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1780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docx

寺家庄矿概述与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井田概况

一、交通位置

寺家庄矿井位于昔阳县境内,其工业场地位于县城西南约7km处,昔阳县城距阳泉市约30km。

本区铁路交通条件优越,石太铁路沿桃河经过阳泉矿区,石太线为阳泉矿区煤炭外运的主要干线,经电气化改造和完善自动闭塞后,年运输能力可达70Mt。

另外,阳涉铁路通过本区,该线已全部建成通车,采用内燃机车牵引,并预留电力牵引条件,该线最大年输送能力为17Mt,为阳煤集团部分煤炭分流创造了有利

条件,可直接为该矿的建设和煤炭的外运服务,本矿井铁路专用线在阳涉铁路昔阳站接轨,就接轨事宜已达成协议。

本区公路交通便利,阳泉至黎城的二级公路通过本区,公路以昔阳县城为枢纽,呈放射状伸向四方,除阳泉至黎城公路外,昔阳至左权、赞皇、寿阳、邢台、长治等均有公路相通,区内公路遍布,97%以上的村庄可通汽车。

井田交通位置见图1-1-1。

二、地形地貌

本井田位于太行山北段西侧,从外围地形来看,西部石千峰地层的地形较高,组成太岳山,东部则为奥陶、寒武系地层组成的太行山脉,昔阳县境内的白羊山、沾岭山、菜岭山均系太行山支脉。

沾岭山东部为松溪河流域,一般河窄谷深,沟谷纵横发育,切割甚深。

井田内地形为西高东低,最高处为龙王庙山,海拔+1613.3m,最低点

在巴洲乡附近,标高+863m高低相差750m左右,一般相对高差100〜200m属构造剥蚀成因,河谷、高山相间的低中心地形。

三、河流及水库

本区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松溪河及其流经本井田的支流安坪河、巴洲河、洪

水河均为该水系。

现分述如下:

松溪河:

发源于和顺县窑上村附近,经昔阳县的杨家坡村南入境,向北经县城东侧,东流至水磨头村,再经井陉、平山县汇入滹沱河,干流在昔阳县境内长73.25km,流域面积1473.2km2,该河受水面积大,河床宽,杜庄至县城一带宽达500〜800m平时水少,雨季时一般流量为1〜3n1/s,最大洪峰流量达1200nVs(1963年8月流经昔阳县城一段),年平均径流量3.68m3/s。

安坪河(城北河):

该河为松溪河支流,发源于崇家岭奶头山,自西向东在县城东汇入干流,全长

14.5km,流域面积77.2km2,年平均径流量0.26m3/s。

巴洲河(城西河):

该河发源于闹岭庄附近,自西向东在县城北关处汇入安坪河,全长20.5km,流

域面积96.3km2,年平均径流量0.352m3/s。

洪水河(城南河):

该河发源于闰家沟,自西南流向东北,在洪水村东汇入松溪河,全长14km,流

域面积56.2km2,年平均径流量0.298m3/s。

在河流上游建有多座水库,其中以秦山水库、关山水库较大,秦山水库位于井田中部,现为昔阳县城居民生活用水水源。

以上河流实际上均为宽缓的沟谷,平时基本没水,均为季节性河流。

四、气象及地震烈度

昔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冬季寒冷,风大少雪;春季日照充足,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多冰雹和风灾;秋季时间较短,晴朗凉爽。

本区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

最高气温37.9C,最低气温—23.9C,全年平均气温9.3°C。

冰冻期为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最大冻结深度为0.75m。

年最大降雨量995.7mm(1963年),年最小降雨量242.3mm(1972年),年平均降雨量601.0mm雨量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

年平均蒸发量1887.9mm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可达21m/s,年平均风速约为2.1m/s。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本

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五、矿区内工农业生产概况

山西省昔阳县现有5镇7乡共12个乡镇,约423个行政村,全县总户数70117户,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占91.6%。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10685亩,其中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大豆、薯类及杂粮为主,播种面积389049亩;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作物为主,播种面积10512亩;除此之外还有蔬

