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116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docx

初三作文之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

初中材料作文审题立意ppt

【篇一: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1.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

1、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3、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7、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

它干了没有?

最终是什么结果?

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

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

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

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

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

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心动不如行动

3.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

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

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

“喔!

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提示:

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化现象。

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

联想

到我们学过的课文,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其糟粕。

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2、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4、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6、成功之道:

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4.请看下面的作文材料: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沫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

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

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

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

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

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

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5.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

“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

”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请你根据这一段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提示:

贫困是一笔财富,之所以说它是财富,是因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越是要改变生存环境,自然就产生了“人十之,己百之”的上进心。

古代就有“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孟子曾说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参考论据:

范仲淹两岁丧父,后随母亲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也出生寒门;明代大学士宋廉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是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身于鞋匠家庭;居里夫人刚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供姐姐读书?

?

参考文题:

《贫困是一笔财富》《自古雄才多磨难》

【篇二:

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上课讲稿)】

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上课讲稿)

新材料作文题型始现于2006年高考卷,2007年这种题型继续出现,而中考则在2005年就已经出现,它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构成近两年高考作文题型的主流题型。

其主要特点是:

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

“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材料往往是摆现象,提问题。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分析材料的深层意蕴。

材料中说“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正是给我们的写作画的一个边界线,以隐性材料来增加我们审题的难度。

这种材料作文,又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

它没有规定文体,而由考生自主确定文体,我们姑且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对新材料作文来说,审题主要是审材料,要明了材料的情感意向、价值倾向,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应怎样。

如龟兔赛跑,现在流传几个版本。

传统版本,龟兔赛跑,兔子睡觉,乌龟赢了。

从兔子角度看是在批评骄傲自满,从龟兔这一面来看则是“脚踏实地,稳中求胜”。

第二个版本,兔子不睡觉,兔子胜利。

这说明高效率快节奏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个版本乌龟选择了要经过一条河流的路线,当然乌龟赢了。

因为发挥强项才能成功。

第四个版本龟兔携手,旱路兔子驮乌龟,水路乌龟驮兔子,双双同时达到目的地。

可以看到协作的重要性。

第五个版本乌龟设计的路线是从山上跑下来,乌龟抱着头往下滚提前到达终点:

用心做事,巧中可取胜。

第六个版本,乌龟买了小轿车,驾车和兔子比赛,乌龟取胜:

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助你成功。

同是龟兔赛跑,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表现着不同的主题。

一、材料作文的写作难点

如果我们把当前的材料作文细分一下类别,其实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命题者先提供材料,然后要求根据指定的命题作文,我们姑且称之为“材料式命题作文”;第二种是命题者先提供材料,然后要求根据提供的话题作文,我们姑且称之为“材料式话题作文”;第三种则是命题者先提供材料,然后要求根据提炼的主题作文,我们姑且称之为“材料式主题作文”。

应该说这三类材料作文,材料式话题作文最好写,因为它只是限定了写作的范围,而写作时命题、立意、选材都非常自由;其次是材料式命题作文,因为命题是命题者事先确定的,那么选材与立意就受到了一定的束缚,从全自由变成不自由了;最难写的自然要数材料式主题作文,其难在首先要根据材料提炼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立意,而很多考生往往在写作的第一关——审题上就被卡住,要么提炼不出主题,要么拓展不开思路,要么把握不准立意,那么怎样化解这些难题呢,我们今天就结合一些实例来逐一破解上述三大难题。

板书:

材料式命题作文:

命题

材料式话题作文:

范围——选材

材料式无题作文:

立意

一、材料作文的写作难点

1、提炼不出主题

2、拓展不开思路

3、把握不准立意

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如何提炼主题:

(1)摘取中心法。

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

即在认真阅读材料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的某提示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

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1:

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北大中文系主任谢冕在欢迎新生大会上说道,跻身北大,万里挑一,你们是同龄人的精英,来到北大,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要求:

