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29314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docx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1、播撒希望的种子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1.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3.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

学生准备:

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第1课时

学习过程一.学习导入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

(板书课题)

二.活动:

搜集并认识种子

1、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

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⑴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

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⑵观察大豆的种子。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

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观察种子记录表:

(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

观察发现(图)。

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哪一部分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植物的哪一部分.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⑶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

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

可以怎么办?

(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试验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

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

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

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

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

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时

一.复习引疑

种子萌发需要哪三个条件?

请依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怎样播种?

二.学习播种

看教材第4页提供的图片.补充完善播种过程。

组织学生亲自把植物种子播种到花盆里。

学生讨论播种时我们是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的?

垫瓦片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三.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师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知道种子在土壤里发生的变化呢?

怎样才能观察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植物的哪一器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

把种子种在透明杯里。

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实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完成活动

待学生观察完过程后要特别提醒:

在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2、小苗快快长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管理好自己种植的植物.使其健康成长。

2.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随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数据。

3.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通过观察小苗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生长规律。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

尺子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萌发过程的记录。

适时提起的话题。

让学生感受有时猜想和事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二.活动观察小苗的生长

1、课堂指导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小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方法。

教材第6页出示的观察方法是用直尺测量小苗的高度.数叶子的数量.用绘图纸(网格纸)测量叶子的大小、宽窄。

最后.提醒大家观察的同时要记录下观察数据。

2、课后观察、记录

注意在此学习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时栽种一盆小苗.当小苗生长到某一阶段后.教师适时提醒同学观察、记录、交流小苗的生长数据。

鼓励学生在其余时间保持自由观察的兴趣。

注意:

整理数据的活动可以在小苗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开花结果之前.结合本单元第3课内容进行学习。

三.拓展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

活动前讲清安全注意事项.给每个小组安排好观察场地.以便每一个学生都有合适观察的角度。

采用晋级制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与激情:

发现4个植物生长的“证据”为C级.发现5~7为B级.发现8个以上为A级。

3、开花结果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初步认识植物的花和果实。

2、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学习准备:

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

我们的植物一天天在长大.当枝上出现第一个花蕾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二、新课

1、花的记录

(1)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

(2)填写种植记录三。

(3)师:

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

你有办法统计吗?

(4)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观察果实。

师:

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

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师:

我们怎么统计一株植物一生中会结多少果实?

3、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数种子师:

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

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师:

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

讨论小结:

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三、全课小结

四、课外作业: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

 

第2单元生生不息

1、花开花落为哪般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会使用解剖的方法细致而有序地观察花的构造。

3、能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述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花蕾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

2、激发学生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如:

萼片、花柄、花瓣、雌蕊、雄蕊等。

2、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3、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4、知道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

学习准备

1、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

2、放大镜、镊子、白纸。

3、有关解剖花、植物传粉、受精的CD。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学习导入

师:

身边的开花植物开始长出花蕾来了.这是植物生长的又一证据。

那么植物的花蕾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让我们一起去观察吧。

二.活动观察花蕾

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

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

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

不同植物的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

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活动前教师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

②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

③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

④为了落实观察活动的时效性.要求每个同学只观察一到两种植物的花蕾。

2、鼓励学生继续留心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

第2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蕾.它们在一段时间后.会竞相开放。

那么里面的构造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花的构造。

二.活动观察花的构造

1、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CD.学习解剖方法

教师强调解剖时要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学生解剖花.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交流总结。

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后继激趣。

“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

”“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

”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三、拓展花的传粉

学生观看CD.了解不同的传粉方式。

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

菊花).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

黑麦花、大豆花);有的是虫媒花(如:

菊花).有的是风媒花(如:

黑麦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在观看之后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花授粉之后的发生的变化。

告诉学生这样能更深入地了解了花的作用。

 

2、无心插柳柳成荫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能使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2、关注与植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繁殖后代。

2、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学习准备

易于利用扦插技术繁殖后代的植物的茎(如:

大蒜、太阳花、马铃薯)、花盆、枝剪。

植物繁殖方式的课件。

一.学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传粉的方式繁殖后代。

学生讨论:

植物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吗?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能有的学生应用过扦插、嫁接技术.可能有的同学从书本上了解过扦插、嫁接技术.还有的同学可能对扦插、嫁接技术一无所知。

教师可以根据前测情况导入下面的学习。

具体操作如下:

前测情况亲身经历直接经验书本间接经验无经验

导入对策请有经验的同学介绍方法这些方式是怎么回事?

