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295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docx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10年11月8日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3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3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6

1.县域发展优势6

2.县域发展劣势7

3.宏观发展环境8

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9

(一)战略依据与原则10

(二)战略任务10

(三)战略目标12

1.“十二五”发展目标12

2.2020年远景目标13

(四)产业空间布局13

1.旅游空间布局13

2.工业空间布局14

3.农业空间布局15

4.商贸物流空间布局15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与措施16

(一)改革、创新与招商引资16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6

2.加强对外交流和协作16

3.继续深化体制改革17

(二)现代农业与农村18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18

2.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和品牌建设18

3.发展劳务经济19

4.搞好扶贫开发19

5.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19

(三)新型工业20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20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21

3.发展循环经济21

(四)民俗文化旅游业22

1.打造苗都、寿乡民俗文化特色旅游22

2.加强宣介力度、做大旅游品牌23

3.加强行业管理、完善基础建设23

4.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24

5.调整旅游空间布局、加强旅游区域合作24

(五)基础设施建设25

1.交通运输25

2.水利25

3.能源26

(六)基础服务建设26

1.现代物流26

2.融资渠道26

3.网络信息27

4.中介服务27

(七)“两型”社会建设28

1.资源节约28

2.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28

3.生态保护29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29

1.教育29

2.科技30

3.人才30

4.文化30

5.体育31

6.卫生31

(九)和谐社会建设32

1.扩大就业32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32

3.强化安全生产和旅游安全33

4.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33

5.提高人民生活质量34

6.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34

7.反腐倡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34

(十)推进新型城镇化35

1.推进麻阳县城建设35

2.扶持重点建制镇35

3.强化城镇产业支撑35

4.农村人口有序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36

5.加快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36

6.加快房地产和建筑业发展36

四、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36

麻阳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在“十二五”时期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发展目标,根据湖南省及怀化市编制“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麻阳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机遇,按照“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工业集群、建设长寿旅游名县”战略,使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麻阳县GDP增长率分别为2005年13.7%、2006年11.6%、2007年12.5%、2008年13%、2009年13%、2010年%。

经济增速保持在11.6%—13%,麻阳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全县人均GDP,2005年为4177元,2009年增加到8044元。

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7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25亿元,2010年达到亿元。

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6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00亿元,2010年达到亿元。

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33.2万亩,总产量达到13.20万吨,实现了面积和产量双增长。

生猪出栏22.7万头,家禽出笼345万羽,冰糖橙种植面积达14万亩,产量16万吨。

全县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达10.8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2个,认证出口柑桔基地11个,面积2万亩。

——经济结构平稳提级变化。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已由2005年的35.50:

25.60:

38.90变化到2009年的25.80:

30.37:

43.83和2010年的__:

__:

__。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显著提高。

在工业结构中,水电产业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步伐加快,冶炼业也取得新进展。

第三产业中,富州建材市场、金环水果市场、锦和镇物流园的建成投入使用,为县商贸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旅游方面麻阳县获得了“中国长寿之乡”、“革命老区县”称号。

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已形成了柑桔、养殖、种植、瓜菜、和粮食五大支柱产业。

——工业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以上。

效益明显提升的企业有恒源电力、奔鑫冶炼、华兴铜业等。

长潭石煤发电综合利用项目破土动工,金湘钢铁30万吨螺纹钢、锦江气体工业用氧、2万吨泰安硅业和利农科贸单宁酸生产线竣工投产。

企业改革扎实推进,麻阳铜矿历经艰难,完成改制重组,锦江酒业和鸿达实业引进了新的战略投资者,工业经济得到稳步增长。

——经济空间结构日趋优化。

2008年设立麻阳县工业园。

园区规划面积为2250亩,现已开发土地400亩。

入园企业已有6家,其中4家为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共480人。

园区企业金湘钢铁有限公司,2009年业务收入为11222万元;新代锰业公司,业务收入为6096万元;泰安硅业公司,业务收入为5371万元;利农科贸公司,业务收入为2296万元。

工业园可望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交通设施建设和县城设施建设加快。

2006年以来,全县形成了交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格局。

吉怀高速麻阳段、S308省道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郭公坪至铜仁漾头、高村至黄桑公路道路硬化顺利完成。