菜及瓜果类播种面积10963亩。

全县果园面积19666亩,以苹果、梨、柿子、红枣、葡萄为主。

全县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县企业中以燃料、食品、化工、机械、建材工业比重较大。

六、井田邻近地方煤矿概况

寺家庄井田邻近的地方煤矿有:

阳胜、卫东、安坪、坪上、黄岩汇、运裕、麻汇、

白羊岭等8座煤矿。

邻近地方煤矿情况详见表1-1-1,寺家庄井田与邻近地方煤矿位置关系见图

1-1-2。

表1-1-1邻近地方煤矿情况一览表

序号

矿井名称

现开采煤层

规模

(万t/a)

井田面积

(血)

开拓方式

备注

1

阳胜煤矿

15号

45

19.3417

斜井开拓

2

卫东煤矿

15号

15

6.1288

现已关闭

3

安坪煤矿

15号

45

7.4368

斜井开拓

4

坪上煤矿

15号

90

7.8486

斜立开拓

5

黄岩汇煤矿

15号

90

15.0891

斜井开拓

6

运裕煤矿

15号

90

9.5146

斜井开拓

7

麻汇煤业

15号

30

10.4128

斜井开拓

8

白羊岭煤矿

15号

45-90

17.8935

斜立开拓

正在扩建

七、主要建筑材料供应情况

本区内狮脑峰矿岩出露面积广,而且厚度大,可作为井上、下建筑石料,矿井东部大面积奥陶系灰岩出露,可作为井上建筑石料及水泥原料。

砖、矸石砖、料石、石子、白灰、水泥等大宗土产材料可由当地供应,除阳煤集团企业处所属厂(场)现有建材供应外,也可选用乡、镇企业的建材产品。

外部供应材料主要有:

钢材、木材、黄砂、玻璃、高标号水泥、五金材料等。

八、地面建(构)筑物及村庄搬迁

井田范围内除工业场地及风井场地等新建建筑物外,地面已有的建(构)筑物主

要有7个水库和60个村庄。

工业场地及风井场地、水库均留设保护煤柱;地面村庄大都较小,但分布分散,给正规工作面布置带来一定的影响,设计对大部分村庄按搬迁考虑。

根据需要,矿井投产前需先搬迁野峪村(118户)和下讲堂村(108户)o目前建设单位已与野峪村及昔阳县乐平镇政府签订村庄搬迁协议。

由于矿方未提供井田内所有村庄的详细资料,本次设计无法安排村庄搬迁规划。

建议建设单位结合当地的有关规划,根据矿井建设和生产进度,积极做好下讲堂村及其它后续村庄搬迁前的规划和准备工作,以免影响矿井按期投产及今后生产。

九、电源、水源情况

1、电源

昔阳县境内现有坪上110kV变电站一座,距矿井工业场地6.8km;另有晋中电力部门刚建成投运的昔阳220kV变电站,该站位于矿井工业场地以南约5.5km处。

本矿井的供电电源及供电方案已于2006年6月由晋中供电分公司以“晋中电计字〔2006〕35号”文给予批复,确定本矿井供电电源由昔阳坪上110kV变电站引一

回35kV线路作为施工用电;昔阳220kV变电站建成投运后,由该站引两回35kV线路作为矿井主供电源。

2、水源

阳泉矿区为缺水矿区,井田内松溪河冲积层孔隙潜水含水丰富、水质良好,但目前开采量较大,不宜再增加开采量;太原组灰岩,主要赋存于浅部,分布范围不大,由于开采水量过大,水位不断下降,故亦不宜多开采;本区地表水库较多,如秦山水库、杨家坡水库、南郝峪水库、关山水库均已通过地下管道联通,水库总容量达2000万m,现主要用于昔阳县生活及部分工业用水,目前仍有部分供水富裕能力;奥陶系含水层在区内分布较广,岩溶裂隙也较发育,是一良好的供水水源。

