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2667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docx

免疫与人体健康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1、健康:

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体质健壮。

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2、抗体:

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疫苗:

微生物制成的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抗原性生物制品。

习惯上,常将用细菌制备的生物制品称为菌苗,用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或螺旋体等制备的生物制品称为疫苗,广义上的疫苗包括菌苗。

4、菌群失调: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和正常菌群之间以及正常菌群中各细菌之间,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

如果生态平衡失调,以至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细菌的比例关系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

5、炎症:

机体组织受损伤时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应答,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

6、免疫佐剂:

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能非特异性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

7、抗生素:

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以及用化学、生物、生物化学方法衍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抑制或影响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8、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9、胚胎性抗原:

在胚胎发育出现过,在胚胎发育后期受到抑制,出生后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但在组织癌变后又可重现。

10、亚健康:

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亦即暂时性的生理功能失调,从而造成:

精神紧张综合症;疲劳综合症;疼痛综合症。

11、免疫应答:

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各种异物、并把它们杀死、降解、排除的过程。

根据进化程度、识别能力、清除效率,可区分为: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12、半抗原:

又称不完全抗原。

是指其本身只有反应原性,但没有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的抗原物质。

如某些药物(青霉素,等)、多糖、类脂。

13、抗原:

是指那些能够刺激和/或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效应)淋巴细胞,同时又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14、补体:

是存在于正常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被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简答题

1、简述细菌和病毒各自的致病机理。

●细菌致病机理

I在适宜条件下,细菌一般经20-30分钟就分裂一次,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合成一些对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主要有外毒养和内毒素。

II某些致病菌还可产生致病性的酶类,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血浆凝固酶,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等。

III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等能产生一种脂多糖,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这种物质称热原质。

它能耐高温,一般灭菌条件下不易破坏。

●病毒致病机理

大多数病毒无外毒素,也无内毒素,更不产生侵袭性酶类。

其致病作用主要是在易感染细胞中大量增殖,扰乱细胞和机体的正常代谢机能。

同时病毒在细胞内大量增殖,对机体有机械性刺激作用。

病毒的代谢产物和细胞破坏后产物—“炎症介质”等,以及机体对病毒抗原产生的变态反应,均可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

某些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细胞,直接引起免疫失调而引起疾病,如艾滋病。

2、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比较

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

(1)概念:

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2)特点:

✓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

细菌5-7天、病毒3-5天、毒素抗原2-3周

✓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

✓抗体亲和力低;

✓维持时间短;

✓总抗体水平低。

再次应答(secondaryresponse)

(1)概念:

当抗原在体内消失后,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有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在这一时期内,如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机体就能更猛烈、更快地组织免疫应答,从而更有效地清除抗原。

(2)特点

✓潜伏期短(约2~3天);

✓抗体的种类以IgG为主;

✓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

✓维持时间长;

✓总抗体水平高。

3、简述器官移植发生排反应的原因

在进行同种移植后,移植抗原(即组织相容性抗原)可刺激受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一般以细胞免疫为主)使移植物受损,称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由移植物中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宿主体内移植抗原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多见于骨髓移植,这类疾病为移植物抗宿主病。

4、简述人体免疫的基本特征

人类的免疫主要有三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体内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功能1、保护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维护人体的健康

2、清除及时清除人体内的衰老的、死亡的、损伤的细胞

3、修补随时识别和清除人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人工免疫的方法在内内

5、简述IgG抗体的特点与作用

IgGv血清中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T1/2=23天。

几乎所有组织部位的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都会分泌IgG,但主要在脾脏和淋巴结。

IgG在血浆中能较长时间地保持活性,并且容易自血管渗出,分布于血管外体液中。

半衰期为18-23天。

临床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时,每3-4周注射一次就是根据IgG半衰期而定的。

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是机体最重要的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抗体。

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所以对新生儿的抗感染起重要作用。

通常婴儿出生后3个月合成IgG,6-7岁时达到成人水平,40岁后逐渐下降。

IgG是唯一能自母体穿过胎盘而达胎儿循环的免疫球蛋白。

就在产前胎儿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特异性抗体,以保证生后一定时期内对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有一定防御能力。

婴儿出生半年后,来自母体的IgG全部消失,对麻疹、白喉等天然被动免疫也随之消失。

胎儿能产生少量IgG,出生后逐渐上升,到时6-7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6、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意义,并举一例说明