15个村级招呼站投入使用,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88%。

“高速过境、省道畅通、县道接边、乡道联网、村道互通”的全县交通网络初步成形。

为实现县城扩容提质的目标,先后启动了县城道路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及城区开发和风貌控制,实施了沿江道路、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锦江新城一期商品房开发4.5万平方米,成为县城小区建设新亮点。

劳动、计生、文化等一批有民族风格的服务大楼已经启动,民族风雨桥即将竣工。

老城区木场垅、飞山庙等房地产集中连片开发正在积极筹备。

市容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显著提高。

——林业生态建设进展顺利。

“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达61.2%,已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2.4万亩,其中推退耕地造林8.3万亩,荒山造林13.0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

到2007年止,麻阳已有40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纳入了国家财政补偿范围,13.7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纳入了省级财政补偿范围,这对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8年省林业厅已把麻阳县油茶基地建设纳入全省林业重点项目,到2010年底将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7.48万亩,工程造林2万亩。

预计到2015年油茶生产将成为麻阳林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为建设教育强县,加大了教育投入,2006年以来,继续实施教育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先后撤并村小83所,撤并初中5所,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建成寄宿制学校14所,建成合格制学校4所,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1.48万平方米,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2009年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群众业余表演队116个,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户)291家。

进一步加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农家书屋40家,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2009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87人,援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40户,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900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保险参保人数2.66万人,累计参保人数达到10.42万人。

全县恢复了乡镇卫生院整体功能,完善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8.66万人。

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加快,救助城乡困难群众8.1万人,累计发放救助金4000多万元。

改扩建乡镇敬老院5所,残疾人和谐长寿园建设进展顺利,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新建廉租住房240套,新增商品房面积13.18万平方米。

投入766万元解决2.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500口,新增通宽带行政村9个。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成果显著。

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粮食、商业、供销等流通企业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经营权流转等改革有序推进;以综合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为重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支农资金整合试点、非税收入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农村税费、乡财县管乡用等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2006—2009年,招商引资共引进新项目66个,招商引资成功的大项目有深圳华翰科技重组的华洋铜业、香港投资商开发石羊哨温泉项目等,合同引进资金213235万元,实现到位资金228535万元。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1.县域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

麻阳县城距怀化市区59公里,距芷江飞机场110公里,距旅游热点城市凤凰34公里,处于怀化、铜仁、吉首三大地级城市的中心点上,是湖南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素有“湘黔门户”之称。

麻阳交通十分便利,枝柳和渝怀2条铁路主干线途径境内;209国道和308省道交汇于县城,是周边贵州省铜仁地区、黔东南州和本省湘西自治州等不通火车县市的物质中转站,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

(1)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39880.36万立方米/年。

全县水能资源总蕴藏量109061万千瓦,年发电量8817万千瓦时。

可开发量达65897万千瓦。

麻阳县雷冲山、雄山、西晃山等一些山涧泉水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要的以离子状态存在的铜、锌、铁、硒、碘、铬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离子水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人体过早的衰老。

长寿水资源蕴含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2)生物、气候、土质资源。

野生动物兽类以野猪、穿山甲较多、而禽类、鳞介类、爬虫类则品种数量及其丰富。

县域气候、土质优良,适宜柑橘等果树、瓜菜、中草药材、茶油等生长,野生植物木、草、竹、菌类品种极多,仅木本植物就有533种。

部分地区气候特别、土质富硒,可种植刺葡萄、晒烟等名贵水果和农副产品,亦有利于白鹅等优良品种的养殖。

(3)矿产资源。

麻阳地下矿藏种类主要有铜、铅、锌、汞、金、银含钾岩石、钒、铁、磷、铂族金属、稀土、重晶石、冰洲石、电石灰岩、石煤和地热泉。

但多数资源规模不大,已探明的储量:

铜11万吨(其中保存5.38万吨),银23.43吨,五氧化二钒0.72万吨,电石灰岩20.3万吨,多为小型矿。

矿产品是麻阳发展工业的基础资源,铜、银就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服饰和箱包配件原料。

旅游资源优势。

(1)苗族盘瓠文化。

麻阳漫水盘瓠文化民俗村,已成为中国盘瓠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盘瓠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是苗乡民俗的集中反映。

