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21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9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某某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情况

1.1.1项目批复

xxxxxxxxxxxx乡土地整理项目由xxxx国土资源局于2007年11月向xxxx国土资源厅申报。

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xxxx完成。

经过审核,xxxx国土资源厅于2007年11月批准项目立项;审批结果,该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规模为417.77公顷,新增耕地为17.32公顷,总投资估算为1004.74万元,建设期限为一年。

受xxxx国土资源局的委托,由xxxx负责对土地整理地块进行规划设计。

1.1.2项目区范围的调整

xxxxxxxxxxxx乡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前设计人员与xxxx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管领导、当地乡政府有关人员及两个村的村主任共同到现场踏勘,对照重新实测1/5000地形图及当地百姓的参考意见,确定项目区总面积559.07公顷,扣除不动工村屯、林地、河流等用地面积141.30公顷,项目区建设规模调整为417.77公顷,新增耕地调整为17.32公顷。

1.2项目概述

1.2.1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559.07公顷,其中不动工村屯用地面积20.98公顷,公路用地面积6.87公顷,林地用地面积50.33公顷,不动工荒草地7.72公顷,裸岩地13.98公顷,河滩地17.26公顷,河流用地面积23.92公顷;项目区建设规模417.7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44.79公顷,道路用地面积6.04公顷,农田水利用地面积0.65公顷,果园用地面积35.70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0.59公顷(河滩地8.11公顷,荒草地22.48公顷)。

1.2.2项目性质

xxxx受xxxx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承担该项目的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写任务,遵循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规划方案,于2007年11月对项目区进行实际踏勘考察,认为:

xxxxxxxxxxxx乡项目区的土地整治应以土地整理工程及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改造为主,使现状耕地变为高产稳产田;对尚未利用的河滩地、荒草地等未利用地进行适度的土地开发,以增加耕地面积。

根据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项目性质定位为土地整理项目。

1.2.3项目建设地点

该项目涉及xxxxxxxx乡的河东、河西两个行政村,项目区的四至为:

东至xxxx乡河东村的波榛沟屯和下沟屯;南至树湾乡与龙城区大平房镇分界线;西至xxxx粮库东村路;北至101国道。

地理坐标为东经120。

05'46"-120。

08'34",北纬41。

27'16"—41。

28'43"。

1.2.4项目区地貌类型

xxxx位于xxxx西部,xxxx辖区的东南部。

总土地面积为4230平方公里。

东邻锦州市,南靠葫芦岛,西与建平县、喀左县接壤,北与北票市、内蒙敖汉旗毗邻。

全县境内有三条山脉两条河流,三条山脉是:

北部有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努鲁尔虎山脉的大、小青山;中部有西南向东北走向的松岭山脉;南部有东西走向的云蒙山。

两条河流是:

北部的大凌河在xxxx境内全长为60公里;南部的小凌河,境内全长为96公里。

全县由于山脉纵贯,河流冲积,形成了既有山峦叠障,连绵起伏的中低山,又有沟壑纵横的丘陵和沿河缓平的河漫滩和沿河阶地。

总的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全县主要的地貌类型有:

低山石质山地、丘陵、阶地及河漫滩。

全县地貌类型整体来看,境内由于中低山、丘陵、沿河平地、河流沟谷相间分布,构成了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项目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向山间盆地的过渡带,地势东部和北部较高,西部和南部较低。

地形走向由东北向西南依次由低山丘陵、岗地、扇裙地逐步过渡到冲积阶地和河谷地带。

总体平坦宽阔,坡度不大(在5度以下)。

地质构造不复杂,无不良地质现象。

1.2.5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内土地权属为xxxxxxxx乡河东、河西两个行政村集体所有,已进行登记,土地使用权已承包给村民耕作。

1.2.6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

项目区内新增耕地面积为17.32公顷,新增耕地比例为4.15%。

1.3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

1.3.1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

该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有:

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

其中土地平整工程包括平整土地、整修梯田、整修果树台田、外运客土改良河滩地。

农田水利工程包括开挖大口井、开挖方塘、修建大口井井房、方塘泵房,跟新改造原有提水站设备,埋设干管一级,配套PVC软管输水,对原有灌溉渠道进行防渗衬砌,清淤排水沟、修建农桥。