2005年6月山

西省水利厅晋水资〔2005〕303号“关于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寺家庄矿井及选煤厂项目取水许可预申请的批复”,同意本矿开采娘子关地下奥灰水作为生活供水水源,秦山水库水建井期间作为临时施工水源,矿井投产后作为辅助供水水源。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井田地层

本区位于沁水煤田的东北边缘。

由东向西出露地层由老到新。

本井田东部区外大面积出露奥陶系地层;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地层分布零星;区内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地层广泛分布,二叠系石千峰组,三叠系刘家沟组地层出露于本井田西缘;新生界覆于各个时代基岩之上。

现就勘探所及从奥陶系至第四系地层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

1、奥陶系下统(O)

SYJ-1号孔为水源井,该孔揭露奥陶系下统亮甲山组地层42.83m,为石灰岩,灰色,致密坚硬,厚层状,隐晶质结构,局部泥质含量较高。

2、奥陶系中统(Q)

SYJ-1号孔揭露奥陶系中统地层厚度670m可划分为峰峰组及上马家沟组、下马家沟组。

1)下马家沟组(Ox):

揭露最大厚度180.00m,由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石灰岩组成,块状构造,厚层状,下部含大量蜂窝状溶洞。

2)上马家沟组(Qs):

揭露最大厚度290.00m,主要为深灰色石灰岩夹薄层白云岩,中、上部具有角砾状构造,底部含不均匀铁质,节理岩溶发育。

3)峰峰组(Qf):

揭露厚度188.76〜200.00m,平均190.00m。

上部以灰色、深灰色石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及薄层状白云岩,局部呈角砾状,具波状层理,顶部含团块状黄铁矿。

中部为灰色豹皮灰岩及石灰岩夹豹皮灰岩,岩溶、裂隙较发育。

底部为石膏带,主要为角砾状泥质白云岩、角砾状泥灰岩夹薄层石膏及纤

维状石膏组成。

(—)石灰系中统本溪组(C2b)

全厚16.00〜46.00m平均约34.00m有东南厚、西北薄的变化趋势。

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灰岩之上。

主要由浅灰、灰色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铝质泥岩及石灰岩组成,夹1〜2层煤线。

底部为黄铁矿层,常呈星散状或团块状富集于灰岩及铝土岩中。

极不稳定,厚0〜0.90m,平均0.53m。

地面及浅部氧化为褐铁矿及赤铁矿,称山西式铁矿。

其上为G层铝土矿,厚1.55〜11.20m,平均厚5.68m为浅灰或灰白色,含硅质,铁质较高。

有1〜3层石灰岩,质较纯,分布较稳定。

上层较薄,厚1m左右;中层普遍压一煤线;下层较厚,约3m左右。

本组岩性特点为颜色浅,含铁铝质高,岩性细腻。

砂岩多为细砂岩,分选、磨圆也较好。

充分显示了过渡相为主的沉积环境特征。

(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以K砂岩为基底,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

全厚90.30〜143.80m平均约110m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海相泥岩、灰岩和煤层组成。

含7、&、&、&、9上、9、11、12、13、14、14下、15、16号等13层煤。

灰岩3〜4层,15号煤以上三层灰岩,&、Kb全区比较稳定,《灰岩在井田东部普遍发育,中西部区域零星发育,岩性各具特色,可作为良好标志层。

本组地层岩性稳定,全区变化不大,沉积环境差异显著,旋回明显属海陆交替相沉积。

灰岩中含蜓及海百合等化石。

(四)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以Kz砂岩(第三砂岩)为基底,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厚42.60〜75.5m,平

均约61m主要由灰、深灰,黑灰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

含1、2、3、4、5、6号等6层煤。

6号煤顶板泥岩中含星散状、团块状黄铁矿,6号煤上下有迭锥灰岩沉积,属过渡相。

6号煤以上地层岩性粒度较粗,岩性变化多为渐变关系,说明沉积环境变化不大。

含菱铁矿结核,处于弱的还原环境。

总之,本组地层属过渡相〜陆相沉积。

(五)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底界以&砂岩与山西组整合接触,顶为K10桃花岩泥顶界面。

