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9356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docx

阴阳五行学说重要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

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

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

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

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

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和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阴阳偏胜

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

病邪侵入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而形成机体的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胜。

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

所以阳偏胜必然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偏盛也必然会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

阳偏盛

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

一般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

进一步发展,可成为阳盛阴虚之证。

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

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

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阴偏盛

阴主静,主内收而为寒,故在阴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代谢低下,热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等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

一般来说,阴偏胜,多指阴邪偏盛而阳气未衰的寒实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阳虚,则成为阴盛阳虚之证。

阴胜的形成,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

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此即“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所谓“精气夺”,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阳偏衰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

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最为重要,这是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的缘故。

由于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亦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

这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

阳虚则寒,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阴偏衰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其滋养、宁静的作用减退。

多由于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虚,虽然五脏皆可发生,但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其它脏腑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亦多累及肺肾或者肝肾,所以临床上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

因为,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

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颤动等症。

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主要包括亡阳和亡阴两类。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导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又加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阳气外脱等所致。

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阳,多由于阳气严重耗散而衰竭,虚阳外越所致。

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甚则昏迷,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

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

主症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手足温,喘渴烦躁,甚则昏迷谵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

由于阴与阳相互依存,故阴亡,则阳必无所依附而浮越于外,阴亡之后可迅速导致亡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亦告终结。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及,并用于。

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

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

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

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素问"调经论》指出: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

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

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

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

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

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

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

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一)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规律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脤有〞生我〞(母)和〞我生〞(子)两方面的关系,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具有〞我克〞(所胜)和〞克我〞(所不胜)两方面的关系,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

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图一)。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出现异常现象,都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变化。

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

相乘是过度的相克,超过了正常制妁的程度,其规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虚弱。

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本来是自己所能克胜的,却反而被它克胜,其规律与相克正好相反(图二)。

例如,正常时土克水,若土气虚弱,或水邪泛滥,水就反过来侮土。

(二)五行归类:

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

二、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

归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纵的联系,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

在纵的联系方面,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等。

临床上,望诊时常以面部的色泽来辨别脏腑的病证,如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温,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而用药时,有时也可按五脏与五味的关系加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

在横的关系,就是各类事物之间,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关系。

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

所以在治疗时除对某脏本身的病变进行处理外,还要考虑到其它脏腑,进行全面调治。

(金匮)说: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

又有所谓〞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即是根据这种道理而确立的治疗原则。

如肺气虚,可以根据土生金,虚则补其母的道理,用温补脾土的方法来治疗;又如肝火太盛,也可根据木生火,实则泻其子的道理,用清泻心包火的方法来治疗。

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如事物的特性与木的特性相近,则归属于木,而与火的特性相类似的事物,则归属于火。

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及人体等可分别归类如下: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

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

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

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

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

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

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

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

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

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

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

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

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

比如,患者面色发青,喜食酸食,脉弦,则可诊为肝病;面色红,口中苦,脉洪大,可诊断为心火旺。

又如,痉挛拘急抽风,根据五行归类属木病,从人体脏腑来看,可诊断为肝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五行归类属水病,而病位可定为肾。

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

正如《难经》所论述的: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

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

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

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

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

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

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3.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

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

木和土,乃肝脾两脏。

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

金和木,乃肺肝两脏。

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