道路工程主要是整修田间道路,填筑路基,铺设砂石路面。

1.3.2项目建设工期

xxxxxxxxxxxx乡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

历时12个月,有效工期10个月。

1.3.3项目预算投资

xxxxxxxxxxxx乡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054.98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为899.48万元,亩均投资1683.51元。

1.3.4资金筹措

本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054.98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为899.48万元,向xxxx国土资源局全部申请土地平整和水利排灌工程设施及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

第二章项目概况

2.1项目区情况

2.1.1自然条件

a)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向山间盆地的过渡带,地势东部和北部较高,西部和南部较低。

地形走向由东北向西南依次由低山丘陵、岗地、扇裙地逐步过渡到冲积阶地和河谷地带。

总体平坦宽阔,坡度不大(在5度以下)。

地质构造不复杂,无不良地质现象。

b)气候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尽管东南部距渤海不远,但由于受燕山山脉的影响,境内又山峦叠障,阻挡了南来的海上暖湿气流,故而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

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集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8.4℃,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31.1℃,历年≥10℃活动积温平均为3450℃-3500℃,无霜期164天,冬季最大冻土深135厘米;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71.2%的降雨量集中在6、7、8月份;年平均日照为2861.7小时,日照率为65%,居全省第二位,太阳总辐射为140.4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109毫米;一般风力为3-4级,最大风力为8级,最大风速19.2米/秒

c)土壤

根据xxxx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县成土母质主要有七种,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黄土母质(系第四纪马兰期风积黄土)、黄土状母质(亦第四纪沉积物)、红土母质(系第四纪红土风化壳),其中黄土母质(系第四纪马兰期风积黄土)是我县主要成土母质。

土壤类型有:

棕壤、褐土、草甸土三个土类,十个亚类,三十七个土属,五十六个土种。

其中褐土为我县主要耕作土壤,占全县耕地面积89.8%、草甸土占6%、棕壤仅占3.8%。

褐土有五个亚类,二十三个土属,三十五个土种,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山间平地以及沿河两岸的高阶地。

草甸土有两个亚类,六个土属,十个土种,零星分布在沿河两岸的低平地及山间沟谷的局部洼地。

棕壤有三个亚类,八个土属,十一个土种,主要分布在我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呈地带性分布。

本项目区土壤以褐土类型内的白塘土、坡褐黄土、石灰性砂砾底淤砂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为1.54%,全氮含量0.0944%,速效磷11PPM,速效钾100PPM。

pH值7左右。

土层厚度0.5-12米,适宜种植农作物。

位于项目区河东村有规模较大的客土场,土量30万立方米以上,平均运距2.5公里。

土壤为黑黄土,pH值7.1左右。

其养分和质地适宜改良土壤的客土需要

d)生物资源

项目区地处xxxx西部,老虎山河流域,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生存。

生物资源种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历代人为的破坏,境内原生植被已经荡然无存,目前剩下部分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现有的乔木主要有油松、刺槐、蒙古栎、山杏、扬、柳;灌木主要有棉槐、沙棘、胡枝子、杜鹃、绣线菊、山枣、荆条;草本植物主要有黄白草、羊胡草、百里香、萎陵菜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山兔、野鸡、獾子、狍子、等;鱼类主要有鲫鱼、鲤鱼、草鱼等;家禽主要有牛、羊、猪、鸡等;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小麦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梨、苹果、大枣等。

森林覆盖率为21.2%。

e)水文地质

项目区内径流量系由降水形成,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降水量最多年份1969年为685.9毫米,降水量最少年份1982年为259.6毫米,年内各季分布不均,主要降水期在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350.4毫米,占全年总量的71.2%。

而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63.1毫米,占全年总量的12.3%。

秋季(9-11月)降水量75.9毫米,占全年总量的15.1%。

冬季(12-2月)降水量10.6毫米,占全年总量的1.4%。

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5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109毫米。