全厚110〜150m分为绿色地层、黄色地层两段。

1、绿色地层(P1X1)

本段地层特点为下部色调深,为灰黑、深灰、灰色,上部色调浅,为灰、浅灰、绿灰等色;下部岩性粒度较细,多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中砂岩薄层;上部岩性粒度较粗,多为中砂岩、粗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下部含1〜3层煤线。

本段地层全厚47.00〜75.50m,平均60m左右。

基底为K8砂岩,厚0〜13.60m,平均4.30m。

岩性、厚度变化大,不易对比。

地面所见为浅灰色、黄绿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有小砾石、泥质、硅质胶结,具斜层理,分选磨圆差。

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

钻孔所见为灰色、深灰色中〜粗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粉砂岩及砂质泥岩。

2、黄色地层(Pix2)

包括黄色地层和砂岩带,基底砂岩K),为黄绿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分选磨圆差,泥质胶结,时夹粉砂岩条带,显波状层理,厚一般10m左右。

其上为浅黄、黄绿、灰绿色砂质泥岩,含大的菱铁矿结核,夹灰、黑灰色泥岩条带、煤线及铝质泥岩,并夹数层黄绿色中〜粗砂岩。

上部为砂岩带,由2〜3层黄绿色厚

层状粗粒砂岩夹黄色及少量紫斑状砂质泥岩和薄层细砂岩组成。

顶部为桃花泥岩Ko。

桃花泥岩厚一般5〜8m为浅灰、灰紫色铝质泥岩,具网格状节理,含大量铁质鲕粒且不均匀,地面风化后呈褐红色斑块,颜色鲜艳,如桃花绽开,故名“桃花泥岩”。

加之其上、下岩层颜色区别明显,故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标志十分理想。

桃花泥岩上部有时出现一层锰铁矿结核层,厚0.40〜1.00m,较稳定,亦可作为辅助标志。

全段厚62.50〜82.50m,平均75m左右。

(六)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区内大面积出露。

标志层Ki2狮脑峰砂岩常呈悬崖峭壁,围绕山脊呈带状分布。

该组区内出露总厚225〜450m分为红黄色地层及褐色地层两段。

1、红黄色地层(P2S1)

与下石盒子组地层连续沉积。

下部以桔黄、黄褐、黄绿等杂色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黄绿色、灰绿色中〜细粒砂岩组成,砂岩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呈透镜状。

上部以黄绿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夹黄褐色、暗紫色砂质泥岩及泥岩条带,偶见夹灰黑色砂质泥岩薄层,富含植物叶片化石。

并夹不稳定的锰铁矿1〜3层,厚者可达0.70m,

本段地层厚134.90〜155.10m,平均140m

2、褐色地层(P2S2)

基底为©狮脑峰砂岩,厚25〜60m一般50m左右。

由2〜3层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夹黄绿、灰紫、灰绿色砂质泥岩组成。

下层砂岩较厚,底部含砾分选磨圆均差,硅质、泥质胶结,坚硬,具板状斜层理及楔形交错层理。

砂岩层数及厚度从勘探区中部向南有变少变薄的趋势。

其上为一套以暗紫、紫灰色为主,夹黄褐、黄绿等杂色砂质泥岩,间夹黄绿色薄层状细砂岩及中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

顶部距K135〜

8m处有一层黄绿、黄白色厚层状含砾粗砂岩,泥质胶结,极疏松,称“豆腐渣砂岩”,较稳定,可作为K13的辅助标志。

本段全厚240.40〜318.40m,平均300m

(七)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

厚122.60〜160.20m,平均150m左右。

基底砂岩心为暗紫色、厚层状含砾粗砂岩,厚0.70〜7.00m。

下部疏松,含大量砾石,顶部微红色,胶结坚硬。

有时相变为中砂岩及砂质泥岩。

其上为一套紫色、鲜红色砂质泥岩,夹紫、灰紫色细~中砂岩组

成。

中、上部砂质泥岩中夹5〜7层灰紫色结核状、似层状淡水灰岩。

顶部一层发育较好,厚1.50〜2.50m,并含大量燧石结核,有时相变为中砂岩,定为K14标志层,

以其顶面与三叠系刘家沟组(匚1)分界。

(八)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I)

