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国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2939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校本教材国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国学.docx

《校本教材国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国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材国学.docx

校本教材国学

——年级——班

姓名——————

 

前言

谈《增广贤文》……………………………………1

第一课古今贤文(志向篇)…………………………2

第二课古今贤文(真理篇)……………………………3

第三课古今贤文(合作篇)……………………………4

第四课古今贤文(劝学篇)……………………………5

第五课古今贤文(念书篇)……………………………6

走进唐诗宋词………………………………………7

第六课《山行》赏析……………………………………8

第七课《枫桥夜泊》赏析………………………………9

第八课《夜书所见》赏析………………………………10

第九课《竹石》赏析……………………………11

第十课《梅花》赏析…………………………………12

第十一课《凉州词》赏析………………………………13

第十二课《出塞》赏析…………………………………14

第十三课《题西林壁》赏析……………………………15

第十四课《夏日绝句》赏析……………………………16

 

前言

亲爱的同窗们,生命是打开了再也合不上的画卷。

这幅生命画卷究竟有多长,你无法操纵。

但有一点确信无疑,咱们天天都在消费生命。

活一天,咱们的生命就减少一天。

既然生命是减法,什么方法能够让咱们取得加法?

念书!

你能够用念书学习来丰硕你生命画卷的色彩,饱满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邱吉尔首相说过:

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是的,一个民族的进展史确实是她的文化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确实是他的阅读史。

和平路小学一直以书香校园远近闻名,念书成了和小人的基因。

因此,不管你以后做什么,你都要把“我是一个永久酷爱念书的人”当做你的名片。

国学经典,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读国学经典,能提升咱们的境遇,锻造咱们高贵的人格,使咱们取得无穷的聪慧!

《风华国学》,是和平路小学的教师们为你们烹制的又一份精神大餐。

幼学如漆。

学习经典要从小开始。

小学时期是经历力最强的时期,是学语言的最正确期。

你们万万不要错过那个黄金期!

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确实是说一个人真正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改变自己,必需念书,必需多读文化典籍。

同窗们,靠近经典文化吧!

那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

 

第一课谈《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

书名最先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后来,通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此刻那个样子,通称《增广贤文》。

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极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如此几个方面:

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念书的观点。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课古今贤文(志向篇)

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钢。

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

胸无理想,枉活一世。

全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

立下凌云志,敢去摘星星。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儿立志在青年。

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巨。

没有爬只是的高山,没有闯只是的险滩。

见异思迁,土堆难翻;用心致志,顶峰能攀。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实践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知识是实现理想的翅膀。

不学杨柳随风摆,要学青松立山冈。

 

第三课古今贤文(真理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兼听那么明,偏听那么暗。

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满招损,谦受益。

知过必改,闻过那么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第四课古今贤文(合作篇)

人心齐,泰山移。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水涨船高,柴多火旺。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知已知彼,将心比心。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假设比邻。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

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第五课古今贤文(劝学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前人。

假设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后发先至而胜于蓝。

书到历时方恨少,事非通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及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掉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第六课古今贤文(念书篇)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

学了就用途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不能那么学,不知那么问;念书全在自用心,教师只是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

念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

默读便于思索,朗诵便于经历。

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

处处留意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第七课走进唐诗宋词

巍巍中华,一个诗词的国度。

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宝,是古代文学精华的的积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引世人驻足观望。

手捧一卷唐诗宋词,漫步在李白的诗行里,跟随者他的足迹,一路在月下对酌,细诉着丝丝缕缕的情结……

走进唐诗宋词,就走进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咱们的大师从泛黄的书页上站了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咱们走来,一袭古装,一壶浊酒,长发飘飘,风韵万千……飘逸豪放的李白,抑郁抑扬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古朴雄浑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淡远的孟浩然,奇诡璀璨的李贺,精致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熠,娴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恬静悠闲的陶渊明……

    走进唐诗宋词,品读,情词婉转,诗意秀美;体味,清新淡雅,幽然芳香。

合上书卷,我的思绪仍在千年前的词人的笔下纠结;闭上眼睛,我的心继续流连在“疏影横斜水清浅,幽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里彷徨……

 

第八课《山行》赏析

【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

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址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作者简介】

杜牧(八O三—约八五二),字牧之,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

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和赞美暮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流露,志趣的寄托,因此能给读者启发和鼓舞。

第九课《枫桥夜泊》赏析

【原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意】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唐朝诗人。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

【赏析】

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

诗歌前后两联,所描述的内容一繁一简,表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照超级清楚。

 

第十课《夜书所见》赏析

【原文】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由想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们在捉蟋蟀。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正确。

【赏析】

《夜书所见》刻画了秋季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孤单的心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情感。

 

第十一课《竹石》赏析

【原文】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意】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当中。

历经万万次磨炼加倍坚韧,听凭你东西南北来的暴风。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朝闻名书画家。

【赏析】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决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第十二课《梅花》赏析

【原文】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幽香来。

【诗意】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酷寒独自开放。

什么缘故远看就明白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那是因为梅花隐约传来阵阵的香气。

【作者简介】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赏析】

作者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酷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不染纤尘,说明顽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第十三课《凉州词》赏析

【原文】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意】

远望黄河像丝带一样仿佛飘到了天空中,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座落在那里。

何须用羌笛演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想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到玉门关外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

唐朝诗人。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漠胸怀。

 

第十四课《出塞》赏析

【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诗意】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假设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准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闻名边塞诗人。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昂贵,充满了踊跃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赏析】

这是一首闻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令人民过着安宁的生活。

第十五课《题西林壁》赏析

【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从正面看去,庐山是横亙的山岭;侧面看来那么是顶峰屹立。

山的远近高低,随著看的位置而不同。

我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只因为已经身在庐山当中。

【作者简介】

苏轼,宋朝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为唐宋八大伙儿中的三位。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到处自在的生活态度,同时也道出一个哲理,局外人有时会比局内人更易看到事物的真相,即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第十六课《夏日绝句》赏析

【原文】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看成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意】

活着的看成人中的好汉,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此刻还想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朝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被称为“宋朝最伟大的一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佳誉。

【赏析】

这首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一辈子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好汉,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