由于所有河流水量主要靠降水补给,因而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分配不均,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汛期多水。

除老虎山河常年流水外其余河流枯水季节几乎断水。

项目区水文地质属于河谷平原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和山前冲洪积山裙孔隙水水文地质区。

河谷平原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地下水埋深5-12米,含水层岩性为砂砾岩为主,兼有中粗砂和砂卵石,含水层厚度3.1—19米。

靠近河床水位埋深较浅,两侧较深,水位年度变化幅度1-2米;山前冲洪积山裙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地下水埋深15-25米,含水层岩性多为砂卵石,含水层厚度3—15米。

水质良好,化学类型为钙镁水和重碳酸钙镁水。

矿化度在0.2—0.55克/升。

f)河流

老虎山河属大凌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北四家子乡流经我县北沟门乡、贾家店农场、xxxx乡由龙城区大平房镇汇入大凌河。

长度34.5公里,流域面积为278.61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7.0‰。

该河流发育良好,6—9月份为洪水季节,当年的10月至次年的5月为枯水季节;该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0.8112亿立方米、最高洪水流量6000立方米/秒(1962年)、最低枯水流量0.15立方米/秒(2001年)、一般枯水流量0.5—0.6立方米/秒;最高洪水位7.95米、最低水位3.98米、正常水位4.06米。

李家湾公路桥下段河道行洪宽度240米。

该河流的水利设施有提水站、截潜引水各一处,地点在李家湾公路桥下。

g)自然灾害

洪涝、干旱、大风等是项目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无灌溉工程则极易发生旱灾,尤其是将调整种植结构为经济作物时干旱的制约更大。

而汛期上游洪水下泄及地表径流汇入老虎山河又极易冲兑河岸,产生洪涝灾害。

造成产量低而不稳,耕地逐年减少的后果。

2.2.2社会经济状况

该项目区涉xxxx乡镇的2个行政村。

全乡土地总面积10676.3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403.93公顷;总人口8823人,其中农业人口8542人,非农业人口281人,劳动力4705人;年总产值819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47万元,农业总产值3880万元,第三产业1069万元,人均收入2750元。

乡镇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农副产品加工业除粉条和豆腐两项外其他行业发展也比较缓慢,商饮服务业发展一般,农业以种粮食为主。

两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078.0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42.83公顷,总人口2464人,劳动力1279人,人均耕地0.22公顷,劳均耕地面积0.42公顷,现有贫困人口930人,已脱贫人数400人,脱贫率16﹪,粮食单产水浇地490公斤、旱田450公斤,人均收入2700元,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小康水平。

项目区内无有工业,主要以农业种粮食为主,劳动力就业率低下,剩余劳动力较多,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人,无其它经济来源。

目前项目区内的河东村以被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就该村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而言,通过土地整理后发展高效农业是很有潜力的。

2.2.3土地利用现状

a)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总面积559.07公顷,建设规模417.77公顷。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详见表。

表2-1项目区土地分类面积汇总表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面积(公顷)

比例(%)

名称

名称

名称

编号

农用地

耕地

水浇地

111

85.62

15.31

旱田

114

253.88

45.41

菜田

115

5.29

0.95

园地

果园

121

35.70

6.39

林地

131

50.33

9.00

其他农用地

农村道路

153

6.04

1.08

农田水利用地

156

0.65

0.12

建设用地

住宅用地

农村宅基地(不动工)

203

20.98

3.75

交通运输用地

公路用地(不动工)

262

6.87

1.23

其他土地

水工建筑用地(不动工)

272

0.24

0.04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

荒草地(动工)

311

22.48

4.02

荒草地(不动工)

311

7.72

1.38

裸岩地(不动工)

317

13.98

2.50

滩涂(动工)

324

8.11

1.45

滩涂(不动工)

324

17.26

3.09

其他土地

河流水面

321

23.92

4.28

总计

559.07

100.00

b)土地利用程度

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项目区的土地垦殖率为61.67%,土地利用率为83.28%。

