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29449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docx

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向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岩石类型和及其循环过程

2.命题规律

根据景观图、剖面图和示意图判断出岩石类型和岩层新老关系。

【二讲基础】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4)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慢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

人们在图2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A.变陡了B.变缓了C.无变化D.无法判断

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3--4题。

3.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被埋藏在地下的原因有

①海浪带来的泥沙沉积②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

③周围风沙的沉积④冰川带来的冰碛物堆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根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A.距今6000年以前气候稳定不变B.距今2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C.距今8000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D.距今约4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图A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甲处石柱林立、排列整齐(见图B),柱子间垂直裂隙发育,每根石柱高约20-30米、直径约40-60厘米,横切面大致呈六边形。

回答下列5--6题。

5.图A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断裂、沉积、褶皱、侵蚀、岩浆侵入与喷出

B.褶皱、岩浆侵入与喷出、侵蚀、沉积、断裂

C.褶皱、断裂、侵蚀、沉积、岩浆侵入与喷出

D.褶皱、侵蚀、断裂、岩浆侵入与喷出、沉积

6.图B所示石柱林是

A.砂砾岩B.片麻岩C.玄武岩D.花岗岩

考向二内力作用和地貌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营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

2.命题规律

结合重大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四川芦山地震等)考查内、外力作用。

【二讲基础】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µØÖʹ¹Ôì

ñÞÖå

¶Ï²ã

ÅжϷ½·¨

´ÓÐÎ̬ÉÏ

ñÞÖåÊǵØÏÂÑÒ²ãÊܵ½Ë®Æ½¼·Ñ¹·¢ÉúÍäÇú±äÐΣ¬µ«ÑҲ㻹ÊÇÁ¬ÔÚÒ»ÆðµÄ

ÑÒ²ãÊÜÁ¦¶ÏÁѲ¢ÑضÏÁÑÃæÓÐÃ÷ÏÔµÄÏà¶ÔλÒÆ

±³Ð±

Ïòб

ÑÒ²ãÒ»°ãÏòÉϹ°Æð

ÑÒ²ãÒ»°ãÏòÏÂÍäÇú

´ÓÑÒ²ãµÄÐÂÀϹØϵÉÏ

ÖÐÐIJ¿·ÖÑÒ²ã½ÏÀÏ£¬Á½ÒíÑÒ²ã½ÏÐÂ

ÖÐÐIJ¿·ÖÑÒ²ã½ÏУ¬Á½ÒíÑÒ²ã½ÏÀÏ

ͼʾ

¹¹ÔìµØò

δÇÖÊ´µØò

³£ÐγÉɽÁë

³£ÐγɹȵػòÅèµØ

´ó¶Ï²ã³£ÐγÉÁѹȻò¶¸Ñ£¬È綫·Ç´óÁѹȡ£¶Ï²ãÒ»²àÉÏÉýµÄÑҿ飬³£³ÉΪ¿é״ɽ»ò¸ßµØ£¬È绪ɽ¡¢Â®É½¡¢Ì©É½£¬ÁíÒ»²àÏà¶ÔϽµµÄÑҿ飬³£ÐγɹȵػòµÍµØ£¬ÈçμºÓƽÔ¡¢·ÚºÓ¹ÈµØ£¬ÑضϲãÏß³£·¢Óý³É¹µ¹È£¬ÓÐʱÐγÉȪ¡¢ºþ²´

ÇÖÊ´ºóµØò

±³Ð±¶¥²¿ÊÜÕÅÁ¦£¬³£±»ÇÖÊ´³É¹ÈµØ

Ïòб²Û²¿Êܼ·Ñ¹£¬²»Ò×±»ÇÖÊ´£¬³£ÐγÉɽÁë

ͼʾ

3.分析地质构造不仅可以揭示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分析地貌形成,而且对人类找水、找矿、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分析如下:

4.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表现形式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

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4.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典题练习

读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图,完成下列7--8题。

7.图示地貌为(  )

A.背斜山B.向斜谷C.背斜谷D.向斜山

8.甲、乙两处对应的位置正确的是(  )

(2015•福建卷)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列9--10题。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B.背斜山

C.向斜谷D.向斜山

10.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

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11--12题。

1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D.新生代后期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为变质岩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

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m。

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

读图,完成下列13--15题。

13.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D.背斜谷

14.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若在③处钻4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A.15mB.45m C.75m D.1O5m

考向三外力作用和地貌

【一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地质构造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2.命题规律

依托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结合石油开采、工程建设等热点,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及地质构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讲基础】

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侵蚀

沉积

2.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ÇøÓò

Ìصã

Ö÷µ¼ÍâÁ¦

¸Éºµ¡¢°ë¸ÉºµµØÇø

Öçҹβî´ó¡¢½µË®ÉÙ

·çÁ¦×÷ÓÃ

ʪÈó¡¢°ëʪÈóµØÇø

½µË®·á¸»¡¢µØ±í¾¶Á÷´ó

Á÷Ë®×÷ÓÃ

¸ßɽµØÇø

Æøε͡¢±ù´¨·¢Óý

±ù´¨×÷ÓÃ

Ñغ£µØÇø

º£Ë®Ô˶¯

º£ÀË×÷ÓÃ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µØÇø

Ìصã

µäÐ͵Øò

ºÓÁ÷ÉÏÓÎ

µØÐζ¸¡¢Âä²î´ó£¬Á÷Ëٿ죬ÒÔÇÖÊ´×÷ÓÃΪÖ÷

Ï¿¹È¡¢ÆÙ²¼µÈÁ÷Ë®ÇÖÊ´µØò

ºÓÁ÷ÖÐÏÂÓÎ

µØÐÎƽ̹¡¢Á÷ËÙ¼õÂý£¬ÒԶѻý×÷ÓÃΪÖ÷

ºÓÂþ̲¡¢冲积平原、Èý½ÇÖÞµÈÁ÷Ë®¶Ñ»ýµØò

②风力作用

µØÇø

Ìصã

µäÐ͵Øò

¸ÉºµºÍ°ë¸ÉºµµØÇø

·çÁ¦Ç¿£¬ÒÔÇÖÊ´×÷ÓÃΪÖ÷

·çÊ´Ä¢¹½¡¢·çÊ´³Ç±¤µÈ·çÊ´µØò

¸ÉºµÇøºÍ°ëʪÈóÇø

·çÁ¦¼õÈõ£¬ÒԶѻý×÷ÓÃΪÖ÷

ɳÇð¡¢»ÆÍÁ¶Ñ»ýµØòµÈ·çÁ¦¶Ñ»ýµØò

3.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四讲方法】

1.图示法记忆河谷的形态分布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

3.河漫滩的形成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

典题练习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m3/s。

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流量和流速是影响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重要因素。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下列16--17题。

16.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7.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2017•新课标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右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8—20题。

18.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19.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下列21--22题。

2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土林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

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是我国土林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

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

下图示意札达土林景观。

读图,完成下列23--24题。

23.形成札达土林景观岩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石风化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河湖沉积

24.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气候、气象条件为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B.天气寒冷,暴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D.大气稀薄,光照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