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9127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docx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宜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草案(送审稿)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全民创业、富民兴县,加快宜黄经济发展,建设和谐平安宜黄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好这一规划,对宜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章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我县努力实施“一招三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预计到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83亿元,比2000年的6.01亿元增加3.29亿元。

“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2%。

2005年预计完成财政收入584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40万元,“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54%(剔除政策性减收,同口径比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预计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7:

31:

22调整为34:

39:

27,第二、三产业比重5年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1.61倍,实现利税增长1.63倍,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所有制结构逐步改善,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74%,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2.4%,比2000年提高5.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4.38亿元,年均增长27.2%,是改革开放初期至“九五”期末的将近两倍。

开工建设了新自来水厂、工业园区、河东新区、水岸名苑、花园小区、凤神巷小区、沿江路亮化、美化、城乡电网改造、临宁线石宜段、县乡公路改造、防洪堤一期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以临宁线为重点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大大改善了我县区位条件。

――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农村经济经营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财税、计划、投资、金融、外贸、粮食、流通、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进展顺利。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开放型格局正在形成。

预计5年间直接利用外资755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9.61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6倍、9倍;出口创汇达380万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和实施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成效,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和产业化步伐加快,“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全面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县财政统发机制,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有所提高。

职业技术教育有新的发展,以安石中学为代表的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县疾控中心和传染病房项目建设已全面竣工,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9‰以下。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196元增加到2005年的3263.7元,年均增长8.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五”期间宜黄经济正处在加速时间,“十一五”期间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增长潜力,既有机遇,更具挑战。

我们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精神的指引,有改革开放多年来奠定的基础,有近几年在加快发展中积累的经验,有全县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面貌的强烈愿望,就一定能够抢抓新机遇。

从外部环境看:

一是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国内外资本流动活跃,呈现国际产业向国内转移,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新态势,为我县广泛参与国际国内合作的分工提供机遇;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为我县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我县不仅受全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的长珠闽三个三角区经济中心的辐射,而且是浙闽经济向内地延伸的腹地;我县处在以抚州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以南昌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这些都为我县承接南昌及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三是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将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期。

从我县自身条件看:

一是资源相对优势,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

我县在土地、生态、水电、劳动力等有着较为突出的相对优势,这将为孕育和培植新兴支柱产业积蓄了发展后劲;二是临宜公路修通,宜黄至昌厦一级公路接口处对接,“吉抚”高速公路预计“十一五”开通和县乡公路全面改造,使我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矛盾,突出表现在:

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仍然较弱,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缺乏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产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乏力,财政增长速度趋缓,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城镇建设相对落后、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三农”问题仍较突出,思想观念与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我们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奋发有为,拼搏进取,突破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立足科学发展,不断开创我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节 总体要求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保证,以壮大支柱产业,增强财政实力,以建设好县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赶超全市平均发展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着力建设生态宜黄、和谐宜黄。

力争通过5-10年努力,把宜黄初步建设成为江西“小水电大县”、“毛竹之乡”、沿海发达地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全国中部地区的“塑料强县”。

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县上下必须切实做到: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加快发展是我县面临的最紧迫任务。

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务必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快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力争主要发展指标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五个统筹”,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路,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提升农业,更加注重反哺农业,努力走出一条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新路子,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把社会事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就业为优先目标,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把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来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把坚持科学发展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始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投资带动型向以投资为主,消费、出口协同推进型转变,促进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向城乡协调发展模式转变。

要把增强自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走新型工业化路子。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市场化改革为根本动力。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坚决革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弊端,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大突破。

加快培育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全县市场化进程。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创造体制环境新优势。

――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更加重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经济建设,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更加重视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县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快速协调发展态势,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任务,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预计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76亿元,比2000年的6.01亿元增加11.75亿元,人均GDP达到960美元;全县财政收入在2005年0.55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2010年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2:

51:

27。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吨标煤以下。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电视人口覆盖率99%,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全面实现安全卫生饮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

2010年年末达12.8亿元。

实际引进省外500-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国外、境外资金年均增长8%,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0%。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城镇人口达到9.25万人,县城建成面积达8.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40.0%。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取得较大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就业岗位年均增加0.17万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5年增加48%,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42%和50%以下,城镇人们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农村人均砖混结构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进展。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

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0%。

垃圾处理达80%。

――耕地得到切实保护。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成果,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开垦工作力度,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00美元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生活普遍富裕。

人民群众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人民安居乐业。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强县。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五”计划目标

实际完成情况

生产总值

财政总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非国有经济比重

利用“三外”资金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总人口

城镇就业岗位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专栏2: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一)

指标

单位

2005年预计

2010年预期

年均增幅(%)

指标属性

生产总值

亿元

#一产

亿元

二产

亿元

工业

亿元

#三产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财政总收入

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直接利用外资

亿美元

出口总额

亿美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城镇居民人均建筑面积

平方米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注:

1、生产总值的绝对值预期数均按当年价计算,年均增速均按可比价计算。

2、人均生产总值绝对值为有可比性,汇率统一为8.3,预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到