苗俗风情包括众多的节日、丰富多彩的节令食品、祭祀仪式、苗医苗药、苗画等。

盘瓠大殿为苗民朝圣圣地,麻阳岩门灵山(天王庙)风景区,红墙碧瓦,翘椽巨檐,画栋飞梁,建筑别致,风光旖旎,景色秀美,为湘西苗疆一大胜景。

(2)长寿之乡。

麻阳县是我国首批被正式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的长寿县。

长寿品牌是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生活方式优势的综合,其和苗乡民俗相融合,可转化为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

(3)红色旅游圣地。

麻阳是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滕代远同志的故乡、拥有1921年成立的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旧址。

被誉为“渭水可赤遗,华岳可倾”的“健令”明太仆寺正卿满朝荐书院,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石羊哨温泉。

石羊哨温泉及水域毗邻凤凰古城,位于209国道旁。

温泉富含铁、钙、铜、锌、氯化物和硫化物,对脱发、皮肤病有显著疗效,是武陵山区域最具开发价值的温泉,堪称“湘西第一泉”。

景区内4900多亩水面碧波荡漾,青山、绿水、浮屿、渔村、吊脚楼、保存完好的“石羊仙踪”遗迹,更增强了苗乡温泉特色。

靠近温泉的黄土溪水库水域面积5997亩,两岸青山如黛,绿水如兰,有“小千岛湖”之美称。

麻阳境内还拥有苗疆第一哨、十八滩漂流、谷达潭飞瀑、怪石溶洞、擎天柱、文明山等一批自然景点。

消费品加工优势。

麻阳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为消费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来源和产品创意空间。

柑橘、葡萄、瓜果等优质水果,可通过简单加工和改进包装,满足家居或旅游时的方便卫生使用。

水果、养殖产品和泉水资源等还可深加工成为罐头、饮料、酒类等旅游消费品;利用矿产等资源加工制造苗族传统服饰、箱包配件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麻阳消费品加工业还特别拥有长寿概念和苗乡民俗概念用以丰富产品内涵与品牌。

这些都构成麻阳发展消费品加工业的重大优势。

麻阳县是苗族之乡、长寿之乡和水果之乡,拥有优良的水、生物、气候、土质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这些发展优势为做大麻阳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县域发展劣势

(1)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缺少强势增长点。

2009年GDP为26.97亿元,工业增加值仅6.93亿元。

县域经济增长能力也呈相对下降趋势。

麻阳相邻五县对标分析表明,“十一五”期间麻阳GDP总量在五县排名中,由2005年的第三位退到2009年的第五位,正好与泸溪县互换了位置。

泸溪县、凤凰县之所以能够超越麻阳县,是因为泸溪把工业做大了,凤凰把旅游做大了。

不创新经济发展模式,麻阳的差距将会持续甚至扩大。

(2)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低。

第一产业占比偏高,为25.80%,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第二产业占比过低,为30.37%,工业构成除水电外,只有小钢铁、小冶炼、小加工等;第三产业中旅游收入过低,2009年仅650万元。

(3)基础设施薄弱,县域内交通质量有待提升,虽已村村通路,但道路等级低、质量差、危险系数较高,严重影响县域内客流、物流的畅通和安全。

(4)基础服务落后,物流业落后,麻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企业;融资渠道短少,缺少银行分支机构和其他金融保险机构,国内多家大银行尚未入驻麻阳,证券等资本市场更与麻阳无缘;市场中介服务落后;社区生活服务落后。

基础服务落后,将加大经济运行成本、削弱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速度,甚至降低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宏观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将深入推进,为突破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多重约束,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人本发展、绿色发展为目标,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与创新和改革开放三大手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我国“十二五”发展期的主旋律。

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机制再造,将把旅游业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向战略性产业地位。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枝柳和渝怀2条铁路主干线进行复线改造,穿越麻阳境内2条铁路主干线扩建,将为麻阳县外源性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条件和机遇。

——“十二五”时期湖南将实施“四化两型”战略,即: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湖南省将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目标。

坚持以“两型社会”为方向,引导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调整与变革。

确立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等战略性发展重点。

先进设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生物、航天航空等成为湖南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设立,是未来时期影响湘西乃至湖南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武陵山区横跨四省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人缘相亲,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和市场具有互补性。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将为湘西各县(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作为经济发展的特别区域,在工业协作、区域旅游协作、生态农业协作、资源环境保护协作等方面将得到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这一新的经济系统空间结构是麻阳县“十二五”发展期的重要的环境变量,要充分利用国家将实施的优惠政策,拓展与协作区内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分工、协作和联合,建立战略联盟,实现战略资源互补,在农产品加工业、民俗文化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开发等方面以及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协作;在扩展经济协作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增长点,以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怀化市可望成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可发挥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五大功能。