肿瘤标记物检测的临床意义为:

①早期诊断和发现肿瘤;

②提示肿瘤发生的部位和组织来源;

③鉴别肿瘤恶性程度;

④监测临床治疗效果和肿瘤复发;

举例:

癌抗原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CA125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诊断、检测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

论述题

1、谈谈乙型肝炎疾病及现状,乙肝在生活中的传播途径、乙肝检查指标的内容及含义、乙肝两对半检查的重要性、如何预防乙肝。

●乙型肝炎现状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病毒性肝炎的一种,流行最广、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区感染率达到35%以上,危害最重,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在我国曾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约占一半以上,而病毒携带者达10-14%,构成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据统计,目前我国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已达1.3亿人,30%至50%的病人通过母婴传播而感染。

●乙肝的传播途径

①经血传播:

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他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

②胎源性传播:

如孕妇带病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感染等。

③医源性传播:

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源透析患者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④性接触传播:

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肯定:

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

⑤昆虫叮咬传播:

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

⑥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血液、胆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乙肝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的检查和乙肝两对半检查。

①肝功能的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的功能基本状况。

通常医院所做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

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

碱性磷酸酶(ALP),

γ-谷酰转肽酶(GGT),

白蛋白/球蛋白(A/G),

总胆红素(T-Bil),

直接胆红素(D-Bil)

②乙肝两对半检查

检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常用的血清学标志: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

⏹“乙肝两对半”作用有三:

1.判断有无HBV感染;

2.判断HBV感染者传染性的大小;

3.作为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及疗效判断的依据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乙肝两对半”结果及意义:

①HBsAg、HBeAg、HBcAb项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大三阳。

病毒复制快,有传染性。

②HBsAg、HBeAb、HBcAb阳性说明感染的是小三阳。

病毒复制相对较慢,传染性相对较小

③单独HBsAg阳性说明就是乙肝携带者。

④单独HBsAb项阳性说明原来感染过乙肝,或者注射过乙肝疫苗。

说明:

“乙肝两对半”仅反映HBV感染及复制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病情轻重,如“大三阳”病情不一定重,而“小三阳”病情不一轻。

若要判断乙肝病情的轻重,除要检查“乙肝两对半”外,还应结合肝功能试验、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CT表现才能准确判断当前病情。

另外,若要更准确地判断HBV的复制状态及病人的传染性,还应做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定性或定量检查。

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

大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

乙肝传染需要一定条件,如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生活或生活上密切接触。

但乙肝病毒携带者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体检很有必要,可及时发现有没有出现肝损伤。

病毒本身并不会造成肝细胞重大损伤,病毒携带者出现免疫系统改变才会发病,有很大一部分病毒携带者一辈子可以平安度过。

当前对清除病毒的期望值不能过高,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不正确的宣传,清除“乙肝大小三阳”的提法不科学,因为目前清除病毒还没有特效药,干扰素、肝灵素、无环鸟苷等都是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可以使用,但不一定能消灭病毒。

而病毒的清除需要自身免疫系统的调动和配合才可以达到,还有一些免疫调控制剂(如胸腺肽、白细胞介素2)也是在帮助机体提高免疫功能,使机体本身有能力消除病毒抗原。

因此提“抑制病毒”复制比较科学。

目前国际上公认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持久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延其向肝硬化和肝癌演变。

2、论述常见抗生素的种类及其代表药,以及相应的抑菌谱,抗生素的作用机制,耐药菌出现原因及后果,生活中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种类

代表药物

抗菌谱

β-内酰胺类

青霉素、头孢菌素类

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

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麦迪霉素

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立克次氏体性病等都有抑制作用

四环素类

四环素、金霉素

较广的抗菌谱,能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

多肽类

多粘菌素、杆菌肽

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

人工合成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类药物

抗菌谱广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1.抑制核酸的合成

有些抗生素,如放线菌素、丝裂霉素(自立霉素)等能和DNA结合,使DNA失去模板功能,从而抑制它的复制和转录。

这些抗生素起着DNA模板功能的抑制剂作用。

另一些抗生素,如利福霉素、利福平等是通过与细菌RNA聚合酶的结合而抑制转录的起始。

2.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细胞代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抑制氨酰-tRNA的形成:

吲哚霉素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大多数氨基环醇类抗生素

抑制肽链的延长:

四环素类抗生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终止:

氯霉素

3.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短杆菌肽S等都具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能降低细菌细胞膜的表明张力因而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甚至破坏膜的结构。

多烯类抗生素,如制霉素、两性霉素等能选择性的作用于含固醇的膜的微生物。

某些抗生素如缬氨霉素、短杆菌肽A等是脂溶性物质,它们能结合并运载特定的阳离子通过双脂层膜。

4.干扰细胞壁的形成

青霉素、头孢菌素、杆菌肽、D-环丝氨酸、磷霉素和万古霉素等对细菌细胞壁合成具有抑制作用。

5.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或作为抗代谢物

抗霉素A、寡霉素和短杆菌肽S等作用于氧化磷酸化反应。

●抗生素的耐药

20世纪40年代,第一种抗生素被人类发现,正象StuardBLevy所描述的一样:

它像一颗有魔力的子弹,既能消除细菌又对治疗个体的细胞无多大的伤害。

从此,与其它治疗药物相比,抗生素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据报道,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5年以上,尤其是抗生素发现和应用的早期,几乎所有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都能够容易地治愈。

但是,这种乐观的局面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而很快改变。

细菌的耐药成为感染性疾病中治疗的难题,目前至少有三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的病原,其菌株(粪肠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和绿脓杆菌)能逃避临床一百多种常用药物的作用。

据WHO报道,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各类传染病,其中细菌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和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为其主要原因之一。

●控制耐药性的对策

普及相关医疗知识,合理使用抗生素

开发不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的治疗

研制和开发新的抗生素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1.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它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

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

用抗生素治疗流感类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等有害无益。

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抗生素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2.抗生素使用原则是:

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能用一种能解决问题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3.抗生素疗效有个周期,应在医生指导下服够必需的周期。

有点效果就停药,已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3、论述先天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相互关系及两种免疫应答的主要组成部分。

低等动物只有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而且只表现吞噬、消化、包被、炎症、非特异性杀菌因子和天然凝集素等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高等动物(脊椎动物)除上述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外,又在进化过程中建立起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应答。

4、谈谈体检中血常规检测的主要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值:

(4~10)×109/L   

●增加:

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

●减少:

某些传染病(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非白血性或亚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肿瘤化疗及某些药物(磺胺、氯酶素等)反应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中性粒细胞(N)

   

正常值:

(1.8~6.4)×109/L

增加:

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

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

某些恶性肿瘤及广泛组织损伤等。

减少:

基本与白细胞总数减少相同。

●嗜酸性粒细胞(E)

正常值:

(50~300)×106/L

   增加:

寄生虫感染,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症,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减少:

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B)

正常值:

(20~50)×106/L

   增加:

某些血液病,过敏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

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锌中毒等。

淋巴细胞(L)

正常值:

(1.684±0.404)×109/L

增加:

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

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某些慢性感染等。

   减少:

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

单核细胞(M)

正常值:

(0.196±0.129)×109/L

 增加: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疟疾,重症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

状细胞肉瘤等。

减少:

白血病,骨转移性肿瘤等。

血红蛋白(Hb)

正常值:

120~160g/L(男)110~150g/L(女)

   增加:

失水,腹泻,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所

致的红细胞增多症等。

巨幼红细胞性贫

血呈相对性Hb增高。

  减少:

贫血,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红细胞计数

正常值:

(4.0~5.5)×1012/L(男);(3.5~5.0)×1012/L(女)

   增多:

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浓缩,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减少:

各种原因所致贫血,白血病,勾虫病,急慢性失血等。

血小板计数

正常值:

(100~300)×109/L

   增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骨折,急性出血,大手术后,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病,急慢性骨髓炎,某些恶性肿瘤,血小板减少症恢复期(反跳性升高)及剧烈活动后等。

   降低: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障,骨髓移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重症缺铁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Evan氏综合征,巨脾症,脾功能亢进症,脾肿瘤,等。

5、论述肿瘤及其特点,导致肿瘤发病的原因,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并试举一例。

肿瘤定义:

指机体在某些内外致瘤因素的作用下,一些组织、细胞发生质的改变,对机体表现出细胞生长迅速、代谢异常,新生细胞幼稚化,其结构和功能不同于正常细胞、表现异常增生的细胞群。

肿瘤特点:

1)无限增殖:

肿瘤细胞的生长过程失去控制,长期维持不断增殖的特点。

2)转移性:

肿瘤细胞具有侵入正常组织的能力,可转移到远离原来部位的组织或器官中生长,形成新的癌区。

肿瘤的病因:

外源性因素,是指自然界中各种致癌因素,即环境因素;

---人类可接触的环境致癌因素按传统划分可归纳为化学、物理、生物三大类因素。

内源性因素,是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遗传、免疫缺陷、代谢异常等。

肿瘤标记物检测的临床意义为:

①早期诊断和发现肿瘤;

②提示肿瘤发生的部位和组织来源;

③鉴别肿瘤恶性程度;

④监测临床治疗效果和肿瘤复发;

举例:

癌抗原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CA125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诊断、检测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

6、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谈谈亚健康及其类型,人体症状表现,引起亚健康的原因以及应对亚健康的措施。

亚健康:

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功能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亦即暂时性的生理功能失调,从而造成:

精神紧张综合症;疲劳综合症;疼痛综合症。

亚健康分类:

(1)躯体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性功能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

(2)心理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

(4)道德方面的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人体症状:

其一,浑身无力,容易疲倦;

其二,头脑不清爽,面部疼痛,眼睛疲劳,鼻塞眩晕、耳鸣、咽喉异物感;

其三,睡眠不良,心懦气短,手足麻木感;

其四,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胸闷不适,颈肩僵硬,心烦意乱等等。

引起原因:

(1)过度紧张和压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用20多年的时间走过英美100年的路程,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我国人口众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求职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结婚成家的压力、培养孩子的压力、住房的压力等等.

现代人头上形成新的三大压力:

教育、住房、医疗,造成许多人疲于奔命。

亿万学生应试教育的压力,拥挤上大学的独木桥;成年人工作节奏快、缺少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紧张,用自己的生命在换取金钱,健康透支。

(2)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饮食不合理

高脂肪、高甜度、高热量、高钠、低纤维素的饮食充斥了餐厅饭店;国外色香味俱全的快餐垃圾食品涌进中国;

各种现代食品大量使用化学添加剂,如人造香精色素、防腐剂、洗涤剂;瓜果蔬菜上的农药残留物;农产品大量使用化肥;加之吸烟、喝酒;

造成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失衡,上世纪60-70年代人们营养普遍缺乏,现在人们却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双重矛盾,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过剩而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普遍缺乏。

休息不足,特别是睡眠不足

很多人已经没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身体好的概念。

上网、喧闹的夜生活、熬夜成了很多人的嗜好,造成失眠、睡眠障碍。

事实上人体白天进行的是分解代谢、晚上进行的是合成代谢,比如,晚上22点至凌晨2点是皮肤修复合成的最佳时间,所以经常熬夜的人皮肤状态不好、气色差。

黑白颠倒的生活习惯直接导致人体生理机能紊乱进而造成免疫力下降、各脏器功能失调,缺少睡眠就会加速衰老甚至出现各种疾病。

(3)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

绿地在减少,土地在沙化,水源在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空前恶劣。

现代都市里,大量的汽车尾气、空调的排放物使得空气混浊,大量二氧化碳排不出去。

人们生活在方便的电磁世界,电视、音响、空调、微波炉、油烟机、电热毯、不断变换花样的手机,形成了严重的电磁污染。

人们在自己的居室装修,很多非环保的装修材料污染侵蚀着人们的肌体,造成白血病越来越多,各种癌症高发。

(4)长久的不良情绪影响、

---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这是心理亚健康和躯体亚健康的重要因子之一。

当人处于沮丧、悲观和冷漠状态时,体内的复合胺和多巴胺都会偏低,而后两者正是大脑中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传递素。

简·弗莱明博士表示,“复合胺能调节人对疼痛的感知能力,这也是为何45%有沮丧倾向的病人会有种种疼痛不适感的原因。

情绪低落同样也与睡眠不好、疲劳和性功能紊乱有关,由于复合胺还与人的欲望有关联,因此也与大脑化学物质分泌量较低有关。

应对措施:

(1)乐观心态

——凡事都要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俗话说得有道理:

“天塌大家死,过河有矬子”;“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什么事都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一天到晚杞人忧天,永远记住“知足者常乐”。

(2)适量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提倡有氧运动,意气风发大步走。

提倡3、5、7运动方式:

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