虽然项目区内耕地大部分为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率也较高。

但现有耕地中分布着面积不等的零星荒草地,河滩地,其地块高低不平,地中有荒,荒中有地,零乱不连片,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不利于发展高效农业的实施。

项目区内自然形成的排洪沟和河道由于多年无人管理,现状淤积冲兑严重。

项目区现状种植结构以旱田作物为主,均以农户为单位,自行种植。

结合当前xxxx乡的土地利用现状与本次规划的目的、意义。

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达到深层挖掘土地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

土地垦殖率=

×100%=

×100%=61.67%

土地利用率=

×100%=

×100%=83.28%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基础设施状况

3.1.1道路交通设施

项目区交通方便,101国道和朱馒公路(赤峰朱碌科—朝阳馒头营子)在项目区外围通过。

在村屯附近还有乡级公路及农路纵横交错,且路面相对较好,能满足建设中取土、运料等需要,农产品的外运也极为便利。

3.1.2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农田水利设施:

现有2000年修建的方塘1座,出水量200立方米/每小时;1990年修建的老虎山河截潜工程及左岸的大平房主灌渠工程和右岸的李家湾灌渠工程。

大平房主灌渠有两条,全长5.85公里,流量为0.15立方米/秒。

其中一条于2006年4月进行维修,设计单位是xxxx水利局,设计长度3450米,现已完成1400米。

李家湾灌渠一条,全长1.50公里,流量为0.15立方米/秒。

以上三条灌渠均需进行维修;1990年修建的提水站1座,出水量400立方米/每小时,经过适当维修可以恢复利用;现有大口井2眼、出水量50-80立方米/每小时,蓄水池2座,需要重新配套设施。

3.1.3电力设施

近年来,通过农网改造电力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项目区周边村屯均有10kv电压等级的高压输电线路。

为项目区施工用电需求提供了保证。

3.1.4农田保护设施

项目区内农田防护林较为完善,主干道两侧均已栽植有1~2行的防护林带,老虎山两岸已有林地多处。

项目区现状的河流为天然形成,走向曲折,河床为复式断面,宽而浅,河道两侧有河堤。

3.2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3.2.1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a)项目区位于老虎山河两侧,区内基本无灌溉设施,旱田作物基本为“雨养型农业”,是“凭天收粮”,效益较为低下;耕地主要受干旱灾害的制约。

b)项目区地形地貌属于丘陵与河谷平原区,丘陵地分布着零星荒草地,将耕地分割成若干田块。

致使耕地中形成“地中有荒,荒中有地”的零乱现象,耕地也逐年减少。

项目区的山坡地及果园受地形影响,每年水土流失严重,汛期山洪携带着大量的耕层土壤下泄入天然排洪沟内,不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淤塞排洪沟,造成沟底耕地涝灾。

c)项目区现状田间道均为土路,现状崎岖不平,雨季泥泞,难以通行,给当地的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

3.2.2针对以上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本次规划拟从以下方面解决诸多问题:

a)为满足项目区内农作物生育期的灌水需要、提高粮食产量,根据种植作物的灌溉要求在项目区内打大口井提取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修建蓄水方塘、蓄水池集积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

根据当地农民耕作的承包形式、地块的分布、单井控制面积,将布设机井15眼(原有2眼,新建13眼),修建方塘1座,修建蓄水池1座,配置机泵及输水软管,对原有的提水站进行设备更新改造。

为项目区农作物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

b)项目区进行土地平整,修建梯田、果树台田、调运客土填平河滩地及低洼易涝的耕地,开发为耕地。

进而达到地平整,增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时需清淤整修排洪沟道,疏通出口段,使之达到保护耕地。

c)对项目区大部分田间道进行整修,填筑0.3米山皮石路基,铺设0.2米砂石路面,田间道均与主干道及项目区公路交错相通,大大改善项目区道路状况。

3.3水土资源分析

a)灌溉水源的计算分析

项目区为于老虎山河流域。

根据xxxx降水系列资料和xxxx水利局水资源办公室提供的数据,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176.40万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年可开采量为98.20万立方米,地表水78.20万立方米(主要是老虎山河河水)。

b)需水量预测

项目实施后,共整理出水浇地面积325.41公顷、菜田36.70公顷。

旱田区灌溉保证率为50%,菜田区灌溉保证率为75%,灌溉方式采用管灌,其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9,根据xxxx地方标准DB21行业用水定额,旱田区灌溉定额为1500立方米/公顷,菜田区灌溉定额为2250立方米/公顷。