怎么操作呢?

教师直接介绍

二.活动植物分身术

1、指导。

在学生操作之前.必须掌握规范的扦插方法。

学生观看相关CD。

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实践要求:

使用枝剪时应注意安全.要爱护植物。

为学生特别讲述:

教材图示中.剪除部分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口.便于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伤植物的新断面。

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

提醒学生细心照料所扦插植物。

2、扦插。

教师选择成活率高的植物(如:

大蒜、土豆、太阳花、芦荟)组织学生进行扦插的实践活动。

3、介绍。

教师借助课件向学生介绍利用其他器官繁殖后代的方法。

如:

大蒜、马铃薯利用茎繁殖后代.榕树用气生根繁殖后代、落叶生根用叶繁殖后代等。

三、拓展移花接木

1、活动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践。

2、让学生意识到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

3、翩翩雌与雄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

录观察结果。

2、能够利用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

3、能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整理搜集到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动物繁殖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

3、乐于参与主动接受式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

卵生和胎生。

2、认识动物繁殖的多样性及相似性。

学习准备

新鲜鸡蛋、放大镜、实验记录表。

其他动物繁殖后代的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学习导入

提出问题:

小鸡是从哪里来的?

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介绍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二.阅读从蛋到鸡

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鸡蛋中胚胎发育的各阶段产生的变化。

教师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而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或完整讲述:

第一幅图是受精卵时期:

请学生重点观察蛋黄上的小白点.这个是鸡蛋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第二幅图到第四幅图是胚胎发育阶段.这段时期胚胎不断分裂发育成幼小的个体.身体结构逐步形成.逐渐长出喙和羽毛。

第五幅图是出生时期.发育成熟的小鸡用稚嫩的喙将蛋壳啄破跃跃而出。

最后一幅图破壳而出的小鸡将羽毛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四处行走觅食了。

告知学生觅食和行走是动物的本能。

2.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小鸡出生过程的认识不断完善;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小鸡生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现象的神奇.激励学生观察鸡蛋结构的兴趣。

三.活动观察鸡蛋

1、明确观察方法及要求。

①、观察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鸡蛋。

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外壳;再指导学生把鸡蛋从中间敲碎观察卵壳膜;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卵白、卵黄和胚盘。

②、观察要求.鸡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黄和胚盘放到培养皿里.既注意了教室卫生.又便于观察。

2、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学生要把观察中的发现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指导学生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在学生观察记录鸡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讲述鸡蛋的结构和功能。

第2课时

课前布置:

学生回家搜集有关自己出生情况的资料

一.谈话引入:

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吗?

二.阅读人从哪里来

1.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人的孕育过程。

问学生:

人的孕育过程与前面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胎生动物胎生、哺乳的特点。

2.制作成长记录卡。

教师提示:

希望大家大胆设计卡片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甚至还可以加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照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付出了许多.请大家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感恩之言。

特别提醒:

请大家保存好手中的成长记录卡.五年级下册“我们在成长”一课中还需要使用。

3.最后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了解动物繁殖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

有性繁殖。

不同点:

卵生、胎生

教师结合教材小狗的图例让学生找到动物有性繁殖的共同点.即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后一代;然后再对比前面小鸡的孵化.了解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不同点:

卵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而胎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然后再生出来的.而且刚出生的幼体是靠吸食母乳长大的。

观看其他动物繁殖方式的录像资料.促进学生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的认识。

 

4科技发展话克隆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克隆技术的发展。

2、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关注与克隆技术有关的生物繁殖技术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克隆是生命科学中一项巨大的技术工程。

2、了解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学习准备

有关克隆技术的多媒体资料。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学生谈:

“克隆技术知多少”?