①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

②选择适合你表达的文体;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找到谢冕讲话的中心,即“摘去光环,从头做起”,怎样去做?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由此,我们可以从“先学做人,后做学问”或者“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的方面来探求材料的主旨,进而从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及如何才能事业有成等方面去立意,找到了立意突破口,要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也就不难了。

板书: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

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

所建树

(2)内容归纳法。

主要用于内容意义明了,但材料中没有中心句或提示性语句的材料。

它是通过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细致地综合分析,最后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

例2:

根据你对下面两个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

草地上有一只牛背鹰在捕食水牛吃草时惊飞的蝇虫,牛背鹰是南方一种常见的鸟类,因经常在家畜及水牛周围捕食而得名,南方的人经常可以看到牛背鹰与水牛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要求:

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上述材料虽有两个材料,但中心都很明晰,我们可以不难通过对两个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归纳出并存的共性:

和谐的主题。

由此去探寻和谐的人或事物的立意,我们相信一定能写出符合材料作文主旨的作文来。

板书:

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和谐

和谐社会共同进步(局面)

(3)寓意联想法。

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

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材料之中,要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正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揣摩、掌握材料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从甲事物推理想到乙事物,由个别现象想到普遍规律,进而获得启示去立意的方法即寓意联想法。

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

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

“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

”泥土说:

“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

要求:

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这则材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浅显,只要抓住重点,读懂“泥土芬芳的原因是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从材料的意义和生活实际上思考,它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作用,揭示了近朱者赤或陶冶的力量等之意,在这样的分析下要正确立意就很容易了。

在审题中就是运用了联想,从甲事物推理想到乙事物,由个别现象想到普遍规律,由“泥土”联想到“所有事物”,由“玫瑰园里”联想到“环境影响”,由“散发香味”联想到会“产生结果”,然后再由普遍规律联想到生活中的特殊问题,从而得出“近朱者赤、陶冶的力量”等立意。

板书:

泥土——玫瑰园里——散发香味

〕近朱者赤、陶冶的力量

事物——环境影响——产生结果

2、如何拓展思路

我们知道,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

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

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

(1)方向(顺向、反向、横向)

如何拓展我们立意的思路呢?

根据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首先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来审视:

顺向、反向、横向。

例4: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

“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

“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板书:

鲁人织鞋、织绢

〕想到越国将会贫穷不堪特长无用武之地越人赤脚、披发

顺: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反:

(鞋帽就大有市场,鲁人未必会穷)敢于尝试、冒险、改革横: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生产、消费、风土人情)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①顺向立意:

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如果再能够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深入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

我们就会设想:

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

去还是不去呢?

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②反向立意:

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

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③横向立意:

也可称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以上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分析,那么就会有许多观点从中产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2)对象(描述、评点、感想)

以上我们就如何拓展思路,告诉了大家根据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从顺向、反向、横向这三个不同的方向来审视材料。

下面我们来讲拓展思路的第二方面角度,即根据材料中的有关对象,分别从对有关对象的言行与品质的描写、对有关对象的抒情与议论、对有关对象的感悟与启发这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例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06高考全国卷)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

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

“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板书:

对象内容立意

乌鸦老鹰抓羊→羡慕学习→被牧人抓不能刻意模仿、要正确认识自己

牧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要确定好人生的位置、人贵有自己之明

小孩“它也很可爱啊!

