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164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docx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及练习

1.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打开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赏析】

诗是田园诗。

其妙在:

记叙的虽是平凡的人、事、景物,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平淡的、恬静的美。

特别是颔联,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

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昂。

【练习】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2.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意】

唱一曲新歌饮一杯美酒,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还是原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能再回来?

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大为伤感。

【赏析】

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的情感。

【练习】

1、这首词中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地表达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怀人之情的句子是:

“————————,——————。

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

不要说下山是很容易的事,它只是骗得你空欢喜一场;当你走进很多山的圈子里时,经过一座山后,另一座山又挡住了你的去路。

【赏析】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练习】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诗意】

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主题】

《如梦令》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讲述了下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赏析】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练习】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篇小令,才工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

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

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

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诗人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了!

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

他高兴的自问自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借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点明了诗的主旨: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全诗以______________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

2.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

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诗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背景】

天宝八年(七四九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入京的人,立马叙谈,请他给自已家里带个口信,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大意】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主题】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赏析】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练习】

分析《逢入京使》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背景】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以出现较完整的艺术见解。

以七绝组诗论诗,始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其后仿效者历代皆有,而传诵最广的却要算是赵翼《论诗》组诗中的这首绝句了。

赵翼的诗风比较清新、明畅,他的不少诗如同说话,浅浅道出,却又蕴含哲理。

这首《论诗》语言浅近、清新、流畅,寓真知灼见于明白如话的诗句之中,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堪称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大意】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

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主题】

此诗是以议论为诗的一个实例,意思是说,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杰出的诗人,并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诗篇。

【赏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两句意思很明显,就是肯定每个时代都会产生自己的天才诗人,以切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富有创造性的诗篇,领导着当代的诗坛,开一代新的诗风。

事实也正是如此,李杜之后,中晚唐的众多著名诗人,北宋的苏轼,南宋的陆游,金元之间的元好问等,他们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了独具风格的诗歌流派,成为“领风骚”的时代“才人”。

这两句,作者能从文学发展上认识问题,体现了作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而且诗中所反映的诗歌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每个诗人都应该有自己新的发现和创造的文学主张也是非常正确的,富于启发性

【练习】

1、赏析赵翼的《论诗》并答题。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①诗中的“李杜”具体指     ;“风骚”在诗中的意思是               

②就诗的主题看,此诗表现了作者主张                           

③《论诗》(赵翼)写出了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必然一代胜过一代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①,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③布德泽④,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⑤至,焜黄⑥华⑦叶衰。

百川⑧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⑨伤悲。

【背景】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

《长歌行》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注释】

①葵:

古代的一种蔬菜。

②晞:

晒干。

③阳春:

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④布:

散布,洒满。

德泽:

恩泽。

⑤秋节:

秋季。

节,时节,节令。

⑥焜黄:

枯黄。

⑦华:

同“花”。

⑧百川:

无数条江河。

川,河流。

⑨徒:

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啊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主题】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首诗借物言理,以园中葵菜作喻,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因为深恐秋天会很快来到,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重点诗句鉴赏】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全诗的主旨句,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青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后悔。

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

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练习】

1.下列各项中,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意蕴相同的是()

A.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B.休将白发唱黄鸡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浸润着朝露,青翠欲滴,一经阳光照耀,更显晶莹剔透。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xi,本指天亮,此处引申为阳光照耀。

B.“阳春布德泽”——春日的阳光广施恩惠,为万物创造了生长条件。

阳春——指春季第三个月;德泽—即恩惠。

C.“焜黄华叶衰”——原本绚丽的花与翠绿的叶,全都枯黄,衰败了。

焜——本义为明亮,或火光照耀,此处与“黄”构成双音节词,形容花、叶的衰败与枯落。

D.“何时复西归?

”——什么时候再回头向西流呢?

——此句比喻光阴似流水,一去再不返、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歌行》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汉朝国家级的音乐机关;乐府诗是它采集和保存下来的歌辞。

B“相和歌辞”,在乐府诗中属于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作品,它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达意抒情,赋予自然以灵性,激发人的审美愉悦。

C.本诗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

阳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然而,青翠茂盛的植物会随着秋声而衰败;百川东流,岂能西归?