出露于本井田外西侧,厚度不详。

为一套砖红色,薄板状及中厚层状细砂岩组成。

水平层理发育、常见波痕、泥裂构造。

(九)第四系(Q

不整合覆盖于各时代基岩之上,分布于山顶、山坡及沟谷中。

本井田东部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中、西部分布零星,厚度小。

1、中更新统离石黄土(Q):

由红棕色,红黄色黄土状亚砂土及亚粘土组成,并含有钙质结核。

2、上更新统马兰黄土(Q):

为浅黄、黄灰色亚砂土或细砂土。

孔隙度大,垂直节理发育,底部含钙质结核。

中、上更新统总厚0〜20n。

3、第四系全新统(Q):

主要分布于安平河、巴洲河及洪水川等较大沟谷中。

现代冲积、洪积物。

由砂、卵石及粉砂土组成。

最大厚度27m一般厚5〜15m

二、含煤地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包括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其中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及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地层总厚171m

共含煤18层,煤层总厚13.46m,含煤系数约8%左右。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厚90.3〜143.80m,平均厚约111.33m,主要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及灰色砂岩组成。

含煤12层,其中可采煤层4层,为

本区中主要含煤地层。

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分为上、下两段,其中下段自K1砂岩底

至K4灰岩顶,厚80m左右,含11、12、13、14、14下、15、16号共7层煤,15号煤全区稳定可采,其它煤层无开采价值;上段自K4顶至&底,厚约35m左右,由灰、

深灰、灰黑色泥岩、砂岩及浅灰色细砂岩、中〜粗砂岩组成,含8、9两个煤组共6

层煤,其中&、84、9号煤具有开米价值。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Rs)厚42.60〜75.50m,平均61m左右。

与太原组连续沉积。

主要由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浅灰色铝质泥岩、中〜粗砂岩组成。

该煤组共含煤6

层,其中3、6号达到可采厚度,但可采范围很小,且零星分布,该组煤层均不可采。

三、地质构造

本井田基本呈一单斜构造,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井田走向为西北,向西南倾斜,地层比较平缓,倾角一般为5°〜10°,局部褶曲地段倾角12°〜20。

,区

内以背、向斜交替出现的褶曲构造为主;断层相对较少,一般落差多在20m以内;

井田北部陷落柱较发育,对煤层破坏较为严重。

从整个井田来看,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主要地质构造分析如下:

1、褶曲

区内褶曲发育,轴向主要为近南北向及北东向两组,其次有北西向及东西向。

南北向的一组褶曲主要分布于中、东部,构成本区的基本构造形态。

主要特征为排列紧密,间距约1000m,两翼不对称,向斜东翼较陡,倾角可达20°,西翼较

缓,倾角一般为10°左右;背斜轴部开阔,产状平缓。

北东向的一组褶曲,主要分布于勘探区的西北及东南,主要特征为排列较疏,间距约1500m两翼多不对称,

南东翼较陡,北西翼较缓。

主要褶曲特征见表1-2-1。

2、断层

区内断层相对较少,落差也不大,多为走向北东及北北东,倾向北西之正断层。

集中分布在勘探区的东部及东南边界附近。

井田范围内共有大小断层24条,除井田

边界的断层外,井田内断层落差均在10m以内。

3、陷落柱

全井田124km范围内已探出的陷落柱共33个,陷落柱的形态多为近圆形及椭圆形,最小直径10m一般直径为20〜50m陷壁角为62°〜83°,一般为80°。

应当指出:

陷落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除地表出露和勘探钻孔遇到的陷落柱外,没有出露到地表的陷落柱就难于探清。

在今后的地质工作中,要采取多种勘探手段取得可靠地质资料,掌握本井田的陷落柱发育情况及分布规律,为采掘提供更切合实际的资料。

主要褶曲特征表

序号

褶曲名称

褶曲轴方向

两翼倾角

延伸长度

(m)