 二.阅读了解克隆技术

1、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克隆技术

2、组织小型辩论会:

主题: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约20分钟)

要求双方在简要提出本方观点后.进入辩论阶段.用3分钟时间做总结陈词。

3、教师简要评述辩论会学生的表现

4、教师向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

提出希望:

今后保持对生物繁殖技术发展的关注.注意资料的搜集。

 

第3单元位置与运动

1它在哪里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

3.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2.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

3.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

学习准备:

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图片。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家长要来学校参加座谈会.你怎样为家长介绍你所在教室的位置及进入学校后所走路线。

(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它在什么位置

活动进程:

1.认识参照物:

教师选择一个位置站好(如黑板中间位置的前方)请学生描述老师所在位置。

将学生不同的描述板书在黑板上;

寻找不同描述位置的相同点:

都相对于某一物体.都描述了老师在这个物体的某个方向上。

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

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物的概念。

2.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分析事例:

图中叔叔的怎样为小朋友指路.讲清了什么?

以珍禽馆为参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禽馆的距离。

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练习:

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新华书店、中心医院).你将怎样指引路线。

3.利用音像资料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

三.活动餐厅在哪里

活动按下列环节展开:

1.认识图标。

2.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

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路线。

3.描述路线。

首先让学生同桌相互描述自己所选路线.做好相互的补充和言语上的准备。

点兵点将台:

任意叫一名同学向大家清晰地描述.其余同学按其描述找到路线。

再任意叫一名同学指出路线。

正确两人都可或星号一颗。

4.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

估计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学到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

5.交流体会。

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

 

第2课时

室外课:

找“地雷”

教师宣布活动目的:

在于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人绘制的路线图找到“地雷”。

提出活动要求:

1.先阅读书上的活动场景图.提问: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活动的帮助信息.如果你担任“埋雷”.你需要按步骤完成哪些任务?

如果你担任“找雷”的任务.又怎样才能找到“雷”?

2.学生回答

3.想想:

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4.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

合理安排活动顺序;

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绘制一张找“地雷”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

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

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

也可以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

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

活动结束后的小结。

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出在哪.是路线图有误.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

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地雷”。

2谁在运动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1.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学习准备

沙盘、模型车、小塑料人、木棒等小物体。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教师板书这两句歌词

提问:

你曾见过这种情景吗?

或者类似的画面?

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回事?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迷。

二.活动谁动过

1.游戏:

谁动过。

具体方法是.请四名学生上台.并排站立在讲台的一边.要求其余学生先看并记住这四个同学的位置后转过身去.然后请四名中的一名学生移动位置.再请下面的学生转过身来判断谁动过.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各自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小结得出:

活动中你们选择的讲台或者某个同学.就是你选定的参照物.某个同学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这个同学一定动过。

三.活动运动还是静止

活动分三层展开:

1.场景模拟.判断场景中的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在桌面沙盘上设置旗杆等参照物.用模型车.载两个模型小人在沙盘上活动.选择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旗杆、车上的人、车后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看教材提供的游乐场场景图.讨论图上几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小结依据什么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4.判断练习.组织填写教材第30页的表格。

游船上、电梯上的女孩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相对于船身、电梯是静止的。

5.判断练习: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

6.解释为什么坐在汽车上看到路边的景物在后退?

3谁运动得更快

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进行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曲线图了解物体运动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对小车的运动进行定量测量。

学习准备:

课件(含蜗牛、蚂蚁、小汽车、公共汽车的图片及数据;2名学生跑步比赛的视频;2名学生跑步速度变化曲线图)

小车、棉线、秒表、钦尺、线轴、记录表、粉笔头、记录用的水彩笔、磁铁(可以吸在黑板上的)

学习过程

一.学习导入:

谈话:

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特殊的运动员.它们要来比一比谁运动得更快.大家来当裁判好吗?

(板书:

谁运动得更快?

二.活动:

判断不同的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判断蚂蚁与蜗牛运动的快慢:

⑴现在第一组运动员上场

⑵蚂蚁和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呢?

⑶经过测量.蚂蚁爬1米大约用1分钟;蜗牛爬一米大约用11分钟。

那么.谁运动得更快呢?

⑷你是怎么判断的?

2、判断小汽车与公共汽车运动的快慢

⑴现在请第二组队员上场

⑵认识它们吗?

⑶有人测量发现.小汽车1小时可以跑80千米;公共汽车1小时可以跑50千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