农业需水量为(36.70×2250+325.41×1500)/÷0.9=63.41万立方米。

人畜生活用水10.30万立方米,项目区需水总量为73.71万立方米。

 

表3-1项目区农业和其他部分需水量计算表

用水部门

用水定额

数量

需水量

农业用水

63.41

工业用水

生活用水

30L/(人·天)

2464

2.7

大牲畜用水

30L/(头·天)

5660

6.2

家禽用水

10L/(只·天)

3732

1.4

合计

73.71

c)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通过以上计算,得知项目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76.4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8.20万立方米、地下水98.20万立方米,项目实施后总需水量为73.71万立米,其中利用地表水28.06万立方米、地下水45.65万立方米,该项目区内的水资源总量远大于需水量,能够满足项目区内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3.4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项目区总面积559.07公顷,其中不动工村屯用地面积20.98公顷,公路用地面积6.87公顷,林地用地面积50.33公顷,不动工荒草地7.72公顷,裸岩地13.98公顷,河滩地17.26公顷,河流用地面积23.92公顷;项目区建设规模417.7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44.79公顷,道路用地面积6.04公顷,农田水利用地面积0.65公顷,果园用地面积35.70公顷,未利用地面积30.59公顷(河滩地8.11公顷,荒草地22.48公顷)。

根据项目规划对现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对耕地实行统一规划,在尽量利用既有村路作为田间道的原则下,利用既有排洪沟作为排水沟,合理布设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项目最终目标达到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稳产田;新增耕地经深翻后种植旱田作物。

达到机能耕、旱能灌、涝能排。

新增耕地以补充各项建设对耕地的占用,灾害损毁减少的耕地,从而保证xxxx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

规划后土地利用结构为:

耕地面积362.11公顷,果园面积为43.30公顷,农田水利工程用地面积2.96公顷,道路用地面积9.40公顷。

新增耕地17.32公顷。

表3-2项目区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潜力分析表

项目地类

项目规模(公顷)

增加耕地面积(公顷)

比例(%)

增加耕地比例(%)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耕地

344.79

362.11

17.32

82.53

86.68

4.15

其中:

水浇地

85.62

325.41

239.79

20.49

77.89

57.4

旱田

253.88

——

-253.88

60.77

——

-61.29

菜田

5.29

36.70

31.41

1.27

8.78

7.52

果园

35.70

43.30

——

8.55

10.36

——

农田水利工程用地

0.65

2.96

——

0.16

0.71

——

道路用地

6.04

9.40

——

1.45

2.25

——

未利用地:

30.59

——

——

7.32

——

——

其中:

荒草地

22.48

——

——

5.38

——

——

滩涂

8.11

——

——

1.94

——

——

合计

417.77

417.77

17.32

100.00

100.00

4.15

3.5公众参与

因在确定本项目实施意见时,广泛征求了当地政府、与项目实施有关的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及村民委员会的意见,各村民组还进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所以当地干部和有关部门给予热情的支持,群众积极性非常高。

在确定本项目区实施意见时,聘请了当地的水利、林业、环保、农业等部门的专家以科学、严谨、积极、慎重的态度进行了论证,所以本项目的开发是有科学依据和切实可行的。

第四章工程规划

4.1规划设计依据

4.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7)《xxxx土地管理条例》。

4.1.2相关政策

(1)《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暂行管理办法》;

(2)《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

(3)《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4)《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196号);

(5)《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97号);

(6)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该项目完全遵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要求,程序化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4.1.3相关规划

(1)《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xxxx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xxxx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报告》;

(4)《xxxx土地资源详查与登记统计》。

该项目完全符合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该项目的实施是三级规划在该地区的具体实施和体现。

同时也符合xxxx水利规划。

4.1.4技术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

(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3)《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