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9277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doc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勇强文档】

地理必修一超全超细知识点总结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有色金属:

黄铜矿贵金属:

黄金稀有金属: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金属矿非金属矿矿物:

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和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合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矿产: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发价值时。

常见矿:

石英、长石、云母、滑石金属能源类:

煤、石油、天然气矿宝石矿:

金刚石、玉石基本存在形式:

气态、固态、液态。

矿物岩石:

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化石:

保存在地壳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核极其活动的遗迹的总称。

分类形成过程特点举例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上冷却凝固形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有流文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流水、风力等搬运作用后沉积起来,经过固化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使原有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重新结晶或片理构造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

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的物质衰变。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片麻岩石英岩板岩大理岩变质作用↑岩浆岩:

花岗岩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A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内容:

a、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b、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断裂分成六大板块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宏观地形图示实例彼此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高俊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常形成海沟、山脉、岛弧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弧B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由地壳构造引起的地形倾斜、弯曲、或断裂的痕迹叫做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成为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分为褶皱与断层两种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岩层受力断裂并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岩层新老关系中间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间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底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峨眉山;另一侧下降沿快,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严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或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实践意义岩层封闭,易于储油气;良好的隧道选址易于集水,良好地储水构造,且多煤矿地下水出露,大型工程和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图示C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喷发:

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岩浆活动。

熔岩物质堆积成火山锥,火山口,破坏过的火山口成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上陡下缓。

地震:

大地由于板块运动而快速震动,是一种地壳运动,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冲刷地面,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红色沙漠”、“石漠化”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北美五大湖)庐山地貌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滨海地区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碛小丘、冰碛坝、冰碛湖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东欧平原丘陵地貌、芬兰湖泊形成等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搬运作用风力搬运沙丘移动,严重时形成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一般不形成地貌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作用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石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高山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海滨地区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和沉积地貌普通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削高添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河流地貌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及不同河段表现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不同河段其表现不同。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

其形成过程如下:

3.列表比较河流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为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及三角洲,它们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其特点及成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洪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是明显的。

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改造坏境周围的活动,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有利影响:

如缓坡造田,围海造陆,植树造林,兴修水库。

不利影响:

如陡坡造田,围湖造田,滥发森林,破坏植被等。

2.3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低层大气的组成组成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氧维持生命活动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co2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吸收红外线)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保温效应固体杂质降水中的凝结核;削弱太阳辐射;影响大气质量大气的垂直分层与人类关系大气分层高度气温垂直变化空气运动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规律原因对流层低纬:

17-18km中纬:

10-12km高纬:

8-9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降0.6度地面时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对流层运动显著复杂多变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密切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km气温随高度增强而上升该气温基本不受地面影响,而靠臭氧大量紫外线增强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向上大气上界际变化。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①季节性②水量稳定③连续性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

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冰川融水补给夏季①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②水量较稳定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

1、2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

气温低于0℃,冰川无融水。

湖泊水补给全年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普遍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

★特例:

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普遍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关系陆地的各种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关系。

相互补给关系主要看各种水位的高低,水位较高的水体可以补给给水位较低的水体。

三种水体的变化速度: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洪水期水位: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洪水期的补给关系:

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和地下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水位:

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枯水期的补给关系:

地下水补给湖泊水和河流水;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着地表形态人类活动队水循环的影响有利措施:

①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蒸发量②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③农林措施:

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不利措施:

围湖造田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二)洋流1.概念:

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2.按性质分类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3.影响因素:

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1)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

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

(2)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

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属于寒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类型影响实例气候水热平衡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有重要意义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上升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日本暖流给日本南部带来温和多雨的天气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荒漠环境的形成和沿岸寒流有很大的关系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寒暖流交汇处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等渔场上升流秘鲁渔场海洋污染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南极海洋动物体内发现农药残留海洋航运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最佳航线的选择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方法与扩展等压线图中气压场类型的判读等压线图中气压场的判读,可联系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

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低压中心(气旋),反之为高压中心(反气旋)。

等压线弯曲,并向气压数值减小方向弯曲,弯曲处的狭长区域称为高压脊,高压脊的等压线呈舌状向外伸出,曲率最大处转折点的连线是脊线,脊线与等压线垂直;等压线弯曲,并向气压数值增大方向弯曲,弯曲处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低压槽的等压线呈V字状向外伸展,V字状顶端的连线是槽线,槽线与等压线垂直。

等压面的判读方法1.根据等压线(面)的弯曲状况确定下垫面的冷热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如图所示,同一高度面上a处等压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处气压较高,而处于同一高度的b处气压较低,因为a>c,c=d,而d>b,所以a>b。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气压状况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近地面A处气压较低(这里必须特别注意,A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处相比而言的,对A处来说,其气压远远大于高空的a处),B处气压较高。

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地面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所致。

地面温度较高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气压较低;地面温度较低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地面气压较高。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

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2.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判断气压的高低图1图2在等压面图中,经常见到比较不同的高度及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的问题,以及考查等压面凸向的问题。

这类问题解答的原则是:

不同海拔高度上,越向高空,气压值越低,因为越向高空,空气的密度越小;在近地面附近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

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

如上面图2,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顺序为乙、甲、丙、丁,丙为高气压,丁为低气压,而地面上的甲为低气压,乙为高气压。

在热力环流形成的等压面上,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下凹的地方为低压。

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海拔高度)上的比较,而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为越向高空,空气的密度越小。

3.利用等压面的凸凹状况可判断

(1)气温高低。

近地面的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近地面气温高。

(2)海陆分布。

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

(3)城市和郊区。

城市近地面的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

等压线图中如何进行风向确定和风力大小的比较1.风向的确定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过该点并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个方向来,就用它的来向命名风向。

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因此说夏季吹东南风;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所以说冬季吹西北风。

2.风力大小的比较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

但要注意不同的两幅图上的等压线值和比例尺的变化。

规律如下: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3.根据风向可判读

(1)等压线值的大小:

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2)南北半球:

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

(未考虑地形与其他因素影响)(3)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

(4)高压和低压(风压定律)观测者背风而立:

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右后方(左下图),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左后方(右下图)。

1.判定洋流所在半球

(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判定洋流流向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图1中的洋流M和N)。

3.判定洋流性质

(1)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图1中的洋流M);反之则为寒流(图1中的洋流N)。

(2)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

(3)通过纬线的度数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判定洋流名称

(1)利用等温线图或纬度—环流方向组合图,判定洋流名称程序如下:

判定洋流所处的南北半球;判定洋流所处的纬度带;判定洋流所在的大洋以及洋流所处大洋环流的位置,最终确定洋流的具体名称。

(2)利用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判定洋流名称:

依据已知的大陆或岛屿形状确定大陆或岛屿的名称;根据大陆或岛屿同洋流的相对位置关系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3)利用经纬线地图,直接锁定洋流的位置,结合所掌握的世界洋流分布知识,确定洋流名称。

风海流:

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按照成因分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补偿流:

秘鲁寒流按性质分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

顺时针环流分布规律南半球:

逆时针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度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

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

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

二进二出。

注: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