备注

W

E

1

蒙家峪向斜

SN

4°~7°

5°~7°

1100

2

野峪背斜

SN

4°~11°

4°~14°

5000

3

寺凹向斜

SN

2°~16°

6°~20°

6000

4

崇家岭背斜

N40°E

4°~5°

6°~16°

1700

5

杏庄向斜

N40°E

8°~15°

8°~20°

6300

区内

6

杏庄背斜

N45E

7°~9°

3°~13°

4500

7

龙眼向斜

N65E

5°~15°

5°~20°

5500

8

白村背斜

近SN转N40°E

10°

5~11°

2800

9

杏庄东背斜

N10°E

6°~11°

6°~10°

1300

10

石亭背斜

N20°-50°E

4°~7°

6°~12°

3000

11

石亭向斜

N10°-40°E

6°~12°

6°~10°

4000

12

司家沟背斜

N80°E

6°~12°

5°~15°

2100

13

上秦山向斜

N70°E

5°~9°

5°~10°

1600

14

马家沟向斜

N50°E

4°~9°

8°~25°

1800

区内

15

任家瑙背斜

N30°W

5°~13°

5°~18°

1500

16

居仁向斜

N45°W

5°~11°

8°~12°

3100

17

蛇沟背斜

N55°W

6°~9°

4°~5°

700

18

蛇沟向斜

N55°W

4~6°

4~7°

900

19

毛家沟背斜

N45°W

4°~15°

5°~17°

2600

20

毛家沟向斜

N50°E

6°~11°

7°~11°

1100

21

台沟背斜

N40°E转N30°E

4°~13°

6°~10°

1500

区内

四、煤层

1不可米煤层

3号煤:

位于K8砂岩下20m左右,下距6号煤28m左右。

全区大面积尖灭及不可采,仅在L45、L79、L7号孔附近有一片可采区,L118、L116、Mb、Ms、1275号孔5处为孤立见可采点。

煤层自然厚度0.10〜2.51m,平均0.48m。

可采厚度0.80〜2.51m,平均1.26m。

结构简单,一般含一层夹石,岩性为砂质泥岩,有时为细砂岩,厚0.10〜0.63m,比较

稳定。

顶板为粉砂岩,底板泥岩及细砂岩。

属零星可采极不稳定煤层。

6号煤:

位于Kz砂岩上4m左右。

全区大面积不可采及尖灭。

仅在毛家沟村、居仁村一带分布有两片可米区,可米面积约9km。

其他一些可米点分布零星,面积甚小。

煤层自然厚度0.12〜2.55m,平均0.72m;可采厚度0.80〜2.55m,平均1.21m。

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有时含一层或二层夹石,夹石最大厚度0.55m,岩性为泥岩。

板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其上有5号煤层时,常为含铝质泥岩,底板为砂质泥岩。

属零星可采极不稳定煤层。

12号煤:

位于K4灰岩下3m左右,除井田西南部,南掌城至小南郝峪一带有尖灭区外,全区分布广泛。

煤层自然厚度0.12〜1.50m,平均0.59m。

煤层层位稳定。

虽个别点厚度达到可采,但分布范围甚小,仍属不具经济价值之属零星可采极不稳定煤层。

顶板岩性多为炭质泥岩,底板岩性为粉砂岩,有时为细砂岩。

2、可米和局部可米煤层

81号煤:

位于Kz砂岩下7m左右,下距&号煤层9m左右。

在南掌城、司家沟及赵家庄一带81、&号煤层合并,厚度达1.70m左右。

东南一带有一片不可采区及零星尖灭点。

煤层厚度为0〜2.37m,平均0.88m(L87为0.10m,M82为2.37m);含矸厚度平均0.90m;可采厚度0.80〜2.37m,平均1.19m。

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石,有时含一层或二层夹石,厚0.04〜0.65m,岩性为泥岩或炭质泥岩。

顶板多为砂质泥岩或海相泥岩,底板为粉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