2010年全县总人口将达到  万人。

  3、三次产业结构2005年预计为      ,2010年预期为     。

专栏3: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二)

指标

2005年

预计

2010年

预期

年均增加

指标属性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电视人口覆盖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森林覆盖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市化率(%)

城镇恩格尔系数

农村恩格尔系数

人口增长率(‰)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第二章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根据“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全面发展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推进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建立好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2006年开始,全县按自然村的比例,每年安排7—10%的自然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争“十一五”末达标新农村占40—50%。

第一节 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提高。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实施沃土王程、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推行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等模式,恢复绿肥生产,增强土地肥力,提高复种指数。

加速推进廖坊灌区和现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成小

(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实施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续建配套项目,注重改善品质、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年水稻制种面积达  万亩,生产良种  万公斤以上,使粮食总产稳定在  万吨以上,进一步巩固我市粮食主产区的地位。

第二节 调整农业结构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加强农业资源尤其是山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力争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5%,养殖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5%。

着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全县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

种植业。

扩大优质专用粮食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生产,重点发展优质稻、白莲、红薯、烟叶、食用菌、蔬菜、菜叶、药材和苗木花卉等产业,建设工业原料林,培植毛竹、油茶、森林食品等产业。

畜牧业。

突出发展生猪和肉牛两大优势产业,进一步扩大饲养规模,积极建设畜牧生态小区。

水产业。

积极发展常规渔业、特色渔业。

开发利用水库等大水面和优质水面资源。

开发利用宜渔稻田资源,改造中低产鱼池。

重点建设以观音山、下南水库等中小型水库。

第三节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重点建设六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发展100个基地联系村和 万户基地联系户。

从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搞好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的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

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机制。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和“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推广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在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带动农户数达到农户总数的50%左右,努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

着力抓好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为主要内容的七大体系建设,即农业技术培训、农业良种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村社会化服务等七大体系建设。

大力推广以机械插秧为重点的先进农机技术,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引导农机跨区作业,力争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0%。

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实施空中云水利用工程,推进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建设,增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第四节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50万公里。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新增户用型沼气池2万个,推广节柴节煤灶2.8万个。

大力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自来水工程,通过改水改厕,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

改变农村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整治脏、乱、差现象,基本实现人畜分离,加快村庄和庭院的绿化、美化。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集约使用农村土地,优化村庄布局,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促进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推进旧宅基地复垦种植。

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增强农村自主建设能力。

第五节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对农村学生免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的政策。

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强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完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兽医卫生公共管理体系,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

加强农村文化工作,建设农村文化站(室),发展农村通信,实施新一轮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基本实现行政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

逐步推进农民全民健身运动,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

加大农村扶贫力度,完成易地搬迁安置万人,建设扶贫公路公里,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培养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文明卫生意识。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完善村民自治,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

第六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保障农民利益和农村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支持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健全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

逐步清理乡村债务,规范“一事一议”。

加大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在免征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继续贯彻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机补贴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办法,扩大信贷支农服务范围。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林业产权流转,加快建立产权产易市场。

推进水利产权制度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立规范有序的粮食购销市场,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确保粮食安全。

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安置被征地农民。

第三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带动的原则,加快做大工业规模,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工业增长质量,注重发展循环经济。

以重大项目、拳头产品为突破口,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培植技术先进、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宜黄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一节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利用我县在水电、竹木、旅游、劳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资源加工型项目为主,依靠技术创新,在产业延伸、产品拓展中壮大化工建材、竹品、食品加工、水电、纺织服装。

在化工建材上,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塑料包装等,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规模效益。

在竹品加工业上,通过整合竹木加工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

在食品加工业上,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推进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功能特色产品加工。

在水电业上,重点是加快电网改造,适应我县水电的快速发展,提高电力输送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水电发电效益。

在纺织服装业上,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增加工人就业。

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医药方面有所突破,重点建设江西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加快培育出口龙头企业、完善出口扶持政策、推进企业发展自主出口品牌。

第二节 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突出围绕提高工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坚持以产业化为主导,以骨干企业、品牌产品为龙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实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整合特色资源,一是坚持有利于产业聚集和配套建设的原则。

按照“总体规划、适度开发、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沿宜临公路拓展六里铺、潭坊、中黄“三点一线”的工业走廊,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延伸产业链、推进深度加工、不断提高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产品水平、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

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研制、生产、营销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普及应用。

不断提高传统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竞争能力;二是建好专业小区。

按照“一品一园、一业一园”的“抱团”发展思路,建好“塑料工业城”、“纸业工业城”、“食品工业城”、“竹品工业城”、“纺织服装城”等产业集群小区。

把“三园区五小区”建成宜黄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的平台、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心。

提高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外商资本扩张的能力,力争引进20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5家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落户园区,每年新增就业人数1700人以上。

力争到2010年,全县工业园区累计引进资金达到20亿元以上。

第四章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走高效、协调、集约发展的城镇发展道路,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方针,以产业为依托,以城镇为载体,加速人口,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