神分册,2000,27

(2):

80-84.

  李海虹,徐小勇,郭丽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干预措施效果分析.中国民康医学,xx,20

(1):

105.

  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院外双重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培养健康的态度,养成健康的行为,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和社会功能缺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为了减少精神病患者的致残率及复发率。

因此解决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后与家庭成员间的密切相处,减少负性心理应激,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家庭健康教育是精神疾病康复的重要措施,进行家庭健康教育可以巩固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使患者社会功能得到显著提高。

为了正确把握精神病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展家庭健康教育对精神患者的支持率,并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原因和措施介绍如下。

  1原因�

  1.1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较少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教育对促进身心疾病的意义和作用将越来越显著。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点,在精神科除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外,教育的对象还应包括患者家属。

因为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属有直接关系,良好的家庭支持与关怀有利于患者康复。

家属精神疾病知识的增多,可以正确认识疾病,提高对患者的照料水平。

在重视对患者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

  1.2患者家属只了解精神疾病的一般信息患者家属掌握精神疾病的知识有限,由于精神病患者久治不愈、反复复发,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恢复往往缺乏信心。

因此他们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他们对精神疾病治疗重建信心。

  1.3患者家属知行合一度差大部分家属相信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精神疾病的康复,相信培养良好的社会心理应急能力,可预防精神病复发,但对患者的愤怒不能给予正确理解和宽容,不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表明患者家属未真正懂得行动的重要性,对精神疾病健康知识虽有所知,但未见行动。

  1.4健康教育需求患者家属多希望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出院后的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药物副反应及应对措施,解除或减轻睡眠障碍、焦虑、恐惧的方法,要求掌握康复训练的方法、时间和量。

  1.5引起患者复发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自行减药或停药;被动停药;精神刺激;临时更换药物;疾病本身的原因。

精神分裂症复发前均可出现先兆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以思维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变化为最早出现的症状。

  2双重健康教育措施�

  2.1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

①做好出院指导。

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出院后长期服药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药物的剂量及不良反应,并作书面交待。

因书面文字存于患者家中,便于患者与家属随时参看,起到不断巩固加深其印象的作用;②及时补充药源,保证药物供应。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对药物不良反应(如嗜睡等)心存反感,但是突然停药或减少剂量时,他们的精神症状会立即出现。

因此,出院后家属应作为其药物治疗的监督者,督促患者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并且不可随意更换药物种类或停药、减药;③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患者出院回家后,有专人负责随访,了解家庭治疗和护理中的问题,提供指导意见,并定期带患者到专科医院复诊,使患者根据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同时,嘱家属多关心患者,及时、细致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切忌粗暴地训斥及刺激性言行等。

  2.2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多数家属只知精神疾病的一般信息,缺乏较深层次的精神疾病康复知识。

对精神疾病的复发因素、预防复发措施以及康复训练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只知未行。

仅靠现有的健康教育无法满足精神疾病康复的需要,须加强家属的健康知识培养。

通过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就诊及用药依从性,减少或防范精神疾病复发。

对家属健康教育能增加疾病知识,使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可以转变对患者的照管态度,从而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2.3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大部分精神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出院后康复期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家属是患者回归家庭后的主要护理和照顾者,家庭护理的好坏决定患者康复的质量。

患者迫于压力,部分家属对精神患者的康复治疗缺乏热情,缺乏对患者康复护理的支持,不愿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投入过多的精力。

因此,应教育家属给予患者各方面的关心与支持,鼓励家属给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尽快恢复健康走向社会。

  2.4须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半数以上的患者家属采取不积极、不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