”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

①找材料中对相关对象的描述,从中分析出主旨以确定立意。

这则材料涉及到的描述对象有老鹰、小羊、乌鸦、牧羊人、小孩,其中老鹰与小羊只是陪衬性对象,能够体现材料立意的主要是乌鸦、牧羊人、小孩这三种对象,根据材料中对这三种对象的言行及品质的描述,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

从乌鸦的角度来看,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由此可见,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乌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励。

从牧人的角度来看,乌鸦是自不量力。

所以,牧羊人才不无嘲讽地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诚然,既然是乌鸦,既不具备雄鹰的利爪、锋喙,又不具备雄鹰的勇力、速度,它不具备能够抓走山羊的客观条件。

牧羊人对它的评价显然是击中了乌鸦的要害了。

从小孩的角度看,这只乌鸦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鸟。

孩子并没有弄懂父亲对乌鸦自不量力的嘲讽,但是,孩子却从童心中发出了对乌鸦的喜爱:

这只鸟很可爱。

勇气的可爱。

乌鸦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身上透露出的

【篇三:

中考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

中考材料作文的审题指导

【教学重点】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1、审清文题类型(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

2、审准文题含义【准确、全面】

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初中生活二三事》;辨别题目中的比喻意或象征意等,如《路》。

3、关注立意信息【关注文题前的材料,抓住中心】

审清作文要求

二、材料作文观念的提炼

三、材料作文的立意

【教学难点】

材料作文的立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宫廷画师。

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的表现这句话呢?

请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①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

②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符合题意)

③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挑水。

(有新意)

这样绘画抓住了“题眼”,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所以,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也需要做到准、深、新。

(评分细则)

a.内容b.语言c.篇章

一类卷?

(54~60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语言顺畅?

没有语病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①具备abc三项条件的,评一类卷(54分)。

?

②在具备abc三项条件的同时,还具有立意深、构思巧、语言生动形象这三点特色的评满分;具有其中某两点特色的,评一类上(58~59分);具有其中某一点特色的,评一类中(55~57分)。

二类卷?

(45~53分)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语言通顺?

偶有语病

结构完整?

条理较清楚

以49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

①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其余一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

②具备abc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

③具备b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36~44分)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较明确?

内容尚具体

二.材料作文的概念

三.材料作文的特点

①材料不给话题。

②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③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明确要求不脱离材料含意。

这样试题更具有开放性,能启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

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1、推究原因

2、明辨关系

(1)单则材料中内容间的关系

(2)多则材料中材料与材料间的关系

3、抓关键词句

4、看是非正误感情倾向

5、推究比喻中本体的意义或材料的寓意

【写前热身】

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为保护区内的鹿群,人们射杀了狼。

十几年后,鹿群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笨拙,没有了昔日的灵秀,并且因为体质衰弱,开始大批死亡。

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开始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分析】材料内容前后是因果关系。

应该立足材料所述事物的“果”去追溯事物的“因”,然后就其“因”立意,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展开议论。

消灭了狼,鹿无忧无虑,饱食终日,数量大增。

人们似乎达到了保护鹿的目的,但鹿没有了天敌,也就消除了生存的压力,于是导致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联系实际,我们不难想到人类的生活。

如果像材料中的鹿群那样,没有生存的压力,人的意志就会消沉,精神就会空虚。

可见,竞争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

正如古人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题目:

《压力与动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竞争与发展》

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爱因斯坦曾说:

“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圈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接触面也就越大。

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呢。

【分析】这是一篇寓意性材料,爱因斯坦以圆圈为喻,形象说明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圈内为已知,圈外为未知,知之愈多圆圈愈大,圆圈愈大则与外界接触面愈大,意味着无知处愈多,由这一基本意思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领悟寓意,从求知的角度启迪我们“学,然后知不足”、“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从做人的角度则是告诉我们“谦虚,是博学的基础”、“人生在于不断的追求”等。

由这些寓意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思想与学习实际,则可以确定“圆圈说”的比喻意义,并展开议论说理。

题目:

《学,然后知不足》《学海无涯知识无限》

3、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则材料有两个人物的行为,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立意。

从果戈理的角度,我们应当肯定他这种谦虚的态度,也可以赞扬他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的认真做法;从茹科夫斯基的角度,则要提倡一种负责精神。

因为这则材料中的主体人物是果戈理,而由此可以联想到果戈理之成为世界著名作家的原因。

所以,最恰当的角度应当在前者。

推而广之,我们的工作、学习都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