可见,自然现象蕴涵着何等深刻的哲理。

D、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因而诗篇告诫青少年:

你们如园中葵,似早晨露,千万不要沉溺欢乐以免老而追悔不及。

8.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遥隔②楚③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④欲有问,平海⑤夕漫漫。

【背景】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

这首诗可能作于漫游时期。

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

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注释】

①襄水曲:

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

襄水:

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

②遥隔:

指乡思遥隔云端。

③楚:

襄阳古属楚国。

④迷津:

《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

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

津:

渡口。

⑤平海:

指水面平阔。

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今译】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主题】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

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

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

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重点诗句鉴赏】

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诗人从视觉,触觉角度,用清雅爽净的笔调写出最能代表秋天的事物——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北风颇寒。

清清爽爽十个字点染出一幅寂寥的“寒江秋意”图。

颔联“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好像我们看到了古旅天涯的诗人,满怀感思,却无人倾诉,终于抑制不住难忍的思乡之情,对着冷落江天,自语起来:

我的家乡就在襄水拐弯的地方,跟我还隔着茫茫的楚天啊——诗人的无限深感是那样的轻轻而吐,却让人感到又是那样的深。

颈联“乡泪客中尽”,诗人久在他乡飘零,真不知流了多少思乡泪,此时思乡之泪已尽。

思乡泪已化成浓浓的思乡情,正该浓浓抒发思乡之情,可诗人不接着已经泪化的情写下去,而是轻轻荡开:

“孤帆天际看”。

——去写那渺远天际的一片孤零零的帆影了。

在古诗中,帆是帆船的代名词。

客子离乡远行靠它,远方归来也靠它。

孤帆成了伤别、怀远、思归的象征物。

因而在古诗的一些送别思归之作中常常飘出一片孤帆来: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晕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采少府》),“波开洞庭孤帆远,草绿湖南万里情”(刘长卿《别严士元》)等。

他们都是用烟波远逝的孤帆寄托自己的情思。

由此可见“乡泪客中尽”下的“孤帆天际看”。

是诗人深心凝聚的寄托之处,表露了诗人的深情远怀。

这样写比直接抒怀更有韵味,更含蓄幽远。

尾联“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孤帆在烟波渺茫的日暮迷失了渡口,前程在哪里?

归宿在何方?

正是“暮天茫茫,没有昭示。

平海淼淼,去路莫辩”诗人以天涯孤舟的迷无所归收束。

这似乎隐含无尽的未言之语,似乎是用低徊沉吟的方式表达浩然长叹。

由此可知,诗人并不完全是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愁而发。

而是“有怀”,即是有感,有思。

此怀为乡愁所引动,此叹并非为乡愁所发。

这个怀比乡愁更深。

怀在哪里呢?

在政治上寻求出路而显达,是诗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共同热望。

有“冲天羡鸿鹄”的志向,有积极用世之心的诗人,几次离乡远游的目的都是寻求政治出路。

从诗的内容上看本诗是写于求宦无成而心志凄迷的他乡羁旅中。

那天涯飘泊、莫知所往的日暮孤帆不是很象此时的诗人吗?

追求未果的疲惫,前途难知的迷惘,希望渺茫的黯然,心灰意冷之感在诗中慢慢浮出,迷津孤帆不仅仅是思乡怀归的寄托,也是诗人人生际遇的象征了。

孤帆是全诗的核心意象。

孤帆在全诗中有巨大的结构之能,在内容上有凝聚和生展出主要的诗意诗情。

其前的相思由孤帆作结,其后的机遇又由孤帆领起、由孤帆生发——生发成主人公自身的象征,化为篇末迷茫的感慨,收束全诗。

【练习】

1.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既兴且比,隐喻诗人羁旅他乡,沉沦不遇,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

B.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诗中称“楚云端”,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C.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尾联“迷津欲有问”,借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作者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迫切感情。

2.结合本诗内容谈谈“帆”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象征意义。

 

9.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晴川历历③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④。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背景】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

“世传太白云: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

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

至于其《鹦鹉洲》诗: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

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

“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

”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注释】

①黄鹤楼:

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②悠悠:

久远的意思。

③历历:

清晰、分明的样子。

④鹦鹉洲:

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今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主题】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

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崔颢南下漫游。

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重点诗句鉴赏】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