张家界市作为旅游大市,在旅游及相关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作用。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民俗旅游业强劲崛起。

怀化新晃县民俗旅游来势咄咄逼人。

湘西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如日中天,为麻阳旅游产业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有:

国家对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发展的严格限制政策,给麻阳县矿产资源性小工业带来能耗与污染风险;周边地区同类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形成的市场风险;从外部引入高级生产要素难度大和引入成本过高等不利因素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量难得的重大历史机会与诸多发展风险并存。

麻阳正面临着凤凰、泸溪乃至新晃崛起的无形压力,无法满足于小富即安状态。

另一方面,麻阳良好的资源优势与湘西旅游产业的强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设立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重大政策环境利好遥相呼应,为麻阳的崛起提供了千载难寻的优良发展环境与机遇。

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战略依据与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

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妥善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内源性发展与外源性发展、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发展中的各方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2.坚持人本化发展和绿色化发展。

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经济社会体系,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基本方略,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贯穿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各项活动中,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推动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作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驱动力和基本实现方式。

(二)战略任务

麻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的战略任务可概括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工业集群、创建民俗文化旅游名县,打造县域经济核心产业链,推进麻阳发展模式全面创新;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基础服务、品牌、工业园区、人才培养五大基础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民生为基点的社会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打造生态宜居麻阳。

简言之:

“创新发展模式、夯实发展基础,打造生态宜居麻阳。

1、创新发展模式。

“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工业集群、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名县”的新麻阳发展模式。

新麻阳模式以旅游概念为特征,把集约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和民俗旅游业链接一体,形成以民俗旅游休闲业为先导、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以农林牧副渔业为基础的县域经济核心产业链。

民俗旅游休闲业以苗乡民俗和养生长寿为两大主题,形成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体系。

通过发展旅游业,加快县域人流、物流、信息流和市场的集聚扩张,推动服务业、工业和农业的优化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旅游消费品生产为主体,以国内外旅游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以本县的农林牧渔产品和优质水资源等为原材料,以现代技术和设备进行加工,形成附加值较高、市场需求大的旅游消费品和礼品的规模化生产。

农林牧副渔业以现有的“名、优、特”产品为基础,围绕旅游休闲业、旅游消费品加工业的需求进行优化调整,促进传统农牧养殖业向现代集约高效农业转化、农林牧副渔初级产品向工业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化。

实现农产品单一市场(提供居民生活所用)向农产品市场多元化(提供游客直接食用和餐饮加工所需要的原材料、旅游消费品加工业所需的原材料等)发展。

2、夯实发展基础。

(1)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公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停车场、垃圾处理、安保设备等旅游配套设施,为创新发展模式提供环境支撑。

(2)大力推进基础服务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完善投融资平台,推进通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建设,发展咨询、评估、法律、会计、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业,为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基础服务保障。

(3)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推进产品营销与城市营销。

必须强化品牌意识,推进品牌战略、制订品牌规划、加强品牌宣传、创新品牌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的“苗都”、“寿乡”城市品牌与“麻阳牌”冰糖橙、“苗家王”等产品品牌。

(4)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

重点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5)大力推进人才平台建设。

切实引进、爱护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策划人才等,为实现新麻阳发展模式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3.打造生态宜居麻阳。

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文明进步、功能完备、生活舒适、宜于创业、和谐安全的生态宜居麻阳,是人本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其战略任务是:

(1)强调生态环境建设。

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构建生态文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为居民提供“长寿”的生态环境。

(2)完善城市功能建设。

以“净、美、绿、亮、畅”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适时扩充城镇面积,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规模扩展与质量提升并举。

(3)加强社会人文环境建设。

加快社会文化、体育卫生、休闲娱乐、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建设。

(4)加强城镇高效管理。

提高政府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5)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6)推进社会公共安全环境建设。

积极维护社会治安,建立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处理机制,创造和谐安全的城乡社会环境。

(三)战略目标

1.“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麻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有五大种类。

(1)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4.7亿元,年均增长12.5%;

——财政总收入达3.8亿元,年均增长20%;

——财政一般预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